| 政策变动核心速览 |
|---|
| 审查对象:咱们最关心的两年制PSW毕业生工作签证 (Graduate Route)。 |
| 可能结果:签证有效期可能从2年“腰斩”至1年,甚至苛刻到6个月。 |
| 关键节点:英国移民顾问委员会(MAC)被内政部要求,必须在2024年5月14日前提交审查报告。 |
| 背后推手:英国政府为了兑现“削减净移民”的承诺,拿留学生政策开刀。 |
嘿,正在图书馆赶due或者在宿舍刷求职网站的你,先停一下手里的活儿,听我说个事儿,这事儿可能比你挂科还让人闹心。
上周我跟刚毕业的学妹Sarah聊天,她去年九月刚拿到PSW签证,当时我们还一起在伦敦塔桥下开香槟庆祝,觉得未来两年充满了无限可能。Sarah学的是市场营销,计划用第一年实习、试错、积累人脉,第二年全力冲刺拿一个有Sponsor(工签担保)的正式Offer。她信心满满地跟我说:“两年时间,怎么也够了吧?我一点都不慌。”
结果上周她哭着给我打电话,说感觉天都要塌了。她在手机上刷到新闻,英国政府正考虑把我们这个两年PSW签证,直接砍成一年,甚至半年!她当时正在海投简历,看到这消息,手里的鼠标“咣当”一下掉在了地上。所有的职业规划、时间安排,瞬间变成了一堆废纸。那种感觉,就像你跑马拉松,眼看就要到终点了,裁判突然告诉你,赛道长度临时加倍,而且补给站全撤了。
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可能和Sarah一样,又慌又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对我们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别急,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来把这事儿从头到尾扒个底朝天,顺便找找出路。
晴天霹雳!两年PSW签证被“送上审判台”
这可不是什么小道消息或无良中介在贩卖焦虑。消息来源是白纸黑字的官方文件。英国现任内政大臣詹姆斯·克莱弗利(James Cleverly)已经正式下令,要求独立的移民顾问委员会(MAC)对毕业生签证路径(Graduate Route)进行“紧急审查”。
为什么要审查?官方给出的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确保该路径没有被滥用”,并且“保证来英国的都是最聪明、最优秀的人才”。但咱们心里都清楚,这背后是赤裸裸的政治盘算。MAC被要求在今年5月14日之前提交审查报告,这个时间点卡得非常微妙,正好赶在英国下一次大选前。这速度,简直是加急中的加急,生怕这把刀落得不够快。
MAC的审查报告将直接影响内政部的最终决策。他们会评估:使用PSW签证的学生都是谁?他们毕业后都去了哪些行业?薪资水平如何?有没有达到“最聪明、最优秀”的标准?说白了,就是要把我们这批毕业生放在显微镜下,看看我们为英国经济贡献了多少“价值”。如果评估结果不理想,或者说,政客们需要一个“不理想”的结果来交差,那我们的两年PSW签证,真的可能一夜回到解放前。
还记得2012年被特蕾莎·梅“一刀切”掉的老PSW签证吗?那次取消之后,英国留学市场经历了多年的寒冬。直到2021年7月,鲍里斯·约翰逊政府为了在脱欧后展示“全球化英国”的开放姿态,才重新恢复了两年制PSW。当时,无数像我们一样的留学生,把这个签证视为英国留学最大的吸引力之一。数据显示,自恢复以来,已经有超过21万名国际学生申请了该签证。仅在2023年一年,就有11.4万名主申请人获批,其中印度学生占比最高,我们中国学生紧随其后。大家都是冲着这个“缓冲期”来的,结果现在刚开放不到三年,就要卸磨杀驴了?
好端端的,为啥突然要动刀子?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粗暴:为了选票。英国现任政府一直面临着巨大的削减净移民数量的压力。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的一年里,英国的净移民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67.2万人。这个数字让很多英国本地人感到不安,也成了政客们互相攻击的靶子。
那这67.2万人都是谁呢?其中,国际学生和他们的家属是增长最快、占比相当大的群体。在截至2023年12月的一年里,英国共发放了约45.7万份学生签证。虽然学生签证本身是临时性的,但在统计上,只要居住超过12个月,就会被计入净移民。于是,留学生群体就成了那个最显眼、也最好捏的“软柿子”。
为了降低数字,政府已经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第一拳,从2024年1月起,禁止了大部分授课型硕士研究生携带家属(配偶和子女)陪读。这一招直接导致申请人数应声下跌,据说一些大学的春季入学申请量暴跌了超过30%。
第二拳,大幅提高工签(Skilled Worker Visa)的薪资门槛。从2024年4月4日起,申请工签的最低年薪标准从26,200英镑飙升至38,700英镑,涨幅高达48%!这个数字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只有少数像金融、法律、顶尖科技这样的高薪行业才能达到。
现在,第三拳就瞄准了我们的PSW签证。在他们看来,既然已经堵住了家属陪读的路,提高了找正式工作的门槛,那么把毕业生找工作的“缓冲期”也缩短,就能进一步“劝退”一部分留学生,从而达到降低净移民数据的最终目的。这套逻辑,对他们来说,完美闭环。至于我们这些被政策反复折腾的留学生的未来,显然不在他们的首要考虑范围之内。
时间腰斩,我们的“留英梦”还剩什么?
我们不妨来做个沙盘推演,看看两年、一年、六个月的PSW签证,对我们的求职之路意味着什么。
场景一:两年PSW(现状)
你7月份毕业,9月份拿到签证。第一年的秋冬季,是大型企业“秋招”的黄金期,你可以全力以赴。即便错过或失败了,没关系,来年春季还有“春招”。你有充足的时间去参加招聘会,修改简历,模拟面试。甚至可以先找一份实习,积累宝贵的英国本地工作经验。这份实习可能薪水不高,甚至没有转正机会,但它能让你的CV变得更有分量。你还有时间去探索不同的行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建立人脉网络(Networking)。在英国找工作,人脉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两年时间,给了你一个从容试错、不断成长的空间,让你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场景二:一年PSW(可能发生的未来)
你7月份毕业,9月份拿到签证。你的求职时钟从第一天就开始倒计时。你只有一个秋招和一个春招的机会,每一次都必须当成最后一次。你没有时间去实习了,因为等你实习结束,签证也快到期了,哪个公司会愿意给一个签证只剩几个月的实习生发长期的Offer?你的求职策略会变得非常功利,只能盯着那些有明确担保资质、起薪高的大公司。选择面大大缩窄,竞争压力陡然加倍。
场景三:六个月PSW(最坏的打算)
这简直就是地狱模式。你7月份毕业,折腾一下签证,9月份到手,有效期到次年3月。这意味着你只有秋招这一个窗口期。很多公司的招聘流程长达数月,从网申、笔试、一面、二面到终面,一套走下来,可能三个月就过去了。等你拿到Offer,签证可能只剩下一两个月。HR看到你的签证有效期,很可能直接在第一轮就把你筛掉了。这六个月,你几乎没有任何犯错的余地,精神压力会大到爆炸。这已经不是在找工作了,而是在进行一场生存极限挑战。
我的朋友Leo,前年从UCL的建筑设计专业毕业。他花了整整14个月,才在一家本地小有名气的设计所找到了愿意为他担保的工作。前半年,他投了上百份简历,杳无音信。后来他靠着PSW签证,免费给一个独立设计师当了三个月助理,参与了两个实际项目,作品集丰富了许多。之后又通过参加行业展览,认识了现在的老板。如果当时他只有六个月或者一年的时间,他告诉我,他可能在第三个月就已经放弃,买机票回国了。
新政如果落地,谁是“重灾区”?
毫无疑问,政策的任何风吹草动,影响的都是我们每一个人。但如果非要分个轻重,有几类同学可能会受到最猛烈的冲击。
首当其冲:在读学生(尤其是2023年入学这一届)
你们是“被背刺”得最惨的一批。当初选择来英国,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两年PSW带来的可能性。学费、生活费,家里投入了上百万,为的就是毕业后能有机会在海外工作几年,把学费赚回来,也为人生履历添上宝贵的一笔。现在政策说变就要变,这完全是一种“毁约”行为。你们的职业规划需要全部推倒重来,而且是在临近毕业、学业压力最重的时候,简直是雪上加霜。
其次:非STEM专业的同学(文科、商科、艺术类)
相比于计算机、工程、金融等专业,我们文科、商科和艺术类的同学,找到对口且有担保资质的工作,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我们的技能不像程序员那样可以直观地通过一个项目来展示,更多需要通过实习、项目合作来证明自己的软实力和文化适应性。两年的时间,恰恰是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和证明的舞台。如果舞台被拆掉一半,我们的处境会变得异常艰难。
最后:打算来英国留学的准留学生们
这次审查,无疑会给英国留学的吸引力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大家在选择留学国家时,都会横向对比。隔壁的澳大利亚,毕业生工签时长2到4年不等;加拿大的毕业后工签最长可达3年;美国虽然抽签看脸,但STEM专业有长达3年的OPT。如果英国自断臂膀,把PSW缩短,那么在国际人才的竞争中,它将毫无优势可言。这不仅是我们的损失,也是英国大学和英国自身的损失。
心态别崩,我们还能做什么?
抱怨和焦虑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在5月份的报告出来之前,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从现在开始,就按照最坏的情况去准备。以下几条建议,希望能给你一些方向。
第一,立刻行动,别等毕业。
别再想着“等我毕业了再开始找工作”。从你看到这篇文章的这一刻起,就马上行动起来。把你的CV(简历)和Cover Letter(求职信)拿出来,找学校的Career Service(就业指导中心)帮你修改,他们是免费且专业的。LinkedIn的个人资料赶紧完善起来,把它当成你的专业门面来经营。
第二,精准打击,只找有“牌照”的公司。
在英国,不是所有公司都能招外国人。公司必须持有内政部颁发的担保牌照(Sponsor Licence)。你怎么知道哪些公司有牌照?很简单,直接去Google搜索“Register of licensed sponsors: workers”,第一个结果就是英国政府官网的名单,那是一个可以下载的Excel文件,全英国几万家有资质的公司都在上面。别再大海捞针了,把你的精力花在这些真正能给你未来的公司上。
第三,把Networking当成一门必修课。
英国是人情社会,很多工作机会都不是在招聘网站上看到的,而是在一杯咖啡、一场校友会、一次行业讲座中聊出来的。多和你的教授、导师、师兄师姐交流,他们的人脉网络可能超乎你想象。主动在LinkedIn上联系你心仪公司的员工,礼貌地请求一个15分钟的“Coffee Chat”,问问他们的工作日常和行业见解。这比你干巴巴地投100份简历要有效得多。
第四,调整预期,做好Plan B。
我们当然都希望能在英国找到理想的工作,但也要为最坏的结果做好准备。Plan B是什么?是回国发展?还是去其他国家继续深造或工作?提前思考这个问题,会让你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更加从容。了解一下国内的秋招春招时间线,关注一些海外留学生专属的招聘渠道。有备,才能无患。
这条留英的路,因为政策的摇摆,突然变得崎岖不平,走起来肯定比我们想象的要费劲,但它并不是一条死路。咱们这群能独自一人、漂洋过海来求学的人,哪个骨子里没有一点不服输的韧劲儿?
政策的风向我们无法控制,但自己人生的方向盘,必须紧紧握在自己手里。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油门踩到底,提前冲刺。不管5月的结果如何,这段为了目标拼尽全力的经历,本身就是留学给你最宝贵的财富。咱们一起盯着最新的消息,也一起为自己的未来,再狠狠地拼一把!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