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终点,也是我在加拿大的新起点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以为高考结束就是人生通关?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背着行囊就飞到了加拿大,以为前方是坦途。结果呢?从选课时对着上百门课的懵圈,到第一次做group project被队友“放鸽子”的抓狂,才发现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这篇文章不只是我的留学回忆录,更多的是想跟你聊聊,我是怎么从一个只会刷题的“高考幸存者”,慢慢在这里找到学习的真正乐趣,探索出课堂之外的无限可能。如果你也曾迷茫,想看看过来人踩过的坑和沿途的风景,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写的。

从高考模式切换到留学模式,你需要知道的三件事
1. 成绩不是唯一:加拿大学校看重的是综合能力,实习、社团、志愿者经历,有时候比满分绩点更有说服力。
2. 主动是第一要义:没人会追着你喂饭。从选课到找机会,从解决问题到社交,你得主动出击,信息和资源都是争取来的。
3. 试错是必修课:选错课、搞砸pre、被拒信淹没……都是常态。把这些当成升级打怪路上的经验值,心态稳住,才能赢。

嘿,我是lxs.net的小编,今天想跟你聊聊我的故事。

还记得高考结束那天吗?我把书撕得漫天飞雪,感觉自己像是打通了人生这款游戏的最终关卡,接下来就该捡装备、享受胜利了。揣着这份“通关”的喜悦和一张多伦多的机票,我以为前方是铺满枫叶的康庄大道。直到我坐在多大那间能容纳三百人的阶梯教室里,第一次拿到“心理学导论”的课程大纲(Syllabus)时,我才发现,新手村的门,我才刚刚摸到。

那张A4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平时出勤占10%,每周小测验占15%,期中论文占25%,小组课题(Group Project)占20%,期末考试只占30%。我当时就懵了,这跟高中一张卷子定生死的世界也差太远了吧?原来,高考真的只是终点,一个刷题时代的终点;但它更是我在加拿大的新起点,一个需要我自己画地图、找路线的全新起点。

选课,一场甜蜜的“信息过载”

国内上大学,专业定了,课表基本也都是学校安排好的。但在加拿大,自由度高到让你不知所措。我刚入学那会儿,面对学校网站上浩如烟海的课程列表,感觉自己像个闯进巨大超市却不知道该买什么的孩子。仅多伦多大学,就提供超过700个本科项目和数千门课程。从“天体物理学入门”到“中世纪欧洲的性别研究”,看起来都很有趣,但到底该选什么?

我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想当然”。我凭着高中的惯性思维,选了几门名字听起来“高大上”而且据说“给分高”的课。比如一门叫“宏观经济学”的课,大家都说简单,结果教授的印度口音加上满黑板的曲线图,让我第一节课就想“退货”。我还帮我爸妈圆梦,选了一门计算机科学的入门课,结果发现自己对编程的兴趣,还不如对窗外跑过的松鼠大。

一个学期下来,我的GPA不好看,人也学得特别累。后来我才学乖,开始真正利用学校的资源。我预约了学院的Academic Advisor(学术顾问),一个和蔼的白人老奶奶。她没有直接告诉我该选什么,而是问我:“你对什么感到好奇?做什么事情会让你忘记时间?” 在她的引导下,我开始翻阅各个院系的介绍,旁听感兴趣的课程,甚至给授课教授发邮件,询问课程的具体内容。

我发现,选课不只是为了凑够学分毕业,它更像是一场自我探索。你可以通过选修一门艺术史,发现自己对文艺复兴的热爱;也可以通过一门社会学的课,开始关注社区里的无家可归者问题。根据加拿大大学申请中心(OUAC)的数据,每年有接近15%的本科生会在大一结束后转换专业。这太正常了,因为你只有亲身尝试,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别怕选错,大胆去试,学校的“add/drop period”(课程增减期)就是给你后悔的机会。

Group Project,从“被坑”到“掌控全局”

如果说选课是独自一人的迷茫,那小组课题(Group Project)就是一群人的“狂欢”或“灾难”。在国内,我们习惯了单打独斗,比的是谁更刻苦、谁刷的题更多。但在北美,合作与沟通是刻在教育DNA里的。我第一次做小组作业,简直是一部血泪史。

我们小组四个人,一个本地小哥,一个印度裔女生,一个韩国同学,还有我。一开始气氛和谐,大家在WhatsApp群里互相问好。但一到分配任务,问题就来了。本地小哥永远“last minute”,交稿前一天才把他的部分发给我,而且写得文不对题。韩国同学倒是很积极,但口语不太好,开会讨论时总是get不到重点。印度裔女生最负责,但想法太多,总想推翻之前的方案重来。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抓狂的边缘。催稿、改稿、协调矛盾,感觉自己不是在做学生,而是在创业公司当项目经理。最崩溃的一次,是pre的前一天晚上,本地小哥负责的PPT部分还是一片空白,打电话也不接。我跟印度女生只好熬了个通宵,把他的活儿也干了。

那次经历虽然痛苦,但却教会了我太多。我开始明白,Group Project考察的不仅仅是你的学术能力,更是你的沟通、领导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来,我学聪明了。每次分组后,我会主动提议第一次会议就定下清晰的目标和分工,用Google Docs共享文档,让每个人的进度都公开透明。我们会设定好几个“due date”(截止日期),而不是等到最后一天。如果遇到不合作的队友,我会先尝试私下沟通,实在不行,就鼓起勇气、礼貌地向教授或助教(TA)反映情况。很多课程大纲里其实有明确规定,如何处理组内矛盾。

LinkedIn在2023年的职场技能报告中指出,“沟通”和“团队合作”是全球雇主最看重的软技能之一。所以,别把小组作业当成折磨,把它看作是未来职场的免费模拟训练。你遇到的每一个“猪队友”,都是在帮你提升自己的“带队能力”。

GPA不是全部,课堂外的世界更精彩

作为“高考幸存者”,我们很多人都有一种“GPA崇拜症”。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我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学习上,泡图书馆,赶due,目标是门门拿A。我以为,一张漂亮的成绩单,就是未来工作和移民的保障。

直到大二的招聘季,我才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我拿着4.0的绩点去参加校园招聘会,发现那些手握大厂面试邀请的同学,GPA可能只有3.5,但他们的简历上写满了各种实习、志愿者和社团主席的经历。我这才意识到,在加拿大,雇主眼中的“好学生”,远不止是会考试那么简单。

加拿大极其重视“工作整合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像滑铁卢大学的Co-op(带薪实习)项目,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根据滑铁卢大学2022-2023年度报告,超过25,000名学生参加了Co-op项目,在毕业时就能拥有长达两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安大略省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HEQCO)的一项研究也显示,拥有实习或Co-op经历的毕业生,就业率和起薪都显著高于没有这些经历的同龄人。

我开始逼自己走出图书馆。我加入了学校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部员,到后来参与组织了千人规模的中秋晚会。我申请了校内的志愿者工作,在迎新周给新生做向导。我还通过学校的Career Centre(职业发展中心)找到了我的第一份兼职,在一家咖啡店做服务员。这些经历,不仅让我的简历变得丰富,更重要的是,它们让我学会了如何在真实的世界里与人打交道,如何处理突发状况,如何管理时间和金钱。

这些课堂外学到的东西,是任何一门A+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它让你从一个只会答题的“做题家”,变成一个真正有血有肉、有故事可讲的立体的人。

别忘了,留学也是一场生活

我们常常把“留学”等同于“学习”,却忽略了后面那个“生”字,它代表着“生活”。刚来的第一个冬天,多伦多下了没完没了的大雪,我每天的行动轨迹就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看着朋友圈里国内同学聚会的热闹照片,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会瞬间将我淹没。

加拿大国际教育局(CBIE)在2021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有46%的国际学生表示在留学期间感到孤独或被孤立。这是一个非常普遍,却又常常被我们忽视的问题。我们背负着家人的期望,总觉得诉苦是一种软弱,报喜不报忧成了习惯。

后来,我慢慢想通了。学习固然重要,但我的心理健康和生活体验同样重要。我开始有意识地“浪费”一些时间。我会在没课的下午,坐着街边的有轨电车(Streetcar)漫无目的地晃悠,看看这个城市的街景。我会在周末约上几个朋友,去安大略湖边散步,或者去逛逛圣劳伦斯市场。我甚至办了张健身卡,在运动中释放学习的压力。

我发现,当我开始拥抱生活,学习的效率反而更高了。因为我的世界不再只有教科书和截止日期,我的内心变得更加丰盈和强大。我建立了自己的社交圈,有了一起吐槽、一起奋斗的朋友。当我遇到困难时,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捧着录取通知书,对未来既兴奋又忐忑,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给你几句大白话:

第一,别怕问,也别怕自己看起来“很笨”。无论是问教授一个你觉得很傻的问题,还是在超市问路人这个蔬菜怎么吃,大胆开口。加拿大的文化非常鼓励提问,这里没人会嘲笑一个努力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人。

第二,你的时间表,你做主。别让课程和作业填满你所有的时间。记得给“生活”留出空位:一顿和朋友精心准备的晚餐,一场期待已久的音乐会,或者只是一个什么都不做的下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比拿一个A+更重要。

第三,把“失败”当成一个数据点。挂了一门课,面试被拒,社团申请没通过……这些都不是世界末日。它们只是告诉你,此路不通,或者你还需要在某个方面加强。收集这些“数据”,分析原因,调整策略,然后继续前进。这才是留学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成长课。

高考为你打开了一扇门,门后的世界远比你想象的更广阔,也更复杂。但别怕,你的加拿大故事才刚刚开始,去书写属于你自己的篇章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1745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