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完才懂,高考前夜的焦虑多不值得

puppy

嘿,还记得你人生中那场最重要的考试吗?不管你经历的是高考、A-Level还是IB,考前那个晚上,是不是也翻来覆去睡不着,感觉整个世界都压在身上?这篇文章就像一个过来人朋友,想跟你聊聊:当我们考完回头看,才发现当初那些让我们心跳加速、怀疑人生的焦虑,其实多半是自己吓自己。它不只是在怀旧,更是想告诉你,人生路还很长,一场考试真的定义不了未来。如果你也曾为大考彻夜难眠,或者正面临压力,来看看吧,也许会发现,放轻松,天真的不会塌下来。

写给正在或曾经为大考焦虑的你
这篇文章不含任何“学霸笔记”或“逆袭攻略”。它只想在你感到压力山大的时候,轻轻拍拍你的肩膀,告诉你:别怕,那场考试没那么重要,未来的路远比你想象的宽广。我们聊的不是技巧,是心态。

凌晨三点的伦敦,窗外是那种特有的、湿漉漉的安静。我刚写完一篇两千字的论文,揉着酸涩的眼睛,习惯性地刷了下手机。一条微信消息弹了出来,是我国内正在读高三的表妹发的:“姐,我睡不着,明天就一模了,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要是考砸了怎么办?”

一瞬间,记忆的闸门被猛地拉开。我仿佛闻到了几年前那个夏夜,我房间里书本和汗水混合的味道。那是我A-Level考试前的最后一晚。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每一次跳动都沉重得能砸穿胸口。脑子里循环播放着各种失败的场景:万一睡过头了怎么办?万一拿到卷子大脑一片空白怎么办?万一……考砸了,去不了想去的大学,辜负了爸妈的期望,我的人生是不是就完了?

那个夜晚,全世界的重量仿佛都压在了我一个人肩上。可现在,当我坐在泰晤士河畔的大学图书馆里,回想那时的自己,只觉得又心疼又好笑。如果能穿越回去,我真想抱抱那个瑟瑟发抖的女孩,告诉她:“嘿,放轻松,天真的不会塌下来。这场考试,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这篇文章,就是写给我的表妹,也写给所有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种“考前综合症”的你。无论你面对的是高考、A-Level、IB、AP还是SAT,那种感觉,我们都懂。

你的焦虑,不是你一个人的“限定款”

考前焦虑,就像一场全球同步上映的青春电影,我们都是主角。你以为只有自己半夜emo,辗转反侧吗?不,你的同龄人,无论在哪个国家,说着哪种语言,都在经历着相似的内心风暴。

那种感觉很具体。心跳快得像打鼓,手心冒汗,胃里翻江倒海,看书一个字都进不去。最可怕的是脑子里的“小剧场”,它会自动播放你最恐惧的画面:考试失利、父母失望的眼神、同学的议论、一个灰暗的未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灾难化思维”(Catastrophizing),就是把一个潜在的负面事件,想象成一场无法挽回的灾难。

这真的不是你太脆弱。数据告诉我们,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英国心理健康慈善机构YoungMinds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83%的年轻人在考试期间感到压力和焦虑。在中国,一项针对近万名高中生的调查发现,超过75%的学生在高考前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而在美国,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报告也指出,青少年学业压力已经成为他们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之一,甚至超过了家庭问题和社交压力。

我认识一个在IB体系里挣扎的朋友,叫Leo。他是个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人,目标是牛津的PPE专业。备考的最后半年,他几乎把自己活成了一台学习机器。每天只睡5个小时,咖啡当水喝,墙上贴满了各种知识点和deadline。考前一周,他给我打电话,声音都在抖。他说他做梦都在写TOK论文,梦见自己一分都拿不到。他甚至出现了斑秃,一小块一小块地掉头发。他问我:“我是不是要疯了?我感觉自己像一根快要绷断的弦。”

你看,Leo的经历不是个例。这种极限压力来源于我们被灌输的一个观念:这场考试,是决定你人生的岔路口,一步走错,万劫不复。它像一个巨大的放大镜,把我们的希望、恐惧、家人的期望、社会的评价,全都聚焦在薄薄几张试卷上。在这样的高压下,焦虑几乎是一种本能反应。

当我们考完回头看,才发现世界比想象中温柔

最有意思的部分来了。当最后一场考试的结束铃声响起,你走出考场,深吸一口气,会发生什么?

什么都不会发生。太阳照常升起,街上人来人往,你的人生还在继续。那个前一晚让你觉得“过不去”的坎,在你交卷的那一刻,就悄无声息地过去了。

你会发现,之前让你心惊肉跳的焦虑,很大一部分是“想象的产物”。那道你担心了很久的数学难题,可能根本没考;那个你怕忘掉的历史年份,卷子上也压根没出现。即使真的遇到了难题,你也在当时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考完之后,你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这种感觉甚至压过了对分数的担忧。原来,最折磨人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等待考试的过程。

我后来跟Leo聊起他那段“地狱般”的备考经历。他最终没有去成牛津,而是到了伦敦政经(LSE)。刚开始他很失落,觉得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但入学后,他发现LSE的氛围、同学和资源都非常棒,他加入了辩论社,参加了各种实习,眼界被迅速拓宽。他笑着跟我说:“你知道吗,我现在特别庆幸当初没去牛津。LSE的城市环境和实践机会更适合我。回头看,当时为了一个学校的名字把自己逼成那样,真的有点傻。”

他的故事不是孤例。每年英国大学的“补录系统”(Clearing)就是最好的证明。根据UCAS的数据,每年都有超过5万名学生通过Clearing找到心仪的大学位置,其中很多学生最初并没有达到首选志愿的要求。2023年,就有近5.8万名学生通过这个系统被录取。这说明什么?说明即使A-Level成绩不理想,人生也远未“终结”,甚至可能为你打开一扇更适合你的门。

我们当初的焦虑,往往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上:人生是一条单行道,这场考试是唯一的入口。但现实是,人生更像一个巨大的交通枢纽,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次考试的成绩,只是给了你一张初始车票,但你可以随时换乘,甚至下车走一段,再重新上路。

一场考试定义不了你,尤其是在这个多元的世界

作为留学生,我们其实比国内的同龄人更早地接触到了一个更多元、更包容的评价体系。在这里,没人会因为你毕业于哪所高中、A-Level考了几个A*来定义你的全部价值。

在国外大学,你的教授、同学更关心的是你的观点、你的创造力、你的合作精神。我参加过一个小组项目,组里有个美国小哥,叫Mike。他高中成绩平平,先去了一所社区大学,两年后凭借优异的GPA和出色的项目经历,成功转学到了我们这所还不错的大学。他说,在美国,这太普遍了。社区大学为无数像他一样“起步较晚”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跳板。

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本科生是从社区大学开始他们的学术生涯的。这套灵活的教育体系,给了每个人“纠错”和“重新开始”的机会。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你的潜力,不由一次考试或一个阶段来判定。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走出校园,会发现真实世界里的“游戏规则”和考场里完全不同。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德勤(Deloitte)在近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工作市场更看重的是“软技能”(Soft Skills),比如批判性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和情商。这些能力,没有一门考试可以直接测量。你的实习经历、项目经验、社团活动、甚至你打工时学到的待人接物,都比成绩单上的一个字母更有说服力。

很多我们敬佩的大人物,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等生”。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三次被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拒绝;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有阅读障碍,16岁就辍学创业。他们的故事不是让我们否定努力学习的意义,而是告诉我们,通往成功的路径有无数条,学术只是其中之一,绝非唯一。

你因为备考而学会的时间管理能力,你为了解决一道难题而培养的坚韧,你跟同学讨论问题时锻炼的沟通技巧……这些在备考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远比最终的分数更能让你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真正的“大考”,是留学生活本身

当你拖着两个沉重的行李箱,第一次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真正的“大考”才刚刚开始。

这场考试没有范围,没有标准答案,而且是24小时不间断的开卷考。

你要学会自己做饭,不然顿顿外卖会让你的钱包和胃都受不了;你要学会跟来自世界各地的室友沟通,处理文化差异带来的小摩擦;你要学会在全英文的课堂上,鼓起勇气发表自己的看法;你要学会自己去银行开户、去警局注册、去看医生;你还要学会在深夜想家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个拥抱。

一项针对国际学生适应性的研究发现,跨文化适应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韧性,是留学生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些,哪一样是A-Level或IB能教给你的?

我刚来英国的时候,有一次生病发高烧,躺在宿舍里,感觉自己快要“交代”了。我挣扎着打电话给NHS(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电话那头的口音我听得半懂不懂,磕磕巴巴地描述完症状,对方让我自己预约GP(社区全科医生)。那一刻,我真的崩溃了,觉得无比孤独和无助。在国内,生病了爸妈会立刻带我去医院,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当帖。

但最后,我还是自己查了攻略,找到了诊所,看完了病,拿了药。当我拖着病体回到宿舍,喝下那杯热水时,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升级”了。这种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成就感,是任何一场学术考试都无法给予的。

所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你现在为之焦虑的那场考试,只是你人生众多挑战中的一个,而且是相对简单的一个。因为它有明确的范围,有评分标准,有唯一的终点。而未来的人生,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你在留学生活中学会的那些“生存技能”,才是你未来最宝贵的财富。

说了这么多,不是想让你“摆烂”,放弃努力。而是希望你在全力以赴的同时,能给自己的心态松松绑。

如果你现在正处在考前的焦虑中,不妨试试这样做:

找个已经考完的朋友聊聊天,听听他们的“考后感”。你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会告诉你:“回头看,真没必要那么紧张。”

给自己设想一个“最坏”的结果,然后为这个结果找一个Plan B,甚至Plan C。比如,万一A-Level考砸了,我可以去Clearing,可以读一年预科,可以申请其他国家的大学,可以gap year一年去实习……当你发现“最坏”的结果也没那么可怕,并且你有很多条后路可走时,心里的石头会瞬间落地。

别再整天刷手机看别人多“卷”了。关掉手机,出去走走,跑跑步,或者干脆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喊几声。把身体里的压力荷尔蒙释放出去,比闷在屋里胡思乱想有效得多。

记住,你已经很努力,很棒了。无论结果如何,这段奋斗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枚闪闪发光的勋章。

你的人生是一本很厚很厚的书,这场考试,顶多是序言里的一小段。写得好不好,都不影响后面正文的精彩。真正握笔的人,永远是你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482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