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巴菲特零距离,留学生的顶级财商课

puppy

嘿,同为留学生的你,是不是也常常一边赶due,一边琢磨着未来的路怎么走?想象一下,如果能和巴菲特老爷子面对面聊聊天,听他亲自传授“人生真经”,那会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这篇文章就是一份超真实的“参会笔记”,带你亲历这场与投资大神零距离的交流。我们聊的远不止股票代码,更多的是关于如何找到自己的“能力圈”,如何选择值得信赖的伙伴,以及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平静。这堂课没有复杂的金融模型,全是老爷子用最朴素的语言分享的毕生智慧,对我们选择专业、规划职业甚至经营人际关系都超有启发。想知道股神给年轻人的真心话是什么吗?快来看看吧,这绝对是你不想错过的顶级财商与人生启蒙课!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不聊K线图,不推荐股票代码,更不是什么“暴富秘籍”。它更像是一份“人生导航”的使用说明书,由巴菲特老爷子亲笔撰写。咱们留学生面对的迷茫,无论是选专业、找工作还是处理人际关系,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些朴素又深刻的答案。准备好了吗?这堂价值千金的财商课,现在开讲!

与巴菲特零距离,留学生的顶级财商课

嘿,小伙伴们!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深夜,图书馆的灯光把你的影子拉得老长,桌上摊着没写完的 paper,电脑屏幕上还亮着几十个招聘网站的标签页。你可能一边啃着冷掉的三明治,一边在心里默念:“我花这么多钱和时间来留学,到底为了什么?未来那条路,到底该怎么走?”

上学期期末,我就陷在这样的焦虑里。我们金融系的一个小组,四个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聚在咖啡馆里做 project。做着做着,话题就歪了。来自印度的 Ananya 叹了口气说,她爸妈希望她毕业就进华尔街,但她自己其实对 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更感兴趣,可那条路看起来没那么“多金”。韩国的 Jun-ho 正在纠结要不要去创业,但又怕失败了没法跟家里交代。而我,看着自己不算顶尖的 GPA,对未来一片茫然。

就在那种“全世界都在内卷,只有我被卷死”的氛围里,我们的教授,一个曾在奥马哈工作过的老先生,给我们分享了一次他参加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的经历。他说,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向那个美国中部的小城,不只是为了听巴菲特和芒格讲怎么赚钱,更是为了去听他们讲怎么“生活”。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些留学生,最缺的可能不是某个专业技能,而是一种面对复杂世界和不确定未来的底层智慧。如果能有机会和巴菲特这样的大神“聊一聊”,他会给我们这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什么样的建议呢?

于是,我开始疯狂地搜集和阅读关于巴菲特的一切——股东信、采访、问答实录。我发现,他给出的答案,远比任何金融模型都更有力量。今天,我想把这些“参会笔记”整理出来,分享给你。这不仅仅是一堂财商课,更是一堂关于如何做出正确人生选择的启蒙课。

第一课:别追热点,守住你的“能力圈”

咱们留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什么?追热点。看到计算机科学(CS)专业薪水高,不管自己喜不喜欢、擅不擅长,就一头扎进去。听说金融分析师听起来高大上,就硬着头皮去学。结果呢?学得痛苦,工作也未必开心。

巴菲特有个最核心的投资原则,叫做“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简单说,就是只投资自己能理解的领域。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极难。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当时,所有人都为科技股疯狂,谁不买点 “.com” 股票,简直就像原始人。但巴菲特一股没碰。很多人嘲笑他,说这个老爷子过时了,不懂新经济。结果,泡沫破裂,无数人的财富灰飞烟灭,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却毫发无损。他后来解释说:“我只是不投我看不懂的东西。你不需要成为所有领域的专家,但你必须知道自己知识的边界在哪里。”

这事儿对我们选专业、找工作的启发太大了。我们不需要成为全才,但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真正的热情和优势在哪里。这就是你的“能力圈”。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数据,大约有 30% 的本科生至少会换一次专业。很多人换专业的原因,就是一开始的选择并非基于自身兴趣,而是基于外界的期望或对“热门”的追逐。与其痛苦地在一个不属于自己的领域挣扎,不如一开始就花时间去探索和定义自己的“能力圈”。

怎么找到它?巴菲特的建议是:问问自己,你对什么事情充满好奇,以至于你愿意不计报酬地去阅读和学习?那个让你废寝忘食的领域,很可能就是你“能力圈”的雏形。

比如,你可能对时尚潮流有天生的敏锐度,能说出每个品牌背后的故事和设计理念。那你的“能力圈”可能就在市场营销、品牌管理或奢侈品行业。你可能特别擅长跟人打交道,能轻松地跟陌生人建立信任。那你的优势可能在销售、公共关系或人力资源。不要因为这些领域听起来不如“人工智能”或“量化交易”酷炫,就否定它们的价值。

记住,待在你的能力圈内,你就是专家,拥有别人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走出去,你可能就是任人宰割的“韭菜”。

第二课:人生最好的投资,是投资你自己

留学费用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发布的《2023年门户开放报告》,2022/23学年,在美国的国际学生超过了100万,他们为美国经济贡献了超过370亿美元。我们每个人背后,都承载着家庭巨大的期望和经济投入。

那么,如何让这笔投资获得最大回报?巴菲特给出的答案永远是同一个:“你能做的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你自己。”

他说的“投资自己”,不只是指拿到一张文凭。它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投资你的核心能力。你的大脑,是你唯一不会被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夺走的资产。所以,在学校里,别只盯着 GPA。更重要的是,你是否真正掌握了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层面,是投资你的沟通能力。巴菲特经常说,他办公室里挂着的文凭,不是他的大学文凭,而是他当年参加戴尔·卡内基沟通与人际关系课程的结业证书。他年轻时非常害怕公开演讲,为了克服这个弱点,他花了 100 美元去上课。他说:“这笔投资,至少让我的价值翻了一番。”

这个故事对我们留学生尤其重要。我们很多人,专业课成绩很好,但一到小组讨论、课堂演讲或者面试的时候,就因为语言和文化障碍而变得磕磕巴巴,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 LinkedIn 发布的《2024年职场学习报告》,排名前列的最受雇主欢迎的技能中,“沟通”、“领导力”和“团队合作”等软技能常年霸榜。你的专业知识决定了你能否进入一个行业,但你的沟通能力决定了你能在这个行业走多远,爬多高。

所以,别再把所有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了。多参加社团活动,多在课堂上举手发言,多去尝试做志愿者,甚至去做一份兼职。这些经历,都是在磨练你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是在为你自己这项“资产”增加巨大的附加值。

第三课:跟谁同行,比去哪里更重要

出国留学,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谁交朋友,和谁组成学习小组,未来和谁一起创业,这些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留学生活的质量,甚至人生的走向。

巴菲特说:“你最好和比你优秀的人混在一起。和那些行为比你好的人交往,你也会不知不觉地向那个方向发展。”

这句话的最好例证,就是他和查理·芒格长达近 60 年的传奇友谊与合作。他们俩性格迥异,巴菲特更圆融,芒格更犀利,但他俩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诚实、理性、对知识极度渴望。芒格无数次地用一句“我没什么要补充的”来表达对巴菲特的赞同,但也曾在关键时刻,用一句话“拉住”了冲动的巴菲特,让他避免了许多投资错误。

他们的合作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伙伴”,能让你变得更完整,能帮你看到自己的盲点。

这在学术和职业上同样适用。选择一个好的项目伙伴,你们可以互相激励,做出 1+1>2 的成果。如果遇上一个“猪队友”,你可能整个学期都在痛苦中挣扎。根据全球创业监测(GEM)的报告分析,一个和谐且能力互补的创始团队是初创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根据 CB Insights 对创业失败案例的分析,“团队不合”常年位居失败原因的前五名。

那么,如何选择对的“同行者”?巴菲特在招聘高管时,看重三个品质:正直(Integrity)、智慧(Intelligence)和活力(Energy)。他强调:“如果缺少第一项,后两项会要了你的命。”

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于我们交朋友。一个朋友是否聪明、有趣固然重要,但更核心的是,他/她是否正直、善良、值得信赖。一个积极向上、真诚待你的朋友,会在你失落时给你鼓励,在你迷茫时给你建议。而一个充满负能量、爱占小便宜的朋友,只会不断消耗你。

花点时间,审视一下你身边最亲近的五个人。他们是在激励你,还是在拖累你?这个选择,比你选修哪门课,可能对你的影响更大。

第四课: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社交媒体上,人人都在展示自己光鲜的一面;新闻里,每天都是各种危机和冲突。这种环境,很容易让我们感到焦虑和恐慌,从而做出情绪化的决定。

巴菲特那句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讲的不仅仅是投资策略,更是一种强大的人生哲学:保持独立思考和情绪稳定。

2008 年金融危机,全球市场崩溃,雷曼兄弟破产,华尔街一片恐慌。所有人都在疯狂抛售股票,仿佛世界末日。就在这个“别人恐惧”的顶点,巴菲特做了什么?他向高盛和美国银行等公司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当时很多人认为他疯了。但事后证明,这又是一次教科书级别的投资,为伯克希尔带来了巨额回报。

他之所以敢这么做,不是因为他能预测未来,而是因为他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市场的恐慌所裹挟。

我们留学生也常常面临类似的情境。比如,当看到身边同学都拿到了大厂的实习 offer,我们可能会陷入“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的恐慌,不管三七二十一,海投简历,结果可能接受了一个自己根本不喜欢的职位。又或者,当某个行业(比如前几年的元宇宙)被炒得火热,我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认为那就是未来,并急于投身其中。

巴菲特的智慧在于,他懂得区分“噪音”和“信号”。市场的每日波动是噪音,一家公司长期的内在价值是信号。社交媒体上的光鲜亮丽是噪音,你自己内心的成长和满足是信号。

如何培养这种内心的平静?巴菲特的生活方式给了我们答案。他每天花大量时间阅读,远离市场的喧嚣。他说:“我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整天阅读和思考。这让我在做决策时,更能避免冲动。”

对我们来说,这意味着要学会信息筛选,主动减少对社交媒体的依赖。根据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协会(RSPH)的研究,Instagram 等以图片为主的社交平台,与年轻人中高发的焦虑、抑郁和“错失恐惧症”(FOMO)有显著关联。不妨每天设定一个“无手机时间”,用来阅读、运动,或者和朋友进行一次有深度的面对面交谈。当你内心的声音足够强大时,外界的喧嚣就很难再干扰到你。

最后一课:用“内心记分卡”来衡量人生

在一次与学生的交流中,巴菲特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你是想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人,但实际上却是世界上最差劲的爱人;还是想成为世界上最差劲的爱人,但所有人都认为你是最伟大的爱人?”

这个问题,引出了他的“记分卡”理论:你是根据“内心记分卡”(Inner Scorecard)还是“外部记分卡”(Outer Scorecard)来生活?

“外部记分卡”是根据外界的评价来定义自己:别人是否觉得我成功?我的工作头衔是否响亮?我挣的钱够不够多?我的社交媒体有多少个赞?

“内心记分卡”则是根据你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来评价自己:我今天是否学到了新东西?我是否善待了身边的人?我做的事情,是否符合我的热情和原则?我是否成为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留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活在“外部记分卡”里。我们要向父母证明留学的价值,要向朋友证明自己混得很好,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种压力,让我们疲于奔命。

而巴菲特,这位世界顶级富豪,却是“内心记分卡”的终极实践者。他至今仍住在美国奥马哈那栋 1958 年花 3.15 万美元买的老房子里;他每天的早餐是麦当劳;他没有豪华游艇和跑车。他的人生,完全由自己的节奏掌控,而不是为了满足外界对一个“亿万富翁”的想象。

选择“内心记分卡”,意味着拥有定义自己成功的权利。成功不是只有一个标准。不是所有人都必须去华尔街或硅谷。在一家非营利组织为理想奋斗,是一种成功;回到家乡,开一家有特色的小店,也是一种成功;成为一个能平衡工作与生活,享受家庭温暖的人,更是一种成功。

关键在于,这个“成功”的标准,是不是你自己真心认同的。

所以,当你下次再因为看到朋友圈里同学的 offer 而焦虑时,不妨问问自己:那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的“内心记分卡”上,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找到这个答案,你就能从无休止的比较和焦虑中解脱出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平静和幸福。

好了,今天的“参会笔记”就到这里。

和巴菲特的这场“隔空对话”,其实没有教给我们任何赚钱的捷径。但他给的,是比捷径重要得多的东西——一个清晰的思维框架,一种面对世界的智慧。

从今天起,别再只是低头赶 due 了。花点时间,给自己做一次“人生投资分析”吧。你的“能力圈”是什么?你每天在如何“投资”自己?你身边的“合作伙伴”靠谱吗?你是在听从内心的声音,还是在追逐外界的喧嚣?

想清楚这些问题,比多拿一个 A,可能对你的未来更有帮助。毕竟,我们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成为一部运转精准的“求职机器”,而是为了活成一个更丰盛、更自由、更忠于自己内心的人。你说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131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