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高考独木桥,我在海外完成自救

puppy

我曾经就是那个“掉下去”的人,拿到成绩单时,感觉天都塌了。但现在回想,那次“失败”反而是我人生的转机。选择出国,不是无奈的B计划,而是一场真正属于我的“自救”之旅的开始。当然,国外的月亮没比较圆,独自面对语言、文化和学业压力时,也偷偷哭过好几次。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发现,人生的跑道不止一条,成功的定义也不只一种。我找到了真正热爱的事,也找到了我自己。如果你的心里也曾有过迷茫,也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力量。

阅读前的小提醒
嘿,朋友。这不一篇是贩卖焦虑的文章,也不是留学中介的广告。这里只有一颗真心,想跟你分享一段我自己从迷茫到自洽的真实经历。如果屏幕那头的你,也曾因为一张成绩单怀疑过全世界,那么,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力量,让你知道,你不是一个人。

我至今还记得查高考分数那个下午。家里没人开空调,空气闷得像要挤出水来。我妈坐在我旁边,紧张得手心全是汗,我爸在客厅来回踱步,假装在看电视,但眼神却一直往我房间瞟。

当那个与一本线相差甚远的分数出现在屏幕上时,房间里瞬间安静了下来。我能听见窗外聒噪的蝉鸣,和我自己越来越响的心跳声。我妈没说话,只是叹了口气,起身去厨房倒水。我爸踱步的声音也停了,客厅的电视广告声显得格外刺耳。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个被戳破的气球,过去十二年寒窗苦读积攒的所有希望和骄傲,“嗖”地一下,全漏光了。我就是那个从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掉下去的人,掉进了冰冷、黑暗的深渊里,看不见一点光。

但今天,当我在南半球的图书馆里敲下这些文字时,窗外是明媚的阳光和叽叽喳喳的鹦鹉。回想起那个下午,我心里不再是铺天盖地的绝望,反而有了一丝感激。因为那次“失败”,成了我人生最重要的转机。它把我推出了那条拥挤的预设轨道,逼着我睁开眼,去寻找一条真正属于我自己的路。

这条路,就是出国留学。而这趟旅程,不是无奈之下的B计划,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由我自己主导的“人生自救”。

为什么是“自救”,而不是“备胎”?

我知道,一提到高考失利后出国,很多人脑海里会蹦出几个词:“逃避”、“备胎”、“有钱任性”。好像这是一条用钱铺出来的捷径,是给那些在国内考不上好大学的“差生”准备的后路。

一开始,我也被这种声音困扰。亲戚朋友们看似关心的询问背后,总带着一丝“哦,原来是考砸了才出去的啊”的意味。我感觉自己像个逃兵,灰溜溜地离开了主战场。

但当我真正开始着手准备申请,我才发现,这根本不是逃避,而是换了一个更具挑战的赛场。你需要自己去研究几十所大学的官网,对比专业排名,看懂那些密密麻麻的英文入学要求。你需要把高中的成绩单、毕业证拿去公证,写一封又一封的个人陈述,去说服招生官为什么你应该被录取。你还要在短短几个月内,把雅思或托福从“仅限阅读”水平提升到能听懂课、能写论文的程度。

这个过程,繁琐、孤独,且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每搞定一件事,我都感觉自己对人生的掌控力多了一分。我不再是那个被动等待分数宣判的学生,而是一个主动为自己未来规划的成年人。这,就是“自救”的开始:把人生的方向盘,从别人手里抢回来,紧紧握在自己手中。

其实,像我这样把留学作为另一条跑道的学生,早就不是少数派了。根据《2023中国留学白皮书》的数据,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两条腿走路”,在准备高考的同时,也规划着海外升学。这说明,留学早已不是考砸后的“备胎”,而是与高考平行的、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世界对中国学生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你知道吗?现在全球有越来越多的顶尖大学,开始直接认可中国的高考成绩。比如英国的剑桥大学、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等等。这意味着,高考这座独木桥,它的终点不再只有一个,它已经连接到了世界各地的无数条新跑道上。

对我来说,选择出国,就是选择不被一个分数定义。我的人生价值,不应该由那张薄薄的成绩单来决定。我要去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重新给自己一个机会。

国外的月亮,真的比较圆吗?

朋友圈里的留学生生活,总是光鲜亮丽的。蓝天白云,海边烧烤,圣诞集市,复活节旅行……看起来就像一部超长待机的Vlog。但只有真正身处其中的我们才知道,国外的月亮,不比国内的圆,甚至在很多个想家的夜晚,它看起来格外清冷。

刚到澳洲的第一周,我就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我住在一个寄宿家庭,Homestay妈妈是个语速极快的本地人。她热情地跟我介绍家里的各种规矩,但我大脑里的词汇储备完全跟不上她的语速,只能一边尴尬地笑着,一边不停地说“Yes, yes, of course”。结果就是,第一天洗澡就超过了他们规定的8分钟,被委婉地提醒了。那种又囧又委屈的感觉,现在想起来都脸红。

语言的坎,是每个留学生的第一道难关。在国内考雅思,我们是“阅读王者,口语青铜”。可到了国外,生活里没有选择题。课堂上,教授的讲座夹杂着各种口音和俚语,小组讨论时,本地同学聊得热火朝天,你却连插句话都不知道从何说起,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有好几次,我鼓足勇气发表意见,结果因为紧张,语法错误百出,话说得磕磕巴巴,换来同学礼貌而困惑的眼神。那种感觉,比考砸了数学还难受。

紧接着就是学业的压力。国外的大学“宽进严出”是真的。没有了辅导员每天催着你上自习,也没有了划重点的考前复习。取而代之的是每周几百页的阅读材料(Reading list),和一个个迫在眉睫的论文截止日期(Due date)。我读的是商科,第一学期的市场营销课,教授直接扔给我们一个Case Study,让我们分组分析一个真实公司的营销策略,然后做个20分钟的演讲。天知道,我这个在国内连班会发言都脸红的人,是怎么熬过那几周的。每天泡在图书馆查资料,跟组员开会讨论,对着镜子一遍遍练我的“中式英语”演讲稿。那段时间,压力大到天天做梦都在说英文。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近两年的数据显示,国际学生,尤其是第一年入学的本科生,在学业上感到“巨大压力”的比例远高于本地学生。这背后,是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和评价标准带来的冲击。

除了语言和学业,最大的挑战,其实是孤独。那种感觉,不是发条朋友圈说“我好孤单”就能缓解的。是在你生病发烧,一个人躺在冰冷的公寓里,只能喝着热水,翻着手机看国内家人朋友的热闹时;是在过中秋节、春节,看到朋友圈里大家都在晒团圆饭,而你只能去亚超买一包速冻水饺,自己煮给自己吃时;是在遇到困难,想找人倾诉,却因为有时差,怕打扰到国内的亲友,只能把所有话都咽回肚子里时。

我的朋友小K,在英国读硕士,一个非常开朗的女孩。有一次我们视频,她说着说着突然就哭了。她说,她觉得特别孤独,感觉自己融不进任何圈子。本地同学的派对文化她不适应,而中国学生圈子里,似乎大家也都有了各自的小团体。她说:“我有时候走在街上,看到周围的人都在笑,就感觉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不开心。”

我听了特别难受,因为她说的一切,我都经历过。那些偷偷哭过的好几次,那些深夜里涌上心头的自我怀疑,都是留学生活B面的真实写照。

在摔倒的地方,我学会了站起来

听起来很苦,对吧?但就像那句话说的,“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正是在这些困难和挑战中,我才完成了真正的“自救”和成长。

出国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在国内,我是个标准的理科生,选专业时听从父母的建议,报了当时最热门的计算机。但我的内心深处,一直对历史和文化很感兴趣。国外的大学课程设置非常灵活,允许学生自由选修不同院系的课程。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选了一门“东亚近代史”。

那门课的教授是个风趣幽默的美国老头,他能把枯燥的历史讲得像故事一样生动。他鼓励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历史事件,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写期末论文时,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做学术研究的乐趣。我花了好几个星期,泡在图书馆里翻阅各种一手资料,最终完成了一篇关于近代中日关系的论文,拿到了HD(High Distinction,最高等级的成绩)。

那个成绩,比我高考的总分更能让我感到骄傲。因为它是我出于真正的热爱,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得来的。后来,我转了专业,主修亚洲研究。这个决定,如果是在国内,简直不可想象。但在这里,我做到了。我找到了那条能让我发自内心感到快乐和有成就感的跑道。

独立生活的能力,也是在摔倒和爬起中练就的。从一开始连电饭锅都不会用的厨房小白,到现在能做出一桌像模像样的家常菜;从第一次自己去银行开户,紧张到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到现在能条理清晰地和房产中介 argue 合同条款;从生病了只会给妈妈打电话哭,到现在能冷静地预约GP(全科医生),看病拿药。这些琐碎的生活技能,书本里学不到,却是人生这门大课的必修学分。

更重要的是,我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看世界的坐标系。我的朋友里,有来自印度的、热衷于辩论的法律系学霸,有来自德国的、严谨到一丝不苟的工科男,也有来自巴西的、热情奔放的艺术系女孩。和他们聊天,我才发现,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文化里家庭观念那么重,而有些文化里个体自由至上。我不再轻易地用“对”或“错”去评判一件事,而是学会了去理解和尊重差异。

这种全球化的视野,是任何一本书、一部纪录片都无法给予的。它内化成了我的一部分,让我变得更包容、更谦逊,也更强大。根据全球化智库(CCG)的报告,超过八成的海归认为,留学经历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拓展了国际视野”和“锻炼了独立生存能力”。这远远超过了“语言能力”和“一纸文凭”。

回过头看,高考的失利,就像是把我从一条既定的、狭窄的传送带上推了下来。我摔得很疼,但正因为这次摔倒,我才有机会站起来,环顾四周,发现原来世界是一片广阔的旷野,到处都是等待我去探索的小径。

人生的跑道,不止一条

写到这里,我想起前段时间看到的一句话:“人生不是轨道,而是旷野。”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走在人生的“正轨”上。高考,就是这条轨道上最重要、最严苛的一个关卡。我们拼尽全力,生怕被甩出轨道之外。

但当我真的“掉队”了,来到这片“旷野”上,我才发现,这里没有预设的轨道,没有标准的终点。你可以往东走,去看看日出;也可以向西行,去追赶晚霞。你可以跑得很快,也可以随时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

在这里,成功的定义不再是单一的。不是只有考上985、211,进入世界五百强才叫成功。能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并为之奋斗,是成功;能照顾好自己,把一个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是成功;能交到几个真心的异国朋友,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也是成功。

我认识的一个学姐,在澳洲读了会计硕士,毕业后所有人都以为她会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但她却跑去一个海边小镇,开了一家小小的咖啡馆,自己烘焙豆子,做手冲咖啡。她说,每天看着来来往往的客人,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闻着满屋的咖啡香,是她觉得最幸福的事。这算不算成功?在我看来,当然算。

如果你的心里,也曾因为一次考试、一次失败而感到迷茫和自我怀疑,我想告诉你,那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那只是告诉你,此路不通,或者说,这条路不适合你。它不是对你整个人的否定,而是一个提醒,提醒你去看看别的风景。

高考这座独木桥,它通往的地方也许很好,但桥下的河流,以及河流两岸更广阔的世界,也同样精彩。掉下去,不意味着沉沦,你完全可以学会游泳,然后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奋力游过去,去开辟一片属于你的新大陆。

那场曾经让我感觉天崩地裂的“失败”,最终,却给了我一场最彻底的“自救”。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跑道,真的不止一条。

最后,想给同样走在或即将走上这条路的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大白话:

1. 想清楚,别跟风。出国不是万金油,它很贵,也很苦。问问自己,你为什么要出去?是为了逃避,还是为了更好的自己?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你才能在未来的困难里站稳脚跟。

2. 语言是敲门砖,更是救生圈。别只为了考试刷分。多看美剧英剧,多听播客,大胆地找机会开口说。语言能力,直接决定了你留学生活的上限和下限。它不仅能帮你拿到好成绩,更能在你孤独无助时,帮你交到朋友,找到归属感。

3. 脸皮厚一点,路就好走一点。听不懂课就下课去问教授,小组讨论没思路就大胆提问,生活上遇到困难就去找学校的国际学生服务中心。别怕丢人,没人会笑话一个努力求助的人。你迈出求助的第一步,就会发现世界对你温柔得多。

4. 找到你的“组织”,但别把自己困住。在异国他乡,中国学生会、同乡会能给你带来巨大的温暖和安全感。但同时,也请勇敢地跳出舒适圈,去参加学校的社团,去本地的咖啡馆打工,去认识不同背景的朋友。真正的融入,是在拥有后盾的同时,也拥抱世界。

5. 最重要的,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好好睡觉,定期和家人视频。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允许自己哭一场,或者去看场电影,吃一顿大餐。你的身心健康,比任何一份GPA都重要。记住,你永远是你自己和家人最珍贵的宝贝。

祝你,在你的旷野上,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265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