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留学,这些内卷之王专业请避雷!

puppy

嘿,正在为加拿大留学选专业头疼的你,是不是也觉得两眼一抹黑?看着那些热门榜单上的商科、CS,感觉申了就前途无忧?小心啦!有些专业就是典型的“内卷之王”,录取分数线高到离谱,进去后课业压力山大,好不容易熬到毕业,却发现本地就业市场根本没那么多“坑”。花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可别把宝押在这些“看起来很美”的专业上。这篇文章就帮你深度扒一扒这些专业的真实情况,从申请难度到就业前景,帮你擦亮眼睛,选一个真正适合自己、性价比高的方向。赶紧进来看看,你的梦校专业有没有上榜?

选专业避雷核心TIPS
1. 别只看排名和“热度”:排名高、人人都在说的专业,不一定适合你。你的兴趣和长远规划才是最重要的。
2. 算清经济账:“内卷”专业的学费通常更高,毕业后找不到理想工作的话,性价比会非常低。
3. 深入了解课程设置:看看你未来四年要学什么,是理论居多还是实践性强?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4. 调研本地就业市场:这个专业在你想留下的城市好找工作吗?去LinkedIn、Job Bank Canada上搜搜看,别光听中介画大饼。

嘿,我是 www.lxs.net 的小编,一个在加拿大留学圈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老油条”。

上周,我跟一个准备申请本科的学妹小A聊天,她发给我一张选校list,清一色的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UBC,专业一栏里,不是CS(计算机科学),就是Commerce(商科)。

我问她:“为啥都选这些呀?”

她叹了口气,发来一个无奈的表情:“我爸妈、中介都说这些好就业,挣得多,是‘人上人’专业。我雅思刷到了7.5,高中成绩也维持在95分左右,就是为了冲这些。但说实话,我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编程代码和金融模型,头都大了,完全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

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我们这一代留学生,背负着全家的期望,手握着几十上百万的留学预算,总想选一个“最优解”,一个能保证我们未来衣食无忧、光鲜亮丽的专业。CS和商科,就像是那张通往“成功”的VIP门票,所有人都挤破了头想抢一张。

但是朋友,你有没有想过,当所有人都涌向同一个门口时,会发生什么?没错,就是惨烈的“踩踏事故”。今天,我就要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加拿大留学里那些看起来光芒万丈,实则内卷到让人窒息的“卷王专业”。咱们一起扒开它们华丽的外衣,看看里面的真实情况,帮你避开那些可能花了钱还走不通的“死胡同”。

卷王一号: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 - CS)

光环与幻象:毕业即年薪百万,直通北美大厂?

聊到内卷,CS说自己是第二,估计没哪个专业敢称第一。在过去十年里,CS专业被神话了。故事的版本通常是这样的:滑铁卢大学CS毕业,手握五六个实习经历,毕业直接被Google、Amazon抢着要,起薪轻松10万加币(约50多万人民币),三年内走上人生巅峰。

这个故事,确实在某些“天选之子”身上发生过。但对于95%的普通留学生来说,现实要骨感得多。

第一道坎:申请门槛高到“离谱”

先看一组让人窒息的录取数据。以加拿大CS领域的“王炸”——滑铁卢大学为例,其官网明确表示,为了有竞争力,2023年申请者的平均分在“low-to-mid 90s”(90分出头到95分之间)。但这只是“有竞争力”,真正的录取分数线只会更高。根据各种论坛和录取数据的分享,手握96%、97%的成绩被defer(延迟考虑)甚至拒绝的大有人在。

多伦多大学主校区(UTSG)的CS项目更是出了名的“魔鬼”。它采用的是“先进大类,再进专业”的模式。你以为你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就万事大吉了?天真了!你需要在大一结束时,凭借几门核心课程(比如编程入门、微积分)的超高分数(GPA常年要求在3.8/4.0以上,甚至更高),才能成功进入CS专业。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因为达不到这个标准,被迫转去其他专业,我们管这叫“被分流”。

真实案例:我认识一个学弟,国内顶尖高中毕业,带着95分的成绩和一堆编程竞赛奖项,满怀信心地申请了UBC和滑铁卢的CS。结果,滑铁卢直接拒信,UBC给了个理科大类,最后还是没能进CS本专业。他跟我说,那一刻他才明白,自己引以为傲的成绩,在成千上万的申请者中,根本不算什么。

第二道坎:学业压力山大,不眠夜是常态

就算你过关斩将,成功挤进了顶尖CS项目,也别高兴得太早。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CS的课业压力是出了名的重,尤其是核心课程。一个project(项目)动辄几千行代码,一个due(截止日期)接着一个due,通宵赶作业是家常便饭。你不仅要跟上教授飞快的讲课节奏,还要和周围一群智商180的“卷王”同学竞争。课程的“curve”(分数曲线)非常残酷,总有人会被评为C或者D。

滑铁卢大学有个著名的“校友录”网站叫UW Flow,你可以在上面看到学生对课程和教授的真实评价。很多CS核心课下面的评论都是“workload insane”(作业量疯了)、“prepare to die”(准备好去死吧)。这不是开玩笑,是真的有人因为学业压力太大而出现心理问题。

第三道坎:就业市场早已不是“蓝海”

“CS毕业不是随便找工作吗?” 这话放三五年前,或许还适用。但现在,情况变了。

首先,从2022年底开始的全球科技大厂裁员潮,寒气也传到了加拿大。Shopify、Google、Amazon等在加拿大的分部都进行了规模不小的裁员。这意味着市场上突然多了一大批有经验的竞争者,他们会优先填补那些本来可能属于新毕业生的岗位。

其次,毕业生太多了!不仅是大学,加拿大还有无数的College(学院)也在开设各种编程、IT相关的文凭课程。一个初级软件工程师的岗位,发布在LinkedIn上,一天之内能收到几百上千份简历,其中不乏名校毕业生。作为国际生,你没有任何身份优势,只能靠过硬的技术和实习经历去拼。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的数据,尽管科技行业整体仍在增长,但特定领域(如初级开发岗)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以往。很多CS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只能先去做一些IT支持、测试等入门级岗位,薪水也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高。

更关键的是Co-op(带薪实习)。滑铁卢的Co-op是金字招牌,但僧多粥少,竞争极其惨烈。你需要和几千名同学一起竞争有限的优质岗位。很多同学为了找到一份实习,海投几百份简历,面试几十次。没有好的Co-op经历,毕业时你的简历就是一张白纸,找全职工作会更加困难。

一句话总结:如果你不是对编程爱得深沉,并且做好了“往死里学”的准备,请慎重选择CS。这条路,是用无数个不眠之夜和巨大的沉没成本(每年学费约6万加币,约32万人民币)铺就的,而且终点并不一定就是康庄大道。

卷王二号:商科 (Business/Commerce)

光环与幻象:出入CBD,化身金融精英?

如果说CS是理工科的“卷王”,那商科就是文科社科里的“战斗机”。尤其是那些顶级商学院,比如西安大略大学的Ivey(毅伟)、女王大学的Smith(史密斯)、多伦多大学的Rotman(罗特曼),在留学生家长圈里,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

大家想象中的商科生是这样的: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出入于多伦多金融街的高楼大厦,谈论着上千万的并购案,毕业后进入投行、咨询公司,年薪20万加币起步。

醒醒!这更像是电影里的情节。现实中的商科留学路,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崎岖得多。

第一道坎:不仅看分,还看“软实力”

顶尖商学院的录取,早已不是“唯分数论”了。像Ivey和Smith,除了要求你有95分以上的成绩,还必须提交一份极其复杂的补充申请(Supplementary Application),里面包含了好几篇文书和视频面试。他们想看的,是你的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课外活动经历。

真实案例:我有个朋友的女儿,成绩94分,学生会主席,还做过好几个商业竞赛。申请女王大学的Smith商学院,文书改了十几稿,视频面试练了几十遍,最后还是被拒了。因为她的竞争者们,可能有的人已经创办了自己的小公司,有的人在国际NGO做过志愿者,甚至有的人已经有了在知名公司的实习经历。这种“背景”上的比拼,对于大部分国内的普通高中生来说,是很难企及的。

第二道坎:天价学费和“社交压力”

加拿大顶尖商学院的学费,是普通专业的好几倍。以多大Rotman Commerce为例,国际生第一年的学费加杂费已经超过6万加币。而Ivey HBA项目(大三才进入),两年下来的学费总额更是惊人。这笔近百万人民币的投资,你真的确定能收回成本吗?

除了学费,商学院还有一种无形的“社交压力”。Case study(案例分析)、group presentation(小组展示)是家常便饭。你需要不断地和同学社交、networking(建立人脉)。商学院里有很多本地的富裕家庭子弟,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社交能力极强,人脉资源也广。作为国际生,如果你性格内向,或者不适应这种“social文化”,会感觉非常吃力和孤独。

第三道坎:光鲜的工作只属于金字塔尖

我们来看看就业。投行、咨询、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这些是商科毕业生梦想的归宿。但现实是,这些顶级公司的招聘门槛极高。

根据Rotman Commerce发布的2022年就业报告,虽然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不错,但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比例约为41.5%,而其中能进入顶级投行(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些公司在加拿大每年招聘的新人数量非常有限,大部分职位都被本地顶尖学生瓜分了。

对于国际生来说,最大的障碍是身份和语言文化。金融和咨询行业非常看重沟通能力和文化契合度。一个简单的例子,面试官和你聊冰球,你一问三不知,场面就会很尴尬。很多公司因为不愿意费时费力地为毕业生办理工签和移民,会直接在招聘要求里写明“需要加拿大公民或永久居民”。

那么,大多数商科毕业生去哪了呢?很多人去了银行做柜员(Teller)或客户经理,或者在普通公司做会计、市场、销售。这些工作的薪水和稳定性都不错,但和大家最初“金融精英”的幻想,差距还是挺大的。而且,这些岗位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竞争。

一句话总结:商科,尤其是顶级商学院,更像是一场昂贵的“精英俱乐部入场券”的争夺。它非常适合那些目标明确、社交能力超强、家庭背景雄厚的学生。如果你只是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指望读个商科就改变命运,那真的要三思而后行。

卷王三号:部分工程专业 (e.g., 软件/计算机工程)

光环与幻象:硬核技术在手,高薪工作不愁?

工程在加拿大一直是个受人尊敬且就业稳定的领域。但其中有些方向,因为和CS高度相关,也成了内卷的重灾区,比如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和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

它们的录取分数线直逼CS,比如滑铁卢的软件工程,常年被誉为“加拿大最难申请的本科专业”,录取均分稳定在97%-98%以上,简直是学神们的战场。

卷在哪里?

1. 学业强度双倍暴击:这类专业是CS和传统工程的结合体。你不仅要学编程、算法、数据结构,还要学电路、信号处理、硬件设计。课业负担比纯CS有过之而无不及。多伦多大学工程科学(Engineering Science)项目,更是以其变态的难度和淘汰率闻名遐迩。

2. 就业市场与CS高度重合:毕业后,大部分软件/计算机工程的学生,找的还是软件开发类的工作,直接和庞大的CS毕业生大军正面竞争。你辛苦多学的那些硬件知识,在很多纯软件岗位上并不能成为决定性的优势。

3. 工程师认证的门槛:在加拿大,想成为一名注册专业工程师(P.Eng.),需要在有资质的工程师指导下工作满4年,并通过专业考试。这个认证过程漫长,对于想快速就业移民的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需要考虑的时间成本。

一句话总结:如果你对软硬件结合的领域有浓厚兴趣,那这些专业是你的不二之选。但如果你的目标只是做一名软件开发者,那么选择这些专业,可能意味着你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学费,去和CS毕业生抢同一碗饭吃。

隐藏卷王:心理学 (Psychology)

光环与幻象:洞察人心,成为心理咨询师?

心理学,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酷?能洞察人心,分析行为,还能帮助别人解决心理困扰。因此,它成了很多文科倾向学生的热门选择。UBC、多大、麦吉尔的心理学专业,申请人数常年爆满。

但这个专业,对于想在加拿大就业的留学生来说,是个巨大的“坑”。

卷在哪里?

1. 本科学历≈“废纸”:在北美,一个心理学本科学位(Bachelor's Degree),几乎不可能让你找到对口的专业工作。你既不能成为心理咨询师,也不能做临床心理学家。本科阶段学的都是非常基础的理论知识,比如心理学史、统计学、认知科学等。

2. 深造之路漫长且昂贵:想从事心理学专业工作?你至少需要一个硕士(Master's)学位,而想成为能独立执业的临床心理学家,则必须读到博士(Ph.D.)。加拿大的临床心理学硕博项目,申请难度堪比医学院,录取率极低,而且非常看重你的研究经历和本地义工经验,对国际生极其不友好。

3. 就业方向“模糊不清”:那么,大量的心理学本科毕业生去干什么了呢?根据各大学的就业调查,他们流向了各行各业:人力资源、市场营销、销售、客户服务、教育……你会发现,这些工作,似乎任何专业的毕业生都能做,心理学背景并没有给你带来不可替代的优势。

真实案例:我认识一个学姐,UBC心理学荣誉学士毕业,GPA很高。但她毕业后发现,根本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投了无数简历,最后在一家公司做HR助理。她苦笑着说:“我花了四年时间,一百多万人民币,学了怎么分析人的行为,最后用来帮公司筛选简历。”

一句话总结:如果你对心理学是真爱,并且有读到博士的决心和财力,那你可以选择。但如果你只是觉得它“听起来很有趣”,并希望靠它在加拿大找份好工作,那请立刻、马上,把它从你的list里划掉!

那到底该怎么选?别让“内卷”绑架你的未来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贩卖焦虑,更不是劝你别来加拿大留学。

我是想告诉你,选专业这件事,别再盲目跟风了。那些被捧上神坛的“卷王专业”,就像是流量明星,看起来光鲜亮丽,但背后的辛酸和激烈的竞争,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花了几十上百万,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你的目标不应该是复制别人的“成功模板”,而是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你自己的路。

你可以试试这样做:

1. 看看那些“不那么卷”但同样有前景的专业。比如,加拿大的精算、统计、食品科学、环境科学、酒店管理、甚至一些应用性强的文科专业(如数字媒体、公共关系),都有非常不错的项目和就业前景,但竞争压力会小很多。

2. 别只盯着那三五所顶尖名校。圭尔夫大学的农学和食品科学,西蒙菲莎大学(SFU)的交互设计,卡尔顿大学的游戏开发,这些学校在特定领域的实力,甚至超过了那些“大藤校”,而且录取门槛更友好,学习环境也更舒适。

3. 把“技能”放在“专业名称”之前。现在这个时代,一纸文凭早已不能保你一世无忧。你在大学里到底学到了什么硬技能(比如数据分析、编程、设计、写作),你有没有通过实习和项目积累了实践经验,这比你的专业叫“CS”还是“商科”重要得多。

留学是一场昂贵的投资,我们都希望能有好的回报。但这个回报,不应该仅仅用毕业第一年的薪水来衡量。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擅长的领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长和快乐,最终找到一份能让你安身立命、有成就感的工作——这,或许才是一场成功的留学。

所以,关掉那些排名榜单,暂时忘掉别人说的“热门专业”,问问你自己的内心:你,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的留学之路,是时候由你自己做主了。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411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