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美国最大的收获:拥有了试错的勇气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曾是个“好学生”,习惯了追求完美,生怕说错话、做错事,把GPA看得比天大?我以前就是这样。但留学美国这几年,我发现最大的收获不是那张文凭,而是在一个鼓励“折腾”的环境里,慢慢学会了跟自己的不完美和解。它给了我坦然“搞砸”一件事,然后拍拍灰尘再来的勇气。这不再是关于成败,而是关于成长。如果你也正困在“必须正确”的执念里,想知道我是如何找到这份宝贵的自由,或许我的故事能给你一些启发。

小编悄悄话
来美国前,我以为最大的挑战是语言和汉堡。来了之后才发现,真正的文化冲击是,这里的“失败”好像不是一个贬义词,它更像是一个…嗯…数据点?一个告诉你“此路不通,请换条路试试”的GPS导航。这篇文章,就是想跟你聊聊我是如何从一个“导航失灵就原地崩溃”的司机,变成一个“享受探索不同路线”的旅行者的。

留学美国最大的收获:拥有了试错的勇气

嘿,我是LXS网站的小编。还记得我第一次在北美的课堂上做presentation吗?那场景,现在想起来脚趾都还能抠出一座三室一厅。

那是一节社会学入门课,教授让我们就一个社会现象做5分钟的即兴发言。我前面那个叫Emily的美国同学,拿着几张草稿纸,讲得眉飞色舞,虽然有点磕巴,但自信心爆棚。轮到我了,我攥着准备了三天、逐字背诵的稿子,站起来,脑子里一片空白。那些精心准备的句子,在几十双蓝眼睛、棕眼睛的注视下,瞬间蒸发了。我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像擂鼓一样。最后,我用带着颤音的英语,结结巴巴地念完了稿子,全程不敢抬头。

坐下的那一刻,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崩塌了。我不是怕讲得不好,我是怕自己“不完美”。在国内,我一直是那种标准的好学生:作业永远是A+,考试必须进前三,上课从不问“傻”问题。我把GPA看得比什么都重,觉得每一次失误都是履历上一个无法抹去的污点。

但也就是从那次尴尬的presentation开始,我慢慢发现,留学美国这几年,带给我最大的财富,不是那张烫金的毕业证书,也不是流利的口语,而是在一个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鼓励“折腾”的环境里,我终于拥有了试错的勇气。一种可以坦然地把事情“搞砸”,然后拍拍屁股上的土,笑着说“没事,再来一次”的勇气。

如果你也曾被“必须正确”的魔咒困住,那么,我的故事,或许能让你看到另一种可能。

从“不敢开口”到“抢着发言”:课堂不是审判庭

我们这代留学生,很多人都是在“标准答案”的教育体系里长大的。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记,课堂的主要功能是“接收”,而不是“碰撞”。提问?那得是经过深思熟虑、确保不会显得自己很蠢的问题。所以,刚到美国,课堂成了我最恐惧的地方。

这里的教授似乎特别热衷于提问:“What do you think?” “Any other ideas?” 而且,最要命的是,课堂参与(Participation)居然占总成绩的15%-20%。这意味着,你当一个安静的美男子或美女子,默默记笔记,期末就算考满分,总评也可能是个B。

一开始,我真的快崩溃了。每次上课都像上刑,教授的目光扫过来,我就开始祈祷“看不见我看不见我”。我害怕我的观点不成熟,更害怕我的蹩脚英语引来嘲笑。但慢慢地,我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亲眼看到,一个本地学生提出了一个明显和教材相悖的观点,教授没有批评,反而很兴奋地说:“Interesting point! Why do you think so?” 然后引导全班就这个“错误”的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那个学生自己笑着说:“Okay, I see the flaws in my logic now.” 整个过程,没有人嘲笑他,反而气氛非常热烈。教授总结时说:“记住,大学课堂不是为了找到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为了锻炼我们寻找答案的思维过程。”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我开始尝试着举手,哪怕只是复述一下别人的观点,加上一句“I agree with her, and I also think…”。我的第一次发言,心脏快跳出嗓子眼,说完后才发现,根本没人在意我的语法是否完美,他们在意的是我的想法。慢慢地,我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甚至敢于在教授讲完后,举手说:“Professor, I'm a bit confused about this part, could you explain it again?”

这种转变,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它不再是需要被膜拜和背诵的圣经,而是可以被触摸、被质疑、被重新组合的乐高积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的一项研究,全球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率居高不下,而对完美的过度追求和对失败的恐惧是重要的诱因之一。当我放下“必须正确”的包袱,我的学习压力小了,但学习效果却出奇地好。

GPA崇拜的破除:3.8和4.0的人生,差别真的那么大吗?

聊到留学,绕不开的话题就是GPA。我们似乎都默认,一个漂亮的绩点是未来一切的基石。为了把GPA从3.8刷到3.9,我曾经熬过无数个通宵,放弃了所有社交,甚至一门课因为感觉拿不到A而直接在截止日期前Withdraw了。

我执着地相信,小数点后那一位数的差别,就是优秀和平庸的分界线。直到我开始准备申请实习,才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

在一次职业咨询(Career Counseling)中,我拿着自己近乎完美的简历去见导师。导师是一位在企业界干了20年的资深HR,她看完我的简历,指着我那闪闪发光的GPA,问了我一个问题:“除了高分,这上面哪个经历能证明,你是一个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我愣住了。我的简历上,全是课程、成绩、奖学金。而我身边那些GPA不算顶尖的同学,有的在学生会组织过上千人的活动,有的自己搞了个小的创业项目,虽然失败了但积累了经验,有的在非营利组织做志愿者,解决了社区的一个小难题。

后来我才了解到,美国的公司在招聘时,越来越看重所谓的“软实力”。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在《2023年就业前景报告》中,调查了数百家企业,询问他们最看重应届毕业生的哪些品质。结果排在最前面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而“高GPA”甚至没有进入前五名。

这并不是说GPA不重要,它依然是敲门砖。但当所有人的GPA都在3.5以上时(美国大学普遍存在的“分数膨胀”现象也稀释了高分的含金量),真正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做了什么,你经历了什么,你在那些不计分数的“失败”和“折腾”中学到了什么。

我开始把一部分追求完美GPA的精力,投入到更有趣的事情上。我去参加了一个商业案例分析大赛,我们团队准备了一个月,结果第一轮就被淘汰了。那一刻当然很沮丧,但我们复盘时发现,我们的模型太过理论化,完全没考虑现实的可行性。这次“惨败”,比我上十节市场营销课学到的东西还多。后来面试时,我把这个故事讲给面试官听,他笑了,说:“很好,你至少知道了一条走不通的路,这比那些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强多了。”

“选错专业”是个伪命题:人生本就是不断试错的草稿

在国内,我们填报高考志愿时,那种“一考定终身”的沉重感,相信大家都经历过。选什么专业,几乎就决定了你未来的人生轨迹,转专业比登天还难。

而美国大学给了我最大的自由之一,就是“后悔权”。

我一开始读的是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因为它是当时最火、就业最好的专业。我每天和代码、算法打交道,痛苦不堪。我发现自己对抽象的逻辑毫无兴趣,反而对隔壁艺术史课上讲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充满了向往。在国内的思维定式下,一个学CS的想转艺术史,简直是疯了。我纠结了整整一个学期,既害怕面对父母的失望,也害怕未来的就业前景。

我去找了我的学术顾问(Academic Advisor),把我的困惑告诉他。他没有评判我的选择,只是递给我一份学校的数据。数据显示,我们学校每年有近40%的学生会转换专业。美国教育部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一项长期研究也表明,全美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本科生至少会换一次专业,如果把那些在“通识教育”阶段探索不同方向的学生都算上,这个比例可能更高。

顾问对我说:“大学前两年,本就是让你来‘试错’的。你不需要在18岁时就规划好未来40年的人生。去上几节你感兴趣的课,去和那个系的教授聊聊,如果你发现自己真的热爱它,那就去做。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张不断探索的地图。”

这番话给了我巨大的勇气。我第二年春天,正式把专业改成了艺术史,辅修了一个市场营销。很多人不理解,但我知道,这是我第一次为自己的热爱而不是“钱途”做出选择。这个过程教会我的,远比专业知识本身更重要:我有权选择,也有权选择“错了”之后,重新选择。

后来我发现,这种跨学科的背景反而成了我的优势。我在一家博物馆的数字媒体部门找到了实习,我的CS背景让我能和技术团队无障碍沟通,而艺术史的知识又让我能深刻理解展览的内容。那些看似“走弯路”的经历,最后都成了我独一无二的财富。

从社团到创业:在“不务正业”中收获最多

如果说课堂是学习理论的场所,那课外活动就是实践“试错精神”的最佳试验田。

刚来美国时,我参加了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想在里面做点事。我们当时计划办一场中秋晚会,我自告奋勇负责拉赞助。我以为凭着我们几千中国学生的体量,拉赞助会很容易。我穿着西装,打印了精美的策划书,跑遍了学校周边的所有中餐馆和亚洲超市。

结果呢?我被拒绝了无数次。老板们都很客气,但一提到钱,就纷纷摆手。最后,我们只拉到了几百美元的赞助,连场地费都不够。晚会最后靠着卖票和学生会的少量拨款勉强办了下来,但规模比预想的小了很多。那段时间,我挫败感极强,觉得是自己的能力问题。

活动结束后,我们团队坐下来复盘。我们发现,问题不在于我们的策划书不够精美,而在于我们没有给商家提供真正的价值。他们为什么要赞助我们?我们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回报?我们后来调整了策略,在下一次活动中,为赞助商设计了详细的品牌曝光方案,甚至帮他们做了市场调研。情况立刻就不一样了。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在社团里,没有人会因为你拉不到赞助就给你打一个“F”,最大的惩罚不过是活动办得小一点。这是一个零风险的试错环境。你可以在这里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如何管理预算、如何领导团队、如何在失败后爬起来。这些宝贵的经验,是任何一门课程都无法教给你的。

硅谷的创业文化其实就是这种精神的放大版——“Fail fast, learn faster.”(快速失败,更快学习)。戴森(Dyson)在发明他那款著名的吸尘器之前,经历了5126次失败的尝试。Airbnb的创始人们,在获得第一笔投资前,曾被无数投资人拒绝,一度靠卖印着奥巴马头像的麦片来维持生计。他们把每一次失败都看作是通向成功道路上的一次数据采集。

拥有了这种心态,你就不再害怕尝试新事物。你会发现,生活的可能性被极大地拓宽了。

所以,如果你现在问我,留学到底值不值?我会说,它太值了。但它的价值,不在于让你成为一个永远正确的“好学生”,而在于它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心安理得地去做一个会犯错、但永远在成长的普通人。

别怕,去搞砸点什么吧。大胆地去上那门你完全不懂的选修课,去申请那个你觉得自己还不够格的实习,去竞选那个你觉得不可能成功的学生会主席。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回到原点。但万一呢?万一你就此发现了自己真正的热情和天赋所在呢?

那张毕业证,或许能带你进入一个房间。但这种在失败中一次次爬起来的勇气,会让你有底气推开人生中任何一扇紧闭的门。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4184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