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大会干货:留学生搞钱搞事业必看

puppy

还在为毕业后的去向迷茫、为怎么搞钱焦虑吗?别以为股神巴菲特聊的都是咱们听不懂的股票代码,今年大会的干货,对留学生来说简直是“人间清醒”!老爷子亲口说,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是投给自己、练好沟通这项“硬通货”。他还聊了第一份工作怎么选才能不踩坑,以及普通人也能上手的理财思路,帮你远离消费陷阱。这篇文章把这些宝藏建议都给你总结好了,全是接地气的大白话,快来看看,帮你拨开迷雾,在搞钱搞事业的路上少走点弯路。

巴菲特给留学生的3个锦囊
1. 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不是股票,不是房子,而是投资你自己。尤其是,把沟通能力练成你的“肌肉记忆”。
2. 第一份工作的选择:别只盯着薪水。去找一个你佩服的老板,一个能让你疯狂学习的地方,这比多几千刀的年薪重要得多。
3. 普通人的理财圣经:远离信用卡债务这个无底洞,坚持定投指数基金。搞钱的秘诀不是一夜暴富,而是“慢慢变富”。

深夜十二点,你可能刚从图书馆的“死亡小组”讨论中挣脱出来,也可能刚刷完新一集的剧。你划开手机,LinkedIn上,一个本科同学晒出了他在硅谷大厂的实习offer,下面一排排的“Congrats!”刺得你眼睛有点疼。

你叹了口气,点开招聘网站,满屏的“要求3-5年工作经验”、“公民/绿卡持有者优先”让你瞬间窒息。再看看银行账户里日益减少的数字,和下个月就要到期的房租账单,那个熟悉的问题又钻了出来:毕业了,我能留下吗?我该怎么赚钱?未来到底在哪?

这种感觉,我懂。每个留学生,无论是在灯火通明的纽约,还是在岁月静好的中西部小镇,都曾在深夜里被这种焦虑反复折磨。我们总觉得,那些谈论投资、事业的大道理,离我们太遥远。比如“股神”巴菲特,一提到他,我们脑子里就是复杂的K线图和听不懂的财报分析。

但你可能不知道,就在最近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这位90多岁的老爷子,聊的根本不是什么神秘的财富密码,而是一些朴素到不能再朴素的道理。这些话,简直就是说给我们这些在海外闯荡、对未来既迷茫又渴望的留学生听的。今天,我就把这些“人间清醒”的干货,用大白话给你掰扯清楚,希望能帮你拨开眼前的迷雾。

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忘了股票,投资你自己

当有人问巴菲特,在当前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最好的投资是什么时,他的回答不是黄金,不是比特币,也不是某支潜力股。他说:“你能做的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你自己。”

这听起来像一句正确的废话,对不对?我们花了那么多钱出国留学,不就是在投资自己吗?但老爷子后面补充的一句话,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要特别磨炼你的沟通能力,无论是书面还是口头。”

他甚至拿自己举例。年轻时的巴菲特,极其害怕公开演讲,一想到要站到台前就想吐。后来,他花了100美元,去参加了戴尔·卡内基的沟通和人际关系课程。他说,那个课程的证书,至今还挂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比他的大学文凭都让他自豪。因为那100美元的投资,改变了他整个人生。如果没有那次学习,他今天拥有的一切可能都不存在。

对我们留学生来说,这一点尤其戳心。我们的母语不是英语,在课堂上、在小组讨论里、在社交场合中,常常因为语言和文化障碍,变成“沉默的羔羊”。我们可能肚子里有满满的干货和想法,但就是表达不出来,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你可能觉得,只要我技术过硬,代码写得好,模型建得溜,沟通差点无所谓。大错特错!领英(LinkedIn)在2023年对全球超过1000万个招聘岗位进行了分析,发现“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是所有雇主最看重的软技能,没有之一,排名第一!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NACE)的年度调查也年复一年地把“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列为雇主最希望毕业生具备的素质前三名。

为什么?因为在真实的工作场景里,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需要向老板清晰地汇报你的项目进展,需要和同事高效地协作解决问题,需要说服客户接受你的方案,甚至需要在会议上为你的团队争取资源。这些,全都依赖于沟通。

我认识一个学CS的学长,技术绝对是大牛,刷题如喝水。但他面试谷歌的时候,在最后一轮“行为面试”中挂了。面试官的反馈是,他无法清晰地阐述自己过去项目中的挑战以及如何解决的,显得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你看,再硬的技术,也需要沟通这个“软件”来驱动。

反观另一个例子,Zoom的创始人袁征(Eric Yuan)。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工程师,当初申请美国签证时,连续被拒了8次,直到第9次才成功。他的英语口音很重,但这并没有阻碍他成为一个顶级的沟通者。他用真诚和清晰的愿景,说服了顶尖的投资人,吸引了优秀的团队,最终打造了一个市值数百亿美元的商业帝国。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沟通的核心不是口音多地道、用词多华丽,而是你是否能清晰、有说服力地传递你的思想。

那么,怎么提升呢?别光想着报班。巴菲特的建议简单粗暴:去实践。

  • 加入Toastmasters:这是一个国际性的演讲俱乐部,几乎每个大学和城市都有分部。它提供一个安全、友好的环境,让你每周都有机会上台练习演讲,并获得建设性的反馈。会员费非常便宜,但效果惊人。
  • - 主动承担展示任务:下次小组作业,别再往后躲了,主动请缨去做Presentation。哪怕第一次会紧张到发抖,多来几次,你会发现自己进步神速。 - 找一份“与人打交道”的兼职:去做服务员、销售员或者客服。这些工作会逼着你每天和形形色色的人沟通,是锻炼应变能力和同理心的绝佳战场。

记住,你的专业知识决定了你能否入场,但你的沟通能力,决定了你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爬多高。

第一份工作:跟对人、学本事,比薪水重要100倍

聊完自我投资,我们来聊聊一个更现实的问题:第一份工作怎么选?

面对H1B抽签的压力和高昂的生活成本,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哪个公司给的钱多,就去哪家。巴菲特和他的老搭档查理·芒格对此的建议是:别这么干!

芒格曾直言不讳地说:“我见过很多聪明人,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为了简历上好看,或者薪水高,结果把自己搞得一团糟。”巴菲特也反复强调,年轻人应该去一个能让你学到东西的地方,为你尊敬的人工作。“如果你有机会在一家好公司,跟着一位好老板学习,那就赶紧去,别太在意薪水。”

这听起来有点“何不食肉糜”,毕竟我们都要吃饭还贷。但你仔细想想,这背后是更长远的职业规划逻辑。

第一份工作,更像你的“职业研究生院”。它的核心价值不是那几万刀的年薪,而是三样东西:技能、视野和人脉。

一个真实的例子,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他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第一份正式工作不是在华尔街,也不是在科技公司,而是在一家叫做Fitel的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后来,他又跳槽到了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再到知名的对冲基金D.E. Shaw。他在这些地方,学会了如何建立复杂的交易系统,如何分析数据,以及最重要的——如何从零到一建立一个业务。这些宝贵的经验,远比他当时的薪水重要,为他后来创立亚马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你能想象吗,如果他当初只选了薪水最高但学不到东西的工作,可能就不会有今天的亚马逊了。

再来看一组数据。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2022年的数据,25岁到34岁的年轻人,在一家公司的平均工作年限只有2.8年。这意味着什么?你的第一份工作,大概率不是你的最后一份。它只是一个跳板。如果这个跳板本身不够坚实,给不了你足够往上跳的弹力(技能和经验),那你未来的路会越走越窄。

盖洛普(Gallup)202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Z世代和千禧一代来说,“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是他们选择工作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薪酬和福利。这说明,聪明的年轻人已经意识到了“成长价值”远大于“即时薪酬”。

所以,当你手握几个offer,纠结该去哪家时,别只盯着数字。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的直属老板是谁?他/她是不是一个我愿意学习的榜样?他/她是否愿意授权给新人,给新人成长的空间?(你可以在面试时反问他/她的管理风格,或者通过LinkedIn联系公司里的校友打听一下。)
  • 这家公司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吗?它是否鼓励员工学习新技能?是把你当成一个拧螺丝的工具人,还是一个需要持续灌溉的人才?
  • 我在这里能接触到行业的核心业务吗?这份工作是能让我看到整个森林,还是只让我盯着一片树叶?

选择一个好的平台和一位好的领路人,你在第一份工作中积累的“内功”,会在未来几年以复利的形式回报给你,那价值,可比你眼前多出来的一万刀年薪高太多了。

普通人的理财圣经:躲开那个叫“信用卡”的坑

搞事业是为了搞钱,那搞到钱之后呢?巴菲特的理财建议,简单到让人难以置信,但却直击要害。

他对年轻人的第一个忠告就是:离信用卡债务远一点,越远越好!

他说:“信用卡的利率高达18%甚至20%,如果你有信用卡债务,你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它还清。你不可能以这么高的利率借钱,还指望投资能赚回来。这太疯狂了。”

这番话对初到美国的留学生来说,简直是金玉良言。美国是一个建立在信用上的国家,办信用卡、积累信用记录是必修课。但这也给我们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陷阱。刚拿到第一张信用卡时的新鲜感,看着那个消费额度,很容易产生一种“这不是我的钱,是银行借我花的”的错觉。于是,种草的球鞋、新出的手机、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先刷了再说”成了口头禅。

你知道这个陷阱有多深吗?根据美联储(Federal Reserve)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美国人的信用卡债务总额历史性地突破了1.13万亿美元。而信用卡的平均年利率(APR)已经飙升到了21.59%!

这是什么概念?我们来算一笔账。假设你在信用卡上欠了5000美元,利率是21%。如果你每个月只还最低还款额(通常是欠款的2%左右,也就是100美元),你猜你需要多久才能还清?答案是:超过15年!而你总共需要支付的利息,会超过6000美元,比你的本金还多!

你辛辛苦苦打工、实习赚来的钱,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流进了银行的口袋,变成了他们的利润。巴菲特一辈子都在研究如何让钱生钱,他最清楚这种高利率债务是多么可怕的“财富粉碎机”。

所以,关于信用卡,给你的建议是:

  1. 把它当成借记卡来用。刷卡只是为了方便和攒信用分,但你的消费金额,绝对不能超过你银行账户里已有的钱。
  2. 设置全额自动还款。每个月到期自动还清所有欠款,一分钱利息都不给银行赚。
  3. 警惕“分期付款”的诱惑。那些“免息分期”背后,往往隐藏着高额的手续费或者其他条款。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那不乱花钱之后,省下来的钱该怎么办呢?巴菲特的第二个建议同样简单:坚持定投低成本的指数基金。

他几十年来一直在公开场合推荐标普500指数基金(S&P 500 Index Fund)。你不需要懂什么财报,也不需要预测市场。买它,就相当于你用很低的成本,同时投资了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比如苹果、微软、亚马逊等等。你是在赌整个美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而从历史来看,这个赌局的赢面非常大。

别小看“定投”和“长期”这两个词,这里面藏着“世界第八大奇迹”——复利的力量。

举个例子,假设你从22岁开始,每个月雷打不动地拿出300美元(每天少喝两杯咖啡就有了)投资于标普500指数基金。我们按历史平均年化回报率10%来计算(这是一个比较公允的长期平均值)。等你到60岁退休时,你猜你的账户里会有多少钱?

答案是:超过100万美元!你总共投入的本金只有(60-22) * 12 * 300 = 136,800美元,但剩下的80多万美元,都是时间和复利帮你赚的钱。这就是巴菲特所说的“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这个方法不需要你有多聪明,也不需要你花大量时间研究。它只需要你:尽早开始,然后坚持下去,别被市场的短期波动吓跑。对于我们这些既要忙学业又要忙工作的留学生来说,这几乎是唯一现实可行的、通往财务自由的道路。

好了,聊了这么多。从投资自己,到选择工作,再到打理财富。你会发现,巴菲特的智慧,其实都源于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技巧。

这个世界充满了噪音,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一夜暴富的神话和光鲜亮丽的精英生活,很容易让我们感到焦虑,急于求成。但老爷子的这些大白话,就像一个指南针,总能把我们拉回到正确的方向上。

你的未来,不是由你毕业时拿到的那个最高薪的offer决定的,也不是由你第一张信用卡的额度决定的。它是由你今天是否愿意花时间去提升一项技能,是否敢于选择一条更有学习价值但更艰难的路,是否能克制住消费的欲望并为未来播下一颗种子……这些无数个微小而正确的选择决定的。

所以,从今天起,别再只是收藏这篇文章了。去报名那个让你害怕的演讲俱乐部,去给你心仪公司的前辈发一封请教邮件,或者,去设置一个每月100美元的定投计划。行动起来,哪怕只是一小步,你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投下最宝贵的一票。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532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