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英国,我从高冷学霸变身招生狂魔

puppy

嘿,还在英国埋头苦读的你,是不是也曾以为留学就是图书馆和due的无限循环?我以前也一样,是个标准的“高冷学霸”,甚至有点社恐,跟陌生人说话都费劲。但你敢信吗?毕业前我竟然成了一天要跟上百人打交道的“招生狂魔”,帮着学校满世界“忽悠”学弟学妹。这背后可不只是一份兼职那么简单,它彻底改变了我对沟通、对文化的理解,也让我发现了学术之外的另一个自己。如果你也想知道我是怎么从“i人”硬核切换成“e人”,并把这段经历写进简历惊艳面试官的,那我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它不是一份“兼职指南”,更像是一次“留学人格重塑”的真实记录。如果你感觉自己的留学生活被困在了“宿舍-教室-图书馆”的三点一线,或者你觉得自己是个不善言辞的“i人”,那么,泡杯咖啡,花十分钟,看看我的故事,也许你会找到解锁新世界大门的钥匙。

嘿,我是LXS的小编,今天想跟你聊点学术之外的事儿。

还记得我刚来英国那年,第一次参加课程的Welcome Party。手里攥着一杯不知道是什么味道的果汁,尴尬地站在角落,看着周围的同学谈笑风生,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教授过来跟我搭话,问我:“So, how are you finding Manchester so far?” 我脑子里瞬间闪过一百个华丽的词汇,嘴上却只挤出了一个:“Good... very good.”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那种社交能量瞬间被抽空的感觉,我相信很多“i人”留学生都懂。

那时的我,坚信留学就是来搞学术的。我的世界里只有绩点、论文和数不清的reading list。我给自己贴的标签是“高冷学霸”,但说白了,就是有点社恐。我从没想过,两年后,我会在大学的Open Day上,拿着小蜜蜂扩音器,站在几百个学生和家长面前,滔滔不绝地介绍我的专业,甚至还能顺便开几个英式玩笑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毕业前,我的兼职title是“国际招生助理”,但我更喜欢朋友们给我起的外号——“招生狂魔”。

这个转变,比我任何一门课的A+成绩,都更让我有成就感。它不仅让我赚到了生活费,更重要的是,它把我从一个只会埋头看书的“i人”,硬生生掰成了一个能在不同文化、不同人群中自如切换的“e人”。这段经历,后来也成了我简历上最闪亮的一笔,让我在面试中脱颖而出。所以,如果你也想给自己的留学生活加点不一样的“料”,那我的故事,你一定要听听。

一个意外的开始:时薪12镑的“卖校”工作

故事的开头一点也不励志,甚至有点“俗气”——我缺钱了。想买一台新的MacBook,又不好意思再跟家里开口。某天下午,我在学生中心官网瞎逛,一则招聘启事跳了出来:“招募国际学生大使(International Student Ambassador),时薪£12.50”。

一小时12.5镑!根据当时英国政府的最低工资标准(National Living Wage),这个薪水对于学生兼职来说相当不错了。要知道,2023至2024年度,英国21岁以上人群的最低时薪是£10.42。这份工作显然高于平均水平。而且,作为持有学生签证的留学生,我们每周在学期期间最多可以工作20小时,假期可以全职。这个岗位完美地契合了政策规定。

但我心动了不到三秒,就开始疯狂劝退自己。“要跟陌生人说话,我肯定不行。”“我的英语口语有口音,会不会被嫌弃?”“这不就是个销售吗?感觉有点‘忽悠’人。”…… 内心的两个小人吵得不可开交。

最后,是申请表里的一句话打动了我:“我们寻找的不是完美的推销员,而是愿意分享真实留学故事的学生。” “真实的故事”,这四个字击中了我。我或许不擅长推销,但我有很多真实的故事啊——在图书馆通宵赶due的崩溃,第一次自己做饭把厨房弄得一团糟的窘迫,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做group project的文化冲击。这些,不都是留学生活的一部分吗?

于是,我抱着“试一试,反正也选不上”的心态,填了申请表,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竟然真的收到了offer。我的“招生狂魔”生涯,就这样在一个非常务实甚至有点偶然的理由下,拉开了序幕。

招生狂魔的日常:不只是带路那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学生大使的工作,不就是带着新生和访客在校园里走一圈,指指图书馆,说说教学楼在哪儿吗?一开始我也这么想,但事实证明,我太天真了。这简直是一份集销售、客服、公关、心理咨询师于一体的复合型工作。

我的工作日常主要分几大块。第一块是校园导览(Campus Tour)。这绝对是个体力活。一条标准的导览路线走下来大概一个半小时,旺季的时候一天要走三四趟。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带团,手里紧紧攥着官方给的稿子,像个机器人一样背诵着每栋建筑的年份和历史。一个英国大叔突然打断我,笑呵呵地问:“Young lady, forget the history, just tell me, where can I get the best coffee on campus?” 我当场就懵了,稿子上可没写这个!那次之后我才明白,没人想听你背书,他们想听的是一个“活人”的体验。于是,我开始在导览词里加入自己的故事:“这个图书馆的二楼靠窗位置是我最喜欢的赶due地点,因为阳光很好,而且离咖啡机最近。” “这个草坪别看现在空着,夏天的时候全是晒日光浴和野餐的学生,我们管它叫‘学术海滩’。” 当我开始分享这些细节时,游客们的眼神明显亮了。

第二块是大型开放日(Open Day)和招生展会(University Fair)。那场面,简直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天下来,我感觉自己说了快一年的话。我要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面孔。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最新的数据,2021/22学年,在英的非欧盟国际学生中,中国内地学生数量最多,超过15万人,其次是印度,超过12万人。这意味着,我可能前一秒还在跟一个来自北京、极其关心专业排名和就业率的父亲解释课程设置,后一秒就要跟一个来自印度的、对板球社团和素食餐厅更感兴趣的学生介绍校园生活。这种快速切换,对我的应变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极大的锻炼。

我学会了“看人下菜碟”。对家长,我多讲学校的安保措施、住宿环境和学术支持;对学生,我多聊社团活动、社交生活和城市好玩的地方。有一次,一位妈妈非常焦虑地问我:“这里的中国学生是不是都扎堆,不跟外国人玩?” 我没有直接回答是或不是,而是分享了我的经历:“阿姨您放心,我刚来的时候也担心这个问题。但我们专业有个project,教授故意把不同国籍的人分在一组,我们小组有英国人、德国人、尼日利亚人。一开始确实有点尴尬,但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沟通。项目结束后,我们还一起去吃了火锅,那个尼日利亚小哥被辣得够呛,但他说这是他吃过最酷的一餐。” 听完我的故事,那位妈妈的表情明显放松了。

除了线下活动,我们还要负责线上的答疑和社交媒体“接管”(Social Media Takeover)。我曾经在学校的官方Instagram上做过一周的博主,每天发Vlog,直播回答全球各地申请者的问题。面对屏幕,你看不见对方的表情,只能通过文字感受他们的情绪。这教会了我如何用更精准、更友好的语言进行线上沟通,这是一个在数字时代至关重要的技能。

硬核蜕变:我收获的远不止薪水

这份工作持续了近两年,它带给我的改变,是肉眼可见的。如果说薪水是物质回报,那个人能力的提升,则是我意想不到的巨大财富。

最核心的改变,是沟通能力的飞跃。我从一个害怕开口的“i人”,变成了一个可以自信地进行公众演讲的人。这不是天赋,完全是“被迫”练习的结果。当你在一个下午,把同样一段关于图书馆的介绍词,用不同的方式对不同的人讲了三十遍之后,紧张感早就被肌肉记忆取代了。我学会了如何组织语言,如何用“金字塔原理”先说结论再展开解释,如何用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来增强表达的说服力。

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倾听”。以前我总觉得沟通就是“我说你听”,但这份工作让我明白,真正的沟通是“我听、我理解、我再回应”。当一个家长问“这个城市安全吗?”,他背后隐藏的担忧是孩子第一次远渡重洋的安危。所以,我不会只简单地回答“安全”,我会告诉他,学校有24小时的安保巡逻,宿舍区有门禁,我还会分享一个具体的例子,比如我晚上从图书馆回家,路上都有明亮的路灯和巡逻车,让他感到安心。

其次,是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深化。这远比课堂上学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来得深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国家的学生会直接打断我的介绍提问,这不是不礼貌,而是他们文化中鼓励直接沟通的体现;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有些亚洲家长会反复确认学校的排名,因为在他们的教育观念里,排名代表着一种可靠的保障。这种理解,让我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时,变得更加包容和灵活。这在今天全球化的职场环境中,是一项极其宝贵的软实力。

最后,这段经历让我的简历“活”了起来。毕业季找工作时,几乎每一位面试官都对我的“学生大使”经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不再是一个只有成绩单的“纸片人”。当面试官问我:“请举一个例子,说明你的沟通能力。” 我可以立刻调出几百个生动的案例。

我这样描述我的工作职责:

“在超过50场的校园开放日和线上招生会中,面向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5000名潜在申请者及家庭,提供咨询服务,有效提升了15%的现场申请转化率。”(注:数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估算,突出量化结果)

“独立策划并执行了3期Instagram社交媒体‘Takeover’活动,通过Vlog和直播形式,累计获得超过10万次观看,将个人留学体验转化为吸引新生的有效内容。”

这些具体、量化的描述,远比一句空洞的“我沟通能力强”要有力得多。它向面试官展示了我的公众演讲、客户服务、市场营销和跨文化协作能力。最终,我拿到了一家跨国咨询公司的offer,面试官在最后的反馈中明确告诉我,正是这份“招生狂魔”的经历,让他相信我具备快速适应多元化团队和与客户建立信任的能力。

你也想试试吗?这里有份实操指南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有点心动了?想成为下一个“招生狂魔”,其实并不难。

去哪里找这类工作?首选是你所在大学的官网。通常在“Jobs at the University”或者“Careers Service”板块,会有专门的学生兼职(Part-time jobs for students)页面。关键词搜索“Student Ambassador”、“International Ambassador”、“Tour Guide”等。其次,多关注学生会的网站和邮件,很多院系也会独立招聘自己的学生代表。这些都是最官方、最可靠的渠道。

申请时需要注意什么?他们往往更看重你的热情和态度,而不是你的成绩。在申请文书或面试中,一定要表达出你对这所大学的热爱。不要只说“我们学校排名高,学术好”,这些话太官方了。说说让你心动的细节,比如“我最喜欢我们图书馆窗外的那棵百年老树”,或者“我在这里的羽毛球社交到了最好的朋友”。用你的个人故事,去证明你为什么是代表学校的最佳人选。

面试时,他们很可能会问:“如果一个学生说他收到了另一所更好大学的offer,你会怎么说服他来我们这里?” 记住,千万不要贬低竞争对手。最好的回答是,承认对方学校的优秀,然后将焦点拉回到自己学校的独特性上。“那确实是一所非常棒的大学。不过,我们学校的XX专业有一个独特的实习项目,是和当地某某公司独家合作的,这可能是你在这里能获得的独一无二的机会。” 这种不卑不亢、突出优势的回答,会非常加分。

当然,这份工作也需要你平衡好学习和生活。在考试季,你需要提前和你的主管沟通,减少排班。但相信我,当你习惯了这种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你的时间管理能力也会突飞猛进。

留学,不应该只是一场孤独的学术修行。它是一次全方位的探索,探索知识,也探索未知的自己。走出图书馆,去和真实的人交流,去分享你的故事,去倾听他们的梦想。你以为你是在“推销”一所学校,但其实,你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地塑造一个更自信、更开放、也更强大的自己。

所以,下次在校园里看到招聘学生大使的海报,别再犹豫了。去试试吧,万一,你也爱上了当“狂魔”的感觉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31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