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SAIS上学,究竟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如果你也在纠结要不要来新加坡SAIS,一定很好奇这里到底是什么样吧?一边是纯正的美式AP课程,一边又是超强的中文沉浸式项目,这两种模式到底是怎么融合的?学习压力大不大?传说中的“地球村”社区是真的友好,还是只是表面功夫?这篇文章不想跟你说官话,只想用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聊聊在SAIS上学的真实日常:从课堂体验、社团活动,到交朋友和老师们的风格,再到那些只有我们才知道的“小秘密”和宝贵建议。希望能让你对SAIS有个更立体、更真实的了解,看完心里也能更有个底!

写在前面:关于SAIS,你可能想先知道的几件事

1. 课程体系超灵活:这里是北美体系,主打美国高中文凭。但同时提供IBDP(国际文凭大学预科课程)和AP(大学预修课程)两种路径,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大学和学习风格自由选择,这点在新加坡国际学校里不多见。

2. 中文项目是“真家伙”:不是那种一周几节的中文课。从幼儿园到五年级,是真正的中英双语50/50沉浸式教学,数学、科学都可能用中文上。对有中文背景或者想打好中文基础的家庭来说,吸引力巨大。

3. “地球村”不是吹的:学生来自超过75个国家,走在校园里,英语、中文、西班牙语、韩语……各种语言交织在一起是常态。这不只是个数字,它真实地塑造了这里的文化和你的朋友圈。

4. 硬件设施很“硬核”:两个校区,主校区设施非常齐全。500座的专业剧院、3个游泳池、创客空间(Innovation Center)里的3D打印机和机器人……这些不是摆设,是日常上课和活动会用到的地方。

在新加坡SAIS上学,究竟是种什么体验?

还记得几年前,我捏着SAIS(Stamford American International School)的录取通知书,一遍遍在网上翻看学校的照片和视频。照片里,泳池碧蓝,剧院华丽,学生们笑得灿烂,一切都看起来完美得有点不真实。但我心里还是打鼓:这所学校真的适合我吗?传说中美式课程的自由和中文项目的严谨,到底是怎么捏在一起的?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真的会像宣传片里那样和谐友善吗?

这种感觉,我相信每个正在择校的你都懂。隔着屏幕,你看到的永远是精心打磨过的“官方形象”。所以今天,我不想再跟你复述官网上的漂亮话。我想以一个“前SAISer”的身份,带你走进这所学校的日常,聊聊那些真正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好的、坏的、有趣的、挑战的,都摊开来说。希望这篇超过2000字的“非官方攻略”,能帮你拼凑出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SAIS。

美式AP + 中文沉浸,是“混搭”还是“王炸”?

刚来SAIS的时候,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它的课程。我妈总念叨:“这个学校的中文好,别把中文丢了。”而我爸则看重:“AP课程对申请美国大学有优势。”听起来,这像是一个“既要又要”的贪心组合,它们真的能融合好吗?

事实证明,SAIS在这方面做得比我想象中聪明。它的核心是一套美式的、以探究为基础的教育框架。简单说,就是鼓励你多问“为什么”,而不是光记“是什么”。但在这个大框架下,它给了你极大的选择空间。

先说中文。SAIS的中文沉浸式项目是它最响亮的招牌之一。这不是玩票性质的。特别是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学校严格执行50/50的中英双语教学模式。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可能上午刚用英语和老师讨论完热带雨林生态,下午就要用中文来解一道数学应用题。我有个朋友是从小学部直升上来的,他的中文读写能力,尤其是学术词汇量,比很多国内同龄孩子还要扎实。这得益于他从小就在一个“用中文来学习”而不是“学习中文”的环境里。到了中学阶段,虽然不再是50/50了,但中文课程依然分层细致,从接近母语的高阶班到针对外国人的初级班,总能找到适合你的那一档。

再聊聊AP。很多人以为SAIS只有IBDP,其实不然。学校提供的是美国高中文凭,而AP课程是嵌入其中的“高级补品”。从10年级开始,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专业方向,选择想修的AP课程。学校目前开设了超过15门AP课程,涵盖了微积分、物理、化学、宏观经济、心理学、世界历史等主流科目。我当时就选了AP心理学和AP微积分。心理学课上,我们不是干巴巴地背理论,老师会让我们设计真实的心理学实验,比如观察校园里学生的社交距离变化来分析“个人空间”理论。微积分老师则是个段子手,能把枯燥的求导公式讲成一部武侠小说。这种体验,和你埋头刷题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这两者是“混搭”吗?我觉得更像“王炸”。它让你既能享受美式教育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又能保持或建立起强大的中文能力。对于我们这些有中国背景的留学生来说,这几乎是量身定制的方案——既无缝衔接了西方的学术轨道,又没有让我们丢掉自己的文化根基。

学习压力山大?还是“玩中学”的天堂?

聊到学习,压力是绕不开的话题。SAIS的学习压力大不大?我的回答是:它不“卷”,但很“忙”。

这里的“不卷”,指的是你很少会看到那种恶性的分数攀比。老师评价你的标准是多元的,一次考试的成败不会定义你。他们更看重你的学习过程、你的思考深度和你的协作能力。比如我们的历史课期末项目,不是写一篇论文,而是小组合作拍一个5分钟的历史纪录片。从选题、写稿、拍摄到后期剪辑,全程自己搞定。这个过程里,你学到的远比死记硬背几个历史年代要多得多。你得学会沟通、分工、解决冲突,这些都是未来非常重要的软实力。

但“不卷”不等于轻松。这里的“忙”,是忙着思考、忙着探索、忙着创造。学校从小学开始就普及1:1的iPad或MacBook项目,科技不是摆设,而是学习的工具。课堂上,我们用Keynote做展示,用iMovie剪视频,用GarageBand做配乐,都是家常便饭。作业量不算小,但很少是那种重复性的抄写或刷题。更多的是需要你花时间去调研、去阅读、去合作完成的大项目。

这里的师生比大约是11:1,每个班通常在22个学生左右。这意味着老师有精力关注到每个学生。我印象很深的是我的11年级英语老师,Mr. Henderson。他发现我对创意写作感兴趣,就会在课后推荐一些作家和作品给我,甚至还帮我修改我偷偷写的小说。他不会因为这不是“作业”就置之不理。这种个性化的关注,让你感觉自己不是流水线上的一个产品,而是一个被认真对待的独立个体。

所以,如果你期待一个完全“放养”的环境,SAIS可能不适合你。但如果你享受那种在忙碌和挑战中不断探索自我边界的感觉,那这里绝对是你的乐园。你会被推着去思考,被鼓励去尝试,最终收获的,是实打实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自信。

传说中的“地球村”,真的那么融洽吗?

SAIS最引以为傲的一点,就是它的国际化。官方数据说学生来自超过75个不同的国家。这个数字听起来很酷,但真实情况呢?大家真的能玩到一起去吗?还是各玩各的,形成一个个“国家队”小圈子?

我可以负责任地说,SAIS的“地球村”氛围是真的。当然,刚开始大家可能会因为语言和文化习惯,更愿意和自己国家来的同学待在一起,这很正常。但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巧妙地打破了这些壁垒。

首先是课堂分组。几乎所有的项目作业都是分组完成的,而老师在分派小组时,会有意地将不同国籍、不同背景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一开始你可能会有点不适应,比如和一个来自瑞典、一个来自巴西、一个来自韩国的同学合作,光是协调大家的时间和沟通方式就是个挑战。但恰恰是这个过程,逼着你走出舒适圈,去学习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视角。你会发现,巴西同学的热情和创造力能给项目带来意想不到的火花,而韩国同学的严谨和细致则能保证项目的完美落地。

其次是每年一度的“国际嘉年华”(International Fiesta)。这绝对是SAIS最盛大的节日。那天,整个校园会变成一个真正的地球村。每个国家社区都会设立自己的展台,拿出看家本领,展示自己国家的美食、服装和文化。你可以上午在中国的摊位写个书法,中午去意大利的摊位吃块正宗的披萨,下午跟着巴西的同学跳一段桑巴。语言在这里完全不是障碍,一个微笑,一句“好吃”,就能瞬间拉近彼此的距离。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会很自然地对世界产生好奇,也很自然地交到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

我的朋友圈就是一个缩影。我最好的朋友里,有从小在新加坡长大的美国人,有随父母工作搬来的德国女孩,还有一个韩日混血的哥们儿。我们一起吐槽作业,一起在食堂抢最后一份鸡饭,一起在考试周通宵复习。我们聊各自国家的文化,也聊共同喜欢的电影和音乐。这种跨越国界的友谊,是在SAIS最宝贵的收获之一,它真正地拓宽了我的眼界,让我学会了用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个世界。

下课后,我们都在忙些啥?

下午3点15分,放学铃声响起,但SAIS的校园并不会因此安静下来,反而会进入一天中另一个充满活力的时段——CCA(Co-Curricular Activities)时间。

SAIS提供了超过350项CCA,这个数字真的没开玩笑。从主流的体育运动(学校的“雄狮队”Stamford Lions在各类校际比赛中战绩不俗),如游泳、篮球、足球、网球,到各种脑洞大开的俱乐部,比如机器人社、模拟联合国、辩论队、爵士乐队、甚至是“龙与地下城”桌游社,总有一款能戳中你的兴趣点。

这里的设施也为这些活动提供了最好的支持。我当年是戏剧社的成员,我们排练和演出的地方,就是那个拥有500个座位的Reagan专业剧院。无论是灯光、音响还是后台设备,都和外面的商业剧院没什么两样。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你真的会觉得自己是个专业的演员。而我的朋友是游泳队的,他们每天训练的地方是学校三个泳池中最大的那个50米标准池。喜欢搞发明的同学,则天天泡在“创新中心”(Innovation Center),那里有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和各种工具,可以把你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

参加CCA不仅仅是为了好玩,它也是你简历上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你锻炼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绝佳机会。我通过竞选当上了戏剧社的副社长,学着管理排练日程、协调演员时间、和导演沟通。这些经历,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能教会我如何去领导一个团队。

所以,在SAIS的下课后,大家真的很忙。有人在球场上挥洒汗水,有人在琴房里练习乐器,有人在实验室里调试代码。校园里充满了各种可能性,等着你去探索。这种丰富的课外生活,和学术学习同样重要,它塑造了你的性格,也让你发现了自己更多的潜能。

SAIS的老师,是“严师”还是“朋友”?

在SAIS,你很少会用“威严”这个词来形容老师。他们更像是你的导师、你的教练,甚至是你的朋友。

这里的老师大都来自北美和英联邦国家,他们带来了非常开放和平等的沟通文化。你可以直呼他们的名字(比如Mr. Smith,而不是Smith老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时举手打断他们,提出质疑。他们非常鼓励批判性思维,你永远不会因为提出一个“愚蠢”的问题而被嘲笑。相反,他们会认真地和你探讨,引导你自己去找到答案。

他们的办公室大门永远是敞开的。无论你是对课堂内容有疑问,还是对未来的大学申请感到迷茫,甚至只是想找个人聊聊天,他们都非常乐意倾听。我记得申请大学时,我的升学指导老师(Counselor)和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一对一沟通,帮我分析我的优势和兴趣,和我一起头脑风暴文书的思路。她甚至会记住我提到的每一个小细节,让我感觉自己是被真正关心着的。

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营造了一种非常积极和支持性的学习氛围。你不会害怕犯错,因为你知道老师会帮你分析错误,而不是指责你。你敢于去尝试有挑战性的课题,因为你知道背后有强大的支持。这种信任感,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自信心的催化剂。

只有自己人才知道的“小秘密”

最后,分享几个只有SAISer才知道的小秘密,算是个小彩蛋吧。

1. 食堂的隐藏菜单:Gourmet Prep的阿姨做的鸡饭和Laksa(叻沙)是永远的神!有时候菜单上没有,但只要你微笑着去问,大概率能吃到。这是属于我们的“隐藏款”。

2. 最佳自习/摸鱼地点:高中部的图书馆二楼靠窗的几个单人沙发,是最佳的安静学习角。如果只是想和朋友放松一下,可以去Elementary School楼顶的家长咖啡馆(Parent Cafe),那里的视野超棒。

3. 运动会(Field Day)的“疯狂”:每年的运动会,与其说是比赛,不如说是一场大型的泼水节。每个学部会分成不同的颜色队伍,最后大家都会玩疯,老师和学生互相泼水,全身湿透,特别解压。

4. “Casual Friday”不成文的规定:虽然学校要求穿校服,但很多老师和高中生会在周五穿上代表自己大学或者喜欢的运动队的衣服,算是一种轻松的校园文化。

好了,关于SAIS,我想说的差不多就是这些了。

它不是一所完美的学校,比如,它的学术节奏对于习惯了超前学习的亚洲学生来说,可能初期会觉得有点“慢”;巨大的校园有时也会让你觉得有点疏离感。但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包容、多元且充满机会的平台。

如果你问我,到底要不要来SAIS?我没法给你一个简单的“是”或“否”。

我只想让你问问自己:你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人吗?你享受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碰撞思想吗?你愿意在一次次的试错和探索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等着别人给你划好重点吗?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SAIS或许真的就是那个能让你发光的地方。别犹豫,这儿的故事,正等着你来续写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360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