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你别来俄罗斯留学,我怕你不想走

puppy

真不是我吓唬你,来俄罗斯留学这事儿你可得想清楚了。我怕你花着比国内还便宜的学费,读着世界一流的艺术、航天名校,会觉得性价比高到离谱;我怕你冬天在红场喂鸽子,夏天在涅瓦河边看日落,没事就钻进博物馆和剧院,会彻底爱上这里的文艺气息和慢生活;更怕你发现传说中的“战斗民族”其实温柔又浪漫,让你舍不得离开。这哪是留学啊,简直是把日子过成了电影。所以你可想好了,我怕你读完书,心也留在这儿了。

友情提示
本文含高浓度“种草”成分,选择困难症及自控力不强者请谨慎阅读。因阅读本文后立刻下单机票飞往莫斯科,本网站概不负责。

上周我跟一个刚从圣彼得堡毕业回国的朋友吃饭,他给我讲了个事儿。他租的房子楼下有个邻居老奶奶,叫娜塔莎。从他搬进去第一天,娜塔莎就时不时给他送自己做的苹果派和腌黄瓜。他走的那天,老奶奶拉着他的手,眼睛红红的,塞给他一个自己织的毛线帽,用蹩脚的英语混着俄语说:“冬天冷,保护好脑袋,小鹰。”

朋友在饭桌上跟我说:“讲真,我当时差点就撕了机票不回来了。那顶帽子现在还在我床头放着呢。”

听完这个故事,我突然觉得,必须得写一篇文章,好好“劝退”一下那些想来俄罗斯留学的同学。因为我真的怕,你来了,就再也不想走了。

这篇文章不是什么官方指南,更像是一个学长掏心窝子的大实话。所以,坐稳了,我要开始“劝你别来”了。

第一劝:我怕你被超高的性价比“惯坏”

咱们中国人讲究“实在”,留学这么大的事儿,钱肯定是要考虑的第一要素。你是不是以为留学就等于“烧钱”?一年没个三四十万人民币下不来?来来来,看看俄罗斯的价格标签,我怕你以为自己看错了小数点。

咱们直接上数据,不玩虚的。以俄罗斯的“清华北大”——莫斯科国立大学(全称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为例,根据学校官网2023-2024学年的信息,大部分专业的学费一年大概是40万到50万卢布。按照现在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差不多就是3.2万到4万块钱。你没看错,是一年!这个价格,在国内读个三本或者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都不止吧?

再看看艺术生的“麦加圣地”——列宾美术学院。这座培养了无数世界级大师的殿堂,一年的学费也就50万卢布出头,差不多4万人民币。想想国内的艺术生,光学画画的集训班就得花多少钱?用这个成本去读世界顶级的艺术学府,这性价比是不是高到有点“离谱”了?

学费只是大头,生活费呢?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是俄罗斯消费最高的两个城市,但也别自己吓自己。如果你住学校宿舍,那简直是“白菜价”。条件好点的宿舍一个月可能也就1万卢布(约800人民币),很多老宿舍一个月甚至只要几百卢布。我一个在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朋友,住的宿舍一个月才1200卢布,折合人民币不到100块!这价格,在国内连个床位都租不到吧?

吃饭方面,学校食堂一顿正餐大概200-300卢布(16-24人民币),有肉有汤有沙拉。自己买菜做饭就更省了,俄罗斯的牛奶、面包、香肠、土豆便宜得跟不要钱似的。一大桶牛奶只要70卢布(不到6块钱),可以喝好几天。交通方面,一张学生地铁月卡,比如在莫斯科,一个月500多卢布(40块人民币左右),地铁公交随便坐。你算算,一个月加上吃喝玩乐,省着点花,2000-3000人民币足够了。

总共算下来,一年学费加生活费,总开销控制在人民币8万到10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用这个成本,你能读到什么样的学校呢?QS世界大学排名2024年的数据显示,莫斯科国立大学位列全球第87位,圣彼得堡国立大学、鲍曼技术大学等也都是世界前300的水平。这些学校在基础科学、航天、工程、艺术等领域的实力,都是世界公认的顶尖水平。

所以你看,这就是第一个“危险”之处。你习惯了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留学模式,以后再看英美澳动辄一年五六十万的费用,可能会觉得那简直是“智商税”。被这种极致性价比惯坏了,你的金钱观可能就回不去了。

第二劝:我怕你沉迷于文艺的慢生活无法自拔

如果你是个急性子,在国内习惯了996的快节奏和无休止的“内卷”,那我劝你千万别来俄罗斯。我怕你来了之后,整个人会“废掉”。

这里的“废”,不是贬义词,而是指你会被这里的生活节奏彻底“格式化”。俄罗斯人的生活里,好像没有“着急”这两个字。下午三四点,街边的咖啡馆就坐满了人,大家悠闲地喝着咖啡,看着书,或者只是对着窗外发呆。周末的公园里,到处都是散步、野餐、晒太阳的家庭。他们好像有大把的时间,用来“浪费”在这些美好的、没有明确目的的事情上。

尤其是在圣彼得堡,这座被称为“北方威尼斯”的城市。夏天,你能体验到“白夜”的奇景,凌晨一两点的天空依然亮如白昼。你可以沿着涅瓦河岸漫无目的地走,看情侣们在河边拥吻,看街头艺人拉着手风琴,看夕阳的余晖给冬宫镀上一层金色。那种感觉,就像是活在一部文艺电影里,每一帧都美得不真实。

冬天,大雪覆盖了整个城市。你可以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裹得像个熊,去红场看克里姆林宫的红墙白雪,听圣瓦西里大教堂的钟声。鸽子一点都不怕人,你撒一把面包屑,它们就会呼啦啦地飞到你的手上和肩上。那一刻,你会觉得整个世界的喧嚣都与你无关。

更“要命”的是,艺术和文化在这里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而是像空气和水一样融入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想看世界顶级的艺术品?冬宫博物馆(埃尔米塔日博物馆)有超过300万件藏品,从达芬奇到伦勃朗,够你看上好几年。最关键的是,作为在俄罗斯就读的留学生,凭学生证去很多国立博物馆都是免费的!免费!你没听错!

想听一场顶级的芭蕾舞或歌剧?马林斯基剧院、莫斯科大剧院,这些都是世界最顶级的艺术殿堂。你以为门票会贵上天?不。如果你愿意买阁楼票或者站票,或者抓住学生特价的机会,可能花上几百卢布(几十块人民币),就能欣赏到一场《天鹅湖》或者《胡桃夹子》。我认识一个学音乐的同学,他每周至少去两次剧院,他说在这里,艺术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偶尔为之的消遣。

这种深入骨髓的文艺气息和不疾不徐的生活节奏,是一种“温柔的毒药”。它会让你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让你觉得为了KPI和PPT而熬的夜是那么不值得。一旦你适应了这种抬头就能看见艺术、出门就能拥抱自然的生活,你还回得去那个挤早晚高峰地铁、每天被工作微信轰炸的日子吗?我怕你不能。

第三劝:我怕你发现“战斗民族”的真实面目后舍不得走

来俄罗斯之前,你脑海里的俄罗斯人是什么样的?是不是人手一瓶伏特加,言语不合就开干,还能徒手斗狗熊的“战斗民族”?这个网络上流传的刻板印象,可以说是我听过的最大的“误解”。

等你真正来到这里,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你会发现,这个民族的内核,其实是极致的温柔和深入骨髓的浪漫。

你可能会被街上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奶奶(Бабушка)拦住,她会一边絮絮叨叨地帮你把没拉好的衣领整理好,一边告诉你“天气冷,别冻着了”。她们是俄罗斯最温暖的存在,总是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给你一种家人的感觉。

你会在地铁里看到,无论车厢多挤,年轻人都会第一时间给老人和抱小孩的女士让座。男士会非常自然地为女士开门、拎重物,这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绅士风度,跟献殷勤毫无关系。

我有个女生朋友,刚来的时候俄语不好,在超市里找不到东西,急得团团转。一个看起来很严肃、人高马大的俄罗斯大哥走过来,用翻译软件费劲地问她需要什么,然后带着她找到了货架,还帮她看了生产日期。临走时,大哥笨拙地笑了笑,说了一句“欢迎来到俄罗斯”。那一瞬间,什么“战斗民族”的印象,全都烟消云散了。

他们的浪漫,不是挂在嘴上的甜言蜜语,而是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情人节、三八妇女节,甚至是普通的日子,地铁口和街角总有卖花的小摊。男人们,无论老少,手里拿着一束鲜花是再正常不过的场景。他们会把花送给自己的妻子、母亲、女儿,甚至女同事。花,是他们表达情感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

他们对文学和诗歌的热爱,更是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你可能会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大叔在认真地读普希金的诗集。在很多城市的公园里,都有诗人的雕像,总有人会去献花。他们能大段大段地背诵经典名著里的段落,仿佛那些文字就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

当你和一个俄罗斯朋友深入交往后,你会发现他们外表的“冷”和内心的“热”形成的巨大反差。他们不轻易对人敞开心扉,可一旦把你当成朋友,那就是一辈子的事。他们会邀请你去他的乡间别墅(Дача)做客,带你体验俄式桑拿,给你做最好吃的俄式烤肉,像家人一样对待你。

这种外冷内热、真诚又浪漫的民族性格,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你会发现,你爱上的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风景和文化,更是这里可爱的人。这种情感上的羁绊,才是最让人舍不得离开的。所以,我劝你别来,我怕你交到一群掏心掏肺的俄罗斯朋友,最后走的时候,心会疼。

所以,到底要不要来?

说了这么多“劝退”的理由,其实句句都是真心话。来俄罗斯留学,确实是一件需要你深思熟虑的事情。

你得想清楚,你是否能接受这种“性价比高到不像话”的教育,它可能会让你未来的消费观发生改变。

你得想清楚,你是否能适应这种“无所事事”的慢生活,它可能会让你对“成功”的定义产生怀疑。

你更得想清楚,你是否能抵挡住“战斗民族”温柔的另一面,它可能会让你产生“留下来不走了”的危险念头。

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极致性价比,想用最少的钱读世界名校的“小机灵鬼”;

如果你是一个内心充满文艺细胞,渴望在博物馆和剧院里泡大的“理想主义者”;

如果你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愿意打破偏见去认识一个真实国度的“探险家”;

那……你就当我前面说的话都是“吓唬”你的吧。

但是,你可得做好心理准备。这趟留学之旅,可能不仅仅是拿到一张文凭那么简单。它会重塑你,改变你,给你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最后,当你拖着行李箱准备回国时,你会发现,你的一部分灵魂,已经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广袤而深情的土地上。

别说我没提醒过你哦。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6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