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扎心真相: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puppy

还在幻想来英国留学顺便脱个单?姐妹们,快醒醒!咱们留学生圈子里男女比例失衡这事儿,可真不是开玩笑的。特别是读商科、传媒、教育这些专业的,放眼望去全是小姐姐,小组作业想凑个男生都难,简直是“留学女儿国”的真实写照。为啥会这样?男生们都去哪儿了?这种环境对咱们的学习和社交到底有啥哭笑不得的影响?别急着扎心,想知道具体哪些学校和专业是“重灾区”,又该怎么“破局”有效扩大交友圈,这篇大实话绝对能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启发!

小编掏心窝子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全是干货和实话。来英国前,我们可能都幻想过在泰晤士河畔邂逅一段浪漫爱情,或者至少能多认识些有趣的异性朋友。但现实往往是,小组五个成员,五个都是仙女。本文旨在戳破粉红泡泡,帮你认清现实,然后提供一套“破局”指南。我们的目标是:学习要搞好,社交圈也要野蛮生长!

哈喽,各位在lxs.net潜水的兄弟姐妹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Cici。

上周我们MSc Marketing专业交学期末最后一个小组作业,我们组五个女生在图书馆奋战到凌晨两点,累得人仰马翻。收尾的时候,负责做视频的妹子突然长叹一口气:“要是组里有个男生就好了,剪辑、配音、体力活儿都能搭把手啊!”

我环顾四周,我们这层楼灯火通明,至少有七八个小组在同时“爆肝”,放眼望去,清一色的“娘子军”,偶尔出现一两个男生,也早已被他们自己的小组“众星捧月”般地保护起来了。那一刻,我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念头:欢迎来到“英国留学女儿国”。

来英国之前,谁还没做过点偶像剧的梦呢?在国王十字车站撞上一个帅气的学长,在爱丁堡的古堡下和风度翩翩的绅士共进晚餐……醒醒,姐妹们!现实是,你的帅气学长可能根本不存在,而你的小组作业,却永远缺一个能扛摄像机的男生。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让无数留英女生扎心的真相——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到底有多夸张?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最重要的,我们该如何在这种“阴盛阳衰”的环境里,杀出一条血路,有效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一、现实有多“残酷”?数据和案例让你清醒

你可能觉得我是在开玩笑,或者只是我们专业比较特殊。那我们先上数据,让事实说话。

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近几年的官方数据,在英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总体学生中,女性比例常年高于男性,大约在56%-57%左右。这看起来还好,是吧?但请注意,这是包含了所有学生(本地、欧盟、国际)和所有专业的平均数。一旦我们把范围缩小到中国留学生,再聚焦到某些特定专业,这个数字就会变得非常“惊悚”。

虽然没有一个专门针对中国留学生性别的官方统计,但从各大高校的中国学联以及我们留学生圈的切身感受来看,在人文社科、商科、艺术和教育等领域,中国留学生的男女比例达到1:3都算是“平衡”的了,1:5是常态,1:7甚至1:9的“天坑”专业也比比皆是。

举几个真实的例子,这都是我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

  • 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传媒学院:我的朋友Amy去年读的MA Communication and Media,她们那一届专业总共100多个中国人,男生用两只手就能数得过来。开学典礼拍合照,稀有的几个男生被安排站在第一排正中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学院的重点保护对象。
  • 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商学院(WBS):WBS的MSc in Marketing & Strategy是出了名的“仙女聚集地”。有个学妹吐槽说,她们一个Seminar分组,12个小组,只有一个组幸运地“摇号”到了一个男生。那个男生在那一整个学期,享受了“国宝级”的待遇,从来不用操心会议记录和PPT美化。
  • 伦敦艺术大学(UAL):这更是女生的天堂,男生的“禁地”(除非你是学服装设计的)。我一个在LCF(伦敦时装学院)读时尚管理的朋友说,她们班30个人,28个女生,2个男生,而且其中一个还是她多年的男闺蜜。她们平时讨论的话题从美妆护肤到包包首饰,两个男生只能在旁边默默地玩手机。
  • UCL的教育学院(IOE):这里更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如果你读的是幼教(Early Years Education)或者TESOL(对外英语教学),班里有一个直男,那简直是中了彩票头奖。我认识一个读TESOL的学姐,她说她们专业上百号人,男生不超过五个,大家平时开玩笑都说,在IOE,性别真的不重要,只要是个人,能搭把手干活就行。

这种现象已经普遍到什么程度?现在很多留学生中介在做咨询的时候,都会半开玩笑地提醒一句:“这个专业女生很多哦,做好心理准备。”你看,这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

二、男生都去哪儿了?“女儿国”成因大揭秘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这样?那些应该和我们一起留学的男生们,都“蒸发”到哪里去了?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是教育选择、社会观念和个人规划共同作用的结果。

1. 专业选择的天然倾向性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从全球范围来看,女性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更倾向于人文、社科、教育、艺术和医学相关领域。而男性则更偏爱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英国的强项恰恰是前者。英国的商科、传媒、艺术设计和教育学在全球都享有盛誉,自然吸引了大量女生前来深造。

你想想,市场营销、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时尚买手、策展人、教师……这些职业在国内的职场环境中,是不是也经常被认为是“更适合女生”的工作?这种长久以来形成的社会观念,直接影响了大家在留学时专业的选择。

2. 男生们的“分流”去向

那男生们去哪儿了?他们当然也来英国了,只是他们高度集中在另外一些地方。比如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那里的工程、计算机、物理等专业,就是男生的海洋。我有个在IC读航空工程的朋友,他们班男女比例是10:1。他曾经开玩笑说,在IC的校园里看到一个穿裙子的都觉得是风景线。同样,像剑桥、牛津、曼大等学校的计算机科学和电子工程系,也是妥妥的“和尚庙”。

除了英国的STEM专业,还有很多理工科背景的男生会选择去美国或者德国。因为这些国家在尖端科技和制造业领域有着更强的吸引力,能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和就业岗位。

3. 安全与文化因素的考量

对于很多中国家庭来说,送女儿出国留学,安全是第一位的。相比于枪支问题更突出的美国,英国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更安全、更有“绅士风度”的国家。完善的法律体系、稳定的社会环境,让父母们更放心把女儿送到这里。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气息,也更符合大家对“淑女”教育的想象。

4. 申请过程中的“隐形优势”

这一点可能有点争议,但确实是存在的。在申请硕士,尤其是文商科硕士时,女生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应试能力”和“准备能力”。她们通常更细心,能把雅思刷到更高的分数,文书(PS)写得更情感充沛、逻辑严谨,准备材料也更有条理。在“内卷”越来越严重的申请季,这些细微的优势累积起来,就可能导致更高的录取率。

三、身处“女儿国”,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好了,分析完成因,我们再来聊聊身处这种环境,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到底有什么具体影响。这里面,有哭笑不得的尴尬,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习上的“甜蜜负担”

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全是女生的学习小组,通常意味着:

  • 高效且有条理:女生们普遍更注重细节和计划。我们的DDL(截止日期)永远会提前规划好,分工明确,每个人都像上了发条一样准时。不存在“拖延症晚期”的队友,因为大家会互相“卷”起来。
  • 文档和PPT堪比艺术品:你永远可以相信一个女生小组的审美。我们的PPT不仅内容详实,排版、配色、字体都经过精心设计。Word文档的格式也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
  • 沟通顺畅(大部分时候):女生之间的沟通方式更细腻,大家更懂得共情和换位思考,讨论氛围通常很和谐。

但“副作用”也同样明显:

  • 思维同质化:当一个小组全是女生时,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很容易趋同。比如我们商科做市场分析,可能会不自觉地过多关注女性消费品市场,而忽略了男性市场的巨大潜力。有一次我们的一个关于汽车品牌的案例分析,就被Tutor指出“缺乏男性视角”。
  • 体力活儿的挑战:这一点在需要外出调研、拍摄的专业尤其突出。扛着三脚架、相机、打光板在伦敦的大风里穿行,真的是对臂力的巨大考验。这时候,你会无比怀念一个能搭把手的男生。
  • 偶尔的“小剧场”:女生多的地方,人际关系有时会变得微妙。虽然大部分时候大家都是好姐妹,但偶尔也可能因为观点不合、工作量分配不均等问题,上演一些“甄嬛传”的小插曲。

社交生活中的“冰与火之歌”

这部分才是最“扎心”的。想在自己专业内部“脱单”,基本上是mission impossible。你参加一个专业派对,现场可能是20个女生围着2个男生,那2个男生还可能已经名草有主,或者……对女生不感兴趣。

这种环境直接导致:

  • 内部消化率极低:你的恋爱对象,几乎不可能来自你的同班同学。你需要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
  • “狼多肉少”的错觉:因为圈子里女生太多,会给人一种竞争激烈的错觉。有时候一个条件尚可的男生,就会被众多女生关注,无形中抬高了他的“市场价值”。
  • - 催生强大的“姐妹情”:既然爱情指望不上,那就发展友情吧!在异国他乡,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姐妹们一起学习、一起旅行、一起吐槽、一起成长,是一件非常幸福和宝贵的事情。这种“革命友谊”,可能会伴随你一生。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未必是坏事。它逼着你不得不跳出舒适圈,去主动拓展自己的社交边界。你不能再仅仅依赖和本专业的中国人抱团,你必须去认识其他专业、其他国籍、甚至校外的人。

四、如何“破局”?留英社交圈拓展实操指南

说了这么多现实,不是为了让大家焦虑,而是为了让我们看清形势,然后主动出击。别再守着自己班里那“一亩三分地”了,外面的世界大着呢!

下面这套“破局”指南,亲测有效,请姐妹们惠存。

第一招:冲破专业的壁垒

你的专业是“女儿国”,不代表整个学校都是。大学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关键在于你怎么利用。

  • 加入社团!加入社团!加入社团!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这是扩大交友圈最有效、最自然的方式。别只盯着中国学联,去看看学校的官网,那里有上百个社团。喜欢运动?加入羽毛球、网球、攀岩或者徒步社团。喜欢艺术?加入摄影、合唱团、乐队或者戏剧社。喜欢思辨?加入辩论社。这些社团都是基于兴趣的,里面汇集了来自各个学院、各个年级、各个国家的人。你在传媒学院见不到的工科男,可能就在机器人社团等着你。
  • 去健身房:学校的健身房是另一个绝佳的社交场所。这里是荷尔蒙的聚集地,充满了各种专业的学生。就算不去搭讪,规律的锻炼也能让你保持更好的状态和心态。
  • 利用图书馆和公共空间:别总待在自己学院的图书馆。去学校的主图,或者跑到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的楼里去自习。环境一换,你看到的人群就完全不同了。

第二招:走出校园的象牙塔

伦敦、曼城、爱丁堡……你所在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交友平台。

  • 利用社交App,但不限于Dating App:像Meetup、Eventbrite这样的App,上面有无数的同城活动。从语言交换角、户外徒步团、桌游俱乐部到编程学习小组,总有一款适合你。这些活动的目的就是社交,大家心态都很开放。
  • 做志愿者或兼职:找一份兼职工作,比如在咖啡馆、书店、博物馆,或者去做志愿者,是融入当地社会、认识本地人的最好方式。你的同事会是你练习口语、了解当地文化的活字典。
  • 参加城市活动:关注你所在城市的文化活动,比如音乐节、艺术展、城市漫步(Walking Tour)、公开讲座等。这些地方聚集的都是对生活有热情、有好奇心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

第三招:心态决定一切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 别把“脱单”当成KPI:抱着强烈的目的性去社交,往往会适得其反。把目标设定为“认识更多有趣的朋友”,而不是“找到一个男朋友”,你的姿态会更从容、更自信,也更容易吸引到别人。
  • 主动,但不要“普信”:自信地展示自己,主动发起对话,但也要懂得尊重他人。交朋友是双向选择,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
  • - 投资自己是最好的社交:把留学生活当成一场自我增值的旅程。当你读更多的书,走更多的路,培养更多的爱好,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闪耀时,你自然会吸引到同频的人。爱情和友情,很多时候都是你优秀路上的副产品。

姐妹们,留学英国,身处“女儿国”是既定事实,但这绝不应该成为我们社交生活的枷锁。它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打破常规,去探索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别再为小组里没有男生而烦恼了,也许那个能帮你扛三脚架的人,正在攀岩社等你;那个能和你聊电影聊到深夜的人,正在学校的电影社团放映会上;那个能欣赏你所有奇思妙想的人,正在一个你从未去过的城市角落里。

所以,别等了,穿上你最喜欢的衣服,走出去吧!去认识新的人,去体验新的事,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当你开始享受这个过程时,你会发现,男女比例?那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039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