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英国热潮不退,本科赛道有多挤?

puppy

嗨,你是不是也觉得身边申英国本科的小伙伴越来越多了?感觉这条赛道真是越来越挤了!最新的UCAS数据简直“吓人”,申请人数又破纪录,G5和王爱曼华这些名校的门槛更是水涨船高,手握A*A*A*的大神都可能收不到梦校offer。那现在的真实录取情况到底怎么样?哪些专业是“卷王”重灾区?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我们中国学生应该如何规划才能脱颖而出?别慌,我们帮你深扒了最新数据,深度分析了申请趋势和应对策略,想知道如何在“神仙打架”中杀出重围,就快来看看吧!

本文高能预警&核心看点
- 破纪录的申请数据:最新的UCAS数据到底有多“卷”?中国申请者数量告诉你真相。
- G5录取“潜规则”:为什么4个A*都可能被拒?名校到底在看什么?
- “卷王”专业大盘点:计算机、经济、商科……哪些专业是申请的“地狱模式”?
- 破局攻略:面对“神仙打架”,普通人如何规划才能弯道超车,拿到梦校offer?

哈喽,各位lxs.net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专注扒料的网站小编。

上周,我跟一个正在帮女儿规划申请季的学姐妈妈聊天。她女儿在国际学校,成绩是实打实的学霸级别,预估A*A*A*A,目标是LSE的经济学。她妈妈一边给我看女儿金光闪闪的成绩单和活动列表,一边唉声叹气:“你说,这成绩够稳了吧?可我这心里怎么就七上八下的呢?她同班那个更厉害的男孩,去年申牛津数学系,面试完就被拒了,我们全家都惊呆了。”

这个场景是不是特别熟悉?曾几何时,我们以为手握三四个A*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G5的大门。但现在,留学英国本科这条赛道,已经拥挤到让我们开始怀疑人生。A*A*A*不再是“王炸”,更像是一张刚刚够格进入“决赛圈”的门票。学霸被拒早已不是新闻,而是我们身边随时可能发生的“日常”。

那么,现在的英国本科申请,到底卷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感觉越来越难?面对这场“神仙打架”,我们这些中国学生,到底该怎么准备,才能杀出一条血路?别急,今天我就带你深挖一下最新的数据,把这条赛道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UCAS数据“爆表”,英国本科申请进入“地狱模式”?

空口无凭,我们直接上数据。每年UCAS(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发布的数据报告,就是整个英国本科申请的风向标。而近几年的数据,只能用“夸张”两个字来形容。

根据2023年UCAS的最终周期数据,全球申请英国本科的总人数达到了惊人的76.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这其中,国际学生的申请量更是猛增。我们中国内地学生作为主力军,表现尤其“亮眼”。在2023申请季,来自中国内地的申请人数达到了33,660人。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它已经远远超过了所有欧盟国家申请者的总和!

想象一下,一个能容纳三万多人的体育场,坐满了和你一样,目标是英国顶尖大学的中国同龄人。你们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相似的学术优势(尤其在理科),甚至连备考路径都大同小异。招生官在面对成千上万份来自中国的优秀申请材料时,筛选标准自然会变得异常严苛。

就拿UCL(伦敦大学学院)来说吧,它是中国学生最爱申请的大学之一。几年前,它的申请量可能在四五万左右,而现在呢?根据UCL自己公布的数据,2023年他们收到了超过7.5万份本科申请,但发放的offer数量却基本保持稳定。这意味着,录取率被大幅稀释。以前可能是10个人抢一个位置,现在变成了15个甚至20个人。你的竞争对手,不仅数量翻倍,质量也越来越高。

我的一个朋友在某留学机构做顾问,他给我讲了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学生,A-Level成绩4个A*,雅思8.0,手握好几个国际竞赛的金奖,申请UCL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最后竟然只收到了一个waiting list(候补名单)通知。放在五年前,这样的背景拿offer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但现在,招生官的邮箱里塞满了这样“完美”的简历,他们只能优中选优,甚至开始关注一些更“玄学”的匹配度问题。

G5与“王爱曼华”,站在“内卷”金字塔的顶端

如果说整个英国本科申请是一片“红海”,那么G5(牛津、剑桥、帝国理工、LSE、UCL)和“王爱曼华”(KCL、爱丁堡、曼彻ster、华威)这些顶尖名校,就是红海里的“风暴中心”。

我们先看牛剑。牛津大学2023年的整体录取率约为13.7%,剑桥大学约为14.9%。这看起来似乎比国内考清北容易?别天真了!这可是全球学霸一起竞争的结果。更关键的是,面试这道坎就刷掉了大批人。牛津的面试率通常在40%左右,但最终能拿到offer的,只有其中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即便你凭借完美的笔试成绩和文书进入了面试,也大概率会成为“炮灰”。

再看G5里的其他三所。帝国理工的王牌专业,比如计算机和电子工程,录取率常年低于10%。我查了一下近年的数据,其计算系的录取率甚至一度低至7%左右。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比哈佛、斯坦福的很多专业录取率都低。申请这里的学生,几乎人手一份竞赛奖项,有些甚至在高中就开始参与大学级别的科研项目。

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更是“高冷”的代名词。它的经济、金融、会计等专业,申请人数多到让学校处理不过来。比如它的BSc Economics专业,每年都会收到超过5000份申请,但最终录取的名额只有200多个,报录比超过20:1。申请LSE,除了成绩要顶尖,招生官还特别看重你对社会科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你的PS里如果只是空泛地谈论“我对经济学充满热情”,基本等于直接宣告出局。

就连过去被我们当作“G5守门员”的UCL,现在的门槛也高得吓人。特别是它的优势专业,比如建筑、教育、心理学等,申请难度堪比G5的其他成员。去年有个学弟,A-Level成绩是A*A*A,申请UCL的建筑学,PS里还详细描述了自己参与古建筑测绘的实践项目,结果还是被拒了。收到的拒信反馈是:“申请者众多,你的学术背景和实践经历虽然优秀,但我们看到了更具竞争力的候选人。”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你很好,但有人比你更好。”

专业“重灾区”:哪些赛道挤满了“卷王”?

大学申请的“卷”,也分领域。有些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简直是“地狱模式”。如果你正好想申请这些专业,那就要做好打一场硬仗的准备了。

第一梯队:计算机科学 & 人工智能

这绝对是当下的“卷王之王”。得益于全球科技热潮,CS专业的毕业生薪资高、就业前景好,吸引了无数最聪明的头脑。牛津、剑桥、帝国理工的CS专业,录取的学生基本都是各国奥赛金牌得主。就连华威、爱丁堡、曼大的CS,申请难度也逐年攀升。申请这个专业,光有A*的数学和物理成绩是远远不够的。你有没有自己的GitHub项目?有没有参加过编程马拉松(Hackathon)?有没有自学过大学课程之外的编程语言?这些都成了招生官考察你的“标配”。

第二梯队:经济、金融、商科

这是中国学生的传统热门申请领域,也是“内卷”的重灾区。LSE、华威、UCL的商学院,每年收到的申请材料都能堆成山。这些专业不仅看重数学能力,还非常强调你的批判性思维、商业洞察力和领导潜质。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申请华威商学院的学生,不仅成绩全A*,还在高中创办了一个小型的环保社团,通过义卖和商业合作,成功为社团筹集了数千英镑的活动资金。他在PS里详细阐述了这次经历如何锻炼了他的商业思维和管理能力,最终成功打动了招生官。

第三梯队:医学、法律

这两个是英国本土学生的“精英专业”,对国际学生名额有限,申请难度极高。医学不仅要求生物、化学成绩顶尖,还需要通过BMAT或UCAT等高难度附加考试,并且有相关的医院或社区服务经历。法律专业则需要通过LNAT考试,重点考察你的逻辑推理和书面表达能力。想申请这两个专业的同学,基本从高一就要开始系统规划,无论是学术准备还是背景提升,一步都不能落下。

当然,像建筑、心理学、传媒等专业,随着申请人数的增加,竞争也日趋白热化。选择专业时,除了看兴趣和前景,也一定要对申请难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游戏规则变了:成绩只是入场券,“软实力”才是王牌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英国大学的招生逻辑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们不再仅仅通过A-Level或IB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而是转向了更全面的“整体评估”(Holistic Review)。你的成绩单决定了你能否被看到,但你的“软实力”决定了你最终能否被选中。

那么,招生官到底在寻找什么?

1. 超出课程的学术热情(Super-curricular Activities)

这可能是现在申请中最关键的一环。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是你打篮球、弹钢琴,而超纲活动(Super-curricular)是你为了你申请的专业,在课本之外做了什么。比如,申请历史系,你不能只说你历史成绩好,你得证明你读了哪些大学水平的历史著作,你对某个历史时期的独特见解是什么,你甚至可以自己做一个小的研究项目,或者去博物馆做过相关的志愿者工作。申请物理系,你有没有关注最新的科研进展?有没有尝试读一些《自然》或《科学》杂志上的文章?有没有参加过物理碗竞赛?这些才是能让你在众多A*学生中脱颖而出的闪光点。

2. 独一无二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

PS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一堆模板化的文书里,一份真诚、独特、能展现你思考深度的PS,就是你的“秘密武器”。别再用“我从小就对XX感兴趣”这样空洞的句子开头了。讲一个具体的故事,一个让你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瞬间。把你做过的所有活动和阅读,像串珠子一样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最终指向一个结论:为什么你非这个专业不可,以及为什么你是这个专业最合适的申请者。

3. 在附加测试和面试中的表现

对于牛剑和部分G5的顶尖专业,附加考试(如MAT, STEP, TSA)和面试是必经之路。这些环节不是考你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是考你的思维方式。面试官会给你一个你从未见过的问题,看你如何分析、如何假设、如何推导。他们想看到的是你的学术潜力和可塑性。所以,刷题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和临场应变能力。

我们的破局之路:如何在“神仙打架”中杀出重围?

说了这么多“内卷”的残酷现实,是不是感觉有点窒息?别慌,看清形势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更好地制定策略。作为中国学生,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只要规划得当,完全有机会冲进梦校。

第一,规划要趁早,越早越好。

现在的申请季,已经不是高三才开始冲刺的游戏了。理想的规划应该从初三升高一(Year 10/11)就开始。这个阶段,重点是探索自己的兴趣方向,广泛涉猎,同时打好IGCSE/GCSE的学术基础。高一(Year 12)是背景提升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参加竞赛、做科研项目,还是进行深度阅读,都要在这一年集中完成。到了高二(Year 13),就是文书写作、准备附加考试和冲刺最终成绩的阶段了。每一步都踩在点上,才能从容不迫。

第二,定位要精准,选校选专业要“聪明”。

不要盲目迷信排名和名气。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在选择时,可以把学校分成三档:冲刺档(Dream Schools)、匹配档(Target Schools)和保底档(Safety Schools)。冲刺档可以是你最想去的G5,但一定要有 realistic 的匹配和保底学校。同时,可以研究一下“曲线救国”的策略。比如,某个大学的CS专业极难申请,但它的数学与计算机联合专业,或者电子工程专业,难度可能会稍低一些,并且课程内容有重合,未来转专业或深造都有机会。

第三,打造你的“专属”学术形象。

想一下,如果你是招生官,你希望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申请者?一定是一个对专业有真爱、有深度、有潜力的年轻人。所以,你需要围绕你申请的专业,构建一个立体的学术形象。比如,申请经济学,你的形象可以是“一个关注新兴市场发展,并用数据模型分析其趋势的未来经济学家”。为了支撑这个形象,你可以去读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参加经济学竞赛,甚至自己做一个关于本地小微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把这些都写进你的PS,你的形象就立刻鲜活起来了。

第四,把文书和面试当作与招生官的“对话”。

别把PS写成一份冰冷的简历。把它当作一个机会,向你未来的教授展示你的思想。多用“I think”, “I believe”, “I argue that”,展现你的独立思考。面试也一样,不要害怕说“我不知道”,更重要的是展示你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之前没有想过,但我的初步想法是……”这种真诚的探索过程,远比背诵一个标准答案更打动人。

说到底,现在的英国本科申请,就像一场大型的闯关游戏。成绩是你的基础装备,而你的背景活动、文书、面试表现,则是帮你打败大Boss的强力技能和道具。这条路确实越来越窄,越来越难走,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

但换个角度想,这不也正是留学的意义所在吗?它逼着我们从十几岁就开始思考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并为之付出持续的、深度的努力。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成长。所以,别怕“卷”,把它看作是一次升级打怪的机会吧。找到你的热爱,规划好你的路径,然后,就全力以赴去战斗!祝你好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82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