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大厂的AI必修课,学长熬夜整理

puppy

嗨,在海外学AI的你,是不是也常常感到迷茫?课本理论一大堆,但想进国内大厂,到底该从哪儿下手?别慌,刚上岸的学长熬夜给你总结了一份超实用的AI求职路线图。这里没有空话,全是干货:从你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面试必考的主流模型,到怎么刷题、怎么做一个能让面试官眼前一亮的项目,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这不仅仅是学习笔记,更是帮你精准避坑、高效冲刺大厂的实战指南。快来看看吧,绝对能帮你少走很多弯路!

学长有话说
这篇文章不是要让你焦虑,是想帮你画个重点,理清思路。别贪多,别求快,跟着学长的节奏,一步一步来,你也能行!

嗨,各位在 lxs.net 的兄弟姐妹们,我是刚从北美“村里”回来,在国内大厂搬砖的 Alex 学长。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跟你一样。刚听完教授讲完一遍梯度消失和爆炸,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转头就看到手机上推送的“字节跳动算法岗,年薪40万起步”的新闻。我点开招聘要求,什么 BERT、Transformer、图神经网络……每一个词我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感觉那么陌生,仿佛我和 offer 之间隔着一道银河。

当时的感觉,就一个字:慌。学校教的理论,跟大厂要的实战,完全是两码事。课程项目做个手写数字识别,准确率98%,就觉得挺牛了。可人家大厂玩的是亿级用户的实时推荐,是能写诗作画的生成式AI。这种差距带来的迷茫和焦虑,相信在海外学AI的你,一定也感同身受。

所以,在我上岸之后,花了几个通宵,把自己的求职路上的坑和经验都整理了出来。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就是一份大白话路线图,告诉你从零开始,怎么一步步靠近国内大厂的 AI offer。希望能帮你省点力气,少走点弯路。

地基打不牢,大厦迟早倒:别小看数学和编程基础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数学就头疼,觉得会调包、会用框架就行了。面试的时候被问到“讲讲SVM的原理”,然后支支吾吾,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听学长一句劝,基础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你想想,模型框架日新月异,今天 TensorFlow,明天 PyTorch,后天没准又出个啥。但它们底层的数学原理是不变的。面试官考你数学,不是为了为难你,是想看你有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有没有解决未知问题的潜力。

这几块硬骨头,你必须得啃下来:

线性代数:这不只是矩阵乘法那么简单。它是AI的语言。特征向量、奇异值分解(SVD)、主成分分析(PCA)这些概念,你必须滚瓜烂熟。为什么?因为数据到了模型那里,就是以向量和矩阵的形式存在的。比如,经典的推荐算法,很多都是基于矩阵分解,像Netflix当年百万美元大赛的获胜算法,核心就是SVD。面试官可能会问你:“给你一个用户-物品评分矩阵,怎么做降维?” 这其实就是在考察你对PCA和SVD的理解。

微积分:核心就一个:梯度。深度学习的灵魂——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本质上就是链式法则求导。面试官最爱问的问题之一就是:“手动推导一下逻辑回归的梯度下降过程。” 你要是能把求导过程写得明明白白,绝对是加分项。再深入一点,像 Adam、RMSprop 这些高级优化器,它们是怎么改进传统梯度下降的?这些都离不开对一阶和二阶导数的理解。

p>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块是机器学习的半壁江山。从贝叶斯定理、条件概率,到高斯分布、最大似然估计(MLE),都是面试高频考点。比如,面试官会问你:“L1和L2正则化有什么区别?” 你不能只回答“L1让权重稀疏,L2让权重平滑”,最好能从贝叶斯角度解释,L1正则化相当于给模型参数引入了拉普拉斯先验,而L2相当于高斯先验。这一下就把你的理解深度体现出来了。现在大厂很火的A/B测试,背后全是假设检验、置信区间这些统计学知识。根据猎聘发布的《2023未来人才趋势报告》,数据分析和统计建模能力是AI岗位最看重的Top 3软技能之一。

编程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别以为搞AI就不用刷题了,大错特错!国内大厂的AI岗面试,第一轮、第二轮很多都是纯写代码。我面试阿里的时候,第一道题就是“在二叉树中找到两个节点的最近公共祖先”。这跟AI有啥关系?关系不大,但它能筛选掉一大批代码能力不过关的人。根据国内技术社区的统计,超过70%的大厂AI面试都包含至少一道中等难度的LeetCode题。所以,像数组、链表、哈希表、树、图这些基础数据结构,还有排序、动态规划、回溯这些经典算法,你必须像熟悉自家客厅一样熟悉它们。把LeetCode的“剑指Offer”和“Hot 100”刷个两三遍,是基本操作。

面试官的“心头好”:这些主流模型你绕不开

搞定了基础,我们来看看模型的“军火库”。AI领域模型太多了,但精力有限,你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下面这些,是国内大厂面试必考、业务必用的主流模型,你不仅要会用,还得能讲出个一二三来。

经典机器学习模型:

虽然现在是深度学习的天下,但经典模型依然有它的用武之地,特别是在一些可解释性要求高、数据量没那么大的场景。比如银行风控、信贷评分,用XGBoost、LightGBM这些树模型远比用一个黑箱的神经网络要稳妥。蚂蚁集团的风控大脑,其底层技术栈中,XGBoost这类集成学习模型至今仍扮演着关键角色。面试时,你至少要能说清楚:

  • 逻辑回归和SVM的区别和联系。
  • 决策树是怎么分裂的(信息增益、基尼系数)。
  • GBDT和XGBoost相比,好在哪里(二阶泰勒展开、正则化、并行处理等)。

这些问题几乎是面试“开胃菜”,答不好,后面就没机会了。

深度学习CV领域:

计算机视觉(CV)是AI落地最广的领域之一。想想你手机上的人脸解锁、淘宝的“拍立淘”搜同款,背后都是CV技术。核心模型就是卷积神经网络(CNN)。你需要重点掌握:

  • LeNet, AlexNet, VGG, ResNet:这几个是CNN发展的里程碑。你要能画出它们的结构图,说出它们各自解决了什么问题。特别是ResNet的残差结构,为什么能让网络做得那么深?这是必考题。
  • li>目标检测(Object Detection):像YOLO、SSD、Faster R-CNN这些模型的原理也要懂。比如,美团的无人配送车,就需要实时检测路上的行人和障碍物,用的就是这类技术。

面试官可能会给你一个场景题:“如何识别一张图片里所有猫的位置?” 你就要能想到用目标检测模型,并讲出大致的实现思路。

深度学习NLP领域:

自然语言处理(NLP)是现在最火的方向,没有之一。从智能客服、机器翻译,到最近爆火的ChatGPT,都属于NLP范畴。想进大厂的NLP岗,下面这个模型是你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

  • Transformer:2017年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是NLP领域的分水岭,直接催生了BERT、GPT等一系列预训练语言模型。Transformer的自注意力机制(Self-Attention)为什么比传统的RNN、LSTM更好?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它的Multi-head Attention是怎么工作的?Positional Encoding又是干嘛的?这些问题,你必须能对答如流。国内的头部玩家,比如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都是基于Transformer架构开发的。可以说,不懂Transformer,基本就告别大厂NLP岗了。

推荐系统:

这是国内互联网大厂的命脉和“印钞机”。字节跳动的抖音、淘宝的“猜你喜欢”、B站的首页推荐,核心技术都是推荐系统。这个方向的模型迭代非常快,但有几个基础模型是必须要懂的:

  • 协同过滤(CF):最经典的推荐思想,分为User-based和Item-based。
  • 矩阵分解(MF):把用户-物品评分矩阵分解为两个低维矩阵,挖掘隐含特征。
  • 深度学习模型:比如Wide & Deep(结合了记忆和泛化能力),DeepFM(自动学习特征交叉),都是工业界广泛使用的模型。字节跳动2023年的财报显示,其广告收入占据了总营收的大头,而这背后强大的推荐系统功不可没。面试推荐岗,你不仅要懂模型,还要对召回、排序、冷启动、评估指标(AUC, GAUC)等整个推荐流程有清晰的认识。

光说不练假把式:项目和刷题才是硬通货

理论知识再扎实,没有实践也只是纸上谈兵。简历上最能打动人的,永远是你的项目经历和代码能力。

怎么刷题?

刷题不是目的,目的是培养你的编程思维和解题能力。不要盲目追求数量。

平台选择:首选LeetCode。如果你主攻国内大厂,它的中文版“力扣”体验更好,社区讨论也都是中文的。

刷题策略:先按类型刷,比如先把数组、字符串、链表这些基础类型过一遍,再集中攻克二叉树、动态规划、回溯这些难点。把每个类型的经典题目吃透。刷完之后,再开始模拟面试,或者刷各大公司的“高频题”。“剑指Offer”系列是国内面试的“圣经”,一定要刷烂。

刷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独立完成300道题左右,其中包含大部分中等难度的题,就基本够用了。关键是每做一道题,都要总结。这道题用了什么数据结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没有更优的解法?能举一反三吗?这样刷50道题,比你走马观花刷200道题效果好得多。

怎么做项目?

课程项目大家都有,千篇一律,很难出彩。想让面试官眼前一亮,你的项目需要有“亮点”。

告别“玩具项目”:手写数字识别(MNIST)、泰坦尼克号生存预测(Titanic)这种就别写在简历上了。除非你做了什么惊为天人的改进,否则面试官一天看八百遍,早就腻了。

找点有挑战性的事做:

  1. 复现一篇顶会论文:找一篇近一两年的顶会(比如CVPR, NeurIPS, ACL)论文,最好是代码开源的。你不仅要去跑通它的代码,还要去读懂它的思想,理解它为什么能取得好效果。能在简历上写“成功复现xx论文,并在xx数据集上达到xx性能”,比十个课程项目都有分量。
  2. 打一场Kaggle比赛:Kaggle是全球最大的数据科学竞赛平台。你不一定要拿到奖牌,但完整参与一次比赛,从数据探索、特征工程、模型调优到最终提交,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很多大厂的技术leader,比如前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的主任,都是Kaggle上的大神。
  3. 做一个端到端的应用:不要只停留在Jupyter Notebook里。尝试把你的模型部署成一个简单的Web服务。比如,做一个可以上传图片、返回识别结果的网站。这能证明你不仅懂算法,还有工程能力,这在大厂眼里是非常加分的。你可以用Flask或者Django这样的轻量级框架,花一个周末就能搭起来。

写在简历上的项目,一定要确保每一个细节你都了如指掌。面试官会追着问:“你的数据是怎么来的?做过什么预处理?为什么选这个模型而不是那个?遇到过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性能瓶颈在哪里?” 准备一个能讲15分钟的、有血有肉的项目故事,远比罗列一堆技术名词要有效。

好了,学长熬夜码了这么多字,也不知道你能不能看完。其实说到底,找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自己和目标岗位差距,然后拼命去弥补这个差距的过程。

别因为现在什么都不会而焦虑,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也别想着一口吃成个胖子,把今天说的这些东西,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今天搞懂一个数学概念,明天刷两道LeetCode题,这个周末跑通一个GitHub项目。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在海外的你,资源和视野是你的优势,但也别忘了国内技术迭代的速度有多快。多和在国内的同学、前辈交流,多看看国内的技术社区。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加油吧,未来的AI大神们!期待在某个大厂的食堂里,和你偶遇。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2617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