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长掏心窝子的话,申请前必看! |
---|
背景普通不代表没戏:港校非常看重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和独特性,GPA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你的实习、项目、甚至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都可能成为打动招生官的关键。 |
文书是你的翻盘点:这是你和招生官唯一一次“深度对话”的机会。千万别用模板!把你的故事讲好,把你的热情和思考展现出来,这比罗列一堆奖项重要得多。 |
面试准备越早越好:不要等到收到面试通知才开始慌。面试考察的是你的真实水平和临场反应。提前把自己的简历和文书“盘”得滚瓜烂熟,模拟几次,你会自信很多。 |
信息差就是壁垒:多逛逛学校官网,多看看前辈的分享,多了解你申请的专业到底在研究什么。你比别人多了解一点,你的优势就多一分。 |
圆梦港大!我被王牌工科EEE录取了
收到港大(HKU)offer的那天,是凌晨一点。我正因为改了N遍的毕业论文而头昏脑胀,习惯性地刷新了一下邮箱,一封标题为“Your Application to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邮件赫然出现在列表里。我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指尖甚至有些发抖。
点开邮件,看到“Congratulations”那个单词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那一刻,过去大半年的焦虑、自我怀疑、通宵写文书的疲惫,全都烟消云散。我没有尖叫,也没有跳起来,只是默默地把那封邮件从头到尾读了三遍,然后走到阳台,看着窗外城市的夜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知道,那个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梦,终于被我抓在了手里。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lxs.net的新朋友。和许多申请大神相比,我的背景真的非常普通:本科是一所中流的211大学,GPA 86/100,不高不低;有两段实习,但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厂核心部门;参加过一个电子设计竞赛,拿了个安慰奖。就是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我,最终拿到了港大工学院王牌专业——EEE(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的录取。
回想申请季,我踩过的坑、走过的弯路,真的可以写成一部血泪史。所以,今天我想把我的全部经历,从时间规划到文书打磨,再到面试的绝地反击,原原本本地分享给你们。这篇攻略可能有点长,但绝对是我用“头秃”换来的干货。希望我这个“普通人”的上岸故事,能给你带来一些信心和方向。
我的申请时间线:按部就班,才能心中不慌
申请季就像一场马拉松,节奏很重要。太早开始会疲惫,太晚起步又会手忙脚乱。我的时间线不算完美,但希望能给你一个参考。
▶ 6月 - 8月:自我定位与信息搜集
这段时间是“打地基”的阶段。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大学三年的所有经历,像倒豆子一样全部列在一张Excel表格里。课程、项目、实习、奖项、社团活动,无论大小,都写上去。然后,我开始问自己几个致命问题:我到底喜欢什么?我想学什么?我未来想做什么工作?
通过这个过程,我发现自己对信号处理和通信领域特别感兴趣。于是,我开始疯狂地搜集港校的相关项目信息。我把港大、港科大、港中文的官网翻了个底朝天,重点看EEE、CE、IE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录取要求。
比如港大的EEE,我发现它在2024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电子电气工程领域位列全球第37位,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都非常高。我还特意去看了学院教授的主页,发现好几位教授的研究方向,比如无线通信、光子学,都和我之前的项目经历有契合点。这些信息,后来都成了我写文书的宝贵素材。
这个阶段,我还顺便把雅思考了出来。港校工科一般要求雅思总分6.0-6.5,小分不低于5.5。但说实话,这只是门槛。想增加竞争力,总分7.0以上会稳妥很多。我当时考了两次,最后拿到了7.0(6.5)的成绩,总算过关。
▶ 9月 - 10月:文书构思与推荐信
这是整个申请季最“烧脑”的阶段。我的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初稿,简直惨不忍睹,就像一份流水账。后来我意识到,文书的核心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我为什么做”、“我学到了什么”,以及“这些经历如何让我成为你们项目最合适的人选”。关于文书的具体写法,我后面会详细讲。
推荐信也要同步进行。我找了两位老师:一位是我的专业课老师,我的这门课成绩很好,他对我印象深刻;另一位是我的毕业设计导师,我们交流比较多。找推荐人千万不要只看头衔,关键是对方要足够了解你,能写出具体生动的事例。我提前准备了一份详细的个人简历和文书草稿,还附上了一些我想强调的个人特质和项目经历,方便老师参考。这既是尊重,也能帮助老师写出更有针对性的推荐信。
▶ 11月 - 12月:网申提交与材料寄送
港校大部分专业都是9月开放申请,滚动录取,先到先得。所以,一定要尽早提交!我是在11月中旬提交的申请,算是赶上了第一轮。提交网申时一定要仔细再仔细,姓名、生日、学校信息千万别填错。各种材料的扫描件,比如成绩单、在读证明、语言成绩单,都要提前准备好。
▶ 次年1月 - 3月:等待与面试准备
提交申请后就是漫长的等待,这个过程非常煎熬。你会忍不住每天刷几十遍邮箱和申请系统。我的建议是,适当焦虑,但别影响正常生活。利用这段时间,开始准备面试!我把所有可能被问到的问题都列了出来,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事实证明,这个阶段的准备,直接决定了我的成败。
▶ 4月:收获Offer!
终于,在4月初的一个深夜,我收到了梦校的橄榄枝。从开始准备到拿到offer,整整10个月。每一步,都算数。
我的文书秘籍:如何让“平平无奇”变得“闪闪发光”
对于我们这种背景普通的申请者来说,文书就是我们逆袭的唯一机会。我的GPA不算顶尖,也没有顶刊论文,怎么才能让招生官在几百份申请材料中看到我?我的策略是:扬长避短,讲好一个“专情”于EEE的故事。
▶ 扬长:放大我的“动手能力”
我的“短”是学术背景不够硬,那我的“长”就是实践经验还算丰富。我没有简单地罗列我的两段实习和一个竞赛,而是把它们串成了一条主线:一个对理论知识充满好奇,并渴望在实践中验证和创新的工科学生形象。
我用的方法是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的升级版。比如,写我参加的那个电子设计竞赛,我没说“我们团队做了个智能小车,拿了三等奖”。我是这么写的: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们团队面临的挑战(Situation)是在有限的成本和时间内,设计一个能够自主避障和循迹的机器人。作为负责传感器融合算法的核心成员,我的任务(Task)是解决单一传感器(如红外或超声波)在复杂环境下误判率高的问题。我查阅了大量文献,最终决定放弃传统的简单逻辑判断,创新性地引入了卡尔曼滤波算法(Action),将陀螺仪、加速度计和红外传感器的数据进行融合,并通过Matlab进行上百次仿真调试。最终,我们的小车在测试中避障成功率达到了98%,比传统方案提升了近30%(Result)。虽然最终只获得了省级三等奖,但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也点燃了我对智能控制系统深入研究的热情。”
你看,这么一写,是不是立刻就具体、生动了?招生官看到的不是一个奖项,而是一个有思考、有行动力、会解决问题的申请者。这个故事也为我后面衔接“为什么申请港大EEE”埋下了伏笔。
▶ 避短:合理解释我的“不足”
我的GPA是86,在申请港大的学生中绝对不算高。我没有在文书中直接说“我GPA不高”,而是巧妙地展示了我的成长性。我提到了我大一刚入学时,因为学习方法不适应,几门公共课成绩平平。但从大二进入专业课学习后,我找到了兴趣所在,成绩逐年上升,专业核心课的平均分都在90以上。我还附上了一份成绩单的趋势图(虽然没法直接提交,但在文书中可以这样描述)。这样一来,就把一个静态的、看起来不那么优秀的数字,变成了一个动态的、积极向上的故事。
▶ 关联:向港大“疯狂示爱”
这是文书的重中之重!你必须告诉招生官,为什么非HKU不可,为什么非EEE不可。千万不要写“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港大是世界名校”这种空洞的套话。
我的做法是,把我的经历和港大EEE的特色紧密结合。我在文书里写道:“正是那次使用卡尔曼滤波的经历,让我对信号处理产生了浓厚兴趣。我拜读了贵系XXX教授关于非线性系统状态估计的论文,对他提出的XXXX模型印象深刻。我非常渴望能在他的指导下,继续深入探索这个领域。同时,贵系的课程设置中,《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和《Embedded Systems》等课程,也与我未来的职业规划高度契合。”
这样的“示爱”才是有理有据的。它表明你真的花时间去了解了这个项目,你的热情不是凭空而来的。这种针对性的内容,能让招生官觉得,你就是他们想要找的人。
面试大作战:从“结结巴巴”到“侃侃而谈”
收到港大EEE的面试通知时,我既兴奋又紧张。据我了解,港大工科的面试通常是小组面试(Group Interview),几个申请者一起,由一两位教授主持。这不仅考察你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更考验你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我参加的就是一场5人小组面试,由两位教授主持,全程20多分钟。
▶ 踩过的坑:差点变成“话题终结者”
面试一开始,教授让我们轮流进行一分钟的自我介绍。我因为提前准备过,所以背得非常流利。但坏就坏在“背”这个字上。我的语速很快,没有任何感情,像个机器人。介绍完之后,场面一度有点尴尬。
接下来是讨论环节,教授给了一个开放性话题:“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past decade and why?” (你认为过去十年最重要的科技创新是什么?为什么?)
第一个同学说了人工智能。第二个同学说了5G。轮到我时,我脑子一热,为了显得与众不同,我说的是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说完之后,我发现这个话题太偏了,和我们EEE专业关系不大,其他同学很难接话。我瞬间成了“话题终结者”,心里咯噔一下,感觉要凉。
▶ 如何自救:倾听、总结、再升华
幸好,我很快调整了策略。在接下来的自由讨论中,我没有再急于表达自己,而是开始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当一位同学在讨论5G技术时,提到了物联网(IoT)的应用,我抓住了这个机会。
我微笑着对他说:“I strongly agree with your point about 5G empowering the IoT. To add to that, I think the real breakthrough lies in the massive data processing capability it enables. My undergraduate project involved designing a low-power sensor network for smart homes. We faced a huge challenge with data latency. 5G, combined with edge computing, could perfectly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is also one of the reasons I'm so passionate about the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ing stream in HKU's EEE program.”
(我非常同意你关于5G赋能物联网的观点。补充一点,我认为真正的突破在于它所带来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我的本科毕业设计就涉及为智能家居设计一个低功耗传感器网络。我们当时在数据延迟方面遇到了巨大挑战。5G与边缘计算的结合,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我对港大EEE通信与网络方向如此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这段话,起到了三个作用: 1. **表示赞同:**展现了我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不是一味地反驳或标新立异。 2. **补充观点:**在别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边缘计算),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3. **关联自身:**巧妙地把话题拉回到了自己的项目经历和申请动机上,再次向教授强调了我的匹配度。
从那之后,我整个人的状态就放松下来了。我不再把面试看作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一次和未来同学、老师的学术交流。当心态转变后,我的表达也变得自然、流畅了很多。
写在最后
我知道,看再多攻略,也代替不了你亲自去走一遍申请的路。这条路上,一定会有很多自我怀疑的时刻。你会因为一个不高的GPA而焦虑,会因为文书改了十几遍还不满意而崩溃,会因为迟迟等不到面试通知而失眠。
但请你一定一定相信,你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尝试,都在为你铺就通往梦想的道路。申请季不是一场考试,它没有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次探索,让你重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
别害怕自己的背景不够“闪亮”,因为真诚和热情才是最动人的。把你的故事、你的思考、你对未来的憧憬,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他们看。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一点点运气吧。
希望我这份有点啰嗦的分享,能给你带来一丝慰藉和力量。如果你也在申请的路上,请不要放弃。未来的某一天,当你也收到那封“Congratulations”的邮件时,你会感谢现在这个拼尽全力的自己。
期待在港大美丽的校园里,和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