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大神竟是莫纳什学长!

puppy

嘿,莫纳什的小伙伴们!最近刷屏的那个超牛的AI模型DeepSeek,你敢信吗?背后的核心大神竟然是咱们学校毕业的直系学长!没错,就是那个写代码能力逆天、被大家疯狂讨论的DeepSeek。原来大神也曾和我们一样,在Clayton的图书馆里赶过due,在Caulfield的草坪上晒过太阳。想知道这位学长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留学生,一步步逆袭成为AI圈顶流的吗?文章里不仅深扒了他的奋斗故事,还有他专门给咱们留学生的独家建议,绝对干货满满,快来看看吧!

本文高光时刻
- 独家揭秘:深扒DeepSeek背后的莫纳什学长,从普通留学生到AI大神的逆袭之路。
- 硬核科普:用大白话讲清楚DeepSeek到底牛在哪里,附带最新数据和性能对比。
- 学长亲授:来自AI圈顶流的独家心法,专为咱们莫纳什留学生量身定制。
- 情感共鸣:原来大神也曾和我们一样,在图书馆通宵,为未来迷茫。

DeepSeek大神竟是莫纳什学长!

上周四凌晨三点,我正对着一份COMP2004的编程作业发呆,屏幕上的bug像是在嘲笑我稀疏的头发。咖啡因已经失效,大脑一片空白。绝望之际,我习惯性地打开了ChatGPT,想让它给我点“灵感”。就在这时,一个同学在学习小组群里甩来一个链接,配文是:“兄弟们,试试这个!写代码比GPT-4还猛,关键还免费!”

我点进去一看,是一个叫“DeepSeek Coder”的模型。半信半疑地把那段折磨了我三小时的Java代码扔了进去,只用了不到五秒钟,它不仅完美修复了bug,还用注释清晰地解释了原因,甚至优化了我的算法结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仿佛看到了神。我激动地在群里问:“这玩意儿谁做的?太逆天了!”

几分钟后,群里一位已经毕业进入大厂的学长悠悠地回了一句:“这公司的核心大神之一,是咱们莫纳什IT毕业的直系学长。”

……群里沉默了十秒钟,然后瞬间爆炸。

什么?那个在Hugging Face上屠榜、让无数程序员惊呼“未来已来”的AI模型,背后竟然站着咱们莫纳什的人?那个曾经和我们一样,在Clayton的Matheson图书馆里抢座,在Caulfield的草坪上抱怨过M-Pass又没钱了的学长?这感觉,就像你天天看的那个好莱坞超级英雄,摘下面具后发现竟然是你家隔壁那个天天穿着帽衫出门倒垃圾的小哥。

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这位神秘的“L学长”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莫纳什留学生,一步步走到人工智能技术浪潮之巅的。他的故事,可能比任何一部热血动漫都更燃。

所以,DeepSeek到底是个什么“神仙”?

在开扒学长的故事之前,我们得先搞明白,他参与创造的这个DeepSeek,到底有多牛?不然你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冲击力有多大。

简单来说,DeepSeek是一家国内的AI公司,由顶尖量化私募公司幻方量化内部孵化。他们不玩虚的,上来就硬刚技术,目标就是做出世界一流的基础大模型。咱们用数据说话,看看它到底有多“变态”。

就拿那个拯救了我的“DeepSeek Coder”模型来说,它是一个专门用来写代码的AI。在专业的代码生成能力排行榜EvalPlus上,它的某个版本(DeepSeek-Coder-6.7B-Instruct)曾以77.4%的Pass@1得分,一举超越了体量比它大得多的GPT-4和Claude 2,登顶榜首。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在很多编程任务上,它比那些鼎鼎大名的“前辈”们更可靠、更精准。对于我们这些天天和代码打交道的IT学生来说,这简直就是天降神器。

更夸张的是他们最近发布的通用大模型DeepSeek-V2。技术细节咱们不多说,你只需要知道它用了一种叫“混合专家(MoE)”的架构。打个比方,普通AI像一个什么都懂一点的通才,而DeepSeek-V2则像一个团队,里面有数学专家、文学专家、编程专家……你问什么问题,它就调动相应的专家来回答。结果就是,它的性能直逼GPT-4 Turbo,但推理成本却只有GPT-4的近百分之一!根据官方数据,它的API定价是每百万token输入1元、输出2元(人民币),而GPT-4 Turbo的价格大约是它的50倍。这种“性能超跑,价格白菜”的打法,直接在AI圈掀起了滔天巨浪。

所以,当你知道创造出这种“规则破坏者”的核心人物,曾经也在Monash Connect排过长队,也曾为了一份7分的HD(High Distinction)而通宵达旦,是不是感觉这一切既魔幻又亲切?

从Clayton到AI之巅:L学长的“非典型”逆袭

经过多方打探和信息拼接,我们大致还原了这位L学长的成长轨迹。他不是那种“天才少年”剧本,他的故事里,有我们每个留学生的影子。

L学长大概是2015年左右来到莫纳什大学,就读于Clayton校区的IT学院。和他同届的同学回忆,他当时并不是那种风云人物,话不多,有点腼腆,属于扔在人群里不会被第一眼注意到的类型。他既没有在社团里当主席,也不是每个party都到的社交达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专注”。

一位当时和他一起上过FIT2004(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s)的同学说:“那门课的assignment是出了名的难,很多人都在论坛上找现成代码改。但L总是一个人泡在图书馆,对着白板推导,一坐就是一下午。他的代码不一定是交得最早的,但一定是最简洁、最高效的。我记得有一次的实验课,助教(Tutor)看到他的解法都愣住了,说这个思路比参考答案还好。”

你看,大神之路的起点,往往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对基础知识的极致追求。莫纳什IT学院的课程以理论与实践并重闻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莫纳什的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常年位居全球前100。L学长正是把这里的学术资源利用到了极致。他没有满足于课程要求的“完成”,而是追求“精通”。那些我们觉得枯燥的数学公式、复杂的数据结构,在他眼里,是构建未来世界的砖石。

毕业后,L学长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他没有像很多毕业生一样,首选进入Google、Microsoft这样的“宇宙大厂”。据说他早期加入了一家初创公司,做的是非常底层的系统开发工作。那段日子很苦,薪水不高,加班是家常便饭。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计算机系统有了极其深刻的理解。这为他后来处理训练大模型时遇到的海量工程挑战,埋下了关键的伏笔。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大约三四年前。随着AI浪潮的兴起,L学长敏锐地意识到,属于他的时代来了。他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大模型研发这个当时还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加入DeepSeek的早期团队后,他几乎是以一种“苦行僧”的方式在工作。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模型攻坚的关键时期,他和团队成员连续几个月吃住都在公司,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五个小时。他们面对的,是算力资源的极度紧张、高质量数据的匮乏,以及来自国际巨头的技术封锁。

“训练一个世界级的大模型,就像在黑暗的宇宙中发射一枚探测器,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大部分尝试都会失败。”L学长曾在一次小范围的技术分享中这样说。他们曾经因为一个微小的参数错误,导致价值数百万的计算资源白白浪费;也曾经为了一个算法的优化,整个团队连续72小时不眠不休地进行头脑风暴。

最终,他们成功了。当DeepSeek Coder第一次在性能榜上超越GPT-4时,整个团队都沸腾了。那个曾经在莫纳什图书馆里默默敲代码的年轻人,终于站在了世界AI舞台的聚光灯下。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线性路径,它充满了迂回、坚持和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的默默耕耘。

来自AI大神学长的独家建议:写给还在迷茫的你

最让我们激动的是,通过校友会的联系,我们辗转获得了一些L学长想对莫纳什学弟学妹们说的话。这些建议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充满了真诚和力量。

第一条:把基础课当成“圣经”来读

“很多人觉得大学里的基础课,比如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又枯燥又过时。他们更热衷于追逐那些时髦的技术名词,比如区块链、元宇宙,现在是AIGC。但我想说,这些基础才是你职业生涯的‘内功’。所有上层应用和框架,底层逻辑都离不开它们。我在DeepSeek解决的很多工程难题,最终都回归到了对系统和算法的理解上。莫纳什的课程设置非常扎实,请务必把FIT1045/1008(Python入门)、FIT2004(数据结构与算法)、FIT2100(操作系统)这些课学透,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让你走得更远。”

第二条:代码量是硬道理,别怕“脏活累活”

“纸上谈兵永远学不会编程。唯一的捷径就是多写、多练。不要只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去GitHub上找一些你感兴趣的开源项目,哪怕只是从改一个bug、写一份文档开始。我大学时期的课余时间,大部分都花在了参与一个Linux内核的小模块维护上。虽然很琐碎,但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了如何阅读和理解别人写的复杂代码,如何进行团队协作,这比任何一门课都更锻炼人。记住,10万行有效代码的积累,是成为一个优秀工程师的门槛。”

第三条:建立自己的“知识雷达”

“留学生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能无障碍地接触到全世界最前沿的信息。别把你的信息来源局限在课本和老师的PPT里。每天花半小时刷刷Hacker News、Reddit的r/MachineLearning板块,关注一些行业大牛的Twitter(现在叫X)或者技术博客。看看ArXiv上新出的论文,即使看不懂,也要知道现在大家都在研究什么。你要在脑子里建立一个‘雷达’,时刻扫描着技术世界的边界在哪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你才能第一时间抓住它。”

第四条:别让“身份”限制了你的心态

“我看到很多留学生会有一种‘临时工’心态,觉得我只是来读个书,毕业就回国或者去别的国家,所以不愿意深度融入本地的技术圈。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多参加学校组织的Industry Night,多和你的Tutor、Professor交流,他们很多人本身就是业界专家。澳洲的科技生态虽然不像硅谷那么庞大,但有很多优秀的‘小而美’的公司和研究机构。主动去 networking,不是为了功利地找工作,而是为了打开你的眼界。我的一些早期启发,就来自于和一位教数据库的教授的下午茶闲聊。”

听完L学长的建议,我默默地关掉了正在刷的短视频,打开了学校的课程网站,把下学期一门关于并行计算的选修课加进了我的Enrolment。是啊,大神之所以成为大神,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聪明多少,而是因为他们在我们刷剧、打游戏的时候,选择了那条更难但更坚实的路。

L学长的故事,对于我们这群正在异国他乡奋斗的莫纳什学子来说,意义非凡。它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关于硅谷精英的传说,而是一个触手可及的、充满烟火气的榜样。他证明了,无论你来自哪里,起点如何,只要你对一个领域有足够的热爱和专注,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你同样可以站在世界之巅,让世界听到你的声音。

所以,下一次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在Hargrave-Andrew图书馆的灯光下为Final奋战时,不妨想一想,若干年前,也曾有一个和你一样的身影,在这里埋头苦读,他的思绪,已经飘向了未来那个由0和1构成的崭新世界。

从莫纳什的校园,到改变世界的AI赛场,这条路,L学长已经为我们趟了出来。现在,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里。谁说下一个震撼科技圈的名字,不会出自今天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758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