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港校是黄金跳板,我跳对了吗?

puppy

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当初揣着“黄金跳板”的梦来到香港,想着能进大厂、申海外名校,从此人生起飞?但来了之后才发现,一年的硕士生活又短又卷,找工作的压力、文化融入的磕磕绊绊,都让我忍不住反思:我真的跳对了吗?这篇文章没有标准答案,只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我踩过的坑和真实感悟,从课程体验、求职内卷到身份认同,分享一些不掺水的“过来人”经验。希望我这一路的思考,能给正在十字路口的你一些真实的参考。

来香港读研前,你需要想清楚的几个“坑”
课程体验:一年制硕士,时间被压缩到极致,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速成”。课程节奏快、任务重,刚入学就要面对各种due和group project,很难有深入思考的时间。
求职压力:“黄金跳板”的另一面是激烈的求职内卷。秋招在你刚踏入校园时就已开始,面对海量背景相似的竞争者,想进顶级外企或互联网大厂,难度远超想象。
生活成本:香港的物价和租金是世界顶级的。月租七八千港币住“劏房”是常态,生活质量可能会打折扣,经济压力不容小觑。
身份认同:作为“港漂”,你可能处于一种“夹心”状态。既难完全融入本地文化,又与内地的生活节奏脱节,需要强大的内心去适应这种文化和身份上的过渡。

都说港校是黄金跳板,我跳对了吗?

哈喽,大家好,我是网站小编,一个去年刚从港中文毕业,现在在港岛“搬砖”的普通港漂。

还记得去年秋天,我第一次拖着两个28寸的行李箱,挤上东铁线,看着窗外密密麻麻的楼宇和郁郁葱葱的山景交错而过。那一刻,我的心情和当时的天气一样,晴朗又充满期待。手机里存着中环金融街的打卡照,心里默念着“黄金跳板”四个字。我以为,手握港校的硕士文凭,就等于拿到了进大厂、申海外名校的VIP入场券,人生剧本即将改写。

一年后的现在,我租在深水埗一个不到8平米的房间里,对着电脑屏幕码字到深夜。偶尔抬头能看到对面楼里闪烁的灯光,和维港的璀璨毫不相干。我会忍不住问自己:我这一步,真的跳对了吗?

这篇文章,没有鸡汤,也没有成功学。我只是想以一个普通学姐的身份,跟你掏心窝子地聊聊,这一年我踩过的坑,和我对“黄金跳板”这四个字的重新理解。希望能给同样站在十字路口的你,一点点不掺水的真实参考。

“KPI式”上学:还没开学,就已落后?

来香港之前,我对硕士生活的想象是:在充满学术氛围的校园里,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深入探讨,跟着业界大牛教授做项目,真正沉淀下来学点东西。现实却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香港的一年制授课型硕士,本质上是一个被高度压缩的“职业培训班”。它的核心目标,就是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课程,拿到学位,然后迅速进入下一个阶段——工作或读博。

我的专业是商科,一年要修满10门课。这意味着每个学期,我要同时应对4到5门课的压力。开学第一周,课程群里的消息就没停过,各种reading list、pre-task、grouping通知扑面而来。我的一个同班同学Amy,本科是985的学霸,开学第二周就崩溃了。她跟我说:“我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每天都在赶due,一个presentation接着一个quiz,上周刚交的论文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下周的mid-term又来了。”

我们常常在凌晨两三点的图书馆里“偶遇”,大家顶着黑眼圈,一边啃着晦涩的英文文献,一边在小组群里讨论明天要交的case study。所谓的小组合作(group project),很多时候变成了“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一部分,最后拼凑在一起,根本谈不上思想的碰撞和深度的学习。一切都像在完成KPI,分数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这种快节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你很难有时间去消化和吸收知识。很多课程,学的时候觉得挺有道理,考完试就忘得一干二净。根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的数据,授课型硕士毕业生的平均学习时长仅为10.5个月。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你不仅要完成学业,还要适应新环境,更重要的是,要为下一步做打算。时间,成了最奢侈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段能静下心来做研究、慢慢探索兴趣的学术之旅,那么香港的一年制硕士可能会让你失望。它更像一个 bootcamp,强度大,节奏快,目标明确,就是把你“锻造”成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化产品。

求职修罗场:当“海硕”不再是光环

“去香港读个硕士,回来好找工作。” 这可能是很多人选择港校的核心原因。我也是这么想的。毕竟,港三(港大、港中文、港科大)的QS排名那么高,听起来就很有竞争力。

但现实是,你以为的“蓝海”,其实早已是一片“红海”。

香港的求职季开始得非常早。很多顶级公司,比如投行、咨询,它们的暑期实习生项目(Summer Intern)和管理培训生项目(Graduate Program)的申请通道,在每年的8、9月份就开放了。这意味着,你刚办好学生证,还没认全校园里的路,就得开始改简历、刷笔试题、准备面试了。

我就是在这种手忙脚乱中,投出了第一份简历。然后,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一场大型招聘会。现场人山人海,我放眼望去,几乎清一色都是和我背景相似的内地学生:不错的本科背景 + 港校硕士。在一家互联网大厂的展台前,我和HR聊了几句,她微笑着收下我的简历,然后我看到她身后,已经堆了厚厚一沓和我简历差不多的纸。

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内卷”的含义。我们这群人,就像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产品,学历背景高度同质化。根据香港入境事务处公布的数据,每年通过“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IANG)签证留港的内地学生人数都超过一万人。这么多背景相似的人,去争夺有限的优质岗位,竞争有多激烈可想而知。

我的朋友Leo,港大金融系硕士,本科是国内顶尖财经院校的。他整个秋招季,参加了不下30场面试,其中最折磨人的是“群面”(Group Interview)。他跟我描述过一个场景:8个候选人围坐一桌,讨论一个商业案例,每个人都拼命想表现自己,打断别人发言、抢话、提出看似高深的理论模型。Leo说:“那感觉不像在合作解决问题,更像一场‘饥饿游戏’,每个人都想踩着别人往上爬。”

最终,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如愿进入梦想中的外企或顶级中资机构。根据一些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港校内地硕士毕业生回内地就业的平均起薪,并没有和国内顶尖985院校的硕士拉开质的差距。而选择留港的同学,虽然薪资水平看起来不错(根据CUHK 2022/23届毕业生就业报告,硕士毕业生的平均月薪约为HK$28,680),但考虑到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实际生活质量可能并不高。

“海硕”的光环正在褪色。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时,你的文凭,就不再是稀缺品,而只是进入下一轮竞争的门票而已。

“夹心饼干”的日常:我在哪,我是谁?

除了学业和求职的压力,在香港生活的另一大挑战,来自于文化融入和身份认同。

来之前,我天真地以为,大家都是中国人,语言文化上应该没什么障碍。但来了之后才发现,差异是真实存在的。

首先是语言。虽然在学校里,普通话和英语基本可以畅行无阻,但一旦走出校园,进入真正的市井生活,粤语才是主流。去茶餐厅点单,对着菜单上的“靓仔(白饭)”“走青(不要葱)”一头雾水;在街市买菜,听不懂老板娘带着浓厚口音的报价;甚至在和本地同学的小组讨论中,他们偶尔会不自觉地切换到粤语频道,那一瞬间,你会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

我努力学过一些简单的粤语,比如“唔该(谢谢)”“几多钱(多少钱)”,但要做到流利交流,对一个只有一年时间的学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语言的隔阂,只是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香港的社会节奏极快,人们说话直接,做事高效,人与人之间保持着清晰的边界感。这和内地很多人情社会的习惯很不一样。你会发现,很难和本地同学建立起特别深入的友谊,大家的交往更多停留在“课堂队友”的层面。

于是,大部分内地学生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小圈子。我们一起上课,一起泡图书馆,一起吐槽,一起过节。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孤独感,但同时也让我们离真正的本地生活越来越远。

我们自嘲为“港漂”,这个“漂”字,精准地概括了我们的状态——没有归属感。在香港人眼里,我们是“内地生”;回到内地,亲戚朋友又觉得你是“香港回来的”,对你的生活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想象。

这种“夹心饼干”的感觉,伴随着高昂的生活成本,变得更加具体。根据全球人力资源咨询公司Mercer发布的《2023年生活成本城市排名》,香港再次成为全球外派人员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一个月七八千港币,在太子或者红磡,你只能租到一个几平米大的“劏房”,窗户外面就是别人的厨房。打开外卖软件,一份最普通的叉烧饭也要50多港币。这种物质上的窘迫,会不断提醒你,你只是这座繁华都市的一个过客。

这种漂泊感和融入的困难,是“黄金跳板”故事里,很少被人提及的B面。

那么,这块“跳板”,还值得跳吗?

说了这么多“劝退”的话,你可能会问,那我是不是后悔了?

坦白说,在无数个崩溃的深夜,我确实后悔过。但现在回过头看,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次“祛魅”的过程。港校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它只是一块跳板,至于你能跳多高,跳多远,最终取决于你自己。

如果你问我,现在要给准备来香港的你一些建议,我想说:

别再迷信“黄金跳板”这个词了,先问问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你是想刷个学历就回内地找工作?还是想留在香港,进入金融行业?或者,你只是想体验一种不同的文化,开阔自己的眼界?你的目标,决定了你这一年应该怎么过。

想清楚你的目标后,请务必、务必、务必提前规划。如果你想找工作,请在来香港之前的那个暑假,就开始准备简历和练习面试。别等到开学了,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最佳申请时机。信息搜集能力,是你在这里生存下去的第一项技能。

试着走出你的舒适区。我知道这很难,但哪怕只是学几句简单的粤语,去参加一个本地社团的活动,或者在周末的时候,去爬爬麦理浩径,看看长洲的日落,都比一直待在内地生的圈子里更有意义。香港不只有中环的摩天大楼,还有大澳渔村的质朴和西贡海滩的宁静。

最后,请调整好你的心态。接受这一年的“速成”本质,接受求职市场的不确定性,也接受自己作为“港漂”的孤独感。这段经历可能不会像你想象中那么光鲜亮丽,但它会逼着你快速成长,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管理时间和压力,学会和不那么完美的自己相处。

跳板就在那里,它坚实、有名气,也确实给了很多人一个更高的起点。但跳板本身,并不能保证你落地的姿势有多漂亮。关键在于,起跳前,你想清楚自己要去的方向了吗?以及,你准备好迎接落地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狼狈了吗?

希望我这一路的思考,能帮你找到自己的答案。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066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