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第一大学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puppy

以为这里只有学霸们天天“内卷”到飞起?其实不全是哦!在这里读书,你既能体验到和顶尖大牛一起头脑风暴的硬核时刻,也能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在食堂为了抢一份麻辣香锅而“竞争”。我们当然也会有赶due到深夜的崩溃和偷偷想家的瞬间,但更多的是被这里多元的文化、有趣的社团活动和无处不在的机遇所点燃。这不只是一张漂亮的文凭,更是一场真正打开眼界、重塑自己的冒险,快来听听那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真实故事吧!

小编悄悄话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绝对干货满满!我们不聊虚的,只分享最真实的校园生活、学习感受和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无论你是准备申请,还是已经拿到offer,希望这些来自一线的“情报”能给你一点点帮助和勇气。准备好了吗?我们发车啦!

在亚洲第一大学读书是种什么体验?

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周二的中午。新加坡的太阳毒得能把人烤化,而我正挤在国大(NUS)UTown的食阁里,和一群来自印度、韩国、德国的同学,眼巴巴地盯着麻辣香锅的窗口。窗口里那位手速快如闪电的“安哥”(新加坡对年长男性的称呼),正用一把巨大的铁勺掌控着我们所有人的悲欢。我前面那个德国小哥,用蹩脚的中文一遍遍跟安哥确认:“师傅,我的不要辣,一丁点都不要!” 而我,在心里默默祈祷他手下留情,千万别把最后一勺金针菇给那个德国小哥。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特别魔幻。几个小时前,我们这群人还在为图灵奖得主的讲座内容激烈辩论,探讨着量子计算的未来;而现在,我们却像小学生一样,为了谁能多夹一筷子藕片而暗中较劲。这可能就是“在亚洲第一大学读书”最真实的写照——你以为这里只有学霸们天天“内卷”到飞起?其实不全是哦!这里既有最顶尖的智慧碰撞,也有最接地气的人间烟火。

很多学弟学妹问我,来这里读书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太大了,我没法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但我可以把我的经历、我看到的故事掰开揉碎了讲给你听。这不只是一张漂亮的文凭,更是一场真正打开眼界、重塑自己的冒险。来,搬好小板凳,听听那些课本上学不到的真实故事吧。

硬核的不是“卷”,是和一群“大牛”当队友

来之前,我最担心的就是学习。毕竟,这可是常年霸榜QS亚洲大学排名第一的学校(根据最新的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全球第8,蝉联亚洲第一)。身边环绕的,不是各国奥赛金牌得主,就是手握几篇SCI论文的科研新星。说实话,刚开学那会儿,“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严重到我每天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招生办搞错了。

第一次小组作业,我就被“教育”了。我们组有个来自印度的同学,叫Rohan。讨论一个市场分析模型时,我们还在套用SWOT、PEST这些经典理论,他直接打开电脑,十几分钟敲出一段Python代码,爬取了目标市场近五年的社交媒体数据,生成了一份可视化报告。图表清晰地展示了消费者情绪的变化趋势,比我们说一万句“潜力巨大”都有说服力。那一瞬间,我看到的不是“卷”,而是一种全新的、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意识到,这里的“硬核”不在于谁比谁熬夜更久,而在于你可以从身边每个人身上,学到一种你看世界的全新角度。

这里的教授也从不把你当成只需要接收知识的“容器”。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门叫“Design Thinking”的课。教授把我们分成小组,扔给我们一个真实的社会问题:“如何改善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体验?” 整整一个学期,我们没有期中、期末考试,唯一的任务就是走出教室。我们去社区中心采访老人,观察他们如何用手机,记录下他们每一个皱眉、每一次求助。我们做了无数个模型,从超大字体的UI界面,到语音辅助操作的APP原型,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推倒重来。最后展示的时候,教授请来了几位社区的老人家现场体验我们的产品。当一位白发苍苍的阿姨用我们设计的APP,第一次成功和远在澳洲的孙女视频通话时,她脸上那种惊喜的笑容,比任何A+成绩都更让我有成就感。

这种学习模式,逼着你把知识“用活”。比如国大著名的“海外学院(NOC)”项目,每年会选拔一批学生,送到硅谷、纽约、上海、特拉维夫等全球十几个创业中心,一边在顶尖大学修读创业课程,一边在初创公司全职实习。我的一个学长,通过这个项目去了硅谷一家AI医疗公司,一年后不仅带回了宝贵的行业经验,还和几个伙伴一起,拿到了天使投资,在新加坡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根据学校统计,NOC项目的毕业生中,超过15%的人在毕业后选择了创业,这个比例是普通毕业生的好几倍。在这里,知识不是用来考试的,而是用来改变世界的工具。

校园生活?一个“联合国”的日常罢了

如果说学术是国大的骨架,那多元文化就是它的血液。走在校园里,你随时能听到英语、中文、马来语、泰米尔语以及各种我听不懂的语言交织在一起。数据显示,国大的学生来自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这意味着,你的舍友可能是个每天早上五点起来做祷告的穆斯林,你的实验搭档可能是个严谨到每个小数点都要反复核对的德国人。

这种多元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吃”上。除了我心心念念的麻辣香锅,学校食堂里还有清真餐、印度菜、西餐、日韩料理……我最喜欢住宿舍(Residential College)的一点,就是每周一次的“Potluck”——每个同学都做一道自己国家的美食。我学会了用手抓饭吃印度朋友做的Biryani,也见识了法国同学带来的、味道一言难尽的蓝纹奶酪。我则靠着一手番茄炒蛋和可乐鸡翅,成功“征服”了一众外国友人的胃。我们聊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故事。你会发现,原来韩国人不是每顿饭都吃泡菜,意大利人对菠萝披萨的痛恨是真实存在的。

除了吃,更有趣的是玩。国大有超过200个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从最硬核的机器人战队、金融投资协会,到最“不务正业”的摇滚乐队、咖啡品鉴社、甚至还有个“寻梦社”,专门组织大家一起去看日出、追流星。我加入了一个叫“NUS Rovers”的户外徒步社团。我们的成员里有研究海洋生物的博士,有法律系的高材生,还有来自商学院的交换生。每个周末,我们就背着包,去探索新加坡那些隐藏的自然步道,从麦里芝水库的原始森林,到乌敏岛的海岸线。在挥汗如雨的徒步中,我们聊各自国家的风土人情,聊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待。那种卸下所有“学霸”光环,只作为“山友”的纯粹交流,是我留学生活中最珍贵的宝藏。

这些经历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我不再会因为对方的口音、肤色或宗教信仰而预设任何立场。我学会了尊重和理解差异,也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文化的独特性。这种“世界公民”的意识,是在任何课堂上都学不到的。

谁的青春不迷茫?崩溃和想家也是必修课

说了这么多光鲜亮丽的,也得聊点真实的。在这里读书,压力不大是不可能的。我见过凌晨四点的图书馆,也见过因为一个bug怎么都改不出来而抱头痛哭的同学。赶due周,整个校园都弥漫着咖啡因和绝望的气息。

我也有过崩溃的瞬间。大二那年,一学期选了五门硬核专业课,还有一个社团的活动要组织,加上自己还在做一份兼职。有一次,一个重要的报告和两场期中考试挤在同一周。我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感觉身体和精神都被掏空了。deadline前一晚,我对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文献,突然就绷不住了,一个人在房间里哭得稀里哗啦。那一刻,特别想家,想念我妈做的红烧肉,想念可以什么都不用想,赖在家里沙发上看电视的下午。

但这里的好处是,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我把自己的崩溃发在宿舍的聊天群里后,半夜十二点,我的新加坡舍友敲开我的门,递给我一杯热美禄和一盘她刚切好的水果。另一个学长则直接发来一份他去年修这门课时整理的复习笔记,还附带一句:“别慌,这门课的教授就喜欢在期中考前吓唬人,重点我都给你标出来了。” 学校也提供了非常完善的支持系统。国大设有专门的“大学心理咨询服务中心(UCS)”,提供免费的一对一心理咨询。此外,还有学生自发组织的“同伴支持计划(Peer Supporting Programme)”,你可以和受过培训的学长学姐聊天,他们会用自己的经历给你最实际的建议和安慰。

正是这些艰难的时刻,才让你真正成长。你学会了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判断任务的优先级,如何在压力下保持冷静。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求助,学会了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你知道了,偶尔的脆弱不是失败,而是重新积蓄力量的过程。这段经历,让我变得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坚韧。

这里不只是学校,更是一个通往世界的跳板

读大学,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在国大,你最大的感受就是,全世界的机会都在向你招手。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Centre for Future-ready Graduates)简直“神通广大”,从你一入学,就为你规划未来。他们会组织各种工作坊,手把手教你改简历、模拟面试。每年举办的招聘会,来的都是Google, Microsoft, JP Morgan, P&G这些行业巨头,你甚至可以在校园里就完成好几轮面试。

根据QS 2022年的全球大学毕业生就业力排名,国大排在全球第17位。这个排名不是空穴来风。我的一个朋友,读的是计算机科学,大三暑假通过学校的实习项目,进入了东南亚最大的互联网公司Shopee。实习期间,他参与了一个核心推荐算法的优化项目,表现非常出色。实习还没结束,部门主管就直接给了他return offer,薪资待遇好到让人羡慕。他说,在学校里做的那些看似“变态”的项目,和那些顶尖高手合作的经历,让他在工作中上手特别快,思维也比别人更开阔。

对于想创业的人来说,这里更是一片沃土。国大拥有一个非常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从点子孵化(NUS Enterprise),到技术支持,再到资金对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你可能不知道,风靡东南亚的二手交易平台“Carousell”(旋转拍卖),最初就是三个国大学生在校园里的一个创业项目。如今,它的估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成为了独角兽公司。在校园里,你经常能听到各种路演和创业分享会,说不定坐在你旁边一起听讲座的同学,就是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扎克伯格。

这里的机会,不仅仅是找到一份好工作。更重要的是,它给了你一个极高的平台,让你看到世界的广度和各种人生的可能性。你可以选择进入大公司,也可以选择投身初创企业,或者继续深造,在学术的道路上走下去。无论你选哪条路,在这里的四年所积累的知识、人脉和视野,都会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好啦,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感觉信息量有点大?其实,无论是在亚洲第一,还是世界第几的大学读书,体验都是非常个人化的。有的人在这里如鱼得水,找到了终身奋斗的方向;也有的人可能觉得格格不入,每天都在挣扎。

如果你问我,给你一个最重要的建议是什么?我会说,别怕。别怕自己不够优秀,因为这里有无数人愿意拉你一把;别怕挑战,因为每一次“掉坑”都是一次升级打怪;别怕不同,因为正是这些五花八门的差异,才构成了这个世界最迷人的地方。

来之前,请务必学会做一道你的家乡菜,相信我,它会在某个想家的夜晚,治愈你的胃和心,顺便帮你收获一票国际“饭友”。来之后,请至少加入一个跟你专业毫无关系的社团,去认识那些和你完全不同背景的人,他们的故事会让你发现人生的B面。最重要的是,当感到迷茫和撑不下去的时候,记得找人聊聊,无论是朋友、家人还是学校的心理咨询师。记住,求助不是软弱,而是强者的特权。

最终,那张文凭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帮你敲开哪扇门,而在于它见证了你如何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长成一个看过世界、也见过自己的大人。这场冒险,你准备好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29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