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专业前,先问自己这几个扎心问题 |
---|
1. 如果不考虑父母的期望和别人的眼光,你最想学什么? 别骗自己,夜深人静的时候,你脑子里冒出来的第一个答案是什么?那个让你觉得“哇,这个好酷”的领域,哪怕它听起来很冷门。 |
2. 你是“考试型选手”还是“动手型选手”? 一看到100% Final Exam就头皮发麻,还是觉得写论文、做Group Project更痛苦?这直接决定了你应该选什么样的课程评估方式。 |
3. 毕业后,你最看重的是高薪、稳定,还是工作带来的成就感? 没有对错,但要想清楚。奔着高薪去,就要能承受压力和竞争;追求成就感,可能就要接受初期收入没那么理想。 |
4. 你愿意为了留在英国,去学一个自己不那么喜欢但就业机会多的专业吗?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权衡。想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别等到毕业了才后悔。 |
选对专业,你的英国留学就成功一半
哈喽,各位在屏幕前纠结的准留学生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一个大概率让你掉头发、甚至和爸妈吵架的话题——选专业。
我想先给你讲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故事。我认识一个学弟,叫他小K吧。小K当年拿到了好几个英国Top 30大学的offer,家人觉得男孩子嘛,就该学金融,以后进投行,穿西装,妥妥的“人生赢家”。于是,在一片“为你好”的劝说声中,小K放弃了自己一直很感兴趣的历史专业offer,去了一所著名商学院读MSc Finance。
结果呢?开学第一天他就傻眼了。满篇的数学模型、编程代码,让他这个文科生背景的人痛不欲生。当周围的同学在热烈讨论Black-Scholes模型的时候,他连基本的概念都跟不上。一年下来,他每天都在图书馆熬到深夜,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害怕挂科。最后毕业,成绩平平,简历上毫无亮点。面试的时候,当面试官问他“为什么对金融感兴趣”,他支支吾吾半天,眼里没有光。最后,他还是回国进了一家和金融毫无关系的公司,从头开始。那张花了他爸妈七十多万人民币换来的金融硕士文凭,成了一张昂贵的“废纸”。
这个故事是不是有点耳熟?每年,都有无数个“小K”,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却在一个错误或者说“不适合”的起点上,开始了自己的留学之路。选专业这事儿,远比你想象的要重要。它不仅决定了你未来一年(或三年)要学什么,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你的GPA、你的社交圈、你的求职方向,甚至你毕业后能否有机会留在英国。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不灌鸡汤,也不讲空话,咱们就来点实在的,像朋友一样聊聊,怎么才能在兴趣、排名、“钱”景和未来发展之间,找到那个最适合你的平衡点。
“热门”不等于“适合”,别让跟风毁了你的GPA和热情
咱们先来看一组数据,这可不是我瞎编的。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最新的数据(2021/22学年),在所有国际学生中,选择“Business and Management”(商科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遥遥领先,超过了15万人。中国留学生更是这股“商科热”的主力军。仿佛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来英国留学 = 读商科 = 好就业 = 高薪。
这个等式真的成立吗?
现实是,商科,尤其是那些不要求特定本科背景的管理学、市场营销等专业,因为申请门槛相对较低,成了“转专业”同学的避风港。但这也导致了严重的内卷。你以为你的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不,很有可能你一进教室,发现80%都是中国同胞,上课像在上国内大学的双语课,小组作业直接可以用中文讨论。这并不是说中国学生不好,而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你留学的跨文化体验感会大打折扣。
更残酷的是就业。想象一下,成千上万的商科毕业生,拿着背景相似的简历,去竞争数量有限的岗位。除非你毕业于G5顶尖名校,并且有过硬的实习经历,否则很难脱颖而出。我认识一个学姐,在UCL读的管理学硕士,她说毕业那年,光是投国内四大(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的简历,她认识的同班同学里,几乎人人都投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堪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跟风选热门专业的另一个巨大风险,就是“水土不服”。就像开头故事里的小K,一个对数字和模型天生不感冒的人,硬着头皮去学金融,每一天都是煎熬。英国的硕士课程时间紧、任务重,一年之内要完成大量的阅读、论文和考试。如果你对所学的专业没有一点点发自内心的兴趣,那种感觉就像被迫吃自己讨厌的食物,不仅难以下咽,还会消化不良。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你的GPA不好看,自信心受挫,对学习这件事本身都产生了厌恶。
所以,在点下申请按钮前,请一定先把自己从“热门专业”的滤镜里拉出来,冷静地问问自己:这个专业,我真的喜欢吗?我真的擅长吗?
兴趣和“钱”景,真的不能两全其美吗?
聊到这里,肯定有同学会说:“学长,你说的我都懂,我也想学我喜欢的,但我喜欢的专业听起来就很‘穷’啊!比如哲学、人类学,我爸妈肯定不同意,我自己也担心毕业就失业。”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花了这么多钱出国,当然希望未来能有好的回报。但“兴趣”和“钱”景,真的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
其实,我们可以换个思路,玩一个“排列组合”的游戏。
第一种玩法,叫“兴趣交叉法”。
你先把你最感兴趣的领域列出来,再把当前市场上最需要、最有前景的技能或行业列出来,然后看看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交叉点。
举个例子。你特别喜欢时尚,但你又不会画画,做不了设计师,感觉前途渺茫。别急,我们来看看时尚产业这个大盘子。除了设计,它还需要市场营销、品牌管理、供应链管理、数据分析、新媒体运营等等。那么,你是不是可以选择一个交叉点?比如去伦敦艺术大学(UAL)读一个“MA Fashion Retail Management”(时尚零售管理),或者去曼彻斯特大学读“MSc International Fashion Marketing”(国际时尚营销)。这样一来,你既满足了自己对时尚的热爱,又学到了实用的商业技能,毕业后可以去奢侈品公司做管培生,或者在电商平台做时尚买手,出路一下子就宽广了。
再比如,你喜欢打游戏。难道未来的出路只有当职业选手或者游戏主播吗?当然不是!你可以去学计算机科学,专门研究游戏开发和图形学,成为一名游戏工程师。如果你美术功底好,可以学游戏设计或动画。如果你商业头脑好,可以去研究电竞产业管理。英国很多大学都开设了相关专业,比如Abertay University(阿伯泰大学)的游戏开发专业在全欧洲都赫赫有名。
第二种玩法,叫“技能导向法”。
这个方法更直接。我们先看看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答案几乎都指向了几个关键词: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可持续发展、数字化。然后,你再回头看你的兴趣,能不能用这些“硬技能”去赋能它。
你喜欢文学?很好。但纯文学研究确实就业面窄。那你可以考虑一下“Digital Humanities”(数字人文)这个方向。它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来研究文学、历史和艺术。毕业后,你既可以去高校做研究,也可以去博物馆、图书馆做数字化项目管理,甚至可以去科技公司做内容策略。比如伦敦国王学院(KCL)的MA Digital Humanities就是一个非常前沿的专业。
你关心环境问题?那“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绝对是未来的蓝海。几乎所有行业都在谈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你可以将它和任何领域结合:可持续金融、可持续供应链、可持续时尚、环境政策等等。比如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MSc in Climate Change, Management & Finance,就是把环境科学和金融完美结合的典范,毕业生非常受顶级咨询公司和金融机构的欢迎。
根据英国政府发布的LEO(Longitudinal Education Outcomes)数据,毕业五年后薪资最高的那批人,往往集中在医学、经济学、计算机、工程等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文社科就没有出路。关键在于,你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培养了可迁移的硬技能(transferable hard skills),比如数据分析、编程、项目管理等。这些技能,才是你未来职业发展的“金钥匙”。
魔鬼在细节里:教你像福尔摩斯一样“侦查”官网课程
好了,现在你大概有了一个方向。下一步,就是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研究学校官网的课程信息。很多人选专业,只看专业名字和学校排名,这就像网购只看商品标题和店家信誉,却不看详细参数和买家评论一样,很容易踩坑。
每个学校的课程设置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名字一模一样的专业,教的内容可能千差万别。所以,你必须学会像侦探一样,去挖掘隐藏在官网里的细节。
第一步:仔细看课程名称(Course Title)。
不要想当然。比如“Marketing”,你可能会看到MSc Marketing, MSc Strategic Marketing, MSc Marketing Analytics, MSc Digital Marketing。它们有什么区别?
通常来说:
* MSc Marketing:比较综合,什么都学一点。
* MSc Strategic Marketing:更偏向宏观战略、品牌管理、市场定位。
* MSc Marketing Analytics:核心是数据分析,可能需要用到R语言或Python,适合有一定数理背景的学生。
* MSc Digital Marketing:专注于社交媒体、SEO/SEM、内容营销等线上渠道。
你看,光一个名字,就决定了你的学习方向和技能重点。
第二步:拆解课程模块(Modules)。
这是整个“侦查”过程的核心!找到课程页面下的“Course Structure”或“Modules”部分。这里会列出你一年要学的所有课程。一定要分清两个概念:
* Core/Compulsory Modules(核心/必修课):这是这个专业雷打不动的核心内容,决定了专业的底色。如果必修课里一半都是你头疼的科目,赶紧跑!
* Optional/Elective Modules(选修课):这部分给了你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选修课的丰富程度,也体现了这个专业的实力和广度。
举个例子,同样是“MSc Management”,华威大学(Warwick)的课程可能更偏向理论和研究,而巴斯大学(Bath)的可能更注重实践和案例分析。你怎么知道?就去看它们的必修课列表。华威的必修课里可能有“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和“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Business”,而巴斯的可能会有更多关于领导力、运营管理的课程。
第三步:检查评估方式(Assessment Method)。
你是“考试型选手”还是“论文型选手”?这直接关系到你的学习体验和最终成绩。在每个Module的介绍页面,通常都会写明这门课是如何评估的。比如:
* 50% coursework, 50% examination(一半平时作业,一半期末考试)
* 100% coursework (e.g., a 4,000-word essay)(百分百靠作业,比如一篇4000字的论文)
* Group project and presentation(小组项目和演讲)
如果你极度害怕当众演讲,那就尽量避免那些以presentation为主要评估方式的专业。如果你擅长在短时间内记忆和输出,那考试占比较高的专业可能更适合你。提前了解这些,可以帮你规避掉很多不必要的痛苦。
第四步:扒一扒导师背景(Faculty Profiles)。
想知道一个专业是偏理论还是偏实践?去看看教这门课的老师们都是什么背景。在官网的Faculty或People页面,你能找到所有教授的简历。如果大部分教授都是一路读到博士、专心做学术研究的,那这个专业大概率会非常理论化。如果很多教授有在知名企业(比如高盛、谷歌、联合利华)工作的经历,甚至是客座讲师,那这个专业会更贴近业界,你也许能学到很多实用的案例和技能。
把这四步做下来,你对一个专业的了解,绝对能超过90%的申请者。你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对未来一年的学习生活有了清晰的蓝图。
你的专业,如何影响毕业留英的“入场券”?
最后,我们来聊一个所有留学生都关心的问题:毕业后,我能留在英国工作吗?我的专业选择对此有多大影响?
首先,一个好消息是,英国的“毕业生签证”(Graduate Route)对所有专业的毕业生都一视同仁。只要你从合规的英国大学顺利毕业,就可以申请这个签证,获得两年(博士为三年)在英国自由寻找工作或工作的机会,期间不需要任何雇主担保。
这是一个巨大的窗口期。它给了所有人一个公平的竞争机会。
但是!真正的挑战在于,两年之后,你需要将“毕业生签证”转为“技术工作签证”(Skilled Worker Visa),而这,是需要有资质的雇主为你提供担保的。
这时候,你的专业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英国政府为了吸引特定领域的人才,会发布一个“紧缺职业清单”(Shortage Occupation List)。如果你的工作岗位在这个清单上,那么申请工作签证的门槛(比如薪资要求)会相对更低,你也更容易受到雇主的青睐,因为雇主在招聘你时,可以免去一些繁琐的劳动力市场测试。
那么,哪些职业在清单上呢?这张清单会时常更新,但常客通常包括:
* 各类工程师:土木、机械、电气、软件工程师等。
* IT从业者:程序员、软件开发者、网络安全专家、数据科学家。
* 医疗保健人员:医生、护士、理疗师等。
* 部分科学研究人员:尤其是在物理、化学、生物科学领域。
* 建筑师、平面设计师等。
看到规律了吗?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占据了半壁江山。如果你读的是这些专业,毕业后想找到一份可以担保工签的工作,概率确实会比读人文社科的同学高一些。这不是歧视,而是由英国当前的人才市场需求决定的。
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一个学电子工程的朋友,硕士毕业后,在毕业生签证期间,面试了几家公司,很快就拿到了一家通讯公司的Offer,对方毫不犹豫地承诺为他办理工签。而另一个学传媒的朋友,虽然也很优秀,但在求职过程中,一旦提到需要Sponsor(担保),很多公司就委婉地拒绝了,因为对于一个人文社科岗位,他们能轻松地在本地市场找到合适的候选人,没有必要为一个海外员工作担保。
这是否意味着学文科就没希望留英了?当然不是!机会依然存在,但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并且在留学期间就有意识地规划。比如,努力争取实习机会,积累本地工作经验;在求职时,多关注那些有招收国际员工传统的大公司;或者,另辟蹊径,去寻找那些需要你的中文背景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岗位。
总而言之,专业选择在留英这件事上,虽然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它确实决定了你赛道的难易程度。在选择专业时,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会让你未来的路走得更顺畅一些。
好了,聊了这么多,不知道有没有帮你理清一些头绪。
其实说到底,选专业这事儿,没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只有最适合你的那个答案。它就像是你在为自己的未来,定制一件独一无二的战袍。别人的再好看,再华丽,不合身,穿上就是束缚。
别让你爸妈的血汗钱,和你自己最宝贵的青春,仅仅变成一张你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嫌弃的毕业证。那太不值了。
花点时间,真正地和自己对话。忘掉那些“据说好就业”的标签,忘掉亲戚朋友的指点江山。问问自己,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你感到兴奋?是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题,还是策划一场精彩的活动?是分析一堆冰冷的数据,还是写下一段温暖的文字?
你的热情,才是你对抗未来所有困难和不确定性的、最强大的武器。从这个原点出发,再用我们今天聊到的方法,去寻找它和现实世界的连接点。这样,你找到的,才不仅仅是一个专业,而是你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愿意为之奋斗的方向。
留学这条路很长,选专业,只是第一步。希望你,能把这第一步,走得笃定,走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