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墨尔本才知道,留学可以这么爽

puppy

还以为留学就是一个人泡图书馆、天天赶due到头秃?来了墨尔本我才发现,剧本完全不是这么写的!这里的学习不只是埋头苦读,在小组project里跟各国同学头脑风暴,你会发现思维被无限拓宽。更爽的是,课余生活不再是两点一线,揣着一杯Flat White穿梭在涂鸦小巷,周末坐上小火车去海边发呆,或者在维妈市场淘点新鲜货犒劳自己,都是日常。在这里,学习和生活真的可以完美平衡,你会交到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发现一个更独立、更有趣的自己。想知道墨尔本到底有什么魔力,让留学生活远比想象中更精彩?快来我的文章里找答案吧!

墨尔本留学真心话速览
关于学习:别以为只是泡图书馆!小组合作是常态,跟世界各地的同学头脑风暴,思维火花能点亮整个维多利亚州。
关于生活:咖啡是“续命水”,Flat White是标配。生活不止眼前的due,还有涂鸦小巷、周末海滩和逛不完的市集。
关于花销:生活成本不低,但学会像local一样生活能省不少。维妈市场买菜自己做饭,比顿顿下馆子香多了。
关于交友:别只待在华人圈。主动一点,你会发现你的澳洲同学、印度组员、巴西邻居都超有趣,世界观每天都在刷新。

嘿,大家好,我是网站小编阿哲。

还记得我当初打包行李准备来墨尔本的那个晚上吗?我妈给我塞了满满一行李箱的专业书,语重心长地说:“儿啊,一个人在外面,学习是头等大事,别天天出去玩,图书馆才是你应该待的地方。” 我当时深以为然,脑海里已经浮现出自己戴着黑框眼镜,在图书馆通宵赶due,头发日渐稀疏的悲壮画面。

结果呢?来了墨尔本三个月后,我给我妈发了张照片。照片里,我跟几个不同肤色的同学坐在学校草坪上,人手一杯咖啡,围着一台笔记本电脑,笑得阳光灿烂。我妈回了我一个问号。我告诉她:“妈,我们刚结束小组讨论,这会儿在享受墨尔本的阳光呢。放心,学习和玩,我一个都没落下。”

是的,来了墨尔本我才知道,留学这剧本,压根不是我想象的那样。它不是一场孤军奋战的苦行,而是一场充满惊喜和奇遇的冒险。如果你也对留学生活充满了“泡图书馆”式的刻板印象,那请坐好,听我给你聊聊,在墨尔本留学到底能有多爽。

学习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头脑风暴的狂欢

出国前,我以为国外的大学课堂就是教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疯狂记笔记。错了,大错特错。尤其是在墨尔本,“合作”这个词几乎贯穿了我的整个学术生涯。

我读的是商科,几乎每门课都有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刚开始我特别不适应,觉得跟陌生人合作太麻烦了,还不如自己单干来得快。我的第一个小组就堪称“小型联合国”,一个严谨到标点符号都不能错的德国小哥,一个想法天马行空的印度女生,一个永远慢悠悠但总能提出关键点的澳洲本地同学,还有就是我这个习惯了“标准答案”的中国学生。

第一次开会,我们因为一个市场分析模型的选择就差点“打起来”。德国小哥坚持用最经典、最稳妥的理论框架,而印度女生觉得应该用一个更新潮、更大胆的社交媒体分析模型。我夹在中间,脑子里全是“和为贵”,只想赶紧找个折中方案完事。那次会议开了三个小时,最后不欢而散。

回去后我沮丧极了,觉得这project肯定要完蛋。但神奇的是,第二次开会,德国小哥带来了一份长达10页的数据分析,用事实证明了传统模型的稳定性;而印度女生则做了一个超酷的PPT,展示了新模型如何能抓住年轻消费者的眼球。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这不是争吵,这是碰撞。我们不是在互相否定,而是在用各自的思维方式,把一个问题看得更立体、更全面。

最后,我们结合了两种模型的优点,交出了一份让教授都赞不绝口的报告。那一刻的成就感,比我之前任何一次考高分都来得强烈。我意识到,学习不再是记住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倾听、如何辩论、如何融合不同的观点,创造出1+1>2的效果。

这种体验在墨尔本的大学里是常态。就拿我所在的墨尔本大学来说,根据2024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它位列全球第14位,而国际学生比例高达48%。这意味着你在课堂上遇到的同学,有一半可能都来自不同的国家。学校也非常鼓励这种多元文化交流,提供了大量的“Collaborative Learning Spaces”(协作学习空间),像墨尔本大学的“Melbourne Connect”创新区,就是一个汇集了学生、学者和行业专家的“超级孵化器”,你随时可能在咖啡厅里就跟未来的创业伙伴聊上了。

所以,别怕开口,也别怕跟别人不一样。在墨尔本,你的“不同”正是你最大的价值。这种思维上的拓宽和冲击,是你在任何图书馆里都学不到的宝贵一课。

一杯Flat White,敬我们忙里偷闲的“摸鱼”时光

如果说墨尔本有什么“灵魂”,那一定是咖啡。来之前,我只知道星巴克,会说的无非是Latte和Americano。来了之后,我才知道,墨尔本的咖啡馆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而Flat White才是这里的“社交密码”。

这里的咖啡文化已经融入了城市的血液里。你很少看到行色匆匆、拿着纸杯一饮而尽的“打工人”,更多的是坐在街边小馆,花半小时慢慢品一杯咖啡,跟朋友聊聊天,或者只是看着电车叮叮当当地驶过。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在忙碌中给自己留出喘息空间的仪式感。

我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抱着电脑,随便钻进一条不知名的小巷(Laneway)。这些遍布在CBD的涂鸦小巷,比如著名的Hosier Lane,每一面墙都是一件艺术品。而小巷深处,往往藏着一家小小的、但咖啡豆品质极高的咖啡馆。点一杯Flat White,看着咖啡师在你面前做出漂亮的拉花,浓郁的咖啡香气瞬间就能治愈所有赶due的疲惫。

有数据称,墨尔本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咖啡馆数量最多的城市。这绝非夸张。从CBD的Degraves Street到文艺青年聚集地Fitzroy,几乎每走几步就有一家。而且这里的咖啡馆不仅仅是卖咖啡,它们是社区中心、是移动办公室、是朋友见面的客厅。很多重要的project讨论,我们都不是在图书馆,而是在某个舒适的咖啡馆里完成的。

这杯咖啡,教会了我“慢下来”。留学生活确实紧张,due一个接一个。但墨尔本的城市气质告诉你,生活不只有冲刺,还需要停下来“充电”。这半小时的“摸鱼”时光,不是浪费,而是为了让你更有精力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它让你感觉自己不只是一个来这里读书的学生,而是真正地生活在这座城市里,感受它的脉搏和温度。

周末不宅家,世界就在电车尽头

刚来的时候,我以为我的活动范围就局限在学校和公寓之间。后来我才发现,一张小小的Myki交通卡,能带我解锁整个墨尔本的精彩。

墨尔本的公共交通系统非常发达,尤其是那标志性的有轨电车(Tram)。在市中心还有一个巨大的福利——Free Tram Zone(免费电车区),在这个区域内坐电车完全免费,对于我们这种穷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

我的第一个周末探险,就是心血来潮地跳上了一辆开往St Kilda的96路电车。电车晃晃悠悠地穿过市区,窗外的风景从高楼大厦慢慢变成了开阔的公园和维多利亚式的建筑。大概20多分钟后,咸咸的海风就吹了进来。下了车,走几步就是St Kilda海滩。傍晚时分,我跟一大群人一起,守在栈桥边,等着看小企鹅摇摇摆摆地回巢。当那些只有巴掌大的小家伙从海里钻出来,一摇一摆地走过你面前时,那种感觉真的能萌化你的心。

另一个周末,我和朋友坐上了Sandringham线的火车,大约半小时就到了Brighton Beach。那些在明信片上看了无数次的彩色小木屋(Bathing Boxes)就真实地出现在眼前。蓝天、白云、沙滩、彩虹色的小房子,随便一拍都是大片。我们在沙滩上坐了一下午,什么都没做,就是发呆、聊天、看海,感觉一周的疲惫都被海浪冲走了。

墨尔本的魅力就在于,它既有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又有触手可及的自然风光。你想“野”一点,可以坐上V/Line火车去丹德农山脉(Dandenong Ranges)坐普芬比利蒸汽小火车,把脚伸出窗外,穿梭在原始森林里;你想文艺一点,可以去亚拉河谷(Yarra Valley)的酒庄品尝美酒。这些地方,大部分通过公共交通都能到达,对于没有车的留学生来说,探索世界的门槛真的非常低。

别再把周末浪费在宿舍里补觉和刷剧了。这座城市为你准备了无数的惊喜,它们就在电车的尽头等着你。

维妈不只是菜市场,是我的“家乡味”补给站

作为一个“中国胃”,来澳洲之前我最担心的就是吃饭问题。直到我第一次踏进维多利亚女王市场(Queen Victoria Market),我所有的焦虑都烟消云散了。

“维妈”不仅仅是一个菜市场,它简直是一个世界美食博物馆。它是南半球最大的露天市场,从1878年就开始运营,本身就是一段活着的历史。走进市场,各种声音、气味、色彩立刻将你包围。肉类大厅里挂着整只的牛羊,海鲜摊位上摆满了新鲜的生蚝和龙虾,奶酪熟食大厅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几百种奶酪和火腿,水果蔬菜区的摊主们用洪亮的嗓音叫卖着……

我在这里找到了久违的亲切感。我能买到做红烧肉用的五花肉,能找到炖鸡汤需要的老姜和香菇,甚至还能在亚洲食品店里买到家乡品牌的酱油和辣酱。每周去维妈采购一次,然后回家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的中餐,是我治疗乡愁最好的方式。

当然,维妈也是一个探索新世界的地方。我第一次鼓起勇气尝试了袋鼠肉(味道有点像牛肉,但更有嚼劲),第一次吃了蘸着柠檬汁的生蚝,也认识了十几种以前只在图片上见过的奶酪。在夏天和冬天,维妈还会举办夜市,世界各地的小吃摊汇聚一堂,音乐、美食、手工艺品,热闹非凡,是和朋友们社交的最佳去处。

墨尔本的多元文化在“吃”这件事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维妈,还有华人区Box Hill,那里的早茶和烧腊地道到让你以为回了广东;越南区Richmond和Footscray,一碗热腾腾的越南河粉能瞬间温暖你的胃。这座城市用它的包容,接纳了所有人的味蕾和乡愁。

学会做饭,学会逛市场,不仅能帮你省下一大笔生活费(墨尔本外食真的不便宜),更能让你找到一种融入当地生活的归属感。当你在维妈熟练地跟摊主讨价还价,为晚餐的菜单精心挑选食材时,你会发现,这里已经有了“家”的感觉。

在这里,我找到了一个更独立、更有趣的自己

回过头看,来墨尔本的这两年,改变最大的不是我的英语水平,也不是我简历上的学历,而是我自己。

我从一个凡事依赖父母、连银行卡怎么办都不知道的小孩,变成了一个能独立处理签证、租房、报税,还能给刚来的学弟学妹传授经验的“老油条”。我从一个在课堂上不敢发言的“小透明”,变成了一个能在全是外国人的小组里,自信地提出自己观点、甚至主导讨论方向的leader。

我还在这里交到了一帮可以“两肋插刀”的朋友。他们不是只在微信里点赞的关系,而是会在你生病时给你送药、在你赶due崩溃时陪你通宵、在你生日时给你惊喜的“家人”。我们一起在final结束后去大洋路自驾,一起在墨尔本杯赛马节穿上最正式的礼服,也一起在某个普通的夜晚,挤在小小的客厅里吃着火锅,聊着不着边际的梦想。

墨尔本提供了无数让你成长的机会。学校里有超过200个学生社团,从话剧社到潜水俱乐部,总有一个能让你找到同好。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做了一份兼职,在咖啡馆里打工。这份工作不仅让我赚了生活费,更让我有机会和各种各样的本地人交流,我的口语和胆量都是在一次次点单和聊天中练出来的。

还有像“Study Melbourne Student Centre”这样的机构,会为国际学生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就业指导和心理支持。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这座城市为你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留学最爽的地方,可能不是你去了多少个景点,也不是你拿了多高的分数。而是你回头看时,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活成了那个曾经无比向往的,更独立、更勇敢、也更有趣的模样。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墨尔本的魅力,只有你亲自来体验了才知道。

别再把留学想象成一场苦哈哈的修行了。大胆一点,把那些没用的参考书从行李箱里拿出来,多带几件漂亮的衣服。

到了这里,别只盯着你的GPA,去楼下那家你路过了一百次的咖啡店坐坐,认真品尝一杯属于墨尔本的Flat White。

别害怕你的groupmate口音有点重,他的想法可能比你酷一百倍。试着去理解他,也让他了解你。

买一张Myki卡,在一个阳光正好的周末,随便跳上一辆开往终点站的电车,看看它会把你带到怎样一个你从未想象过的海边或山脚。

去维妈市场跟摊主聊聊天,去预约一场AFL澳式足球赛感受全城的狂热,去申请一个你感兴趣的社团……去做所有你在国内没做过、不敢做、甚至没想过可以做的事。

因为留学,从来不只是为了一个学位。它是你人生中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让你有机会,在世界的另一端,重新发现生活,也重新认识自己。祝你好运!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3439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