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也纳大学读书,和诺奖大神做校友

puppy

你有没有想过,和薛定谔这样的大神做校友,是一种什么样的神仙体验?在维也纳大学读书,感觉就像穿越时空,每天都在历史里漫步。但这不只是听起来酷而已,当厚重的历史感融入你日常上课、泡图书馆、在城市漫步的每个瞬间,那种感觉真的太奇妙了!从申请的纠结到真正坐进古老课堂的激动,再到维也纳悠闲的生活节奏,这份超真实的留学体验分享,也许能给你一些新的向往和勇气。

小编悄悄话:阅读前请注意
这篇文章不是一篇冷冰冰的申请攻略,更像是我留学日记里的一页。这里没有复杂的流程图,但有我在维也纳真实的心跳和呼吸。准备好,这可能是一份超长篇的“种草”笔记,可能会让你立刻就想打包行李!
文内提到的数据和信息,小编都为你查证了最新的官方或权威来源(截至2023-2024年),但具体申请要求和费用还请以官网为准哦。

在维也纳大学读书,和诺奖大神做校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瞬间?

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在一个飘着小雨的维也纳午后。我抱着刚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匆匆跑进维也纳大学的主楼(Hauptgebäude)躲雨。主楼那个著名的拱廊庭院(Arkadenhof)里,安静得只能听到雨滴落在石板上的声音。我抬头,看到一排排肃穆的学者半身像,他们静静地注视着庭院里每一个像我一样狼狈又匆忙的学生。我的目光扫过,突然定格在了一个名字上: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ödinger)。

那一刻,我脑子里“轰”的一声。就是那个提出“薛定谔的猫”的物理学大神,那个我曾在高中物理课本上努力理解却始终一知半解的传奇人物。他,曾经就在这里,可能就在我站的这个位置,思考着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我,一个来自几千公里外的普通留学生,竟然和他在同一个空间里,呼吸着同一片区域的空气,成为了“校友”。

这种感觉太不真实了,就像一脚踏进了时空隧道。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选择来维也纳大学读书,选择的不仅仅是一所学校,而是一段可以触摸、可以呼吸、可以沉浸其中的厚重历史。

申请之路:一场与“德式”严谨的拉锯战

先别急着羡慕,回忆起我的申请过程,那真是一部“血泪史”。来维也纳,起初的念头很简单——音乐、艺术、金色大厅、茜茜公主……一切都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但当浪漫撞上现实,第一关就是申请材料的准备。

奥地利的大学申请,尤其是像维也纳大学这样的公立大学,以其独特的“严谨”(或者说,有点死板)而闻名。你需要准备的材料清单长得能绕地球半圈,而且每一样都需要翻译、公证、双认证,一个都不能少。我记得当时为了搞定我的高中毕业证和成绩单认证,跑了无数次公证处和外事办,感觉自己像在玩一个超级复杂的闯关游戏,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就得从头再来。

最大的挑战还是语言。维也纳大学大部分本科和硕士课程都是德语授课。申请时,你需要提供至少B2,甚至C1级别的德语水平证明。我当时为了考出德福(TestDaF)证书,几乎把头发都快薅秃了。每天睁眼就是背单词,闭眼就是练听力,梦里都在和虚拟考官进行口语对练。根据DAAD(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的数据,大约有超过60%的中国留德(奥)学生认为语言是留学初期最大的障碍。

等待offer的过程也格外煎熬。不像英美大学系统那样有明确的截止日期和放榜时间,奥地利的大学处理申请的速度,怎么说呢,非常有“维也纳节奏”——悠闲且不慌不忙。我等了将近四个月,期间杳无音信,每天刷邮箱八百遍,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但当你最终收到那封带着维也纳大学校徽的Zulassung(录取通知书)时,之前的一切辛苦都烟消云散了。那一刻,你觉得你赢了,你靠自己的努力,敲开了一座历史殿堂的大门。

不只是一所大学,更像一座可以上课的博物馆

真正踏入维也纳大学,你才会明白为什么它被称为“建在戒指路上的大学”。主楼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由费尔斯特(Heinrich von Ferstel)设计,融合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每天去上课,穿过那个挂着克里姆特画作复制品(真迹在美景宫)的华丽大厅,走上哲学家台阶(Philosophenstiege),感觉自己不是去上课,而是去参加一场盛大的文化巡礼。

维大的学生总数接近9万人,其中国际学生比例高达28%左右(根据最新统计),是德语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学之一。这意味着在任何一间教室里,你身边都可能坐着来自意大利、美国、土耳其、韩国的同学。课堂讨论就像一个小型的联合国会议,各种口音的德语或英语交织在一起,思想的碰撞激烈又有趣。

我印象最深的是学校的图书馆。主图书馆(Universitätsbibliothek Wien)的阅览室,高挑的穹顶,古典的吊灯,长长的木质桌椅,让人一走进去就不自觉地放轻脚步,说话都用气声。在这里看书,效率会不会提高我不知道,但仪式感绝对是拉满了。有时候写论文写累了,抬头看看周围埋头苦读的各国学霸,再看看墙上那些古老的藏书,会有一种奇妙的激励感。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借书看书的地方,它本身就是知识的化身。

当然,和诺奖大神做校友,不只是一个听起来很酷的头衔。在维也纳大学,你会发现学术传承是真实存在的。物理系的学生,至今仍在讨论着薛定谔和玻尔兹曼的理论;医学院的学生,会为校友卡尔·兰德施泰纳(Karl Landsteiner,诺贝尔奖得主,发现ABO血型系统)而感到骄傲;文学院的学生,则会沉浸在“维也纳学派”的哲学思辨中。这种学术氛围是无形的,但它会渗透到你的每一次课堂、每一次讨论里,让你对知识本身产生更深的敬畏。

生活在维也纳:在“全球最宜居城市”里躺平

如果说在维大读书是精神上的享受,那在维也纳生活就是物质和心灵的双重放松。维也纳连续多年被美世咨询(Mercer)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这个第一名真的不是浪得虚名。

首先是它的“慢”。这里的商店周日和节假日基本不开门,人们习惯了把休息的时间完全留给家庭、朋友和自己。一开始我还有点不适应,觉得很不方便。但久而久之,我开始享受这种慢节奏。周末不再是逛街购物,而是约上朋友去多瑙河畔骑行,或者带上一本书,在中央咖啡馆(Café Central)点一杯维也纳特色的Melange咖啡,一坐就是一下午。这里的咖啡馆文化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教会你如何与自己独处,如何享受无所事事的奢侈。

其次是它的“绿”。维也纳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超过50%,拥有大片的公园和森林。从市中心坐地铁半小时,就能到达维也纳森林的边缘,进行一场酣畅淋漓的徒步。这种城市与自然的无缝衔接,让“逃离城市”变得异常简单。

对于留学生来说,最关心的可能还是生活成本。和伦敦、巴黎这些一线欧洲大都市相比,维也纳的性价比真的很高。学生宿舍(比如OeAD管理的宿舍)一个月的租金大约在350到550欧元之间,包含了水电网。一张学生学期票(Semesterticket)只需要75欧元,就可以在整个学期内无限次乘坐维也纳所有的公共交通。在大学食堂(Mensa)吃一顿丰盛的午餐,花费也就在6到8欧元。生活在这里,你可以用相对低廉的成本,享受到极高品质的生活。

最让我着迷的,是这座城市的艺术气息。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融入在空气里的。你可以在金色大厅听一场世界顶级的交响乐,也可以在国家歌剧院花几欧元买一张站票,欣赏一场经典的歌剧。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海报,博物馆区(MuseumsQuartier)永远有看不完的展览。在这里,艺术不是奢侈品,而是生活必需品。

一些掏心窝子的大白话

说了这么多,其实留学生活远不止这些。你也会遇到孤独的时刻,在深夜里想家想到流泪;你也会因为复杂的课程和语言障碍感到挫败,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但这些,都是成长的一部分。

如果你也对维也纳、对这所古老的大学动了心,我想对你说几句实在话。

别犹豫,德语现在就开始学。别指望来了之后再在纯语言环境里速成,语言是你在这里独立生活、深度交流的根基。早一天开始,你就早一天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请给足耐心。无论是申请学校,还是来了之后办延签、找房子,和奥地利的各种政府机构打交道,都要有足够的耐心。把这当作一种修行,你会发现,当你习惯了这里的节奏,你的心态也会变得平和很多。

大胆地走出去。别总待在留学生的圈子里。去参加学校的社团,去本地人常去的咖啡馆,试着和邻居家的奥地利老奶奶聊聊天气。你对这个城市真正的理解,往往来自于这些最日常的交流。

最后,尽情享受这里的一切。去美泉宫的后花园散步,去普拉特公园坐一次百年摩天轮,去尝尝最正宗的炸猪排(Schnitzel)和苹果卷(Apfelstrudel)。因为留学的时光很宝贵,一晃就过去了。

在维也纳大学读书,最奇妙的体验,就是历史与现实的交叠。上一秒你还在为一篇现代社会学的论文抓耳挠腮,下一秒走出教学楼,看到的却是几百年前建成的霍夫堡皇宫。这种感觉会不断提醒你,你正站在一个伟大的坐标上,既连接着辉煌的过去,也通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也许有一天,你也会成为某个学弟学妹眼中,那个曾经在这里留下足迹的“校友”。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404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