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读商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puppy

跟你说,这儿的体验可能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课堂不再是闷头刷题,而是跟小伙伴一起头脑风暴,甚至把大胆的商业点子直接甩给教授。这里超级强调学以致用和团队协作,让你提前体验真实的商业环境,告别“内卷”焦虑。更棒的是,学习和生活能找到完美平衡,周末去海边徒步、去农场撸羊驼,都是日常。当然,挑战也不少。想知道真实的课程压力、实习机会和毕业后的出路吗?这篇文章带你看看光鲜背后最真实的一面。

来新西兰读商科前,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心态准备:这里不是“刷题内卷”的天堂,而是“团队协作”的战场。做好准备,你将需要大量开口说话、与人协作,并且独立思考。告别被动接收,主动出击才是王道。
课程模式:理论课只占一半,另一半是无尽的 Case Study(案例分析)、Group Project(小组作业)和 Presentation(演讲)。这意味着每周都有小任务,Final(期末)不是唯一的大山。
生活平衡:学习很重要,但生活同样重要。新西兰的文化鼓励你走出去,享受自然。别把自己只埋在书本里,徒步、冲浪、滑雪……这些都是你留学体验的一部分。
求职观念:这里的就业市场更看重你的软技能和实践经验。成绩单上的 A+ 固然加分,但一份漂亮的实习经历、出色的沟通能力和积极主动的态度,可能比成绩本身更有说服力。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lxs.net 的老朋友,今天想跟你们聊一个超多小伙伴关心的话题:在新西兰读商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永远记得我第一学期上 Marketing 101 的一节 Tutorial (辅导课)。当时我们小组的任务是给一款新西兰本地的蜂蜜品牌,设计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营销方案。组里的一个 Kiwi (新西兰本地人) 小哥脑洞大开,提议搞一个“蜂蜜盲盒”,每个盲盒里除了蜂蜜,还随机附赠一个新西兰特有的毛利图腾小挂件。当时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想法也太“不着边际”了,在国内的课堂上提出来,估计会被老师当成异想天开吧。

结果,当我们战战兢兢地把这个点子甩给我们的 Tutor (辅导老师) 时,他非但没有批评,反而眼睛一亮,饶有兴致地追问:“Interesting! Why do you think this can attract young Chinese consumers? What's your social media strategy?” 那个下午,我们没有在计算复杂的公式,也没有在背诵枯燥的定义,而是在激烈地讨论着盲盒的定价、KOL 的选择和物流的挑战。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儿的商科,可能真的跟我之前想的完全不一样。

如果你以为留学读商科,就是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啃厚厚的金融模型,或者在无尽的考试里“卷”绩点,那么新西兰可能会彻底颠覆你的想象。它更像一个商业世界的“模拟器”,让你在毕业前就提前体验组队打怪、项目落地和人际交往的真实场景。

课堂不是“单机游戏”,是“组队开黑”

在国内,我们习惯了当“学霸”单打独斗,老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我们在下面奋笔疾书。但在新西兰的商学院,你会发现学习模式瞬间从“单机版”切换到了“联机版”。小组作业(Group Assignment)是你逃不掉的日常,它会占据你成绩单的半壁江山。

几乎每一门课,从会计、金融到市场营销、国际商务,都会有至少一个小组项目。通常,一个项目会占到这门课总成绩的 30% 到 50%。比如在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的商学院,一门典型的管理学课程,期末考试可能只占 40%,剩下的 60% 分配给了两个小组报告和一个个人论文。这意味着,你能不能拿到高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和你的“猪队友”……哦不,是“神队友”的合作程度。

我经历过最夸张的一次,是为一家本地的冰淇淋公司做市场调研报告。我们小组五个人,来自四个不同的国家。一开始,我们光是确定开会时间就拉了一个星期的“扯皮群”。有人习惯晚上工作,有人是早起鸟;有人想法天马行空,有人做事严谨但效率偏低。中间还出现了经典的“free-rider”(搭便车的人),几乎全程隐身,只在最后交稿前一天问“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

那次经历虽然头秃,但也让我第一次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是跨文化沟通和项目管理。我们学会了如何设定明确的 DDL(截止日期),如何分配任务,如何通过坦诚沟通解决分歧,甚至学会了如何“向上管理”,委婉地提醒那位“隐身”的同学他需要承担的责任。当我们在全班面前做完那个长达 20 分钟的 Presentation,并且拿到 A- 的成绩时,那种成就感远远超过了自己考个高分。

这里的课堂氛围也非常“扁平化”。教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更像是你的领路人。你可以随时打断他们提问,甚至在课后约个 Coffee Chat(咖啡时间)讨论你的职业规划。大部分教授都非常乐意分享他们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我记得我的金融学教授,一位曾在华尔街工作过的大佬,就经常在课上分享他亲身经历的金融危机故事,比课本上的案例生动一百倍。直呼他的名字,比如“Hey, John”,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教授扔给你的,不止是理论,更是真实世界的“挑战书”

新西兰的商科教育,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学以致用”(Apply Your Knowledge)。老师们似乎总在想方设法地把真实世界的商业难题搬进课堂。

你不会花一整个学期去背诵“市场营销 4P 理论”的定义。相反,教授会直接扔给你一个案例:比如新西兰最大的乳制品公司恒天然(Fonterra)要推出一款新的植物奶,请你用 4P 理论为它制定上市策略。你需要去超市做竞品分析,去网上扒数据看消费者偏好,甚至要做个小范围的问卷调查。

这种 Case Study(案例分析)的方法贯穿始终。尤其是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因为它坐落在首都,与政府部门和各大企业总部联系紧密,很多案例都是第一手的。你可能会分析新西兰航空(Air New Zealand)的危机公关策略,也可能为新西兰贸易发展局(NZTE)的一个出口项目出谋划策。

除了案例,很多课程还会邀请行业大咖来做 Guest Lecture(客座讲座)。听着新西兰知名银行 ANZ 的高管讲风险管理,或者 Xero(新西兰最成功的科技公司之一)的创始人分享创业故事,你会感觉商业世界离你如此之近。这些讲座不仅开拓了你的眼界,更是绝佳的社交机会(Networking)。讲座结束后,大胆地走上前去,跟演讲者聊几句,加个 LinkedIn,可能就会为你未来的实习埋下伏笔。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门叫“Applied Investment Analysis”的课,学校直接给了我们小组一笔虚拟的 100 万纽币资金,让我们在一个学期内自己组建投资组合,进行真实的市场交易模拟。每周我们都要分析大盘走势,调整持仓,期末还要向由真实基金经理组成的评委会汇报我们的投资策略和收益。那一个学期,我们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财经新闻,讨论美联储的利率决议,感觉自己就像华尔街之狼。虽然最后收益平平,但那种将理论知识瞬间转化为真金白银(哪怕是虚拟的)的实践感,是任何书本都无法给予的。

“卷”不动了?这里或许能让你喘口气

聊了这么多学习,我们来谈谈生活。如果说新西兰的商科教育教会了我们如何“Work Hard”,那么这片土地本身则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Play Harder”。

在这里,“内卷”是个相对陌生的词汇。你很少会看到有人在图书馆通宵刷夜,也很少有人会因为别人比自己多学了一小时而感到焦虑。新西兰人骨子里有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新西兰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指标上常年名列前茅,远高于许多发达国家。

这种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留学生。周末和假期,图书馆里的人会少掉大半,大家要么开车去周边的海滩冲浪、徒步,要么约上三五好友去农场“撸”羊驼,要么就是在 City 的咖啡馆里享受一个悠闲的下午。奥克兰周边的皮哈黑沙滩(Piha Beach)、激流岛(Waiheke Island)的酒庄,基督城附近的法式小镇阿卡罗阿(Akaroa),皇后镇的极限运动……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在等着你去探索。

这并不是说学习不重要,而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全部。这种平衡感,能极大地缓解留学带来的焦虑和压力。当你被一篇论文搞得焦头烂额时,去家旁边的公园跑跑步,看看海,呼吸一下这里“纯净得可以罐装出口”的空气,很多问题似乎就没那么难了。

大学里也有五花八门的社团,从徒步俱乐部、滑雪俱乐部到各种球类运动,总有一个适合你。积极参与进去,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交到很多本地朋友,真正融入当地文化。这种“会学又会玩”的能力,其实也是商科学生非常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光鲜背后的挑战,也得跟你交个底

说了这么多优点,我们也要现实一点。新西兰的留学生活并非只有阳光和海滩,挑战同样真实存在。

第一个挑战,就是课程压力其实一点也不小。它不是那种一场期末考定生死的“瞬间高压”,而是贯穿整个学期的“持续性输出”。每周都有 reading list 要看,每两三周就有一个 due(截止日期)。小组作业需要你不断地开会、讨论、磨合,这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如果你有拖延症,或者不擅长时间管理,那么学期末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同时面临着三份报告、两个演讲和一个期末考试,那感觉绝对是“火葬场”级别的。

第二个挑战,实习和就业,圈子真的很重要。新西兰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小,很多好的工作机会并不会公开招聘,而是通过内部推荐或人脉网络消化掉。这就意味着,你不能再像在国内一样,只埋头学习。你需要主动走出去,参加学校 Career Service(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招聘会、行业讲座,去完善你的 LinkedIn 个人资料,去认识学长学姐和行业里的前辈。

根据新西兰教育国际推广局(Education New Zealand)的数据,虽然国际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当不错,但拥有本地工作经验(哪怕只是兼职或实习)和强大社交网络的人,找到理想工作的速度和质量会高得多。新西兰的四大(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每年都会有针对毕业生的招聘计划,但竞争非常激烈。你需要提前一年就开始准备,关注他们的官网,参加他们的校园活动。

第三个挑战,就是生活成本,尤其是在奥克兰。作为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的房租是出了名的高。根据全球数据库网站 Numbeo 2024 年初的数据,在奥克兰市中心合租一个单间的周租金普遍在 300-400 纽币(约合人民币 1300-1800 元)之间。即使在郊区,也要 250 纽币左右。加上吃饭、交通和娱乐,一个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轻松超过 2000 纽币(约 9000 人民币)。所以,做好详细的预算,或者考虑在学习之余做一些兼职,是很有必要的。

毕业后,我们都去哪儿了?

聊到最后,大家最关心的可能还是:花这么多钱和时间,读完新西兰的商科,出路到底在哪?

选择留在新西兰的同学,很多都进入了会计、金融、市场和管理等领域。会计是传统上的“好找工作”专业,因为新西兰一直对合格的会计师有稳定需求。考取 CA(Chartered Accountant)证书,进入“四大”或者中型会计师事务所,是一条非常清晰的职业路径。根据招聘网站 Seek.co.nz 的数据,商科毕业生的起薪通常在每年 55,000 到 65,000 纽币之间。

除了传统行业,新西兰的旅游业、农业和新兴的科技产业也提供了很多机会。如果你懂市场营销,又了解中国市场,那么在很多面向中国游客的旅游公司或者出口中国的消费品公司(如奶粉、红酒、保健品)里,你会非常受欢迎。

对于想留下的同学,新西兰的毕业生工作签证(Post-Study Work Visa)政策是相对友好的。根据你所读的学历等级,可以获得长达三年的开放工签,让你有充足的时间来找工作和积累经验。如果你的职业在移民局的“绿色清单”上(Green List,包含了新西兰急需的职业),那么未来申请居民身份也会更有优势。

当然,也有很多同学选择回国发展。这段留学经历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一纸文凭。它锻炼了你的独立生活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你见过不一样的世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这些“软实力”,在竞争激烈的国内职场,同样是闪闪发光的加分项。你在新西兰课堂上跟各国同学唇枪舌战、为一个项目熬夜奋战的经历,会让你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加从容自信。

所以,如果你问我,来新西兰读商科值不值?

我想说,别总盯着排名和就业率这些冷冰冰的数字。问问你自己,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想体验一种不一样的教育,一种鼓励你开口、鼓励你试错、鼓励你协作的教育,那这里很适合你。

如果你不想让自己的青春只有图书馆和写字楼,希望在学习之余,还能抬头看看星空,下楼就能拥抱山和大海,那这里会让你惊喜。

脸皮厚一点,课堂上那个最“傻”的问题,可能就是最有价值的问题。多去参加社团活动,跟 local 聊聊橄榄球和天气,你会发现交朋友没那么难。别怕犯错,你的“中式英语”没人会嘲笑,勇敢表达自己,机会才会找到你。

这条路,有挑战,有孤独,但更多的是成长和风景。它会把你打磨成一个更独立、更包容、也更有趣的人。而这,或许比任何知识都来得更宝贵。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432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