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留英求职关键时间线&注意事项 |
---|
秋季学期 (9月-12月) - 黄金准备期 ● 自我定位:想做什么行业?想去什么城市?伦敦机会多但竞争激烈,曼城、伯明翰等城市的生活成本更友好。 ● 修改简历(CV):对标英国标准,突出实习和项目经历,用STAR法则量化成果。找学校Career Service的老师帮你改!免费的资源不用白不用! ● 参加校招会(Career Fair):这不是去凑热闹的,是去“侦察”和“链接”的。带上你的CV,准备好你的“电梯演讲”(Elevator Pitch)。 ● 开始投递:大公司的Graduate Scheme(管培生项目)很多都在这个阶段开放,截止日期通常很早,别错过! |
春季学期 (1月-4月) - 申请高峰期 ● 海投+精投:每天定个小目标,比如投5-10家。但对心仪的公司一定要花时间定制Cover Letter。 ● 模拟面试:找朋友、找Career Service反复练习。特别是针对英国公司钟爱的Competency-based Questions(能力型问题)。 ● 拓展人脉(Networking):用好LinkedIn,联系校友,参加行业活动。有时候内推比海投100份简历都管用。 |
夏季&毕业后 - 冲刺&签证期 ● 别停下脚步:写论文的同时也要坚持投递。很多中小型企业(SME)的招聘流程更快,这个时期会放出很多岗位。 ● 申请Graduate Visa (PSW):学校出具毕业证明后,立刻马上申请!这是你留在英国找工作的“通行证”。2024年申请费是£822,加上每年£1035的移民健康附加费(IHS)。 ● 调整心态:找工作是场持久战,被拒绝是常态。保持积极,不断复盘,每一次失败都是下次成功的垫脚石。 |
凌晨两点的图书馆,只有你和你的Dissertation“相依为命”。你揉了揉酸涩的眼睛,习惯性地划开手机,LinkedIn上又一个同学发了动态,标题是“Excited to start my new journey as a [某某职位] at [某某公司]!”,配图是伦敦金融城的璀璨夜景。
那一瞬间,焦虑感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毕业论文的ddl近在眼前,工作的offer却连个影子都没有。留在英国,这个曾经无比清晰的目标,现在看起来却像隔着一层浓雾,看不真切。身边的人似乎都上了岸,只有自己还在海里扑腾,不知道下一阵浪会把自己拍向哪里。
嘿,别慌。这种感觉,几乎每个想留英的毕业生都经历过。你不是一个人。今天,咱们不灌鸡汤,就来点实打实的“术”,把这层迷雾给你拨开。从签证到公司,从简历到面试,这篇指南,就是你上岸的“船”和“桨”。
你的“黄金跳板”——Graduate Visa (PSW) 到底怎么用?
咱们先聊聊手上最重要的一张牌:Graduate Visa,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SW签证。
简单来说,它允许在英国完成学位的你,毕业后可以无条件地留在英国2年(博士毕业生3年)。“无条件”是啥意思?就是你不需要找到工作,不需要雇主担保,只要你顺利毕业,就能申请。这简直是给留学生开了一个巨大的“缓冲期”。
但是,很多同学对它有个误解,以为有了这两年就万事大吉了。大错特错!PSW不是终点,它只是一个跳板。它的真正价值在于,给了你足够的时间,在英国本地,以一个“本地候选人”的身份,去找到一份愿意为你提供Skilled Worker Visa(技术工签)的正式工作。
想想看,很多公司在招聘时,会因为办理工签流程繁琐、成本高昂而犹豫。但如果你拿着PSW签证去面试,你可以告诉HR:“我可以在没有任何签证支持的情况下,立刻为您全职工作两年。”这句话的杀伤力有多大?它瞬间帮你扫清了和本地求职者竞争的第一道门槛。
真实案例:我的学姐Sarah,UCL管理学硕士毕业。她没有在毕业前拿到任何offer。毕业后,她立刻申请了PSW,然后用头半年的时间,在一家心仪的咨询公司做了一个实习。因为实习期间表现出色,加上她有合法的工作身份,公司免去了很多顾虑,在实习结束后,顺理成章地给了她转正offer,并承诺在PSW到期后为她办理工签。如果没有PSW这块“敲门砖”,她可能连实习的机会都很难拿到。
划重点:别把PSW的两年当成假期。把它看作一个长达两年的“试用期”或“求职冲刺期”。你的目标,始终是找到那个愿意为你“转正”——也就是提供工签的公司。
“神仙公司”去哪找?——精准狙击Sponsor Licence持有者
好了,既然目标是找到能办工签的公司,那问题来了,这些“神仙公司”在哪儿?
答案很简单,都在英国政府的官方名单上。任何一家想从海外招聘员工(包括把留学生转为工签员工)的公司,都必须拥有一个叫做“Sponsor Licence”的资质。英国政府会定期公布一份持有这个资质的公司名单。
你可以直接在Google搜索“UK register of licensed sponsors”,第一个结果就是政府官网的链接。这个名单是一个巨大的PDF或Excel文件,截至2024年初,上面有超过99,000家公司!
看到这个数字别被吓到。你不需要一家家去看。这份名单的意义在于,它帮你完成了一次“海选”。任何不在这份名单上的公司,理论上都无法为你办理工签。你在投简历时,可以先去查一下这家公司在不在名单上,如果不在,就要谨慎考虑了(除非你特别优秀,公司愿意为你去申请资质,但这属于小概率事件)。
如何高效利用这份名单?
1. 关键词搜索:直接用Ctrl+F搜索你感兴趣的公司名字,比如“Deloitte”、“Google”、“ARUP”等,看看它们在不在列。基本所有的大公司都在。
2. 按行业筛选:如果你想进入某个特定领域,比如“Tech”或者“Finance”,可以尝试用这些关键词去筛选。你会发现很多你没听说过,但同样具备担保资质的优秀中小型企业(SME)。
3. 反向操作:在LinkedIn或Indeed等招聘网站上看到心仪的职位后,花一分钟来这个名单上核对一下公司名称。这个小动作能帮你过滤掉至少30%无效的申请。
真实案例:学长Leo,学的是计算机科学。他一开始只盯着伦敦的几家大厂投,结果杳无音信。后来他改变策略,在Sponsor名单里,用“Software”和“Manchester”(他想去的城市)做交叉筛选,找到了一家做医疗软件的中型公司。这家公司名气不大,竞争自然没那么激烈。Leo的简历和项目经历与公司业务非常匹配,几轮面试后顺利拿到了offer,公司也明确表示会在他PSW期间考察,表现好就给办工签。现在他已经在曼城安顿下来,薪水和发展前景都相当不错。
划重点:别只盯着那些“网红”大厂。英国的就业市场,中小型企业才是主力军。利用好官方的Sponsor名单,你能挖掘出一大片蓝海。
英式求职“潜规则”——CV & Cover Letter 改造计划
工具有了,目标也锁定了,接下来就是打造你的“武器”——简历(CV)和求职信(Cover Letter)。这部分的水很深,很多国内的习惯在这里完全不适用。
英式CV的“三不”原则:
1. 不要照片:英国法律严格禁止招聘中的任何形式的歧视,包括长相、年龄、性别等。所以,CV上放照片是大忌,HR看到会直接扔掉,以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
2. 不要个人信息: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国籍……这些统统不要写。你的CV上只需要出现你的姓名、联系电话、邮箱和LinkedIn主页链接就够了。
3. 不要长篇大论:对于应届毕业生,CV的长度请严格控制在一页A4纸以内。HR平均只花7秒钟看一份简历,没人有耐心读你的长篇自传。精炼,再精炼!
那么,CV上应该写什么?
核心就一个词:Match(匹配)。你的CV不是一份个人档案,而是一份针对特定职位的“广告”。你需要做的,是仔细阅读职位描述(Job Description),把里面的关键词(Keywords)和你自己的经历对应起来,然后用数据和行动动词(Action Verbs)来展示。
举个例子,一个市场营销的岗位要求“Social Media Management”。
● 普通写法: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the university society's social media accounts. (负责管理学生社团的社交媒体账号。)
● 英式高分写法:Spearheaded a content strategy for the society's Instagram, increasing follower count by 30% (from 500 to 650) over a 3-month period by creating engaging visual content and analysing weekly performance metrics. (主导了社团Instagram的内容策略,通过创造吸引人的视觉内容和分析周度表现数据,在3个月内将粉丝数提升了30%(从500增至650)。)
看到了吗?后者具体、量化,充满了行动力。这才是HR想看到的。
至于Cover Letter,它不是让你把CV里的内容复述一遍。它的作用是讲一个故事,回答三个问题:
● Why this company? (为什么是这家公司?——展现你对公司的了解和热情)
● Why this role? (为什么是这个职位?——说明你对职位的理解和匹配度)
● Why me? (为什么是你?——把你最相关的2-3个闪光点拎出来,串联成一个有说服力的论据)
一封好的Cover Letter,是能让HR在读完后,觉得“嗯,这个人懂我们,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
面试不是“背课文”——如何聊出Offer?
恭喜你,如果收到了面试邀请,说明你的简历已经成功了一半。英国的面试,尤其是大公司的面试,非常套路化,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最常见的就是Competency-based Interview (能力型面试)。面试官会问一些“Tell me about a time when you...” (讲一个你曾经……的经历) 开头的问题,比如:
● 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worked in a team. (讲一个你团队合作的经历。)
● 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faced a difficult challenge. (讲一个你面对挑战的经历。)
● 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had to persuade someone. (讲一个你说服别人的经历。)
回答这类问题的唯一法宝,就是大名鼎鼎的STAR法则:
● S (Situation): 当时是什么情况?用一两句话快速交代背景。
● T (Task): 你的任务或目标是什么?
● A (Action): 你具体采取了哪些行动?这是最重要的部分,要讲清楚“你”做了什么,而不是“我们”做了什么。多用“I initiated...”, “I analyzed...”, “I coordinated...”。
● R (Result): 你的行动带来了什么结果?最好能用数据量化。比如,团队项目获得了A+的成绩,活动参与度提高了50%,客户满意度达到了95%等等。
准备面试的过程,就是把你大学期间的每一个项目经历、实习经历、社团活动,都用STAR法则包装成一个一个的小故事。针对不同公司的要求,准备5-8个这样的故事,基本就能覆盖大部分能力型问题。
除了STAR,Commercial Awareness (商业意识)也至关重要。面试官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学生,而是一个对行业、对公司有自己理解的准专业人士。面试前,花几个小时去研究一下:
● 公司最近有什么大新闻?
● 它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谁?它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 它所在的行业正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比如AI对咨询行业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对工程行业的要求等)
最后,当面试官问你“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us?”时,千万不要说“No, I don't”。这是一个你展示热情和思考深度的绝佳机会。准备2-3个有水平的问题,比如:
● “What would a typical day or week look like in this role?” (这个岗位的日常工作是怎样的?)
● “How does the team measure success?” (团队如何衡量工作的成功?)
● “What are the biggest challenges someone in this position might face in the first few months?” (这个职位的人在新入职的头几个月可能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这些问题表明你真的在认真思考这份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拿一个offer。
留英工作这条路,说难也难,毕竟你要和来自全世界的优秀毕业生竞争。但说简单也简单,因为每一步都有迹可循,都有方法可依。从用好PSW这块跳板,到精准定位Sponsor公司,再到打磨你的CV和面试技巧,每一步都像在打怪升级。
现在,再回到开头那个凌晨两点的图书馆。我知道你很累,也很焦虑。但请你相信,你付出的每一份努力,刷的每一道题,改的每一版CV,都不会白费。找工作就像一场马拉松,有人起跑快,有人后程发力。暂时落后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节奏,别停下来。
把这篇文章码住,把它当成你的地图。迷茫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看,确认一下自己的位置,然后继续往前走。这条路可能有点绕,有点难,但每一步都算数。别怕,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