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手教你申港校,拿下金融圈Offer

puppy

是不是也梦想着去香港读研,毕业后直接杀入中环,成为金融精英?但总觉得申学和求职是两件完全不相干的事,心里没底?这篇超强攻略告诉你,从你递交申请的那一刻起,你的求职战役就已经打响了!我们会像朋友一样,带你一步步拆解:从选校定位、文书如何精准匹配金融行业偏好,到在读期间怎样高效利用资源、规划实习和networking,再到毕业时如何准备一份惊艳的简历,搞定最难的面试。别再一个人摸索啦,这篇保姆级干货就是你的最强助攻,帮你把留学和求职这两步棋走得明明白白,让你的香港金融梦稳稳落地!

划重点!这篇超长干货你需要记住的核心思路
把留学申请当成求职预演:你的个人陈述(PS)就是你的第一份求职信,你的选校逻辑就是你的行业洞察。别再把它们当成两件不相干的事。
时间线前置,再前置:金融圈的“抢人”大战,在你还没入学前就开始了。暑期实习的申请,往往在你研一开学第一个月就截止了。时间规划是决胜的关键。
资源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榨干”的:学校的Career Center、教授的人脉、校友网络、学生社团,这些都是你撬动机会的杠杆,千万别等到毕业才想起来用。
软硬技能同样重要:DCF模型建得再溜,面试时说不清自己“为什么想做投行”,一样会被刷掉。Technical和Behavioral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手把手教你申港校,拿下金融圈Offer

哈喽,各位lxs.net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小编Cici。

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收到一个学妹的私信。她叫Linda,本科是国内一所不错的211,绩点和雅思都挺亮眼,刚刚拿到了港科大(HKUST)金融硕士的Offer,兴奋地跑来问我香港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

聊着聊着,我随口问了句:“那你开始准备暑期实习的申请了吗?九月、十月就是第一批截止日期了哦。”

电话那头沉默了五秒钟,然后是她有点慌乱的声音:“实习?什么实习?我不是明年才毕业吗?而且我还没入学呢!”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点熟悉?太多太多的小伙伴,都和当初的Linda一样,以为拿到名校Offer,就是万里长征胜利了一大半,可以好好放松一下,等着开学,然后按部就班上课、考试、毕业、找工作。但现实是,当你还在计划去迪士尼玩几次的时候,你未来的某些同学,可能已经改了八遍简历,约了十几个在香港金融圈工作的校友喝咖啡,甚至已经拿到了几家精品投行(Boutique Bank)的面试了。

残酷吗?有点。但这恰恰说明了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真相:去香港读研,如果你瞄准的是中环那些闪闪发光的金融机构,那么你的申请过程,就是你求职战役的第一枪。 这两者从来都不是割裂的,而是一场需要提前布局、环环相扣的“持久战”。

所以,今天这篇攻略,我不想只跟你谈怎么选校、怎么写文书。我想和你聊点更“狠”的,咱们把眼光放长远,从你萌生申请念头的那一刻起,就把求职的逻辑贯穿始终。这篇超过2000字的保姆级干货,会带你一步步拆解,如何把留学和求职这两步棋走成一盘活棋,让你的中环梦,稳稳落地。

第一步:你的申请,就是第一份“求职信”

很多人觉得,申请学校嘛,就是看GPA、GMAT/GRE和语言成绩,文书嘛,随便写写自己的经历和对学校的向往就好了。如果你只是想拿个学位,这没问题。但如果你想进金融圈,对不起,招生官(Admissions Officer)在审阅你材料的时候,已经在用半个HR的眼光看你了。

选校定位:不只看排名,更要看“就业战报”

港大、港科大、港中文,这“港三”的商学院无疑是第一梯队。但你有没有想过,它们的风格和优势侧重其实完全不同?

港科大(HKUST):QS亚洲商科硕士排名常年霸榜,尤其以其MSc in Finance (MSCF) 和 MSc in Investment Management (MIMT) 闻名。它的特点是“Quant(量化)”色彩极浓,课程设置非常硬核,数学、编程、金融模型的要求很高。如果你未来想去对冲基金、量化交易或者券商的衍生品部门,那港科大绝对是你的梦中情校。他们的毕业生去向非常“凶猛”,根据2022届MIMT的就业报告,超过50%的毕业生进入了投行和资产管理行业,平均起薪超过了60,000港币/月。申请它的学生,最好在简历和文书中突出自己的数理背景和建模能力。

港大(HKU):作为香港的老牌名校,HKU的Master of Finance (MFin) 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校友网络和综合声誉。它的课程设置相对均衡,既有量化课程,也覆盖公司金融、并购等领域。HKU的校友遍布中环的各大银行、律所和监管机构,这种人脉资源是无价的。如果你本科背景不是纯金融,但综合素质很强,有不错的实习经历,并且善于社交,HKU的平台能给你带来巨大的帮助。真实的案例是,我认识一个本科读新闻的学姐,在HKU MFin期间,通过校友推荐,进入了J.P. Morgan的私人银行部门实习,最终成功留用。

港中文(CUHK):CUHK的商学院同样实力雄厚,其MSc in Finance项目的一大特色是与行业的紧密联系。他们经常邀请业界高管来做讲座,课程也更加偏向实际应用。它的毕业生在中资券商中尤其受欢迎,像中金(CICC)、华泰(Huatai)、中信(CITIC)每年都会在CUHK招很多人。如果你的职业目标是连接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CUHK会是一个非常务实的选择。

所以你看,选校不是一道简单的排序题。你需要像一个求职者分析目标公司一样,去研究每个项目的课程设置、教授背景、特别是官方发布的就业报告(Employment Report)。这份报告会告诉你,毕业生活跃在哪些行业、哪些公司,平均薪资是多少。这比任何排名都更能说明问题。

文书(PS/SOP):用金融圈的“行话”讲你的故事

搞定了学校,就到了最头疼的文书环节。大部分人的PS都充斥着空洞的形容词:“我对金融有浓厚的兴趣”、“我具备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我渴望在贵校学习知识”。

这样的文书,招生官一天要看几百份,早就麻木了。你需要把你的PS当成一份给未来老板的求职信(Cover Letter)来写。

怎么做?很简单,回答三个问题,并且用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和量化数据来支撑。

1. Why Finance? (你为什么想进金融行业?)

别再说“因为金融赚钱多”或者“我对数字敏感”。你需要一个具体的故事。 普通版:“我参加了学校的投资比赛,感觉很有趣,从此爱上了金融。” 金融圈版:“在大三参加的全国大学生投资分析挑战赛中,我作为团队负责人,带领4人小组构建了一个基于多因子模型的选股策略。我们回测了A股过去5年的数据,最终策略实现了15%的年化超额收益,获得了赛区二等奖。这次经历让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严谨的量化分析可以将抽象的市场信息转化为具体的投资决策,我希望能在这个领域深入探索。”

看到区别了吗?后者包含了具体行动、量化结果和深刻思考,这才是金融行业欣赏的逻辑。

2. Why me? (你凭什么能进金融行业?)

把你所有的经历——实习、课程、社团、比赛——都重新打包,用金融岗位的要求(Job Description)来审视。

普通版:“我在XX证券实习,负责搜集资料。” 金融圈版:“在XX证券研究所的TMT组实习期间,我协助分析师覆盖了5家头部互联网公司。我独立完成了对‘B站’的深度研究报告的初稿,通过搭建DCF估值模型,并与可比公司进行交叉验证,给出了‘增持’评级。报告中的部分观点被分析师采纳,并最终发布。”

即使是最基础的实习,也要学会提炼出你的价值和技能点。比如,你做的事情体现了你的信息搜集能力、分析能力、建模能力还是沟通能力?这些都是投行、券商非常看重的软技能。

3. Why this program? (为什么我们学校的项目适合你?)

这是你展示诚意和研究深度的地方。不要只说“因为你们学校排名高”。

普通版:“贵校的金融硕士项目享誉全球,我非常向往。” 金融圈版:“我注意到贵项目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Professor Li开设的《Fixed Income Securities》和Professor Chan的《Algorithmic Trading》,这与我未来希望从事量化交易的职业规划高度契合。此外,我了解到贵项目的学生投资俱乐部(Student Managed Investment Fund)管理着一笔真实的资金,我希望能加入其中,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并与同样充满热情的同学交流。”

具体到课程名称、教授名字、特色项目,这表明你不是在海投,你是真的把这个项目当成了实现你职业规划的重要一步。这样的申请者,招生官没有理由不爱。

第二步:落地香港,把“学生思维”切换成“准金融人模式”

恭喜你,通过精心的准备,你成功拿到了Offer!但请记住,这只是你中环之旅的“登机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香港的研究生项目通常只有一年,时间非常紧张。你必须从踏上香港土地的第一天起,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准金融人”。

榨干学校的每一份资源

香港高校的商学院,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来帮助学生就业,如果你不用,真的亏大了。

职业发展中心(Career Center):这绝对是你最应该频繁打卡的地方。他们提供的服务远不止改简历和模拟面试。以HKUST的“Career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为例,他们会定期举办: * 大厂招聘宣讲会(Recruitment Talks):高盛、摩根士丹利、瑞银等几乎所有顶尖金融机构都会来开宣讲会,这是你直接和HR、业务部门员工面对面交流的绝佳机会。 * 行业分享会(Industry Panel):邀请在不同金融细分领域(如PE/VC, Sales & Trading, Asset Management)工作的校友回来分享经验。这能帮你快速了解不同岗位的真实工作状态。 * 技能工作坊(Skill Workshops):从Excel/PPT高级技巧,到Bloomberg终端操作,再到Case Interview特训,都是真金白银的干货。 * 校友导师计划(Alumni Mentorship Program):学校会为你匹配一位在相关行业工作的校友作为你的导师,为你提供一对一的职业指导。这种宝贵的人脉,靠自己很难建立。

真实案例:我的一个朋友,在CUHK读书时,参加了Career Center组织的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企业参观活动。活动中,他抓住机会和一位MD(董事总经理)聊了十分钟,MD对他印象不错,直接把他的简历推给了HR。虽然最后他没有拿到这家公司的Offer,但这次经历让他对投行面试有了直观的了解,也极大增强了他的信心。

实习,实习,还是实习!

在金融圈,没有实习经历的简历,几乎等于一张白纸。对于一年制硕士来说,实习规划尤其重要。

黄金时间线: * 9月-11月:这是申请“暑期实习”(Summer Analyst Program)的黄金窗口!是的,你没看错,你才刚入学,就要开始申请第二年夏天的实习了。几乎所有的国际大投行(Bulge Bracket)和顶级买方机构都遵循这个时间线。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根据高盛官网的信息,其香港办公室的暑期实习申请通常在9月开放,11月左右截止。 * 12月-次年2月:可以寻找一些“寒假实习”(Winter Internship)或者日常实习(Off-cycle Intern)。虽然含金量不如暑期实习,但可以帮你丰富简历,增加经验。很多中资券商和精品投行会在这期间招人。 * 次年6月-8月:暑期实习正式开始。这2-3个月是你表现自己的关键时期,因为超过70%的正式Offer(Return Offer)都是发给表现优异的暑期实习生的。

千万不要等到下半学期课程轻松了才开始找实习,那时黄花菜都凉了。你必须在上课、赶due的同时,挤出时间来准备网申、笔试和面试。

Networking:让中环的精英们认识你

Networking(人际交往)这个词听起来很玄乎,其实本质很简单:建立有价值的人际连接

在香港这个极度看重圈子和人脉的城市,有效的Networking能让你事半功倍。

怎么做? * 从校友开始:利用LinkedIn,搜索你的目标公司和目标岗位,筛选出毕业于你学校的校友。然后发出一封真诚的邀请信。 * 模板参考:“尊敬的[校友姓名]您好,我是[你的学校][你的专业]的在读学生[你的姓名]。我通过LinkedIn了解到您目前在[对方公司]的[对方部门]工作,这也是我非常向往的职业方向。我非常希望能有机会向您请教一下您的职业经历,占用您15分钟喝杯咖啡或者进行一个简短的通话。非常感谢!” * 参加行业活动:关注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各类商会组织的讲座和论坛。这些是结识行业人士的好机会。 * 信息访谈(Informational Interview):约到人之后,不要一上来就问“你们公司招不招人”。准备好问题,去了解对方的工作内容、行业趋势、职业建议。核心是“学习”和“请教”,而不是“索取”。如果你能给对方留下一个聪明、谦逊、有想法的好印象,当机会出现时,他/她自然会想到你。

真实案例:一个港大的学弟,通过LinkedIn联系到了一位在高盛做Sales & Trading的校友。在几次咖啡聊天后,学弟对这个行业有了非常深入的了解。后来高盛的暑期实习生招聘启动,这位校友主动帮他把简历递给了部门老板,并给了他很多面试建议。最终,他成功拿到了这个录取率极低的Offer。

第三步:毕业求职,临门一脚的“终极对决”

经过一年的积累,你手握一份漂亮的成绩单,简历上也有了一两段不错的实习经历。现在,到了真刀真枪的毕业求职季。

一份让HR眼前一亮的简历

你的简历,就是你在求职市场上的“产品说明书”。它必须做到简洁、专业、且高度相关

几个原则: * 一页纸原则:无论你有多少经历,对于应届生来说,一页A4纸足矣。HR平均只会花6秒钟看一份简历。 * 使用行为动词(Action Verbs):用“Analyzed”、“Developed”、“Managed”等动词开头,而不是“Responsible for”。 * 量化一切:“为团队节约了10%的时间成本”、“将客户满意度提升了15%”、“分析了超过50家公司的财务报表”。数字最有说服力。 * 为每个岗位定制:申请投行IBD,就突出你的估值建模、行业研究能力;申请交易岗,就突出你的编程、数据分析能力。不要一份简历投所有。

“Before” vs “After” 对比: Before: - 在XX基金公司实习 - 帮助基金经理写研究报告 - 参加了公司会议 After: - **Equity Research Intern, XX Asset Management** - Conducted in-depth research on China's EV sector, covering 5 listed companies including NIO and XPeng. - **Built and maintained a 3-statement financial model** and a DCF valuation for a target company, leading to a "BUY" recommendation that was adopted by the portfolio manager. - Prepared and presented a weekly market summary to the investment team, **analyzing key macroeconomic data and its impact on the portfolio**.

哪个更专业,一目了然。

搞定最难的面试

金融面试通常分为两部分:行为面试(Behavioral Questions)和技术面试(Technical Questions)。

行为面试: 这是考察你“软实力”和“文化契合度”的环节。经典问题包括:“Why this firm?”、“Why this division?”、“Tell me about a time you worked in a team.”、“What is your biggest failure?”。

回答这些问题,你需要提前准备好你的“故事库”,每个故事都要能体现出你的领导力、抗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并且,你的回答要能和你申请的公司文化挂钩。比如,高盛非常强调团队合作,那你在讲故事的时候,就要多突出自己是如何与他人协作达成目标的。

技术面试: 这是硬核知识的考验,也是刷人最多的环节。根据Glassdoor上的面经数据,香港顶级投行的面试技术问题占比通常在40%以上。常见的话题包括: * 会计基础:三张报表如何勾稽,EBITDA是什么。 * 估值方法:DCF、Comparable Companies Analysis、Precedent Transactions,每一种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 并购/LBO模型:基本的流程和关键假设。 * 市场知识:最近有什么大的IPO?你对美联储加息怎么看?你 long/short 哪支股票,为什么?

这些知识,一部分来自你的课堂,但更大部分来自你的实习和自学。你需要反复练习,直到能脱口而出。阅读《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彭博新闻,应该是你每天的习惯。

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头皮发麻,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没错,这条路确实很“卷”,也很辛苦。从中环写字楼里透出的灯火,到你脚下需要走出的每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但别怕,你最大的优势,就是现在看到了这篇攻略,提前知道了这个“游戏”的规则。

记住,从你决定申请香港的那一刻起,你就不仅仅是一个学生了。你是一个项目经理,在管理你的“职业生涯启动”这个项目。你的每一次选校、每一次实习、每一次networking,都是在为最终的目标添砖加瓦。

所以,别再犹豫了。现在就去打开学校官网,下载那份就业报告;现在就去修改你的简历,把那些空洞的词汇换成有力的数字;现在就去LinkedIn上,发出你的第一封校友连接邀请。

你,已经是半个金融人了。加油!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5494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