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留学最难专业榜单,学长血泪总结

puppy

嘿,准备来澳洲或者正在选专业的你,是不是也觉得眼花缭乱?先别急着下决定!有些专业听着光鲜亮丽,背后却是数不清的due和掉不完的头发。这篇可不是什么官方介绍,而是一份学长用“血泪”换来的真实劝退榜单。我们来好好扒一扒那些传说中挂科率爆表、让人学到头秃的魔鬼专业,比如医学、建筑、精算等等。想知道它们到底有多难?又是哪些“天坑”需要提前避开?这篇文章里全是过来人的干货,希望能帮你少走弯路,保护好自己的头发和GPA!

选专业前,学长有些真心话想对你说

嘿,未来的学弟学妹们!

这篇文章不是劝退,而是“劝你看清”。选专业是留学路上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岔路口。选错了,轻则天天泡图书馆以泪洗面,重则挂科重修,钱包和自信心双双告急。这篇榜单里的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难”和“更难”的区别。它们都需要你投入120%的热情和精力。希望这份“血泪总结”能让你在做决定前,对自己未来的大学生活有个更真实的预判。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嘛!

我还清楚地记得,刚来澳洲的第一个学期,有天晚上在学校24小时开放的自习室里赶due。凌晨三点,周围安静得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咖啡机运作的嗡嗡声。我旁边坐着一个建筑系的哥们,桌上堆满了各种木条、泡沫板和胶水,他正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切割着一个模型组件,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他突然停下来,转头问我:“兄弟,你说咱们当初为什么要选这条路?”

我看着自己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还没来得及回答,他就自言自语地说了句:“可能,是梁静茹给的勇气吧。”

我们相视一笑,笑得有点苦涩。那个瞬间我才明白,原来在留学这条路上,被专业“虐”到怀疑人生的,远不止我一个。我们总被各种光鲜的职业前景和高大上的专业名称吸引,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通往罗马的路上,到底埋了多少“坑”。

所以,今天我这个踩过坑、熬过夜、掉过头发的学长,就来给大家扒一扒澳洲留学圈里公认的那些“魔鬼专业”。这不是什么官方排名,纯粹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帮你提前做好心理建设,或者,优雅地绕开那些不适合你的“天坑”。

第一梯队:肉体与精神的双重“修炼”

医学 (Medicine)

如果说留学是一场闯关游戏,那医学绝对是地狱难度的隐藏关卡,而且是那种从新手村就开始劝退的级别。

难在哪儿?

首先是门槛。想在澳洲读医,光成绩好是远远不够的。澳洲本科医学院的录取,通常是“三座大山”:

1. 逆天的高中成绩(ATAR): 基本上,你的ATAR需要达到99.5以上,这基本意味着你是全州最顶尖的那一小撮学生。比如,根据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2023年的数据,其医学学士(Bachelor of Medical Studies)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99.60。这数字背后是多少个不眠不休的夜晚,你品,你细品。

2. 残酷的能力测试(UCAT): 这是一个长达两小时的电脑测试,考察你的逻辑推理、情景判断、决策能力等,跟学科知识关系不大,更像是智商和情商的极限挑战。每年无数英雄好汉折戟于此。

3. 高压的面试: 就算你前两关都过了,最后一关的面试也可能让你功亏一篑。面试官会提出各种刁钻的伦理困境和情景问题,考察你的沟通能力、同理心和抗压性。

好不容易进去了?恭喜你,真正的“修行”才刚刚开始。医学生的课程表,密集到让人窒息。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每一门都是一本堪比砖头的教科书。我认识一位在莫纳什大学读医的学姐,她说她的日常就是“不是在去上课的路上,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要不就是在去医院实习的路上”。

学长说:

“我们有个笑话,说医学生期末复习,就是把一整年的PPT在三天内重新看一遍。你以为是玩笑?不,这是我们的日常。有一次解剖学考试前,我梦里都在追着一具骨架问它各个部位的名字。而且,这不仅仅是学习压力。在医院实习,你会直面生死,看到人性的脆弱和坚强。那种心理冲击,远比背几百个拉丁文病理名词要大得多。选择学医,你需要的不仅是一个聪明的大脑,更需要一颗强大而温暖的心。” —— 来自悉尼大学医学院的Sarah学姐

总而言之,学医是一条长达5-7年甚至更久的漫漫长路,它考验的不仅是你的智力,更是你的体力、毅力和心力。如果你没有悬壶济世的坚定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请务必三思。

建筑学 (Architecture)

很多人对建筑学的幻想,是像电影里那样,穿着体面的白衬衫,在明亮的落地窗前,优雅地勾勒出摩天大楼的蓝图。现实呢?现实是胶水粘一手,美工刀划破皮,抱着一堆模型挤公交,以及在工作室里与due为伴,与咖啡为伍的无数个通宵。

难在哪儿?

建筑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忙,且穷。这里的“穷”不光指钱包,更指时间。

澳洲的建筑学教育以“Studio”为核心。每个学期,你都会有一个核心的设计课程(Studio),老师会给你一个设计项目,比如设计一个社区图书馆,或者一个城市公园。然后,你就需要从概念构思、草图、调研、画图(CAD、Rhino等各种软件)、到最终做成实体模型,一步步完成。这个过程耗时耗力,而且没有标准答案。

我一个在RMIT读建筑的朋友,他的社交媒体签名常年是:“Don't talk to me, I have a crit tomorrow.”(别跟我说话,我明天要评图。)“Crit”(Critique Session)就是评图,是你需要把你的设计成果展示给老师和同学,然后接受他们全方位的“拷问”。你的设计理念、功能布局、美学表达,甚至模型的制作工艺,都可能被批得体无完肤。这种主观性极强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极大的考验。

根据澳洲建筑师认证协会(AACA)的要求,成为注册建筑师的标准路径是完成一个认证的五年制课程(通常是3年本科+2年硕士)。这意味着漫长的学习周期和持续的经济投入。一个精致的模型,材料费动辄几百澳币,一台能流畅运行各种建模渲染软件的高性能电脑,更是价格不菲。

学长说:

“我们专业有个说法,睡眠、社交、高GPA,三者最多只能取其二。大部分时候,我们连一个都保不住。我记得大二做期末模型,我和三个组员在学校的工作室里待了整整72个小时,中途就趴在桌上睡了一两个小时。交完模型的那一刻,感觉身体被掏空,不是累,是虚无。但说实话,当你看到自己的想法从一张纸变成一个立体的空间时,那种成就感也是无与倫比的。这专业,真的是痛并快乐着。” —— 来自墨尔本大学建筑系的Kevin

所以,如果你对空间、设计和创造没有发自内心的狂热,只是觉得“建筑师”这个头衔很酷,那还是敬而远之为好。毕竟,用爱发电,也得有足够的“爱”才行。

第二梯队:智商与发量的终极博弈

精算学 (Actuarial Science)

精算,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对吧?和金融、风险、保险挂钩,妥妥的“金领”预备役。但你知道精算师是干什么的吗?简单来说,他们是用数学和统计学来评估未来的财务风险。这个“未来”,正是这个专业最劝退的地方。

难在哪儿?

精算的核心就是数学,是那种让数学系学生都觉得头疼的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金融数学……课程内容高度抽象,理论性极强。你面对的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代码或模型,而是一堆又一堆的公式、符号和理论模型。

在澳洲,精算专业的课程设计与澳洲精算师协会(Actuaries Institute)的资格考试紧密挂钩。大学的课程可以让你豁免部分基础考试(Part I)。但这豁免可不是白给的。学校为了保住自己的认证资格,对课程的难度和通过率有极其严格的控制。据说在某些以精算闻名的大学,比如麦考瑞大学或新南威尔士大学,一门核心课程的挂科率达到30%-40%都不是什么新闻。

毕业只是开始。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认证精算师(FIAA),你还需要通过一系列高难度的专业考试(Part II 和 Part III)。这些考试需要你在工作之余准备,通过率极低,很多人考了七八年才最终上岸。这是一场智力、毅力和时间的马拉松。

学长说:

“我大二时学一门叫‘Contingent Payments’的课,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个我完全不想进去的世界。老师在上面讲得天花乱坠,我在下面感觉像在听天书。这专业特别打击自信心,因为你身边全是数学天才。期中考试我复习了两周,感觉自己什么都会了,结果考了48分,连平均分都没到。那一刻,真的想转专业了。后来硬着头皮学下来,才发现乐趣在于用这些复杂的工具去解决一个实际的商业问题。但这个过程,真的很熬人。” —— 来自澳洲国立大学精算系的Leo

如果你对数字不敏感,看到复杂的公式就头晕,或者逻辑思维能力不是你的强项,那么精算绝对会让你体验到什么叫“被知识按在地上摩擦”。

法学 (Law)

身穿律师袍,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为正义而战——这是我们对法律从业者的普遍印象。但在这份帅气背后,是海量的阅读、严谨的逻辑和巨大的压力。

难在哪儿?

法律学习的核心就是阅读,大量的、无穷无尽的阅读。每一门课,每周的阅读量可能都在200-300页以上,而且不是小说,是充满了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的判例(Case Law)和法条(Legislation)。你不仅要读懂,还要能分析、批判、应用。

澳洲的法律体系遵循判例法,这意味着过去的判决对现在的案子有约束力。所以,你需要记住大量的经典案例,包括案情、法官的判决理由、形成的法律原则等等。一场考试,可能就是给你一个复杂的案例,让你在几个小时内,化身为律师或法官,写出一份逻辑清晰、引经据典的法律意见书。

对语言的要求也极高。法律是一门关于语言的艺术,一个词、一个标点的差异,都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法律后果。这对母语非英语的留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你需要用最精确、最专业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法律逻辑。

在澳洲,完成法学学士(LLB)或法律博士(JD)后,还需要完成大约半年的实践法律培训(PLT),才能申请律师执照。整个过程充满了竞争和筛选。

学长说:

“读法律之后,我养成了两个习惯:一个是随身带一支荧光笔,因为要划的重点太多了;另一个是跟人吵架前会先在脑子里构思好论点论据。我们专业的痛苦在于,它没有标准答案,一切都是‘It depends’。你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论证,去说服别人。有一次为了准备Moot Court(模拟法庭),我和队友连续一周每天只睡4个小时,翻遍了图书馆里相关的资料,就为了找到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判例。那种感觉,就像在信息的海洋里捞一根针。” —— 来自墨尔本大学JD项目的Amy

如果你没有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社会规则和公平正义的浓厚兴趣,法学院的大门可能会让你望而却步。

第三梯队:爱与责任的沉重考验

兽医学 (Veterinary Science)

喜欢小动物就去读兽医?朋友,这个想法有点天真了。兽医,是动物们的全科医生,也是一份身体和心灵都备受考验的职业。

难在哪儿?

兽医学的知识体系,简直就是“动物界的医学百科全书”。你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猫和狗,还有牛、羊、马、猪,甚至鸟类、爬行动物的解剖、生理、药理和外科学。每一种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疾病都千差万别,学习量直接翻了好几倍。

课程实践性极强。你不仅要在实验室里解剖,还要去农场实习,亲自给牛接生,给马做检查。这些工作环境,可不是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常常伴随着泥土、粪便和各种“有味道”的场景。对体力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面对大型动物时。

更难的是情感上的挑战。你的病人不会说话,无法告诉你它哪里不舒服,全靠你的观察和诊断。你每天都要面对动物的痛苦和死亡,还要和心急如焚甚至不理智的宠物主人沟通。执行安乐死,是每个兽医学生都必须面对的沉重一课。这种“共情疲劳”(Compassion Fatigue)是兽医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根据澳洲兽医协会的数据,兽医行业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这是一份需要巨大爱心,也需要强大心理承受能力的职业。

学长说: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在农场实习,凌晨两点被叫起来去给一头难产的母牛助产。当时外面下着大雨,农场里全是泥,我半个身子都伸进母牛的产道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小牛拉出来。那一刻我浑身都是血和羊水,又冷又累,但看到小牛站起来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值了。这份工作就是这样,又脏又累,但成就感也是实实在在的。只是,当你尽了全力还是没能救回一个小生命时,那种无力感也会把你吞噬。” —— 来自昆士兰大学兽医科学的Tom

工程学(部分方向)(Engineering)

工程是个非常宽泛的领域,但其中的某些分支,比如化学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电气工程等,以其极高的理论深度和数学要求,常年盘踞在“最难专业”的榜单上。

难在哪儿?

这些专业是建立在高等数学和物理之上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只是开胃菜,流体力学、热力学、电磁场理论才是真正的主菜。这些课程充满了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计算,要求你有极强的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量大,接触时间长。通常每周除了十几小时的Lecture(讲座),还有配套的Tutorial(辅导课)和Lab(实验课)。实验报告写到手软,是每个工科生的基本操作。一个复杂的项目,可能需要你花上整个学期的时间去设计、模拟和测试。

比如化学工程,你研究的不是试管里的那点反应,而是如何将实验室的成果放大到工业生产规模。这其中涉及到的反应器设计、传热传质、过程控制等,每一个环节都复杂无比。而航空航天工程,则需要你与空气动力学、材料力学、推进系统等尖端科技打交道,对精确度和可靠性的要求达到了极致。

学长说:

“我们学‘流体力学’的时候,教授说,‘你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关于流体的运动,背后都由一组优美的方程(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所支配’。我心想,这玩意儿跟‘优美’有半毛钱关系吗?简直是噩梦!工科的难,在于它要求你把非常抽象的理论,应用到解决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上。这个转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练习和思考。有时候为了一个bug,调试代码到深夜,或者为了一个计算错误,把几十页的草稿纸全部推倒重来。但当你设计的程序跑通了,或者你造的小车跑起来了,那种感觉,爽!” —— 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电气工程的Jack

好了,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瑟瑟发抖,开始怀疑自己选的专业了?

别怕。

写这份榜单,真的不是为了吓唬你。恰恰相反,是想告诉你,无论你选择哪条路,挑战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所谓的“难”,背后其实都对应着极高的专业壁垒和不可替代性。

选专业,最不该听的是别人嘴里的“好”与“不好”、“热门”与“冷门”。你应该问问自己,你到底喜欢什么?是喜欢与人打交道,还是沉浸在数字的世界里?是着迷于创造有形的物体,还是探索生命的奥秘?

真正的热爱,是你愿意为了它熬夜,愿意为了它掉头发,愿意在被虐了千百遍之后,依然待它如初恋。它会是你留学路上最坚实的铠甲,也是最明亮的灯塔。

所以,别被“难度”绑架,也别被“光环”迷惑。去学校的官网仔細看看课程设置,去找你想申请的专业的学长学姐聊聊天,问问他们最真实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然后,选择那个让你心动的,让你觉得“就算再难我也想试试”的专业。

毕竟,留学这趟旅程,最精彩的部分,不就是一边喊着“我不行了”,一边又咬着牙往前冲吗?

加油,未来的你,一定比想象中更强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515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