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留学前,请先用这几个问题“折磨”一下自己 |
---|
1. 初衷拷问:我为什么非去日本不可?是真心热爱,还是逃避现实? |
2. 金钱拷问:我的预算够吗?对“半工半读”的辛苦有清醒认识吗? |
3. 心理拷问:我能承受一个人的孤独吗?文化冲击和交友困难怎么办? |
4. 学业拷问:我是去学习还是“混文凭”?对日本的学术压力有准备吗? |
5. 未来拷问:毕业后我该何去何从?这份学历能为我带来什么? |
赴日留学前,请用这5条灵魂拷问自己
嘿,大家好,我是你们在 www.lxs.net 的老朋友,小编阿哲。
上周我收到一封私信,来自一个叫小樱的学妹。她说她已经拿到了东京一所语言学校的offer,每天都在B站刷Vlog,看日本留学生的生活。视频里,大家不是在逛中古店,就是在镰仓看海,或者是在迪士尼拍美美的照片。她激动地告诉我:“学长,我感觉我的梦想生活就要开始了!”
看着她满怀憧憬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前的自己。但同时,我也想起了我的一个朋友,浩然。他当年比小樱还狂热,因为看了新海诚的电影,非要去日本。结果到了日本不到半年,就天天在朋友圈里唉声叹气。白天在便利店打工,被店长用敬语训斥;晚上回到只有6平米的小房间,对着一堆看不懂的专业书发呆。他说,他以为的日本是动漫里的夏天和花火大会,没想到现实却是永无止境的账单和孤独。
浩然的故事不是个例。我们很多人对日本的向往,都隔着一层厚厚的“滤镜”。这层滤镜可能是动漫、日剧、偶像,或者是社交媒体上被精心包装过的生活片段。但留学不是旅游,它是一段真实、漫长,甚至有点艰苦的人生旅程。为了不让你重蹈覆辙,今天,我不灌鸡汤,只想拉着你坐下来,像朋友一样,聊聊5个有点“扎心”但绝对必要的问题。在你打包行李之前,请一定用它们来拷问一下自己的内心。
问题一:你到底是为什么要去日本?
这听起来像个废话问题,但相信我,它是所有问题的根基。你的答案,决定了你未来几年是充满动力还是迷茫度日。
你是真的热爱日本的某个领域吗?比如,你想深入研究日本的社会学,或者想在游戏设计的殿堂里深造,再或者你对日本的匠人精神有着痴迷的向往。如果是这样,那恭喜你,你的留学之路有了一个坚实的“锚”,它能让你在遇到困难时,想起最初的梦想,然后咬牙坚持下去。
但如果你的答案是:“我就是喜欢看动漫”“国内太卷了,想出去躲躲”“爸妈让我去的”“感觉去日本留学很酷”……那就要小心了。这些理由太脆弱,一阵风就能吹倒。
【真实案例】
我的学妹莉莉,一个典型的“日剧迷”,冲着石原里美的美好生活去了东京。她以为自己每天都能打扮得漂漂亮亮,在表参道的咖啡馆里学习。现实是,她读的专业是经济学,每天面对的是枯燥的宏观微观模型。她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个专业,也融不进日本同学严谨到甚至有些刻板的学习小组。两年下来,日语没说得多流利,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回国后找工作处处碰壁。她后来跟我说:“我好像只是去日本消费了两年青春,如果当初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就好了。”
【数据说话】
根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JASSO)发布的《2021年度外国人留学生在籍状況調査結果》,留学生选择来日本的首要理由中,“对日本文化感兴趣”占了很大比重。这本身没问题,但文化兴趣不能成为支撑你完成艰苦学业的唯一动力。当新鲜感褪去,学业的压力、生活的琐碎会成为你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一个明确的、与“学习”相关的目标,才是你最硬核的驱动力。
所以,请你拿出一张纸,写下你留学的三个核心理由。如果它们都和虚无缥缈的“感觉”有关,而没有一个和具体的“学习目标”或“职业规划”相连,那么请你停下来,再好好想一想。
问题二:你的钱包,做好准备了吗?
e聊钱虽然俗气,但它决定了你在日本的生活质量,甚至决定了你能不能顺利毕业。别天真地以为“船到桥头自然直”,钱的事情,必须算得清清楚楚。
很多中介会告诉你:“别担心,去日本可以打工,生活费都能赚出来。”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是的,你可以打工,但打工的辛苦和对学业的影响,他们可能没告诉你。
我们来算一笔账。根据JASSO的数据,外国留学生在日本的月平均生活费(包括学费)大约是15.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000元),其中东京地区更是高达17万日元以上。
我们看看开销的大头:
- 学费:国公立大学一年约54万日元,私立大学文科约80-120万日元,理科或艺术类更高,可能达到150万日元以上。
- 房租:东京圈一个单人间的月租普遍在6-9万日元,这还不包括初期需要缴纳的礼金、押金、保证公司费等,加起来可能一次性就要花掉30-40万日元。
- 生活杂费:吃饭、交通、水电网、国民健康保险……一个月省着点花,也至少需要5-7万日元。
再来看看你的收入来源——打工(アルバイト):
法律规定,留学生每周打工时间上限是28小时。以东京为例,时薪大约在1100-1300日元。我们按时薪1200日元,每周打满28小时来算,你一个月的收入是:1200 * 28 * 4 = 134,400日元。这个数字看起来似乎能覆盖大部分生活费,但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真实案例】
我的朋友阿强,家里条件一般,他抱着“半工半读养活自己”的想法来到日本。为了省钱,他租了离学校一个半小时车程的房子。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去居酒屋端盘子、洗杯子,经常忙到深夜11点才下班,回到家已经凌晨。第二天早上还有8点的课,他长期睡眠不足,上课打瞌睡,作业也完不成。结果期末考试挂了两科,不仅要交重修费,还影响了签证续签。他苦笑着说:“我不是来留学的,我是来当廉价劳动力的。”
【灵魂拷问】
你家里的存款,能否支撑你在完全不打工的情况下,至少生活一年?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打工对你来说是锦上添花,可以赚点零花钱,体验社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你就要做好吃大苦的准备。你必须平衡好学习和打工,这需要极强的自制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你确定自己能做到吗?
问题三:你能扛得住“一个人的剧本”吗?
这个问题,杀伤力可能有点大。在国内,你身边有家人、有朋友,孤独似乎离你很远。但在日本,孤独是一种常态。
这种孤独,不只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那么简单。它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隔阂和情感疏离。日本人表面上非常有礼貌,对谁都客客气气,但这种礼貌背后往往是距离感。他们有非常强的“内”和“外”的意识(ウチ・ソト),想要真正走进一个日本人的内心,成为知心朋友,非常非常难。
你可能会发现,在学校小组讨论时,日本同学很客气,但讨论一结束就各自散去,不会约你一起吃饭。你鼓起勇气参加社团(サークル),却发现他们聊的梗、玩的圈子,你根本插不进去。最终,你的交友圈可能还是只有中国人。
【真实案例】
思佳在国内是个特别开朗外向的女孩,朋友一大堆。她以为凭自己的性格,到日本肯定能交到很多朋友。但她错了。她努力学日语,想和日本同学聊天,但大家总是礼貌地笑一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节假日,看着朋友圈里国内的朋友们聚会,而她只能一个人待在小小的公寓里,那种被全世界抛弃的感觉让她好几次崩溃大哭。
【数据支持】
东京大学曾对其留学生进行过一项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0%的留学生感到“中度至重度的孤独感”,而“难以融入本地社交圈”是造成这种孤独感的主要原因之一。生病时没人照顾,遇到困难时无人倾诉,节日里只能自己对自己说“节日快乐”,这些都是留学的日常。
在你决定出发前,请务必问问自己:我是一个内心足够强大的人吗?我有没有自我排解负面情绪的能力?我能不能享受独处,并把它变成自我增值的时间,而不是自怨自艾的泥潭?
问题四:除了“混个文凭”,你对学业有规划吗?
很多人对日本大学有个误解,觉得是“严进宽出”。这个说法可能适用于某些本科专业,但如果你读的是顶尖大学,或者是大学院(研究生),那学业压力绝对会让你脱一层皮。
日本的学术氛围非常严谨。尤其是在大学院,导师(教授)对你的要求会很高。你需要大量阅读文献,定期在研究会(ゼミ)上发表自己的研究进展,接受同学和老师毫不留情的提问和批评。这和国内“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完全不同。
如果你只是抱着“混个文凭”的心态,上课划水,作业应付,那么你很可能会在毕业论文或研究发表上卡住,最终延迟毕业,甚至拿不到学位。
【真实案例】
一位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商学研究科的学长分享说,他的导师要求每周精读两篇顶刊英文文献,并在ゼミ上做一小时的发表。为了准备这个发表,他每周至少要花20个小时查资料、做PPT、练习口语。有一次因为准备不充分,被导师当着所有人的面批评“毫无逻辑,浪费大家时间”。他说,那种压力和羞愧感,让他好几天都抬不起头。但正是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让他在两年后真正具备了独立研究的能力。
【想清楚再行动】
在你申请学校和专业时,你有没有认真去了解过你未来导师的研究方向?你有没有读过他的论文?你对你即将要学习的领域,有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还是只是听中介说“这个专业好申请”“这个学校名气大”?
留学,核心是“学”。如果丢掉了这个核心,那它就失去了最大的意义。别把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浪费在一个你既不热爱也不擅长的领域里。
问题五:三五年后,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这个问题,关乎你的“终点线”。留学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你人生目标的跳板。那么,你的目标是什么?
毕业后,你是想留在日本工作,还是回国发展?
如果想留在日本工作:
你是否了解日本独特的“就职活动”(就活)?这是一个从大三下学期就开始,持续一年多的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你需要穿着统一的黑色西装,参加无数场说明会,提交几十份精心制作的履历书,经历一轮又一轮的笔试和面试。对外国人来说,语言是第一道坎,你需要有商务级别的日语能力(通常要求N1以上)。其次是文化融入,你需要理解日本职场的“潜规则”。
根据日本出入国在留管理厅的数据,2021年大学毕业的留学生中,成功在日本找到工作并更换为工作签证的比例大约是48.6%。这意味着,有超过一半的毕业生,最终没能留在日本工作。
如果想回国发展:
你需要思考,这段留学经历能给你带来什么核心竞争力?仅仅一个日本大学的文凭,现在已经不足以让你在激烈的国内求职市场中脱颖而出。你的日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在专业领域的深度见解,这些才是你真正的“加分项”。你有没有计划在留学期间,除了学习,还去参加一些实习,积累一些项目经验?
【案例对比】
小A和小B是同一年来日本读IT硕士的同学。小A从入学第一天起,目标就很明确——进日本的大手游戏公司。他除了完成课业,还积极参加各种行业交流会,大二时就找到了一家知名公司的实习机会,毕业前就顺利拿到了内定。而小B则比较迷茫,觉得“车到山前必有路”,两年时间浑浑噩噩就过去了。毕业时才开始着急,但日语口语不行,也没有实践经验,最终只能选择回国,和国内的应届生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优势并不明显。
不要等到毕业时才开始思考未来。在你出发前,就应该对未来3-5年有一个大致的规划。这个规划不一定要非常精确,但它至少能给你指明一个方向,让你知道今天的每一步努力,都是在为怎样的未来铺路。
---
问完这5个问题,你是不是觉得心里有点沉重,甚至有点想打退堂鼓?
别怕,这很正常。我的目的不是劝退你,而是希望帮你挤掉幻想的泡沫,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日本留学生活。它有美好,但更有挑战。
留学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场需要精心策划的远征。它考验的不仅是你的智商、财力,更是你的情商、逆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如果你在回答完这些问题后,依然眼神坚定,对未来的困难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且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那么,去吧!勇敢地去追寻你的梦想!一个做好了万全准备的你,一定能在那片土地上,写下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彩故事。
想清楚了,再出发。祝你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