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给你的电影开机小提示 |
|---|
别怕!这部“电影”没有固定剧本。搞砸了居留卡申请,上课像在听天书,甚至在超市对着一排奶酪怀疑人生……这些都不是NG镜头,而是你这部电影里最真实、最搞笑的独家花絮。记住,主角光环不是从天而降的,是你一次次把“我太难了”变成“这事儿有点意思”之后,自己给自己加上去的。 |
嘿,我是LXS.NET的小编。还记得我刚到米兰的第一个黄昏吗?
我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傻站在Duomo大教堂的广场上。鸽子在我脚边咕咕地叫,周围是各种语言交织的欢声笑语,游客们兴奋地举着手机自拍,情侣们在教堂的剪影下拥吻。世界热闹非凡,唯独我,像一个不小心闯入别人派对的陌生人,感觉自己连呼吸都是多余的。那一刻,巨大的孤独感像米兰冬天的雾,一下子把我包裹得严严实实。我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说好的浪漫文艺电影呢?这开场,也太像一部不知所云的现实主义纪录片了吧。
你是不是也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幻想着留学生活是《爱在黎明破晓前》那样的不期而遇,是《罗马假日》里的摩托车与冰淇淋。结果来了才发现,生活的主旋律是赶不完的due、搞不定的居留,和对着全意大利语菜单的不知所措。
但后来我慢慢想通了。与其在观众席上干等着电影情节发生,为什么不自己拿起“导演筒”,把这些鸡零狗碎的日子,拍成一部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电影呢?
所以,这篇文章没太多“留学必备”的大道理。我只想跟你聊聊,我是如何收起游客地图,从一个只会打卡Duomo和Prada的“路人甲”,慢慢变成自己生活这部电影的导演、编剧兼主角。如何把那些抓狂、迷茫的时刻,都变成了故事里闪着光的、哭笑不得的“小插曲”。
如果你也在这里,或者即将启程,希望我的故事,能给你一点把平凡日子过成电影的勇气和灵感。
第二章:镜头一:从游客到“准市民”——把城市当成片场,而不是景点
刚开始,我的生活镜头基本就是游客三件套:Duomo大教堂、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斯福尔扎城堡。我像完成任务一样,在一个个景点前拍下标准游客照,发个朋友圈配文“米兰你好”,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座城市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精美的电影海报,好看,但和我无关。
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月,直到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厌倦了对着攻略按图索骥,索性跳上了一辆不知道开往哪里的有轨电车。电车叮叮当当地穿过市中心,窗外的风景从宏伟的古典建筑,慢慢变成有涂鸦的墙壁和挂着晾晒衣物的阳台。我在一个叫不出名字的站下了车,那片区域就是后来我最爱的地方——Navigli运河区。
那天的运河边没有游客的拥挤,只有当地人遛着狗,老爷爷在河边画画。我走进一家小酒馆,学着邻桌的样子,点了一杯Aperol Spritz。在意大利,傍晚6点到8点是Aperitivo时间,这绝不是简单的“餐前酒”。你花上大约12到15欧元(这是2024年的普遍价格)点一杯酒,就可以享用店家提供的自助小食,从意面、披萨到各种火腿奶酪,应有尽有。它更像一种社交仪式,是意大利人结束一天工作后,和朋友放松闲聊的专属时光。
我就坐在那里,看着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听着邻桌的意大利人用我听不懂的语言高谈阔论,手舞足蹈。那一刻,我第一次感觉自己不是一个局外人,而是这个巨大“片场”里一个有镜头的角色。我不再满足于拍一张运河的照片,我开始享受成为运河边风景的一部分。
我的“勘景”之旅就此开始。我不再依赖Google Maps,而是学着“浪费时间”。我把探索布雷拉(Brera)区当成寻宝游戏。布雷拉是米兰的艺术心脏,这里没有大牌旗舰店,却藏着无数宝藏。我曾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里,找到一家只卖手工制作笔记本的小店,店主是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他会跟你聊一下午关于纸张和墨水的故事。我也曾在某个拐角,撞见一个微型画廊,里面只展出一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你甚至会在这里看到街头占卜师,在昏黄的灯光下用塔罗牌为人指点迷津。这些都不是任何攻略上会标记的“必去景点”,却是构成我米兰记忆最鲜活的细节。
我开始明白,把城市当成片场,意味着你要主动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B-roll镜头(补充镜头)。米兰有9个行政区(Municipi),游客的活动范围基本都局限在Zone 1。但真正的生活质感,往往藏在Isola区的潮流买手店和周末集市里,藏在Porta Romana区当地人爱去的Tiramisù小店里,藏在华人区Sarpi街那一口能慰藉乡愁的煎饼果子里。
当你不再追逐景点,而是开始留意楼下咖啡店老板今天换了什么新领结,开始熟悉街角报刊亭大叔的微笑,开始知道哪家Gelato给的开心果口味最足料时,你就从这部电影的“游客群演”,晋升为“常驻角色”了。
第二章:镜头二:“配角”登场——打造你的国际化朋友圈
一部好电影,不能只有主角的独角戏。刚来的时候,我最大的恐惧就是交不到朋友。语言不通,文化不同,我每天的交流对象基本就是同来的中国同学,生活圈子小得可怜。这种感觉就像电影里只有主角一个人在空旷的房间里念独白,压抑又无聊。
我的“选角导演”模式,是从加入学校的ESN(Erasmus Student Network)开始的。米兰的几所大学,比如米兰理工(Politecnico di Milano)和博科尼大学(Bocconi),都有非常活跃的ESN组织。他们专门为国际学生服务,每周都会组织各种活动,从城市徒步、博物馆参观,到去科莫湖(Lake Como)或五渔村(Cinque Terre)的一日游。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一个去贝尔加莫(Bergamo)的短途旅行。
就在那次旅行中,我认识了来自西班牙的建筑系学生Anna,来自德国的商科交换生Lukas,还有一位土耳其裔的意大利本地人Marco。我们挤在颠簸的火车上,用蹩脚的英语和意大利语夹杂着比手画脚地聊天。Anna教我西班牙语里“你好”怎么说,我教Lukas用筷子,Marco则一路充当我们的“文化翻译”。那天我们一起爬上古城墙,分享一块披萨,在山顶看来往的飞机。回来的时候,我们已经像认识了很久的朋友。
米兰是一个巨大的国际学生聚集地,光是米兰理工大学就有超过10,000名国际学生,占学生总数的近四分之一。这意味着,有成千上万个像你我一样,渴望交流、渴望融入的“灵魂”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你需要做的,就是主动去找到他们。
除了学校社团,我还尝试了语言交换。我下载了Tandem这个App,在上面匹配到一个正在学中文的意大利小哥Andrea。我们每周会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一小时说中文,一小时说意大利语。他带我去了他从小吃到大的家庭餐厅,那里的菜单上甚至没有英文;我则带他去吃了我心中米兰最好吃的火锅。通过他,我的意大利语突飞猛进,也了解了很多游客不知道的本地文化。比如,意大利人真的会为了“披萨上到底能不能放菠萝”这种问题,跟你辩论一个下午。
别把社交局限在校园里。去发展一个兴趣爱好,然后你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我加入了一个本地的健身房,在瑜伽课上认识了几个意大利上班族。她们会邀请我参加她们的周末聚会,在她们家里,我第一次吃到了真正的意大利妈妈做的千层面。我还报名了一个短期的意式烹饪课程,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笨拙地学做手工意面(Pasta Fresca)。在面粉飞舞的厨房里,我们不分国籍,都只是想把饭做好的“吃货”。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配角”,让我的电影变得热闹非凡。我的故事不再只是关于学习和考试,而是充满了不同文化的碰撞、有趣的对话和温暖的陪伴。他们不仅是我的朋友,更是我观察这个世界的不同窗口。
第三章:剧情反转——把“麻烦”当成有趣的“小插曲”
如果说留学生活是一部电影,那办理居留许可(Permesso di Soggiorno)的过程,绝对是那种让主角抓狂、让观众发笑的黑色幽默喜剧。
我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去邮局(Poste Italiane)领取那个传说中的“大信封”(Il Kit)时的场景。我对着一堆看不懂的表格,感觉像在做一份超高难度的意大利语阅读理解。填完表,贴上那枚价值16欧元的印花税票(Marca da Bollo),然后去邮局排长队寄出去,这只是第一步。
真正的“高潮”是几个月后去警察局(Questura)按指纹。米兰的移民警察局,简直是一个小小的联合国。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语言的抱怨声。我等了整整三个小时,才轮到我。结果工作人员面无表情地告诉我,我的一份文件复印件不合格。那一刻,我真的想坐在地上大哭一场。电影里的主角光环呢?怎么到我这里就失灵了?
但当我走出警察局,看到广场上还有很多和我一样垂头丧气的留学生时,我们相视一笑,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感,竟然冲淡了我的沮丧。我们甚至建了一个微信群,叫“今天你拿到居留卡了吗”,在群里分享经验、互相吐槽。后来,这段经历成了我们聚会时百说不厌的笑料。我们模仿警察局工作人员的口音,调侃自己当初的狼狈。这段抓狂的经历,竟然变成了我们友谊的催化剂,一个专属我们的“内部梗”。
上课听不懂也是一样。我读的专业是全意大利语授课。第一堂课,教授的语速快得像在说唱,专业词汇一个接一个地往外蹦。我坐在教室里,感觉自己像个文盲,唯一能做的就是假装镇定地跟着大家一起点头。下课后,我看着密密麻麻的笔记,感觉这部“学术电影”我可能一集都演不下去。
怎么办?“导演”不能喊卡。我开始录下每堂课的录音,回去配合PPT反复听。我鼓起勇气在下课后拦住教授,用我蹩脚的意大利语提问。没想到,那位看起来很严肃的教授非常耐心,他甚至会放慢语速,用更简单的词汇为我解释。我还主动联系了班里的意大利同学,组建了学习小组。我帮他们辅导英语,他们帮我梳理课堂笔记。我们一起在图书馆熬夜,分享咖啡和提拉米苏,为了赶同一个project的deadline而集体崩溃。
正是这些“搞不定”的时刻,逼着我走出了舒适区。它们就像电影里的矛盾和冲突,虽然过程痛苦,但正是这些挑战,才推动了“主角”的成长。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在警察局排队的漫长下午,那些在图书馆对着录音笔发呆的深夜,都成了我这部留学电影里,最励志、最闪光的片段。
第四章:音效与布景——让文化成为你电影的背景音乐
生活在米兰这样一座艺术之都,如果每天只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那简直是暴殄天物。你的电影需要宏大的“布景”和动听的“背景音乐”。
我说的“文化”,不只是去美术馆看《最后的晚餐》(还需要提前好几个月预约)。我开始寻找更接地气的文化体验。你知道吗?在斯卡拉歌剧院(Teatro alla Scala)这个世界顶级的歌剧殿堂,听一场歌剧并不一定就是天价。他们有一个专门针对30岁以下年轻人的“Pass Under30”计划,有时候花上20欧元,就能买到一张票,体验一次世界级的视听盛宴。我第一次走进那个金碧辉煌、铺着红色天鹅绒的歌剧院时,感觉自己就像电影里的女主角,即将赴一场盛大的约会。
我还爱上了意大利的“Domenica al Museo”活动,也就是每个月第一个周日,所有国立博物馆和美术馆都免费开放。这成了我雷打不动的“艺术日”。我会去布雷拉美术馆(Pinacoteca di Brera)看拉斐尔的画,去斯福尔扎城堡的博物馆群里闲逛。没有了门票的压力,我可以更随性地欣赏艺术,哪怕只是进去待十分钟,看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就走。
米兰的魅力,还在于它每年四月举办的米兰设计周(Salone del Mobile)。那时候,整个米兰都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展厅。各个区域,尤其是Tortona和Brera区,会布满各种有趣的装置艺术和设计展览(这部分被称为Fuorisalone,即外围展)。你不需要门票,只要在街上随意走走,就能闯入一个又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这比任何电影特效都来得更酷炫。
你的电影“原声带”也可以很多元。除了歌剧,我还去live house听本地乐队的演出,去爵士俱乐部感受微醺的夜晚。我甚至会在周末的早晨,去逛逛街边的复古集市(Mercatino dell'usato),淘一张老黑胶唱片,或者一个有故事的旧摆件。这些声音、色彩和物件,都为我的生活增添了独特的质感。
当然,还有味觉。我开始像个美食博主一样,探索那些藏在小巷里的家庭式餐厅(Trattoria),它们的菜单可能手写在小黑板上,一天只供应几道菜,但那却是最地道的“妈妈的味道”。我也会去逛本地人的菜市场,比如Viale Papiniano的周末市集,看小贩们热情地叫卖,学着辨认各种我叫不上名字的蔬菜和奶酪。在食物的香气里,我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最真实、最温暖的烟火气。
当你的生活充满了这些丰富的感官体验,你的“电影”就不再是黑白的默片,而是一部色彩饱满、配乐精彩的巨作。
所以,朋友,别再等待了。
你的留学生活这部电影,已经开拍了。你就是唯一的导演、编剧和主角。
明天就别点外卖了,去菜市场买点新鲜食材,为自己做一顿像样的饭吧。别再宅在宿舍刷剧了,去你一直好奇但没敢进的那家小咖啡馆坐坐,点一杯Espresso,像当地人一样站着喝完。试着用你刚学会的那几句意大利语,和楼下杂货店的大爷打个招呼,哪怕说得磕磕巴巴。把下一次坐错车、下错站,当成一场没有剧本的城市探险。
也许你的电影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浪漫邂逅,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但它会有深夜图书馆的灯光,有和朋友在运河边举杯的笑声,有第一次用流利意大利语成功砍价的成就感,有吃到一口家乡菜时差点掉下的眼泪。
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闪闪发光的镜头。而最终,你会发现,你不是在把生活过成电影,你是在拍一部比任何电影都更精彩的生活本身。
祝你的电影,票房大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