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阅读前必看 |
|---|
|
这篇文章有点长,干货也比较硬,不适合摸鱼的时候看。建议你泡杯咖啡,找个安静的角落,花20分钟彻底搞明白NYU Econ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不聊虚的,只讲故事、摆数据、给方法。看完这篇,你对于要不要申请、来了之后怎么规划,心里应该就有底了。记住,信息差就是你最大的优势,或者最大的坑。 |
NYU经济学硕士,华尔街的敲门砖?
还记得去年秋天,我拉着一个刚从NYU经济学硕士项目毕业、在J.P. Morgan做Quant的学长吃饭。小哥叫Alex,一身得体的定制西装,聊起模型和市场时眼睛里放着光。我问他:“说真的,你觉得NYU这个Econ项目,是帮你进华尔街的关键吗?”
他喝了口冰美式,笑了笑,说:“这么说吧,它给了我一张进入赌场的门票,还发了些不错的初始筹码。但坐在牌桌上,怎么玩,玩多大,能不能赢,全看我自己。我见过太多手握好牌却输得精光的同学了。”
这个比喻,我一直记到现在。每年申请季,都有无数同学在后台问我:“小编小编,NYU的MA in Economics怎么样?和哥大金工、MIT金融比起来呢?我能靠它进九大投行吗?” 大家的问题背后,其实是同一个焦虑:我花一百多万人民币,两年青春,漂洋过海来读这个项目,它真的能成为我闯荡华尔-街的那块“敲门砖”吗?
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这块“砖”,看看它到底有多重,材质如何,以及最重要的,怎么用它才能敲开那扇金光闪闪的大门。
光环与现实:为什么人人都爱NYU Econ?
首先得承认,NYU Econ的光环确实耀眼。这光环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学校名气和地理位置。
NYU的名气不用多说,特别是在金融圈,绝对是Target School中的Target School。根据U.S. News 2023年的排名,纽约大学的经济学专业排在全球前10。这意味着你的简历在第一轮筛选时,至少不会因为学校背景被直接扔进垃圾桶。HR看到“New York University”,会默认你经历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具备一定的智商和学习能力。这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更无敌的是它的地理位置。NYU的主校区就在曼哈顿格林威治村,坐地铁去华尔-街只要15分钟。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当其他学校的同学还在Zoom上进行“Coffee Chat”时,你可以直接约校友或面试官在公司楼下的星巴克见个面。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建立的信任感和人脉关系是线上无法比拟的。
意味着你可以很方便地去做学期中的实习(Part-time Internship)。华尔-街很多精品投行(Boutique Bank)和基金都非常欢迎在校生去做兼职,这不仅是宝贵的经历,更是很多全职Offer的敲门砖。我认识一个学姐,就是在二年级上学期在一家对冲基金做兼职,表现出色,毕业后直接留用。
根据NYU GSAS(文理研究生院)自己公布的毕业生去向数据,经济学硕士毕业生有超过60%进入了金融服务行业。其中不乏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贝莱德这样如雷贯耳的名字。这些闪亮的Logo,无疑给项目增添了巨大的吸引力。
但是,光环之下,现实往往更加骨感。你必须清楚,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每年,NYU Stern商学院、Courant数学研究所、Tandon工程学院都会向华尔-街输送成百上千名“武装到牙齿”的毕业生。和他们相比,Econ项目的你,优势在哪?劣势又在哪?
课程深度扒皮:理论殿堂还是就业训练营?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到项目的课程设置里去。NYU Econ是一个设立在GSAS下的项目,这意味着它的学术导向会更强一些。
项目的核心课程是“三高”: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这几门课构成了你经济学思维的骨架。它们会教你如何用严谨的数学模型去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比如市场均衡、经济增长和政策影响。老师都是学术界的大牛,上课推公式是家常便饭。这对于想读博深造的同学来说,是极好的训练。
但对于目标是华尔-街的我们来说,问题来了:面试官会考你拉格朗日乘子法吗?交易员会在乎你的GMM估计量是否一致吗?
答案是,不一定。这取决于你面的岗位。
我们来做一个横向比较。假设有三个学生:
学生A,在NYU读金融工程(MFE),他的课程表里是:C++编程、随机微积分、金融衍生品定价。他的技能包是硬核的量化和编程能力。
学生B,在哥大读金融学硕士(MSF),他的课程表里是:财务报表分析、公司估值、兼并与收购。他的技能包是经典的金融分析和估值建模。
学生C,就是你,在NYU读经济学硕士(Econ)。你的课程表里是:时间序列分析、宏观经济预测、博弈论。你的技能包是严谨的数理推导和数据分析能力。
现在,三个人同时去面试一个投资银行(IBD)的初级分析师岗位。这个岗位的主要工作是做PPT、建Excel模型、进行公司估值。你觉得谁最有优势?很可能是学生B,因为他的课程和工作内容完美匹配。学生A的编程能力在这里有点“杀鸡用牛刀”,而你(学生C)的宏观理论,虽然很有深度,但可能不如一个熟练的DCF模型来得直接。
但是,如果三个人去面试一个宏观对冲基金(Global Macro Hedge Fund)的研究员岗位呢?这个岗位需要分析全球利率、通胀和经济增长,从而判断大类资产的走势。这时候,你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你学过的DSGE模型、VAR模型,都是这个岗位日常使用的工具。你的计量经济学功底,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宏观数据。这时候,学生B的估值模型可能就派不上用场了。
再比如,如果你们去面一个量化研究(Quant Researcher)的岗位,特别是做统计套利或者高频交易的。面试官可能会问一些关于时间序列、协整、卡尔曼滤波的问题。这时候,你和学生A都具备一定的优势,因为你们都有很强的数理背景。但学生A在编程实现和模型速度上可能更胜一筹,而你在经济学直觉和模型的可解释性上或许更有想法。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NYU Econ的课程本身,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它是否与你的职业目标相匹配。
它不是一个“即插即用”的职业培训项目,不会手把手教你写代码或者做Pitchbook。它提供的是一套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数理工具。这套工具非常强大,但你需要自己学会如何将它应用到金融实践中去。说白了,它给你的不是鱼,而是渔网和捕鱼的理论,但你得自己下海去捕。
上岸秘籍:学长学姐们是怎么“补课”的?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项目本身不直接教金融实操,那些成功上岸的学长学姐们,到底在两年里做了些什么?我总结了几个核心点,全是血泪经验。
第一招:疯狂“补课”,成为一个“缝合怪”
华尔-街喜欢复合型人才。他们希望你既懂理论,又会实操;既能建模,又能编程。NYU Econ提供了理论基础,实操和编程就得靠你自己补。
补编程:这是重中之重。无论你想做Quant、Data Scientist还是Risk Management,Python都是必备语言。SQL也是处理数据的基本功。很多学长学姐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自学Python,刷LeetCode。NYU Courant数学研究所会开设很多高质量的计算机课程,比如Data Structures, Algorithms,很多Econ的同学都会去旁听或者选修。别指望计量课上教的那点Stata或者R,那在业界看来就是“玩具”。你需要掌握的是Pandas, NumPy, Scikit-learn这些工业级的库。
补金融知识:如果你想去投行或者资管,你需要系统地学习会计学、公司金融和估值。最有效的方法是去Stern商学院蹭课。NYU的选课系统相对灵活,很多商学院的课都对全校开放。我认识的一个同学,两年下来,上的Stern的课比本院的还多,简历上看起来和一个MSF的学生没什么两样。
考证:CFA(特许金融分析师)和FRM(金融风险管理师)是两个含金量比较高的证书。虽然它们不能保证你找到工作,但在简历上绝对是加分项,也能帮你系统地梳理金融知识体系。很多同学会在研一的寒假或者暑假考掉CFA一级。
第二招:精准定位,别用机关枪打兔子
很多同学在求职初期,都犯一个错误:海投。看到Goldman Sachs开个岗位就投,看到Citadel开个岗位也投。结果往往是石沉大海。因为你的背景和岗位要求不匹配。
作为Econ学生,你要学会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你的强项在于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和宏观经济学。那么,你就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类岗位:
- 量化研究/策略(Quant Research/Strats):特别是和经济数据、统计套利相关的岗位。很多基金需要建立模型来预测经济指标,或者寻找基于经济学原理的交易信号。你的计量功底在这里就是核心竞争力。
- 资产管理/买方研究(Asset Management/Buy-side Research):尤其是做宏观策略、固收(Fixed Income)或者大类资产配置的团队。他们需要能看懂美联储报告、分析通胀数据的人才。
- 经济咨询(Economic Consulting):像Analysis Group, Cornerstone Research, Brattle Group这些顶级咨询公司,是Econ毕业生的完美去处。他们的工作就是用严谨的经济学和计量模型为客户解决商业和法律纠纷。
-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银行和金融机构需要大量的模型来计量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这背后全是统计和计量的知识。
相反,传统的投资银行部(IBD)可能并不是你的最佳战场。除非你对会计和估值有极大的热情,并且通过辅修或实习补足了相关背景,否则你很难和那些本科就是金融、来自顶级商学院的“正规军”竞争。
第三招:Networking,把地理优势发挥到极致
在纽约,你最大的资源就是人。NYU的校友网络遍布华尔-街的每一个角落。用好LinkedIn,是每个留学生的必修课。
具体怎么做?不是让你加上好友就问“Can you refer me?”。这是最低效也最惹人烦的方式。正确的姿势是:
1. 找到对口的校友:搜索“NYU Economics”,公司筛选为你心仪的公司,找到和你背景相似、在做你想做的工作的校友。
2. 发一封真诚的短信:模板大概是:“Hi [Name], 我是NYU Econ在读的[Your Name]。我看到您在[Company]做[Role],我对这个领域非常感兴趣。不知道您是否方便在接下来一两周,花15分钟和我喝杯咖啡或者打个电话,分享一下您的经验?非常感谢!”
3. 做好功课去聊天:聊天前,研究一下他的公司、他的工作内容,准备几个有深度的问题。你的目的不是要一个内推,而是获取信息,建立连接,展示你的热情和专业度。一个有价值的对话,远比一次生硬的请求要好。
我认识一个学长,他研一一年,平均每周要做3次这样的“Coffee Chat”。毕业时,他手里拿到了5个面试,其中4个都是通过Networking获得的。
第四招:实习!实习!实习!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对于想进金融行业的同学来说,没有实习经历的简历,几乎等于一张白纸。一份有含金量的暑期实习,是你拿到全职Offer最重要的一步。
华尔-街的暑期实习招聘,通常在前一年的夏末秋初就开始了,也就是你刚入学的时候!这意味着你一落地纽约,就得马上开始修改简历、准备面试。这个节奏非常紧张。
如果秋招不顺利怎么办?别灰心。春季还有很多公司会补招。同时,积极寻找学期中的兼职实习。很多中小型公司非常灵活,不在乎你每周只能工作20个小时。这些经历同样宝贵,能让你的简历在下一轮招聘中脱颖而出。
记住,第一份实习不一定要去顶级大公司。一个在精品投行的经历,能让你学到最扎实的建模技巧;一个在初创基金的经历,能让你接触到交易的方方面面。关键是,要有一段“相关经验”。
写在最后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NYU经济学硕士,是华尔-街的敲门砖吗?
现在,我想你可以自己回答了。它是一块质地优良、分量十足的“砖胚”,但它不是一块打磨好的、闪闪发光的金砖。它给了你顶级的学术训练、无与伦比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人脉网络。但要把这块“砖胚”打磨成能敲开大门的利器,需要你在两年时间里,付出极大的努力去“补课”、去社交、去实践。
这个过程会很辛苦。你可能会在图书馆啃计量理论到深夜,第二天一早又要穿上西装去参加公司的Info Session。你可能会在一天之内收到5封拒信,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但这就是闯荡纽约的常态。
所以,别再问这个项目值不值得了。你应该问问自己:我准备好迎接这样的挑战了吗?我愿意为了那个华尔-街的梦想,去补上那些缺失的课程,去打那些陌生的电话,去投那些看起来希望渺茫的简历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Yes”,那么欢迎来到纽约。这块敲门砖,在你手里,会很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