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请墨大建筑,学姐的真心提醒 |
|---|
| 作品集是绝对的王牌:招生官可能只花3-5分钟看你的portfolio,第一印象决定生死。 |
| PS要有灵魂,别套模板:讲你自己的故事,展现你对建筑和墨大的独特思考。 |
| 早规划,早准备:申请季就是一场信息战和时间战,拖延症是最大的敌人。 |
| 细节决定成败:文件名、PDF大小(官网要求10MB内)、提交格式,一个都不能错。 |
哈喽,lxs.net的各位小伙伴们!我是刚拿到墨尔本大学建筑学Master offer的学姐Cathy。
还记得去年11月的某个凌晨三点,我正对着电脑屏幕上旋转的Rhino模型发呆。桌上是喝了半杯的冰美式,旁边散落着一堆画废了的草图,InDesign的页面还停留在作品集的第8页,进度条仿佛凝固了。那一刻,我真的怀疑人生,感觉自己离南半球那个叫Parkville的校园,隔着一整个太平洋的绝望。我想,屏幕前的你,可能也正在经历或者即将经历这种“头秃”时刻。
但就在上周,我收到了那封标题带着“Congratulations”的邮件。点开的瞬间,感觉一整年的疲惫和焦虑都烟消云散了。所以,我来了!我想把这份滚烫的经验,从作品集的构思到PS的遣词造句,再到逼死强迫症的时间线规划,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你们。这篇不是什么官方指南,就是一个普通学姐踩过坑、熬过夜之后,总结出来的“野路子”秘籍。希望能让你在申请路上,少一点迷茫,多一点底气。
作品集:不只是“好看”,更要有“灵魂”
我们先聊聊占申请权重至少70%的大魔王——作品集(Portfolio)。墨大设计学院(MSD)的官网要求很明确:一个10-15页、小于10MB的PDF,包含3-5个你最好的创意作品。听起来简单?但魔鬼全在细节里。
跳出“炫技”的陷阱,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很多同学(包括一开始的我)有个误区,觉得作品集就是把大学期间所有课程设计的高清渲染图拼在一起。参数化表皮、酷炫的异形结构、神仙打架的效果图……恨不得把十八般武艺全亮出来。但墨大的教授们想看的,远不止这些。他们更想透过作品,看到你的设计思维、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建议是:给你的作品集设定一个核心主题或叙事线索。这根线索能把你不同的项目串联起来,展现你持续关注和思考的某个领域。比如,我当时的主题是“城市空间的再激活”(Reactivating Urban Voids)。在这个主题下,我放了三个项目:
- 项目一(主项目):一个关于上海老旧工业厂房改造的社区中心设计。我没有一开始就画图,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做前期调研,包括用数据图表分析该区域人口结构变化(近5年老龄化率上升了8%),用场地测绘记录下光照和风环境,甚至还访谈了3位住在附近的老居民。这些调研过程占了整个项目展示的近三分之一。这向招生官表明,我的设计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真实数据和人文关怀的。
- 项目二(深化项目):一个参数化装置艺术,探讨的是数字技术如何介入公共空间,引导人流和互动。这个项目展示了我的技术能力(Grasshopper和数字建造),但核心依然是服务于“空间激活”这个主题。
- 项目三(个人兴趣项目):一组城市速写和摄影作品,记录了墨尔本著名的涂鸦小巷Hosier Lane。这部分展示了我的艺术功底和观察力,也巧妙地向墨大“表白”,说明我早已关注这座城市的文化肌理。
你看,这三个项目类型不同,技能点也不同,但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故事。招生官看完,记住的不仅是几个漂亮的设计,更是一个对城市更新有热情、有思考的申请者形象。
过程,过程,还是过程!
记住一句话:最终的效果图只是故事的结局,而招生官更想看你是如何写这个故事的。墨大这种顶级研究型大学,尤其看重你的Research和Design Process。
怎么展示过程?别吝啬你的草图、手作模型、分析图、甚至是失败的尝试。这些“不完美”的东西,恰恰是你思考轨迹最真实的证明。
举个例子,在我的厂房改造项目中,有一页专门放了我的“失败模型集”。我用泡沫板做了三个不同形态的屋顶方案,并用红笔标注了每一个方案的优缺点(比如A方案采光好但结构复杂,B方案成本低但空间单调)。最后才引出我最终选择的C方案。这一页可能没有华丽的渲染,但它清晰地展示了我的推导逻辑和批判性思维,比直接甩出一张最终效果图更有说服力。
排版小心机:像做设计一样做排版
排版是作品集的脸面,千万别掉以轻心。打开你的InDesign,记住以下几点:
- 网格系统是神:建立一个清晰的网格系统,让你的所有页面都保持一致的结构感。这会让你的作品集看起来专业、有条理。
- 留白不是浪费:不要把页面塞得满满当当,适当的留白能让作品呼吸,引导读者的视线聚焦在重点上。
- 字体统一:全本作品集选择1-2种简洁易读的字体就够了(比如Helvetica配Garamond)。标题、正文、图注,用字号和粗细来区分层级。
- 图文并茂,言简意赅:用图说话,文字是辅助。每段文字都应该是对设计思考的高度概括,避免长篇大论。根据2023年的一项眼动追踪研究,招生官在每页的平均停留时间不超过25秒,所以你的信息必须直观、高效。
个人陈述PS:写给未来教授的一封“情书”
如果说作品集是你的硬实力展示,那PS(Personal Statement)就是你与招生官进行灵魂沟通的唯一机会。千万别用“我从小就喜欢搭积木”这种烂俗的开头了!
精准回答三个问题:Why Architecture? Why Melbourne? Why You?
一篇好的PS,内核就是回答好这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
1. Why Architecture? —— 你的初心与思考
把你的建筑热情具体化。是什么特定的事件或观察让你对建筑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我的故事是关于我家楼下的一个街心公园。它原本是一个被废弃的停车场,后来经过微改造,变成了一个有滑板区、社区花园和儿童游乐设施的口袋公园。我亲眼看到这个小小的设计,如何让邻里关系变得热络,让整个社区充满了活力。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建筑不只是造房子,它是一种塑造社会关系、激发公共生活的力量。这个真实、具体的故事,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能打动人。
2. Why Melbourne? —— 做最懂MSD的申请者
这是拉开你和其它申请者差距的关键!证明你选择墨大,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海投。你需要做大量的功课:
- 研究教授:去MSD官网,找到你感兴趣方向的教授。比如,我对数字建造很感兴趣,就在PS里提到了MSD的NExT Lab(新技术实验室)以及Paul Loh教授在该领域的研究,并说明他的研究方向如何与我的作品集项目二以及未来的学习计划相契合。
- 研究课程:不要只说“墨大的课程很好”,要具体到某一个Studio或者课程。比如,你可以说:“我对MSD的Studio C教学模式非常向往,特别是它鼓励学生与真实项目和社区合作,这与我在XX项目中的实践经验高度一致,我相信在这里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 研究理念:MSD非常强调研究导向型设计(Research-led Design)和跨学科合作。你可以在PS里表达你对这种教学理念的认同,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说明你为什么适合这种模式。
根据墨大2023年的年度报告,国际学生占比超过40%,竞争非常激烈。你能展现出对学校的深度了解,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信号。
3. Why You? —— 串联过去,指向未来
这部分是把你作品集里的项目、你的实习经历、你的学术背景和你在墨大的未来学习计划串联起来。告诉他们,你过去的积累为你进入墨大学习做好了充分准备,而墨大的平台将如何帮助你实现未来的职业目标。形成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
保姆级时间线:我的申请马拉松全记录
好的规划是成功的一半。申请季千万不能打乱仗。下面是我亲身实践过的时间表,以申请2月份入学为例,供你参考:
第一阶段:准备期(3月-5月,大三下学期)
- 信息搜集:把墨大建筑系的官网翻个底朝天。课程设置、申请要求(比如雅思要求总分6.5,单项不低于6.0)、教授研究方向、往年学生作品……建一个信息文档,把所有关键信息都记下来。
- 作品梳理:整理大学期间所有课程设计,挑出3-5个有潜力的项目。别担心它们不完美,这个阶段是评估素材,找出短板,明确暑假要努力的方向。
- 语言备考:如果语言成绩还没达标,这是开始刷分的最佳时期。
第二阶段:攻坚期(6月-8月,暑假)
这是整个申请季最宝贵、最完整的一块时间,几乎全部要投入给作品集。
- Week 1-2: 确定作品集主题和最终项目,为每个项目制定详细的深化方案和时间表。
- Week 3-7: 全力深化项目。建模、渲染、画分析图……这是最肝的阶段。每周跟指导老师或学长学姐meeting一次,及时调整方向。
- Week 8-9: 开始排版。在InDesign里搭建好框架,把所有素材分门别类整理好,开始一页一页地“盖房子”。
- Week 10: 细节打磨。检查所有文字、图注,统一字体、色彩,输出PDF初稿。
第三阶段:冲刺期(9月-10月,大四开学)
开学后事情会变多,所以要利用好课余时间。
- PS写作:作品集基本定稿后,你的思路会非常清晰,这时开始写PS事半功倍。写完初稿后,至少找3个人帮你修改:一个专业老师(看逻辑和专业性),一个英语好的同学(看语法和表达),一个不了解建筑的朋友(看故事是否动人)。
- 找老师写推荐信:提前跟老师沟通好,把你的PS和作品集发给他们,方便他们更有针对性地写。
- 准备其他材料:成绩单、在读证明、护照等等,分门别类放好。
- 最终检查:在提交截止日期(通常是10月31日)前一周,把所有材料再检查N遍。特别是作品集PDF,确认大小是否在10MB以内,文件名是否按要求命名。
第四阶段:提交与等待(10月底)
建议提前几天提交,避免截止日当天网络拥堵。提交后,能做的就是放平心态,静候佳音。
写在最后,申请季是一场漫长而孤独的修行。你会无数次想放弃,会看着大神的作品集感叹自己是个“菜鸡”。但请相信,你为作品集熬的每一个夜,为PS抠的每一个词,都在雕琢一个更好的自己。
招生官想看到的,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六边形战士”,而是一个有热情、有潜力、有独特视角的未来建筑师。你的不完美、你的思考过程、你的个人故事,才是你最独特的闪光点。
所以,别怕。大胆地去表达,真诚地去展现。墨尔本的风,真的很大,也真的很温柔。希望明年,能在MSD的草坪上看见你。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