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实力超强,日本大学排名为何总吃亏?

puppy

你是不是也纳闷过,为啥东京大学、京都大学这种级别的“神校”,在世界排名上总感觉有点吃亏,甚至还不如一些你觉得“不过如此”的学校?看到排名时,心里是不是也默默打了个问号?其实呀,这真不是它们实力不行,而是世界排名那套“评分标准”对日本大学有点“水土不服”。比如,排名非常看重国际生比例、英文论文这些指标,而这恰恰是许多日本顶尖大学的“传统弱项”。想知道排名背后到底有哪些“潜规则”吗?这篇文章就带你深入扒一扒,让你看懂日本大学的真正含金量,别再被排名给“忽悠”啦!

小编悄悄话
嘿,准备去日本留学的你,是不是也正抱着一份世界大学排名榜单,一边划着重点,一边心里犯嘀咕?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排名避坑指南”。记住,排名只是参考,选校还得看专业、导师和自己的心!别让数字绑架了你的未来哦!

明明实力超强,日本大学排名为何总吃亏?

去年申请季,我认识的一个学弟小林,经历了一次不大不小的“信仰崩塌”。

小林是个标准的“学霸”,手握N1证书和一份闪闪发光的GPA,目标直指日本的顶级学府——东京大学。在他心里,东大就是亚洲学术界的“圣殿”,是那种需要仰望的存在。可就在他信心满满地准备材料时,一份最新的QS世界大学排名榜单,让他瞬间懵了。

“姐,你看,东大居然排在快30名了?排在它前面的好几所澳洲、英国的大学,我感觉……好像没那么神啊?”他发来的微信语音里,充满了困惑和一丝动摇,“我是不是把日本大学想得太好了?这个排名,我该怎么跟爸妈解释啊……”

我完全理解他的心情。相信每一个关注日本留学的同学,都或多或少有过类似的疑问。看着心目中的“神校”——比如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在世界排名上似乎总有点“憋屈”,甚至不如一些我们印象里“不过如此”的学校,心里难免会打个问号。

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东大、京大真的“不行了”吗?

别急,今天咱们就来当一回“排名侦探”,深入扒一扒这排名背后的“潜规则”,看看日本大学到底在哪吃了亏,也让你看懂,它们的真正含金量到底在哪里。

第一道坎:输在“国际化”的起跑线上

我们先来看看世界大学排名的两大巨头:QS和THE(泰晤士高等教育)。它们就像学校的“全球大考”,但考试科目和评分标准,对日本大学来说,天生就有点“偏科”。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评分项,就是“国际化程度”。这包括两个核心指标:国际学生比例和国际教员比例。

简单来说,你学校里的外国人够不够多?够多,就加分!

这对于英美澳加这些英语系国家来说,简直就是送分题。它们的大学用英语授课,吸引全球学生毫无压力。一所排名靠前的英国大学,国际生比例达到30%-40%是家常便饭。

我们来看看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的数据。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排名32),它的“国际学生比例”得分高达99.6分(满分100),几乎拉满了。而排名更靠前的东京大学(排名28),这项得分是多少呢?——25.1分。京都大学(排名46)更低,只有19.5分。

你看,光是这一项,差距就出来了。这就像一场考试,别人轻轻松松拿了满分,而你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原因,先天就只能拿到及格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日本的主流社会和学术环境,长期以来都以日语为核心。虽然现在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开设了很多SGU等英文授课项目,但其规模和广度,依然无法和英语国家相提并论。大部分的课程、学术研讨、校园生活,还是以日语为主。这就天然地设立了一个语言门槛,把很多非日语圈的优秀学生挡在了门外。

而且,日本大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也植根于它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环境。很多同学选择去日本,就是想沉浸式地学习日语,体验原汁原味的日本文化。所以,这种“不够国际化”的表象,恰恰是它本土化魅力的体现。但可惜,在排名这个“游戏”里,这一点却成了减分项。

第二道坎:论文引用的“语言魔咒”

如果说国际化是“面子”,那学术研究就是“里子”。排名系统里,衡量“里子”的一个关键指标,叫做“单位教员论文引用数”。

这个指标听起来很专业,说白了就是:你学校的教授们发表的论文,被全世界其他学者引用的次数多不多?引用得多,说明你的研究影响力大,是学术界的“大V”。

这听起来很公平,对吧?但问题又出在了语言上。

当今全球学术界,英语是绝对的通用语言。根据统计,国际核心期刊数据库(如Scopus,也是QS和THE排名的数据来源)中,超过90%的论文都是用英文发表的。一篇英文论文,可以被美国、英国、德国、印度的学者无障碍阅读和引用。但一篇日文论文呢?它的读者群基本上就被限制在了日本国内和少数东亚文化圈的学者中。

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日本有非常多顶尖的学者,尤其是在人文社科领域,比如日本文学、历史、社会学,他们最深刻、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都是用日语写成,发表在日本国内最权威的期刊上。这些研究在日本国内是“镇山之宝”,但在国际引用数据库里,却可能“查无此文”,引用量自然就是零。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他创了一套绝世武功,秘籍是用中文写的,只在华山之巅的圈子里流传。而另一个只会三脚猫功夫的,却用英文把自己的招式拍成视频发到了YouTube上,全球点击量百万。在YouTube这个平台上,谁的影响力更大?不言而喻。

我们来看数据。东京大学在2024年QS排名中的“单位教员论文引用数”得分是71.9分,京都大学是71.8分。这个分数不算低,因为日本在材料、化学、物理等理工科领域实力超群,这些领域的教授们也大量在国际顶级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但这个分数,是被文科和社会科学的“低引用”给平均下来的结果。

相比之下,很多欧美大学,即使在某些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如日本顶尖大学,但因为“全员英文写作”,整体的引用数据就非常漂亮。在这场以“英文”为唯一赛道的比赛里,日本大学等于是一只脚被绑着在赛跑。

第三道坎:全球声誉的“信息差”

排名的另一大块分数,来自“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这是通过向全球数万名学者和雇主发放问卷,问他们“你认为哪些大学在你的领域里最牛?”“你最愿意雇佣哪些大学的毕业生?”来打分的。

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指标,说白了,就是拼“名气”。

在这方面,日本的顶尖大学,比如东大和京大,表现还是非常强悍的。毕竟是老牌名校,在学术圈里无人不晓。东京大学的“学术声誉”拿了100分满分,“雇主声誉”也高达99.7分,这才是它能稳居全球Top 30的定海神针。

但问题出在了“第二梯队”的大学身上。

比如东北大学、大阪大学、名古屋大学、东京工业大学,这些在日本国内都是响当当的“旧帝国大学”或顶级工业大学,实力超凡。但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就远不如英美国家那些排名相近的学校了。

一个在纽约工作的HR,可能很熟悉英国的华威大学,但不一定听说过日本的东北大学。一个在德国做研究的教授,可能经常和澳洲国立大学的同行交流,但对名古屋大学的研究成果可能就不太了解。

这种“信息差”导致,在进行全球声誉调查时,这些日本的实力派大学获得的票数,天然就会少一些。这就好像一个超好吃的宝藏街边小馆,街坊邻居都知道它是一绝,天天排队。但它没在抖音、小红书上做推广,所以外地游客压根就不知道它的存在。全球排名调查,就像一个全球版的美食App,那些懂得“营销”、曝光率高的“网红”学校,自然更容易获得高分。

排名看不到的,才是日本大学的“硬核实力”

聊了这么多日本大学在排名上的“吃亏”之处,你可能会问,那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它们的真实水平呢?

我的建议是,把目光从那个总排名上移开,去看看那些排名无法量化的“硬核实力”。

1. 诺贝尔奖的数量:基础研究的深度

诺贝尔奖是衡量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实力的“黄金标准”。自21世纪以来(2000年至今),日本已经诞生了19位诺贝尔科学奖(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得主,这个数量仅次于美国,高居世界第二!

这些诺奖得主,几乎都与日本的顶尖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

  • 京都大学:被誉为“科学家的摇篮”,培养了包括山中伸弥(2012年医学奖)、本庶佑(2018年医学奖)在内的众多诺奖得主。

  • 名古屋大学:在物理和化学领域大放异彩,诞生了6位诺奖得主,包括发明了蓝色LED的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2014年物理学奖)。

  • 东北大学:在材料科学领域独步天下,日本的“材料学黄埔军校”,其校友田中耕一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学奖。

一个学校能培养出多少诺奖级的研究成果,这背后体现的是其深不可测的学术底蕴、自由的研究氛围和长远的科研投入。这一点,是任何排名数字都无法简单概括的。

2. 独一无二的研究室制度:导师制的极致

如果你打算去日本读研究生(修士或博士),那么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校的排名,而是你所在的“研究室”(Kenkyushitsu)和你的导师。

日本大学的研究室制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师徒制”培养模式。进入一个研究室,你就不再是一个简单上大课的学生,而是成为了一个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你的导师会像“大家长”一样,亲自指导你的研究课题,手把手带你做实验、写论文。你和同研究室的前辈、后辈(也就是“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关系紧密,大家每天在一起,既是同学,也是战友,更像家人。

这种高强度、沉浸式的科研训练,能让你在短时间内获得飞速的成长。你所能获得的指导和资源,可能远超于在欧美大学里一年只能见到导师几次的“放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含金量,是排名里那个冰冷的“师生比”数据完全无法体现的。

3. 超高的国内就业率:企业界的“金字招牌”

对于大部分留学生来说,毕业后的出路是头等大事。而日本顶尖大学的毕业证,在国内就是一张通往各大企业的“黄金门票”。

日本社会有着非常深的“学阀”文化,也就是名校情结。索尼、丰田、三菱、日立这些世界500强企业,每年都会专门去东大、京大、早大、庆应这些学校开宣讲会、抢着要人。从这些学校毕业,你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愁的是手里的offer太多,不知道该选哪一个。

根据QS发布的2022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东京大学位列全球第25,早稻田大学位列第37。但这只是全球视野下的排名。如果单看在日本国内,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就是就业市场上的“王炸”。这种强大的就业保障,是你在选择学校时,必须考虑到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隐藏福利”。

别让排名定义你,你应该如何选择?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要全盘否定排名,而是希望你能更聪明、更理性地使用它。

所以,当你再打开那份排名榜单时,可以试试这样做:

第一,看专业排名,而不是总排名。一个大学的综合排名可能在100开外,但它的某个特定专业,比如材料科学、机械工程、动漫设计,可能位列全球前20。对于专注于某个领域的你来说,专业排名远比综合排名更有意义。

第二,去查你心仪的导师和研究室。在日本,跟对一个“大牛”导师,比进一个排名更高的学校要重要得多。去大学官网,找到你感兴趣的学院,看看里面的教授们都在研究什么。他们的研究方向是不是你喜欢的?他们最近发表了哪些论文?这个研究室的氛围怎么样?这才是决定你未来几年学术生活质量的关键。

第三,明确你的职业规划。你未来是想回国发展,还是留在日本工作?如果想留在日本,那么一所日本顶尖大学的学历,其认可度绝对超过很多排名比它高的欧美大学。日本企业非常看重本国的教育体系,他们相信从这些名校里走出来的学生,具备他们所需要的严谨、坚韧和团队合作精神。

选校就像谈恋爱,不能光看对方在“福布斯富豪榜”上排第几,更要看你们的性格合不合,三观匹不匹配。

找到那个能让你发光发热的研究室,那个能点燃你学术热情的导师,远比一个漂亮的排名数字重要一万倍。别再为那个看起来有点“吃亏”的排名而焦虑了,日本大学的真正价值,需要你亲自去探索和体会。

你的未来,应该由你自己做主!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19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