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学习,我在澳洲解锁了人生新副本

puppy

还在以为澳洲留学就是赶due、泡图书馆吗?我刚来时也这么想,结果一不小心就解锁了超乎想象的人生新副本!从手忙脚乱地学做咖啡师,到和local朋友开着车追逐日落,再到一个人搞定租房、报税这些生活大boss。这段经历给我的,远不止一张文凭,更是一种“什么都能搞定”的底气和看世界的新视角。如果你也对南半球的生活充满好奇,来看看我的故事吧,或许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开启澳洲新副本前的心态准备
拥抱不确定性: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从找房子到找工作,很多事不会一帆风顺。把这些都当成“打怪升级”,心态会好很多。
主动出击,别害羞:澳洲的文化是“你必须说出来”。无论是课堂上不懂,还是工作中需要帮助,主动开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没人会读心术,你的沉默只会被当成“没问题”。
别给自己设限:别觉得“我英语不好,做不了服务业”或者“我一个女生,搞不定搬家”。澳洲会给你无数机会证明:你比自己想象中能干得多。
学会享受独处:一个人逛超市,一个人看日落,一个人解决难题。孤独是留学的必修课,但学会和自己相处,是成长中最酷的部分。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一个在墨尔本待了快四年的“老学姐”。

还记得我刚落地澳洲的第三天,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站在空荡荡的出租屋里,面对着一地从宜家买回来的、还没拆封的纸箱子。那天墨尔本的天气特别好,阳光透过百叶窗照进来,但我心里却是一片阴霾。

在国内,我连灯泡都没自己换过。现在要我对着一堆看不懂的说明书,把一堆木板和螺丝变成一张床、一个书柜?我当时真的差点就坐在地上哭了,满脑子都是“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受这个罪”。

折腾了整整一个下午,手上磨出了两个水泡,终于在天黑前把床安装好了。当我瘫倒在亲手装好的床上时,没有想象中的精疲力尽,反而是一种奇怪的、前所未有的满足感。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趟留学之旅,或许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为了那张毕业证。

如果你也觉得澳洲留学就是赶 due、泡图书馆、final 季通宵,那这篇文章可能会让你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南半球。这不只是一份留学攻略,更像是我磕磕绊绊打通关的一份“人生副本”记录。

副本一:从“咖啡小白”到“全能Barista”

刚来的第一年,除了上课,我的生活两点一线:学校和家。看着银行账户里的数字一点点变少,爸妈打来的钱很快就花在了房租和账单上,我心里开始发慌。

“得找份工作”,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不只是为了钱,更想真正“混入”澳洲社会,而不是永远飘在一个由留学生组成的小圈子里。

在墨尔本,空气里都飘着咖啡香。这里的咖啡文化是刻在骨子里的,每个人早上手里都得有一杯 Flat White 或者 Long Black。于是我把目标锁定在了咖啡师(Barista)上。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我拿着自己蹩脚的简历,一家一家咖啡店去问,得到的回复基本都是:“Do you have any experience?”(你有经验吗?)。我当然没有,在国内我连全自动咖啡机都没用过。

碰壁了十几家之后,我意识到这样不行。我花了几百刀,报了一个两天的咖啡师速成班,从认识咖啡豆、打奶泡,到硬着头皮学拉花。两天下来,我拉出的心形图案歪歪扭扭,像个发育不良的土豆。

但至少,我简历上可以写上“Trained Barista”了。终于,一家社区里的小咖啡店老板给了我一个试工的机会。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三个小时,大脑飞速运转,要记住十几种咖啡的名字和做法——“A skinny cap with one sugar,” “A three-quarter latte,” “A soy flat white extra hot.” 客人的口音五花八门,我得竖着耳朵听,生怕做错了被骂。

幸运的是,我留下了。从最开始手忙脚乱,一杯咖啡要做五分钟,到后来可以一边和排队的熟客聊天,一边手速飞快地同时做三杯不同的咖啡,这个过程大概花了三个月。

这份工作带给我的,远不止是薪水。根据澳大利亚公平工作调查专员署(Fair Work Ombudsman)的数据,截至2024年,澳洲的最低时薪已经超过了23澳元,如果是周末或者节假日上班,薪水还会更高。我当时做兼职,时薪大概在28澳元左右,完全可以覆盖我的生活费,甚至还能攒下一点旅游基金。

更重要的是,我在这里学会了真正的“沟通”。不是课本上那种,而是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有每天早上都来买同一款咖啡的建筑工人,有推着婴儿车来喘口气的年轻妈妈,还有下午总来点一杯浓缩咖啡提神的老爷爷。我听他们聊橄榄球赛,聊天气,聊自家后院的柠檬树,我的英语口语和听力在这间小小的咖啡店里突飞猛进。

根据澳洲政府目前的规定,持学生签证的留学生在学期期间每两周最多可以工作48小时,假期则没有限制。这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去体验职场。我的很多朋友,有的在零售店做导购,有的在餐厅做服务员,还有的在学校里做助教。这些经历,不仅让我们经济上更独立,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当地的文化和工作方式。

当我能熟练地和客人开着玩笑,推荐今天的新款意式浓缩,并送上一个完美的拉花时,我知道,我解锁的不仅仅是“做咖啡”这个技能,更是“自信”和“融入”这两个无价的徽章。

副本二:搞定生活大Boss——租房、报税与“生存哲学”

如果说打工是融入社会的“初级副本”,那么独立处理生活琐事,绝对是每个留学生都要面对的“终极Boss”。

首当其冲的就是租房。刚来时住的homestay(寄宿家庭)虽然省心,但总觉得不够自由。于是,半年后我决定自己出去租房。这一步,直接把我从“象牙塔”拽进了“人间修罗场”。

澳洲租房,尤其是在悉尼、墨尔本这样的大城市,竞争非常激烈。你需要在 Realestate.com.au 或者 Domain 这样的网站上,像刷Tinder一样刷房源。看到心仪的,立马预约看房(Inspection)。看房通常是开放式的,十几甚至几十个人在短短15分钟内涌进一个小小的公寓,像我这样的“外国人”在里面毫无优势。

填申请表更是像在做背景调查,收入证明、身份ID、前房东推荐信……我当时哪有这些东西。最后,我靠着一份咖啡店的工作合同和银行账单的存款证明,再加上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求租信”给房东,才终于拿下了市中心一个小小的一居室。

数据显示,2024年初,悉尼一套公寓的周租金中位数已经超过了700澳元,墨尔本也接近600澳元。对于学生来说,合租是更普遍的选择,一个单间的价格通常在每周250到450澳元不等,具体取决于地段和房间条件。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看条款,尤其是关于押金(Bond)和退租清洁的部分,这都是“坑”的重灾区。

搞定了房子,下一个Boss是“报税”。只要你在澳洲工作,哪怕只是每周几小时的兼职,都必须申请一个税号(Tax File Number, TFN)。每年7月到10月是澳洲的报税季,你需要向税务局(ATO)申报你上一财年的全部收入,然后根据你的收入情况,决定是需要补税还是能获得退税。

第一次听到“报税”这两个字,我头都大了,感觉是离我生活非常遥远的东西。但实际上,整个过程比想象中简单。ATO的官网有非常详细的指引,还有一个叫做 myTax 的在线系统,只要你跟着步骤一步步填写信息,系统会自动帮你计算好一切。第一次成功拿到几十澳元的退税时,那种“我又搞定了一件大事”的成就感,别提多爽了。

除了这两大Boss,还有无数的小怪兽需要你去打:比如对比哪家电信公司的手机套餐最划算;研究怎么办理银行卡,哪种账户没有管理费;学习看懂水电煤的账单,并按时缴费;还有就是精打细算地逛超市,知道每周三是Coles和Woolworths两大超市打折手册更新的日子。

这些事情,在国内时可能从未关心过,父母都帮你安排得妥妥当当。但在澳洲,你必须成为自己的“生活管理员”。这个过程虽然繁琐,甚至有点痛苦,但它会把你打磨成一个真正独立、有条理的成年人。当你能云淡风轻地处理这一切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拥有了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能好好生活下去的底气。

副本三:跳出“留学圈”,在路上发现不一样的澳洲

根据澳洲教育部门的统计,在澳的国际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了70万。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意味着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个舒适的、说中文的圈子,待在里面不出来。

我承认,和同胞们在一起非常有安全感。我们可以一起吐槽,一起吃火锅,一起过春节。但这也会让你错过很多东西,让你看到的澳洲,永远是“游客视角”的澳洲。

转折点发生在我大二那年。我在一门小组作业里认识了一个叫 Liam 的本地男孩。他是个典型的澳洲阳光大男孩,热爱冲浪和户外运动。作业做完后,他邀请我和另外几个朋友一起去大洋路(Great Ocean Road)来个周末公路旅行。

我当时很犹豫,感觉和一群local出去玩会很尴尬,怕自己英语不够好,也怕get不到他们的笑点。但在朋友的鼓励下,我还是硬着头皮去了。

那是我留学生活中最难忘的一个周末。我们租了一辆车,轮流开车,车里放着震耳欲聋的摇滚乐。Liam 一路上都在讲各种冷笑话,我们沿着蜿蜒的海岸线行驶,一边是蔚蓝的太平洋,一边是陡峭的悬崖。我们在小镇的肉铺买最新鲜的香肠,晚上在海边的营地生火BBQ,抬头就是南半球璀璨的星空和银河。

他们教我玩澳洲人最爱的沙滩板球,虽然我挥拍的样子很蠢,但每个人都笑得前仰后合。我们聊的不再是作业和考试,而是梦想、家庭,以及对未来的看法。我发现,抛开国籍和肤色的标签,我们作为年轻人,有着那么多相似的迷茫和憧憬。

那次旅行后,我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拓展自己的社交圈,我加入了大学的徒步社团,每个月都和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去探索周边的国家公园。我还报名成了一个动物收容所的志愿者,每周花半天时间去照顾那些被遗弃的小猫小狗。

在澳洲,参与社区活动和志愿服务的文化非常浓厚。这不仅是结交新朋友的好方法,更是深入了解这个社会价值观的绝佳途径。你会发现,澳洲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对社区的归属感,都是在日常的点滴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跳出舒适区,去和一个完全不同背景的人交朋友,去尝试一件你从未做过的事。这比在课堂上听一百遍“跨文化交流”理论要有用地多。你看到的澳洲,将不再只有悉尼歌剧院和考拉,而是那些鲜活的人,那些动人的故事,和那片广袤土地上蕴藏的无限可能。

写在最后的话

写了这么多,其实想说的很简单。

来澳洲留学,拿到一张不错的成绩单,顺利毕业,这固然重要。但请别忘了,生活远比书本要宽广得多。

你可能会在某个赶due的深夜感到崩溃,可能会在想家的时候偷偷掉眼泪,也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感到无所适从。这些都是真的,是留学这枚硬币的另一面。

但请相信我,当你独自一人搞定一份复杂的租房合同,当你用自己赚来的钱买了一张去塔斯马尼亚的机票,当你能和local朋友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时,你获得的成长,是任何一门课程都给不了你的。

别怕犯错,别怕麻烦,更别怕开口求助。你最大的收获,可能就藏在你最不敢尝试的那件事里。

很多年后,你可能已经记不清某门课的具体内容,但你一定会记得那个在宜家手忙脚乱的下午,那杯你亲手做出的完美咖啡,和那条通往未知风景的公路。这些经历,会成为你的一部分,塑造一个更坚韧、更开阔、也更有趣的你。

这,才是留学送给你最好的礼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411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