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申请:早申还是常规?选对=半个offer!

puppy

每到申请季,“要不要早申”绝对是让无数小伙伴头疼的大事。都说早申录取率高,像个“绿色通道”,但它真的是适合所有人的万能钥匙吗?冲动之下递交了不够完美的材料,反而可能错失良机。这篇文章可不是简单罗列利弊,而是会像朋友一样,手把手帮你分析:你现在的标化、活动、文书到底准备好了吗?什么样的背景冲ED(提前决定)最有利?EA(提前行动)和RD(常规申请)又该如何巧妙布局,才能最大化你的录取机会?选对了策略,真的等于半个offer到手!快来看看,帮你把这最关键的一步走稳走对。

申请方式 全称 核心特点 适合人群
ED (Early Decision) 提前决定 只能申请一所;具有约束力,录取了就必须去。 有明确的梦校,且自身条件与学校匹配度极高,准备充分的学霸。
EA (Early Action) 提前行动 可以申请多所;无约束力,录取了也可以不去。 准备较为充分,想早点拿offer保底,或想冲刺但不想被绑定的同学。
RD (Regular Decision) 常规申请 申请截止日期最晚;无约束力,录取后可自由选择。 所有人都可以申请,尤其适合需要更多时间打磨材料、提升成绩的同学。

十一月的第一个deadline像个闹钟,把高三的Leo从梦里揪了出来。他盯着电脑上Common App的界面,鼠标悬在“Submit”按钮上,手心全是汗。这可是他的梦校——康奈尔的ED申请。身边的同学A已经早早递交了芝加哥大学的ED,拿到了面试;学霸B更是手握好几个公立大校的EA offer,悠哉悠哉。“再不交就晚了!”“早申录取率高啊,冲一把!”这些声音在他脑子里打架。可他的托福成绩还有提升空间,那个准备了很久的科研项目,最终报告要12月才出来...按下这个按钮,真的就是最优解吗?

这个场景,是不是感觉有点眼熟?每年这个时候,lxs.net的论坛里关于“早申还是常规”的帖子都会被顶上天。今天,咱不整那些虚的,就当是你的学长学姐,跟你掏心窝子聊聊,这道申请季的头号选择题,到底该怎么做。

早申的“高录取率”,是馅饼还是陷阱?

“ED录取率是RD的三倍!”这种说法你肯定听过,而且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真的。数据不会说谎,我们来看几组顶级大学2028届(2023-2024申请季)的早申数据:

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早申录取率为14.8%,而它去年的常规录取率只有可怜的个位数。布朗大学早申录取了898人,录取率14.4%,而它去年的整体录取率仅为5.1%。杜克大学ED录取率12.9%,也远高于其整体录取率。这些数字看起来,早申简直就是通往梦校的VIP通道。

冷静!你看到的只是故事的一面。为什么早申录取率这么高?你得明白招生官在想什么。对于学校来说,ED是锁定优秀生源、保证入学率(yield rate)的绝佳工具。一个学生愿意用ED来申请,等于是在向学校大声表白:“我非你不可!”这种忠诚度,招生官非常看重。

但这个“绿色通道”里,挤满了什么样的人?一大批是学校早就盯上的体育特长生(recruited athletes),他们的录取标准和普通申请者不一样。还有一部分是“Legacy”,也就是父母是校友的申请者,他们也自带光环。剩下的大部分,是那些准备得极其充分、各方面都毫无短板的“神仙”申请者。他们的SAT/ACT、GPA、活动列表、推荐信、文书,在11月1号之前就已经打磨得闪闪发光。

所以,你看到的那个高录取率,是这些顶尖选手拉高了平均值。如果你在材料还不够完美的情况下,仅仅因为“录取率高”就匆忙冲进去,很可能就成了“炮灰”,陪跑一圈,最后收到一封拒信,连被放入RD池子再审一次的机会都没有。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我身边就有个例子。一个学妹,非常喜欢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HU),她的GPA和活动都还不错,但标化成绩比JHU的平均线低了大概40分。中介和家人都劝她“冲一把ED,说不定有奇迹”。结果,她匆忙提交了申请,12月中旬收到了脆拒。后来她在RD阶段,因为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文书和活动列表都更新了,最终拿到了UCLA和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offer,这俩可都是顶尖的公立大学。她后来总说,如果当初不那么冲动,把JHU放在RD,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至少不会在申请季一开始就心态崩溃。

灵魂三问:你真的准备好早申了吗?

别光听别人怎么说,也别被数据冲昏头脑。坐下来,泡杯茶,老老实实回答自己三个问题。这比你刷一百篇经验帖都有用。

第一个问题:你的“硬件”达标了吗?

这里的硬件,主要指你的GPA和标化成绩(如果你选择提交的话)。你摸着良心问问自己,你现在的分数,放在你梦校往年的录取学生中,是个什么水平?是中位数以上,还是在平均线边缘疯狂试探?

打个比方,你想ED卡内基梅隆大学(CMU)最火的计算机学院。查一下数据,你会发现被录取的学生,SAT数学部分几乎是满分,整体分数也普遍在1550+。如果你手里的分数是1480,虽然也很优秀,但在ED这个神仙打架的池子里,竞争力就显得不足。更关键的是,你是不是还有提升空间?如果你觉得自己再刷一次分,很有可能冲上1530,那你为什么要把一个“半成品”的自己,急匆匆地推到招生官面前呢?RD给你争取到的那两个月,可能就是你从“优秀”到“卓越”的关键一跃。

记住,早申不是让你去赌一个奇迹,而是让你用最强的姿态去锁定一个机会。如果你的成绩单上还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比如12年级上学期的成绩特别亮眼,那RD阶段提交一份包含这半学期成绩的、更漂亮的成绩单,效果会好得多。

第二个问题:你的“软件”是不是最佳版本?

软件,就是你的活动、奖项和文书。这部分比硬件更花时间打磨。你的活动列表是不是已经完整地展现了你的热情和领导力?你有没有一个很重要的全国性比赛或者项目成果,恰好在11月、12月才会出结果?

我认识一个申请经济学方向的同学,他暑假参加了一个含金量很高的商业挑战赛,一直持续到11月底才公布最终获奖名单。他原本打算ED西北大学,但如果ED,他就没法在申请材料里写上这个比赛的最终大奖。他纠结了很久,最后决定放弃ED,把宝押在RD上。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无比正确。他最终拿到了全国金奖,这个奖项成了他RD申请材料中的点睛之笔,帮他敲开了芝加哥大学的门。如果他当时为了赶ED的deadline,提交了一份“未完待续”的活动列表,结局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文书也是一样。一篇好的主文书,改个十几遍都算少的。你需要时间去反思,去和老师、朋友交流,去一遍遍地修改措辞,让它真正能代表你自己。那种为了赶时间,一周憋出来的文书,和花两个月精心雕琢出来的文书,招生官一眼就能看出来。不要用一份仓促的文书,去敲你最想进的学校的大门。

第三个问题:那所学校,真的是你的“唯一”吗?

这个问题,专门问给想申请ED的你。ED是绑定的,一旦录取,你就必须撤回所有其他学校的申请,并且入学。这意味着你放弃了比较不同学校offer的机会,也放弃了比较奖学金和助学金(Financial Aid)的机会。

你真的对这所学校了解得那么透彻吗?它的学术氛围、地理位置、校园文化、优势专业、甚至食堂的饭菜,你都喜欢吗?你确定它就是你的“the one and only dream school”?如果你的答案有一丝犹豫,那么请慎重选择ED。ED的“忠诚”,代价是失去所有的选择权。

特别是对于需要考虑家庭经济状况的同学,ED更要三思。不同的私立大学给出的Financial Aid package可能会有天壤之别。如果你被ED的学校录取,但给的钱不够理想,你就陷入了一个非常被动的境地。虽然理论上可以因为经济原因拒绝ED offer,但操作起来非常复杂,还可能影响你和学校的关系。

所以,到底该怎么布局?

说了这么多,不是劝你放弃早申,而是希望你做出最明智的布局。策略对了,真的等于半个offer到手。

冲ED,要做就做最靓的仔。 如果你满足以下条件:1)有且仅有一所真爱梦校;2)你的标化、GPA等硬件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这所学校的录取平均线;3)你的活动列表和文书已经打磨到自己非常满意的程度;4)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不需要比较奖学金。那么,恭喜你,你就是最适合ED的选手!大胆去冲吧,用你最完美的姿态,告诉你的梦校,你就是它在等的人。

巧用EA,给自己一颗定心丸。 EA(提前行动)简直是“选择困难症”和“求稳派”的福音。它不绑定,你可以同时申请好几所学校的EA,录取了也可以不去。对于那些准备得比较充分,但又没有一个明确ED目标的同学来说,EA是绝佳选择。你可以申请几所匹配(Match)和保底(Safety)学校的EA,比如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等优秀的公立大学。如果能在12月或者1月就早早收到一两个offer,整个申请季的压力会小很多,心态也会更稳,RD阶段可以更从容地去冲刺你的“彩票”学校。

决战RD,厚积薄发才是王道。 如果经过前面的自我评估,你发现自己更需要时间,那就大大方方地选择RD。申请季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利用好11月到12月这段黄金时间,你可以:

  • 再考一次SAT/ACT或托福,把分数刷到更有竞争力的水平。
  • 让12年级上学期的GPA尽可能漂亮,展现你的学术潜力。
  • 完成一项重要的活动或比赛,为你的履历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 把你的主文书和补充文书改到无可挑剔。

RD池子虽然大,竞争者也多,但一个准备充分、持续进步的申请者,永远是招生官最欣赏的那一类。很多同学都是在RD阶段,凭借更完善的材料,拿到了比早申阶段更好的录取结果。

说到底,早申还是常规,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这就像谈恋爱,是鼓起勇气早早表白,还是默默准备成为更好的自己再出击,取决于你自己的节奏和状态。

别被身边同学的进度带着跑,也别被那些所谓的“大数据”唬住了。申请季最忌讳的就是攀比和焦虑。你的申请,主角是你自己。花点时间,认真地、诚实地审视一下你手中的“牌”,然后打出最适合你自己的那一套组合拳。稳稳地走好这最关键的一步,那个最适合你的offer,就在终点等你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413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