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看排名!湖首大学经济学真实就读体验

puppy

嘿,还在为大学排名头疼吗?我懂你!当初我也在排名榜里反复横跳,差点就错过了湖首大学。说实话,这里的经济学专业可能在榜单上不显眼,但真实的就读体验给了我太多惊喜。想象一下,几十人的小课堂,教授不仅能记住你的名字,还愿意手把手带你做项目;课程设置超接地气,让你把理论用在刀刃上,Co-op机会也实实在在。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却有特别紧密的同学关系和对留学生超友好的社区氛围。如果你想知道,跳出“排名滤镜”看大学,会发现怎样一片新天地,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来听听我的大实话吧!

小编温馨提示
这篇文章是基于我个人在湖首大学的就读体验,加上一些学弟学妹的反馈,希望能给你一个非官方、更接地气的参考。
排名很重要,但它真的不是全部。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文中的数据和信息是我写作时查到的最新版本,但学校政策总在变,申请前一定要去官网(lakeheadu.ca)再确认一遍哦!

别只看排名!湖首大学经济学真实就读体验

嘿,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在 lxs.net 码字的小编。今天想跟你们聊个掏心窝子的话题。

还记得我当年拿到 offer 雨的那段日子吗?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 QS、THE、Maclean’s 这几个排名网站之间反复横跳。我妈比我还紧张,天天拿着个小本本,把多大、UBC、滑铁卢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念叨个不停,仿佛进了这些学校,我的人生就自动开启了“简单模式”。

我的 offer list 里,夹着一个看起来有点“格格不入”的名字——Lakehead University,湖首大学。说实话,当时我对它一无所知,只知道它在安大略省一个叫“桑德贝”(Thunder Bay)的地方,地图上看着离多伦多十万八千里。在 Maclean’s 排名里,它被归在“基础类大学”(Primarily Undergraduate)里,虽然在这个类别里常年排名前十,但跟那些“综合类”和“医博类”的巨头们一比,瞬间就感觉矮了一头。

我当时那个纠结啊,一边是排名闪闪发光但可能把我淹没的“名校”,一边是这个名不见经传、但给我发了不错奖学金的“小透明”。我甚至因为这个选择,跟家里人闹了好几天别扭。我爸妈觉得,花那么多钱出国,不去个排名靠前的学校,说出去都没面子。我理解他们,但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问我: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活?是想成为一个庞大机器里的螺丝钉,还是想在一个小而精的环境里,被真正地看见和塑造?

最后,我做了一个当时看起来很“冒险”的决定。今天,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聊聊,当我跳出那个该死的“排名滤镜”后,在湖首大学读经济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什么?教授居然叫得出我的名字?”

在国内上学时,我们习惯了上百人的大课堂,老师站在遥远的讲台上,我们是台下密密麻麻的小点。我本以为加拿大的大学也差不多,特别是像多大、UBC 那样的地方,听说基础课的 lecture hall 能坐下上千人,跟开演唱会似的。

来到湖首的第一节经济学导论(ECON 1100),我就傻眼了。教室里大概就坐了七八十个人。这已经是我在湖首上过的最大的课了。到了大二、大三,专业课的规模迅速缩小。比如我印象很深的《中级宏观经济学》(ECON 2111),整个班只有 40 个人左右。到了大四的研讨课(Seminar),比如《计量经济学 II》(ECON 4211),更是只有不到 20 个学生,大家围着一张大桌子坐,跟开圆桌会议一样。

你可能会问,班级小,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

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你不再是一个学号,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开学第二周,我的宏观经济学教授 Dr. Di Matteo 就在课堂上点名叫我回答问题了。我当时吓了一跳,心想他怎么会认识我?后来我才发现,他几乎能叫出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他会在课间主动走过来,问你“上次讲的 IS-LM 模型搞懂了吗?”,或者在你交完作业后,给你发邮件说“你这次的分析很有趣,但数据引用可以更严谨一些”。

这种体验是颠覆性的。你不敢逃课,因为教授真的会发现你不在。你不敢划水,因为你随时可能被 cue 起来发言。但更重要的是,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和被重视感。有问题?下课直接冲上讲台就能问,教授会耐心给你画图讲半天。有想法?可以直接在课堂上提出来,和教授、同学展开辩论。根据湖首大学官方的数据,学校的师生比大约是 15:1,其中桑德贝校区为 15:1,奥里利亚校区更是达到了 13:1。这个比例在加拿大公立大学里是相当惊人的。

我有个朋友在多伦多大学读 Rotman 商学院,他跟我吐槽,他的教授有专门的助教(TA)团队,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教授本人,所有问题都得通过 TA。期末想找教授写推荐信?对不起,教授对你毫无印象。而在湖首,只要你表现得积极主动,跟教授建立良好的关系简直是水到渠成的事。我的毕业论文导师,就是教我计量经济学的教授,我们每周都会有一对一的 meeting,他不仅指导我的论文,还跟我聊未来的职业规划,甚至帮我修改简历。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是在一个几百人的大课堂里永远无法得到的宝贵财富。

学的不是“屠龙术”,是能直接上手的真本事

很多留学生吐槽,大学里学的理论太“高大上”,跟现实脱节,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啥也用不上,戏称为“屠龙之术”。湖首的经济学课程设置,给我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务实。

当然,那些基础的理论模型,比如微观的供需曲线、宏观的凯恩斯主义,我们一样要学,而且要求非常扎实。但湖首的课程更强调应用。举个例子,我们有一门课叫《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ECON 3315)。这门课不只是教你理论,期末项目是让我们分组,去为桑德贝市的一个真实项目做成本效益分析。我们组当时选择的课题是“评估在市区增设一条新的公交线路的可行性”。

为了这个项目,我们真的跑去市政府网站扒数据,在公交站做问卷调查,采访市民,计算潜在的经济效益(比如减少的通勤时间、环境污染)和成本(车辆采购、司机工资、油费)。最后做出来的报告,虽然很稚嫩,但整个过程让我们把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我们学会了如何处理不完美的真实数据,如何跟团队协作,如何向非专业人士展示我们的分析结果。这种经验,比在书本上背一百个公式都管用。

再比如我们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授没有给我们一个处理好的完美数据集让我们跑回归分析,而是直接把我们扔到加拿大统计局(Statistics Canada)的数据库里,让我们自己找感兴趣的话题,自己搜集、清洗数据,然后建立模型进行分析。我当时研究的是“教育水平对安大略省不同族裔收入差距的影响”。那个过程虽然痛苦,但当我真的从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里跑出了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时,那种成就感无与伦 比。这段经历后来写在我的简历上,在面试 Co-op 的时候,面试官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湖首经济系还鼓励本科生参与到教授的研究项目中。因为系小人少,机会反而更多。只要你对某个教授的研究方向感兴趣,成绩也还不错,完全可以主动发邮件去当研究助理(Research Assistant)。这不仅能赚点零花钱,更重要的是能让你提前体验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对于想继续读研深造的同学来说,是含金量极高的背景提升。

Co-op 带薪实习:真金白银的职场入场券

对于我们留学生来说,找工作是头等大事。而 Co-op(带薪实习)项目,无疑是通往加拿大职场最有效的一块敲门砖。很多学校的 Co-op 项目竞争异常激烈,或者只是个“可选”的摆设。但在湖首,Co-op 是被高度重视的,而且机会实实在在。

湖首的 Co-op 办公室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从你大二决定要加入 Co-op stream 开始,就会有专门的老师指导你如何写简历、求职信(Cover Letter),如何准备面试,甚至还会组织模拟面试(Mock Interview)。他们有一个专门的求职系统,里面会发布大量合作企业的工作岗位,很多岗位是专门留给湖首学生的。

你可能会担心,桑德贝这么个“小地方”,能有什么好的实习机会?这是个常见的误解。首先,很多实习机会是远程的,或者在多伦多、渥太华等大城市。湖首的 Co-op 网络遍布全安省乃至全加拿大。其次,桑德贝作为安省北部的经济和行政中心,本身就有很多政府机构、银行和公司的地区总部。

我的学长 Alex,就是经济学专业的,他的第一个 Co-op term 是在加拿大税务局(CRA)的桑德贝办公室,做税务审计助理。第二个 term,他凭借着这份政府工作经验,成功申请到了多伦多道明银行(TD Bank)总部的金融分析师实习岗位。毕业后,他顺利拿到了 TD 的全职 offer。他说,如果没有第一份在 CRA 的实习,他一个非顶尖名校的学生,简历可能在第一轮就被筛掉了。

根据湖首大学官方公布的数据,参加 Co-op 项目的学生就业率非常高,超过 90% 的学生在毕业后六个月内找到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实习期间的薪水也很可观,时薪通常在 18-25 加币之间,一个为期四个月的实习期,不仅能覆盖掉下个学期的生活费,还能小有结余。这对于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意义重大。

最重要的是,Co-op 给了我们一个试错和探索的机会。你可以通过实习,了解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这个行业,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这份宝贵的经验,是任何课堂都无法给予的。

这里没有内卷,只有紧密的社区和人情味

聊完了学习和工作,再聊聊生活吧。选择湖首,意味着你选择了一种与多伦多、温哥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桑德贝不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这里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没有逛不完的奢侈品店。但这里有壮丽的苏必利尔湖景,有被誉为“加拿大七大奇迹”之一的“沉睡的巨人”(Sleeping Giant Provincial Park)。周末,我们的娱乐活动不是去挤商场,而是和朋友们一起去爬山、去湖边烧烤、去露营看星星。冬天虽然漫长寒冷,但滑雪、冰钓、打冰球也别有一番风味。这种亲近自然的生活,让人的心态变得特别平和。

因为城市小,生活成本也低得多。我在桑德贝租一个带独立卫浴的房间,月租金大概 600-700 加币。我那个在多大的朋友,在市中心合租一个公寓里的小房间,就要花掉 1200 多加币。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旅行,可以投资自己,生活质量反而更高。

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社区氛围。湖首的国际学生比例不低,大约占 10% 左右,来自全球 80 多个国家。学校的国际学生中心(International Student Services)服务特别周到,从接机、安排住宿,到办理银行卡、手机卡,再到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你能很快地融入新环境。因为大家都是远离家乡来到这个“小地方”,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特别紧密。

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刚来时参加的第一个迎新活动,是一个 potluck 派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带着自己家乡的食物来分享。我吃到了印度的咖喱角、尼日利亚的 Jollof rice,也让大家尝了尝我包的饺子。那种感觉特别温暖,好像一下子找到了一个海外的家。在这里,你很少会感到孤独,因为总有一群朋友陪着你。我们一起在图书馆刷夜,一起吐槽冬天的暴雪,一起庆祝彼此的生日和节日。这种“抱团取暖”的情谊,是我大学四年最珍贵的收获之一。

所以,到底该怎么选?

说了这么多,我不是想说服你非湖首大学不选。我想说的是,大学的选择,远比一个简单的排名要复杂。排名能告诉你一些信息,比如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研究成果,但它无法告诉你,这所学校的文化是否适合你,这里的教授是否关心你,你在这里能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在你盯着排名榜焦虑不安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你希望在课堂上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还是一个安静的倾听者?

你想要的是和教授、同学建立紧密的关系,还是更享受大城市的匿名感?

你更看重一份能让你快速进入职场的实用技能,还是一份金光闪闪的学历证书?

你对大学生活的期待,是丰富的都市娱乐,还是宁静的自然风光?

这些问题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与否。如果你的答案倾向于前者,那么像湖首大学这样的小规模、重实践、社区化的学校,可能就是你的“宝藏”。

别让别人的标准,定义你的选择。也别让冷冰冰的数字,限制了你的想象。去学校的官网上看看课程设置,去 LinkedIn 上找找这个专业的校友聊一聊,去 YouTube 上看看校园生活的 vlog。用心去感受,找到那个能让你眼睛发光的地方。

祝你,能找到那片最适合你自由生长的天空。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22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