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学前请放下这些“心理包袱” |
|---|
| “我必须完美”的执念。 |
| “别人都在进步,我好慌”的比较心。 |
| “万一失败了怎么办”的过度担忧。 |
| “停下来就是懒惰”的负罪感。 |
澳洲留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今天想跟你聊点掏心窝子的话。
还记得出国前的一个晚上吗?凌晨三点,我被一篇改了八遍的论文折磨得头昏脑胀。房间里只有咖啡的苦味和键盘的敲击声。我烦躁地刷了下朋友圈,看到有人拿了国奖,有人收到了名企 offer,有人在毕业旅行。瞬间,一种巨大的焦虑感把我淹没了。我问自己:我这么拼,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真的快乐吗?
那时候,“精神内耗”这个词就像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一边渴望“上岸”,一边又在无休止的比较和自我怀疑中耗尽所有能量。我以为换个环境,来到澳洲,一切就会自动变好。
但现实是,我把那颗紧绷、焦虑的心也一起打包带了过来。刚开始的几个月,我依然在用国内的节奏生活:泡图书馆、赶 due、实习,把日程表填得满满当当,生怕一不小心就“掉队”了。
直到有一天,改变发生了。那是一个普通的周二下午,阳光好得不像话。我抱着电脑,纠结是去图书馆还是在宿舍写论文。室友,一个叫 Chloe 的本地女孩,看我一脸严肃,笑着说:“Why not go to the beach? The brain works better with some fresh air.”
去海边写论文?这在我之前的世界里,简直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但我鬼使神差地答应了。我们就这样,在悉尼的 Coogee 海滩,一人一杯 flat white,吹着海风,敲着键盘。海浪声成了最助眠的白噪音,写累了就抬头看看冲浪的人们,或者干脆脱了鞋去踩踩沙子。那一刻,我脑子里紧绷的弦,好像“嘣”地一下,松开了。
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开始意识到,澳洲治好我的,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它用阳光、海浪和无数个“No worries”告诉我:嘿,朋友,放轻松,生活不止一条跑道。
关于“成功”的定义,不止“上岸”一种
在国内,我们似乎从小就被置于一条异常拥挤的赛道上。中考、高考、考研、考公……我们把一个个目标称为“上岸”,仿佛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从一片苦海挣扎到另一片小岛,然后才能喘口气。
来到澳洲,我发现这里的“赛道”多得像个迷宫,而且,很多人压根就不在赛道上。我的同学里,有三十多岁辞掉律师工作来学园艺的,有本科毕业后花一年时间开着房车环澳的,还有一边在咖啡店做着 Barista,一边写着小说的。他们聊起自己的选择时,眼睛里没有对未来的焦虑,只有对当下的热爱。
在这里,“成功”的定义被无限拓宽了。没有人会因为你三十岁还在探索人生方向而评判你,也没有人觉得“稳定”是唯一的归宿。这种社会氛围,给了每个人“走弯路”和“重新开始”的勇气。
这不是凭空感受,数据也能说明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美好生活指数”报告里,澳大利亚在工作与生活平衡这项上常年名列前茅。数据显示,澳洲只有不到 13% 的雇员工作时间超长(每周超过50小时),远低于许多其他国家。更让我惊讶的是,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的最新数据,全国有超过 30% 的就业人口是兼职工作者。这意味着,灵活的工作方式和对个人时间的尊重,在这里是一种常态,而不是奢求。
当整个社会都在告诉你“慢慢来,没关系”的时候,你紧追慢赶的脚步,自然而然就放慢了。
大自然是最好的心理医生,而且免费
精神内耗的很大一个来源,是把自己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无论是物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脑袋里的想法像一团乱麻,越想理清,缠得越紧。
澳洲最奢侈的资源,就是唾手可得的自然风光。它有一种魔力,能瞬间把你的注意力从脑内的小剧场,拉回到广阔的现实世界。
我开始养成一个习惯:每当 feel down 或者赶 due 压力大的时候,就合上电脑,去户外待一会儿。可以是在皇家植物园的草坪上躺一个下午,看鹦鹉在头顶飞过;可以是周末约上朋友,去蓝山徒步,在三姐妹峰前感受世界的壮阔;也可以只是在傍晚,去海边的步道跑一圈,看日落把天空染成粉紫色。
这种被“蓝色和绿色空间”包围的感觉,真的有科学依据。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一项大型研究发现,每周在自然环境中待上至少120分钟的人,身心健康的水平会显著更高。这简直是为留学生量身定做的“处方”,而且完全免费。
整个澳大利亚拥有超过600个国家公园和近3.4万公里的海岸线。这意味着,无论你身在哪个城市,开车不出半小时,几乎都能找到一片可以让你“精神放空”的地方。当你的世界被壮丽的自然景观填满时,那些关于绩点、实习、未来规划的烦恼,好像也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在“Have a lovely day”里,找回与世界的连接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人群中感觉自己像个透明人,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这种孤独感,也是精神内耗的催化剂。
在澳洲,打破这种隔阂的,往往是一句简单的问候。我第一次被治愈,是在超市结账。那天我心情很糟,论文被导师打了回来,出门还忘了带伞。我面无表情地把东西放到传送带上,收银员是个看起来快六十岁的阿姨,她一边扫码,一边笑眯眯地问我:“How's your day going, love?”
我愣了一下,敷衍地说了句“Good”。结完账,她把小票递给我,认真地看着我的眼睛说:“Have a lovely day.” 那一瞬间,我心里某个坚硬的角落,突然就软了。
后来我发现,这并不是特例。无论是公交司机、咖啡师,还是课程 tutor,他们都会把“How are you?”“Have a good one!”挂在嘴边。这种善意不是程序化的客套,而是一种融入日常的、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连接。
这种友善的社会氛围,背后是强大的文化包容性。根据2021年的人口普查,近30%的澳大利亚居民出生在海外,超过一半的人至少有一位父母是海外移民。走在悉尼或墨尔本的街头,你能听到几十种不同的语言。这种多元化的环境,让“不同”成了一种常态,也让每个人更容易找到归属感。
当你习惯了对陌生人微笑,习惯了接受来自他人的善意时,你会发现,自己不再是孤岛,而是世界这张温暖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No Worries”,一句治愈强迫症的咒语
我们这一代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完美主义强迫症”。害怕犯错,害怕被批评,害怕让别人失望。每一次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在心里掀起一场海啸。
而澳洲人的口头禅“No worries, mate”,简直是治愈这种心态的良药。
我记得有一次小组作业,我负责的部分出了个数据错误,直到 pre 前一天才发现。我吓坏了,连夜给组员发邮件道歉,已经做好了被埋怨的准备。结果,第二天一早收到的回复是:“No worries, we can fix it together. Let's meet 30 mins earlier before the presentation.”
没有一句指责,没有一丝不耐烦,只有“没关系,我们一起解决”。
“No worries”背后,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务实文化,和一种对不完美的坦然接受。它传达的信息是:犯错是正常的,解决问题比追究责任更重要。这种文化极大地降低了试错的心理成本。
文化研究学者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中,有一个叫“权力距离指数”。澳大利亚的这个指数非常低(只有38分),这意味着社会等级感不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平等。所以,你可以直呼教授的名字,可以和你的老板开玩笑,也可以在课堂上大胆提出质疑,不用担心被认为是“冒犯”或“挑战权威”。
当你不必再为每一次可能的失误而战战兢兢时,你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比如,享受学习和探索本身。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想说澳洲是一个没有烦恼的天堂。留学的压力、文化的冲击、对未来的迷茫,这些都真实存在。但在这里,我学会了和这些情绪共处。
我不再把生活看作一场需要时刻冲刺的比赛,而是把它当作一次可以随时停下来看风景的徒步旅行。
所以,如果你也正被“精神内耗”困扰,别怕。
下次焦虑到睡不着时,试试放下手机,走到阳台,花五分钟,只做一件事:感受晚风。
下一次小组讨论,试着第一个发言,哪怕你说的不是标准答案,也没关系。
允许自己有一个“不求上进”的周末,去逛逛没去过的市集,或者干脆在家追一整天剧,不要有任何负罪感。
留学这趟旅程,最重要的不是你拿到了多高的分数,找到了多好的工作,而是你是否找到了一个更自洽、更松弛的自己。对我而言,这片南半球的阳光,治好的不只是我的英语,更是我的心。希望你也能在这里,找到属于你的那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