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编悄悄话 |
|---|
| 这篇文章不是官方宣传稿,纯属小编在 lxs.net 的深扒分享,想带你看看女王大学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里面的数据和排名,我们都尽量找了最新的,但每年情况都有变化,大家在申请季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去官网 double check 哦!祝大家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Dream School! |
女王大学,凭什么是加拿大的普林斯顿?
几年前,我刚来加拿大,参加一个留学生聚会。饭桌上,一个学长唾沫横飞地分享着他在多大的见闻:“我们那CS课,阶梯教室跟电影院似的,坐了快一千人,教授得上课前五分钟才从后门溜进来,下课铃一响就消失,想问个问题?下辈子吧!”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一半是自嘲,一半是无奈。这时候,角落里一个安静的女生弱弱地问了句:“啊?我们教授上周还约我们几个学生去他家开了个小型读书会呢……”
瞬间,全场安静。大家齐刷刷地看向她,异口同声地问:“你哪个学校的?”
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女王大学,Queen's。”
那个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从那天起,“女王大学”这个名字就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在国内,它的名气远不如多大、UBC、麦吉尔那么响亮,甚至很多人会把它和英国的女王大学搞混。但在加拿大本地,它却有着一个石破天惊的外号——“加拿大的普林斯顿”。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觉得这称号有点夸张了。普林斯顿哎,藤校里的顶流,女王大学凭什么?它没有动辄五六万人的庞大规模,也没有坐落在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但后来,和我那位女王大学的朋友聊得越多,查的资料越深,我才慢慢明白,这个称号的精髓,根本不在于排名和规模,而在于一种深入骨髓的、以学生为本的精英教育气质。这篇文章,就让我这个“局外人”带你好好扒一扒,女王大学到底藏着什么魔力。
称号背后:不当巨无霸,只做精品店
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加拿大的普林斯顿”这个称号。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普林斯顿大学的核心特点是什么?世界顶级的科研水平,没错,但更重要的是,它始终把本科教育放在无可撼动的核心位置。它不像哈佛、耶鲁那样拥有庞大的法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而是把最优质的资源,比如诺贝尔奖级别的教授,都倾注在本科生身上。小班教学、导师制度、大量的本科生科研机会,这才是普林斯顿的灵魂。
现在,你再看女王大学,是不是瞬间就对味儿了?女王大学在加拿大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当多伦多大学的学生总数已经突破9万7千人(根据2022-2023数据),UBC温哥华校区也逼近6万人时,女王大学始终将自己的学生总数控制在3万人左右。这不是因为它招不到人,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选择成为一家“精品店”,而不是一个“教育超市”。
这种选择直接体现在课堂体验上。根据最新的Maclean's 2024年加拿大大学排名数据,女王大学在“师生比”(Student/Faculty Ratio)这一项上,以16.3的比例,远优于多伦多大学的20.3和UBC的18.1。这还只是个平均数。更直观的数据是课堂规模:女王大学有高达73.9%的大一课程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其中更有超过30%的课程人数少于50人。而在一些巨无霸大学,这个比例可能会低得惊人。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不是一个学生ID号,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你的教授真的有可能在第二个星期就叫出你的名字。你鼓起勇气在课上提出的那个有点傻的问题,会得到认真的回应,而不是被淹没在几百人的嘈杂声中。你发的求助邮件,更有可能得到教授本人的亲自回复,而不是助教(TA)的模板化解答。这,就是女王大学给所有本科生的第一个承诺:在这里,你很重要。
本科生才是宇宙中心,这真不是一句空话
“以本科生为中心”这句话,几乎每个大学的招生宣传册上都会写。但在女王大学,它被贯彻到了每一个细节里。
我有一个朋友在女王大学读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大二的时候,她就成功申请进入了一个研究阿尔茨海默症的实验室,跟着一位业内大牛教授做项目。她每周都要花十几个小时在实验室里,从最基础的细胞培养,到后来独立负责一部分数据分析。她说,那种感觉太奇妙了,课本上的知识一下子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验,她甚至作为共同作者,在一个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这种机会,在很多大学里,通常是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才能接触到的。
这就是女王大学的另一个“魔力点”:为本科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科研机会。学校有一个叫做SWEP (Summer Work Experience Program) 和 USRA (Undergraduate Student Research Awards) 的项目,每年夏天都会资助数百名本科生留在校园里,全职参与到教授的科研项目中,并且是有薪水的!从工程到人文,从商科到艺术,几乎每个院系都有类似的机会。学校相信,真正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更发生在与知识前沿的直接碰撞中。
除了科研,女王大学的教授们似乎也对“教书”本身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在加拿大很多研究型大学,教授的首要任务是搞科研、拉经费,教学反而成了副业。但在女王大学,卓越的教学能力是教授获得尊重的重要标准。学校设立了大量的教学奖项,比如“校友教学奖”(Alumni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Teaching),来表彰那些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学生们会在论坛上热烈讨论哪个教授的课最有启发性,哪个教授最有人格魅力,仿佛在追星一样。这种对“教与学”本身的尊重和投入,构成了女王大学最坚实的学术基石。
你好,欢迎来到霍格沃茨安大略湖分校
聊完了硬核的学术,我们再来看看女王大学的“颜值”。如果说多大像一个坐落在城市心脏的现代商业综合体,UBC像一个被森林和大海拥抱的度假村,那女王大学,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魔法城堡。
整个校园的主体建筑几乎都由一种灰色的石灰岩(Limestone)建成,这种石头在阳光下会呈现出温暖的色泽,在阴雨天又显得庄重而神秘。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哥特式风格的建筑,高耸的塔楼、精致的拱门、爬满常春藤的墙壁……尤其是当你走进道格拉斯图书馆(Douglas Library)那如同教堂般宏伟的阅览室时,真的会有一种闯入了哈利波特电影片场的错觉。难怪女王大学的学生们都戏称自己是“霍格沃茨安大略湖分校”的学生。
而这所“魔法学校”的位置也得天独厚。它就坐落在安大略湖的岸边,从校园步行几分钟就能到达湖畔。天气好的时候,无数学生会带着书本和电脑,坐在湖边的草坪上学习、讨论。你可以看到帆船在湖面上点点,听到湖水拍打岸边的声音。这种将学术氛围与自然风光无缝衔接的体验,是多伦多和温哥华市中心的大学无法比拟的。学习累了,去湖边走一走,所有的压力仿佛都能被宽广的湖面所消解。
校园所在的金斯顿(Kingston)市,也为这种独特的氛围加了分。作为加拿大的第一个首都,金斯顿是一座充满历史感的小城。它不像大城市那样喧嚣浮躁,整个城市的生活节奏都围绕着女王大学展开。这里被评为加拿大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学生们可以安心地在午夜从图书馆走回宿舍。同时,它又拥有极高的人均餐厅和咖啡馆数量,生活便利且充满活力。这种“大学城”的模式,让整个学校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社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归属感油然而生。
学习卷到飞起,传统嗨到疯狂
别被女王大学古典宁静的外表骗了,这里的学生可不是一群只会埋头苦读的书呆子。女王大学的文化,是典型的“Work Hard, Play Hard”。
学术上的“卷”是毋庸置疑的。女王大学的史密斯商学院(Smith School of Business)和工程学院(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都是加拿大数一数二的王牌。想进这两个学院,高中成绩没个95分以上基本没戏。进去了也别想轻松,史密斯商学院以其高强度的案例分析和团队项目闻名,学生们经常为了一个presentation熬到凌晨三四点。工程学院的学生则以其标志性的紫色皮夹克(被戏称为“紫人”)和超高难度的课程著称。在女王,图书馆24小时开放区域在考试周期间座无虚席,是一种常态。
但一到学习之外的时间,这群学霸们又能瞬间切换模式,玩得比谁都疯。女王大学的校园传统和“School Spirit”(学校精神)在全加拿大都是出了名的强烈。每年秋天的返校节(Homecoming,简称HOCO),是所有女王人最重要的节日。成千上万名已经毕业的校友会从世界各地赶回金斯顿,穿上代表女王大学的三色(蓝、金、红)衣服,涌上街头,与在校生一起庆祝。整个城市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那种全校上下一条心、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的感觉,极具感染力。
女王的各个学院也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最著名的莫过于工程学院的新生周(Frosh Week)。新生们会被学长学姐带领着染成紫色,在脸上涂上油彩,学习各种工程系的歌曲和口号。整个迎新活动的高潮,是一个叫做“爬杆”(Grease Pole Climb)的仪式。一根涂满了羊油的金属杆被立在场中,新生们需要以团队合作的方式,用“人叠人”的方法,最终派一个人爬到顶端,取下杆顶的苏格兰帽。这个看似疯狂的传统,象征着工程师们面对挑战、团结协作的精神。几乎每一个女王的毕业生,在谈起这些独一无二的传统时,眼里都会放光。
正是这种学术与生活、理智与疯狂的奇妙融合,塑造了女王大学学生独特的群体气质:他们既是成绩优异的学霸,也是热情洋溢的活动家;他们尊重学术的严谨,也珍视集体的荣誉。这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深深烙印在每个学生的心里。
一张能帮你找到工作的“隐形王牌”:校友网
如果说女王大学的本科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它那遍布全球、极其团结的校友网络,就是一张能让你受益终身的“隐形王牌”。
女王大学的校友圈有一个半开玩笑的外号,叫做“三色黑手党”(Tricolour Mafia)。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恰恰说明了女王校友之间那种近乎家人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由于学校规模不大,学生们在校期间就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毕业后,这种联系会自然而然地延伸到职场。
我听过一个最真实的案例。一位在史密斯商学院读大四的学姐,在LinkedIn上联系了一位在顶级投行工作的女王校友,想咨询一些求职建议。她原本只希望能得到一些简短的回复,没想到,那位校友不仅非常耐心地和她通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详细解答了她的所有问题,还在电话最后说:“把你简历发给我,我帮你递给HR,走内推通道。” 最终,这位学姐成功拿到了那家投行的面试机会,并过关斩将,获得了全职Offer。
这种故事在女王大学的毕业生中屡见不鲜。在加拿大,尤其是在金融、咨询、法律和政界,女王大学的校友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加拿大皇家银行(RBC)的前任CEO,蒙特利尔银行(BMO)的现任CEO,还有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的母亲梅耶·马斯克,都是女王大学的毕业生。当你去面试时,如果面试官恰好也是女王校友,那句“Go Gaels Go!”(女王大学运动队的加油口号)就像一句接头暗号,能瞬间拉近你们的距离。
这种强大的校友支持也反映在了就业数据上。根据史密斯商学院发布的2022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报告,有高达98%的学生在毕业后6个月内找到了工作,平均起薪超过了7万加元。而女王大学整体的毕业生就业率,在毕业两年后也达到了惊人的91%,在加拿大所有大学中名列前茅。这张强大的关系网,是女王大学送给每个毕业生最宝贵的礼物之一。
所以,女王大学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你?
如果你向往的是在国际大都市的中心,每天穿梭于摩天大楼之间,享受匿名和自由,那么女王大学这种“小而精”的社区感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束缚。但如果你渴望的大学生活是这样的:你希望被教授真正地关注和引导,而不是成为一个数字;你希望和你的同学建立起可以延续一生的深厚友谊,而不是点头之交;你希望感受纯粹而热烈的校园精神,为自己的学校而骄傲;你希望毕业后,能拥有一个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会为你敞开大门的强大后援团……
那么,请你一定把女王大学,这所“加拿大的普林斯顿”,放进你的申请名单里,认真地去了解它。别只看那些冷冰冰的综合排名,去YouTube上搜一搜他们返校节的视频,去学校官网上看看本科生科研项目的介绍,如果有机会,找一个在读的学长学姐聊一聊,听听他们口中那个充满魔力的“Queen's”。
有些大学,你只是在那里度过了四年;而有些大学,它会成为你的一部分,永远地改变你。女王大学,或许就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