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看排名!我在港理工解锁N种未来

puppy

还在为选校排名纠结吗?我懂你,当初我也是把榜单翻了个底朝天。但来到港理工后才发现,大学生活远比一个数字精彩得多!在这里,我不仅有机会跟着学界大牛做前沿研究,还能轻松链接大湾区的实习资源,甚至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组队,把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现实。学校的氛围超棒,鼓励我们去尝试、去探索,不怕走弯路。这趟旅程让我明白,真正的收获不是学校给了你什么,而是你在这里找到了多少种成为自己的可能。如果你也对排名之外的宝藏感到好奇,想知道港理工到底怎样帮你“解锁”未来,那我的故事也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小编悄悄话
选校这事儿,有点像开盲盒。排名是参考,但不是唯一答案。这篇文章不讲大道理,只分享我在这趟旅程中开出的“隐藏款”惊喜。希望我的故事,能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盲盒”。

“QS又更新了!快看快看,我女神校掉了两位……”

凌晨一点,我的留学申请群里依然闪烁着此起彼伏的消息。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刺得我眼睛生疼。A校的综合排名高,但专业排名稍弱;B校地理位置绝佳,但学费让人肉疼;C校的排名像坐过山车,一年高一年低……我像个股票交易员,死死盯着那些上下浮动的数字,仿佛它们掌控着我未来的全部价值。

我猜,点开这篇文章的你,可能也正在经历这样“甜蜜的烦恼”。我们从小被教育要争第一,要上最好的学校,而“排名”似乎就成了那个最直观、最简单的衡量标准。我们花无数时间去研究榜单的算法,去比较那零点几分的差距,却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当真正踏入校园,那些数字会变成什么?

一年前,我带着同样的纠结和一丝对排名的“意难平”,拖着两个大箱子,降落在了香港赤鱲角机场,来到了香港理工大学(PolyU)。我以为我选择的是一个“还不错”的学校,一个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上稳居前100(2024年是第65位)的安全选项。但我错了。我很快发现,我解锁的根本不是一个排名,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平行世界入口。在这里,我未来的剧本,远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

排名是入场券,但不是藏宝图

聊港理工,咱们绕不开排名。说实话,当初它能打动我,漂亮的排名绝对是敲门砖。QS世界大学排名第65,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87,尤其是在设计、酒店管理、土木工程这些领域,常年霸榜全球前20。比如它的设计学院,在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艺术与设计”全球第20位,亚洲第5位,这履历拿出去,谁不竖个大拇指?

这些亮眼的数字,确实是一张体面的“入场券”,它意味着优秀的师资、充足的资源和全球的认可度。但入场之后呢?真正的宝藏,其实都藏在排名无法量化的地方。

排名能告诉你学校有多少位诺贝尔奖得主,但它不会告诉你,你有可能在某节选修课上,听一位参与过国家火星探测任务的教授,像讲科幻故事一样,聊他如何为“祝融号”火星车设计“落火状态监视相机”。排名会告诉你论文引用率,但它无法描绘出,你在图书馆熬夜写paper时,身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同学,会给你带来怎样思维碰撞的火花。

我逐渐明白,排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是过去成就的总结。而我们的大学生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创造未来的开始。把目光从榜单上移开,你会发现,港理工这张“藏宝图”上,标记着太多比数字更诱人的东西。

跟大神当同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来之前,我以为“做研究”是博士生的专利,离我们这些本科生、硕士生远得很。直到我第一次在学校官网看到容启亮教授(Prof. Yung Kai-leung)的名字,和他团队参与国家探月和探火工程的新闻。从“嫦娥三号”到“嫦娥五号”,再到“天问一号”,这些我们只能在新闻联播里看到的大国重器,背后都有港理工团队的身影。

容教授团队研发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帮助嫦娥五号在月球成功“挖土”;为天问一号研发的“落火状态监视相机”,完美记录了祝融号火星车着陆的珍贵瞬间。当我意识到,这位航天级的“大神”就在我的校园里,甚至可能在食堂和我擦肩而过时,那种感觉真的太奇妙了。

这不仅仅是“校友荣耀”那么简单。它意味着一种氛围,一种可能性。学校里浓厚“学以致用”的科研文化,让前沿科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论文,而是触手可及的项目。学校有一个叫“本科生科研创新计划”(URIS)的项目,每年提供高达500万港元的资助,鼓励本科生们提前体验科研的乐趣。你只要有想法,有热情,就可以组队向学校申请,获得资金和导师的指导,把你的“脑洞”变成真正的研究项目。

我的一个读电子工程的学长,就通过这个计划,加入了一个研究柔性传感器件的实验室。他告诉我,最酷的不是在报告上挂自己的名字,而是在实验室里,亲手操作那些价值百万的设备,和博士、教授像同事一样,为一个数据的偏差争论得面红耳赤。那一刻,他感觉自己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知识的学生,而是一个真正的研究者,一个在为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贡献力量的工程师。

这,就是排名看不到的东西。它不是告诉你学校有多少位院士,而是让你有机会,亲自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去够一够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星辰。

我的实习地,离深圳只有一站地铁

如果你只看世界地图,香港只是中国南海边上的一个小点。但如果你打开大湾区地图,你会发现港理工的地理位置简直是“天选之子”。

从学校所在的红磡站出发,搭乘东铁线,过一个口岸,半小时后你就能坐在深圳福田的咖啡馆里。这种与内地,特别是与中国创新引擎——深圳的无缝连接,为我们这些学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遇。大湾区,这个GDP总量超过1.9万亿美元、汇集了腾讯、华为、大疆等无数科技巨头的经济体,就是我们的后花园,更是我们未来的试验场。

港理工非常懂得利用这个优势。学校的“就业及实习事务处”(CAPS)会定期举办大湾区专场招聘会,来的都是响当当的企业。我参加过一次,现场那种感觉,就像是把深圳南山科技园搬到了校园里。你可以在这里和腾讯的HR聊聊产品经理的日常,也能向比亚迪的工程师请教新能源汽车的未来。

学校还推出了很多专门面向大湾区的项目。比如“大湾区创业领袖营”,会组织学生深入湾区各大城市,参访名企,和青年企业家面对面交流。还有一个叫“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的政府项目,港理工是积极的参与者,为毕业生在湾区内地城市工作提供实打实的补贴和支持。

我身边就有活生生的例子。一个读交互设计的同学,研一的暑假就通过学校的推荐,拿到了深圳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UX实习offer。她每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在香港的家里醒来,坐地铁去深圳上班,和内地的同事们一起头脑风暴,晚上再回到香港。她开玩笑说,自己是在实践“一小时湾区生活圈”。

这个经历带给她的,不仅仅是一段漂亮的实习履历。更重要的是,她同时吸收了香港的国际化视野和内地的互联网打法,学会了如何在两种不同的工作文化中自如切换。这种“双料经验”,让她在秋招时,成了各大厂争抢的“香饽饽”。

这种地理位置带来的红利,是任何排名都无法体现的。它是一种流动的、充满了机会的势能。选择港理工,你选择的不仅是一所香港的大学,更是选择了一个链接世界与中国内地市场的超级接口。

在这里,“瞎折腾”是被鼓励的

我一直觉得,大学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可以“犯错”的安全区。你可以在这里尽情地尝试,去“瞎折腾”那些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想法。港理工的氛围,就是这样。

学校的校训是“开物成务,励学利民”(To learn and to apply,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后半句我们都懂,但前半句“开物成务”特别有意思,它出自《易经》,意思是开发万物,成就事业。这股“动手干,把想法变现实”的劲儿,贯穿了整个校园。

如果你有一个创业点子,学校会给你全方位的支持。这里有“理工大学科技培育基金”和“理大微型基金计划”,前者提供高达240万港元的资金,后者则为初创团队提供12万港元的启动资金。钱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配套的创业教育和导师资源。

在校园里,有一个叫InnoHub的地方,是学生们的创新基地和共享工作空间。我经常看到不同专业的同学聚集在这里,有的在讨论商业计划书,有的在3D打印机前捣鼓模型。我认识一个学服装设计的学姐,她觉得快时尚对环境污染太大,就想用一种可回收的环保面料做设计。她在这里认识了一个学材料工程的博士和一个学市场营销的同学,三个人一拍即合,组了个团队,申请到了微型基金,创立了自己的可持续时尚品牌。

他们的故事在港理工不是个例。你随便逛逛,就能听说各种有趣的项目:有做AI手语翻译系统的,有研发老年人防摔手环的,还有用无人机进行建筑物检测的。这些项目不一定都能成为伟大的公司,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你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协作,如何把一个抽象的想法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如何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这种鼓励创新的文化,让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和论文。整个校园,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实验室。你可以随时在这里,为你天马行空的想法,找到落地的第一块砖。

不只是同学,更是我的世界地图

在来港理工之前,我从没想过我的group project(小组作业)会是“联合国会议”现场。

我记得有一次市场营销课,我们小组五个人,一个香港本地同学,一个来自韩国的交换生,一个德国小哥,一个来自台湾的女生,再加上我这个内地学生。第一次开会,光是决定用什么通讯软件,我们就讨论了半天。我习惯用微信,香港同学用WhatsApp,韩国同学用KakaoTalk,德国小哥则坚持用邮件……

这只是开始。讨论案例时,我们对同一个商业问题的看法,常常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大相径庭。我提出的方案,德国小哥觉得不够严谨,缺乏数据支撑;韩国同学的想法很有创意,但本地同学觉得在香港市场可能水土不服。

那个过程很“痛苦”,但也极其宝贵。我们被迫跳出自己熟悉的思维框架,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为了说服对方,我需要把逻辑链条梳理得更清晰,准备更充分的论据。最后,当我们交上那份融合了五种不同视角的报告时,我感觉自己学到的,比任何一本教材都要多。

港理工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化社区。根据官方数据,这里有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走在校园里,英语、普通话、粤语,偶尔还能听到几句韩语、法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环境。学校还与全球超过280所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大量的学生交换和海外学习机会。

这种多元文化的环境,就像一张活生生的世界地图铺在你面前。你的同学,就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你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再是刻板印象,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和他们背后的文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慢慢拓宽你的格局和视野,让你在未来面对一个更加全球化的世界时,能多一份从容和自信。

所以,到底该怎么选?

聊了这么多,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选校时,排名还重要吗?

重要。但它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帮你筛选的工具,绝不该是终点。

所以,下次当你再打开那些排名网站,感到焦虑和迷茫时,不妨试试问自己几个排名之外的问题:

这所学校的氛围,是鼓励我大胆尝试,还是让我循规蹈矩?

它的地理位置,能不能帮我链接到我感兴趣的行业和资源?

我能不能在这里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甚至比我更牛的人,推着我往前走?

去学校的官网看看,别只看招生简章。点开你想读的那个学院,看看教授们都在研究些什么,有没有哪个项目让你心跳加速?去YouTube、B站上搜搜学校的视频,看看在读学生的Vlog,感受一下校园里真实的生活气息。去领英上找找这个学校的校友,看看他们毕业后都在哪里,做什么样的工作。

大学四年,是一段定义自己的旅程。你选择的,不应该只是一个名字和一串数字,而是一个能让你“解锁”最多可能性的平台。

对我而言,港理工就是这样一个平台。它没有承诺给我一个确定的未来,但它给了我N种通往未来的路径,和一张可以自由探索的地图。这趟旅程,才刚刚开始,就已经足够精彩。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907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