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准城大萌新的一点悄悄话 |
|---|
| 别着急把大学四年规划得太满。你的专业是你探索世界的起点和工具,而不是终点和牢笼。把你的好奇心充满电,因为在城大,最不缺的就是让你“不务正业”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恰恰是帮你找到真正热爱的东西的关键。记住,最好的计划,是拥抱变化。 |
嘿,你好呀!我是lxs.net的小编,也是一个城大(香港城市大学)的“过来人”。
还记得我刚收到城大数据科学学院offer的那天,兴奋地在网上搜遍了所有关于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甚至把未来四年要修的每一门课都看了一遍。我当时天真地以为,我的人生剧本已经写好:好好学习,刷高GPA,找个大厂做数据分析师,然后按部就班地升职加薪。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正确”,也特别……无聊?
可如果我告诉你,两年后的我,正和一个读创意媒体的朋友,还有一个学公共政策的学姐,挤在学校的共创空间里,为我们团队的一个“用AI帮助流浪动物找家”的项目,准备下一轮的创业路演,你会不会觉得有点跳脱?
没错,这就是城大给我上的第一课:你的人生,远不止一条预设的轨道。这里不是一个生产标准零件的工厂,而是一个堆满了各种乐高积木的游乐场,它把无数的可能性摆在你面前,然后对你说:“嘿,去玩吧,去创造一个连你自己都想不到的未来。”
如果你也对未来感到既期待又有点小迷茫,也许我在这里的故事,能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你的专业不是围墙,是你的超级工具包
咱们留学生,选专业的时候压力都挺大的,对吧?总觉得一步错,步步错。来城大之前,我也把专业看得很重,觉得读了数据科学,我这辈子就得跟代码和模型死磕了。
但进来后我才发现,城大在学术上最酷的一点,就是它鼓励你“跨界”。它顶尖的学术实力(比如在2025 QS世界大学排名里冲到了第62位,很多学科比如工程、计算机科学、商科都排在世界前列),不是为了把你圈在一个小领域里,而是为你提供了一个超级坚实的“大本营”。你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学到最前沿的知识,同时,它也为你打开了无数扇通往其他世界的大门。
这个“大门”就是城大的“探索与发现(Gateway Education)”课程。不管你是什么专业的,都必须修读不同范畴的GE课,比如“艺术与人文学科”、“科学与科技”等等。一开始我觉得这是“水课”,但后来真香了。我一个理科生,选了一门叫《城市想象与建筑》的课,老师带着我们走访香港的老街区,分析那些唐楼的设计和背后的文化故事。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他们的生活空间。这个视角,后来直接启发了我们团队那个关于流浪动物的项目——我们不只是做一个领养App,而是想通过数据分析社区环境,为救助站提供更合理的选址建议。
我身边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学材料工程的朋友,因为一门讲“可持续发展”的GE课,开始研究环保材料,最后和商学院的同学组队,设计了一款可降解的包装产品,还拿了学校创新比赛的奖。你看,专业知识是你的武器,但这些跨界的经历,让你知道了你的武器可以用在哪些更广阔的战场。
城大把这种跨界融合做到了极致。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这些顶尖的科研资源并不是只对特定专业的博士开放。只要你有想法,有好奇心,完全可以去敲教授的门,申请加入项目。在这里,没人会因为你的专业背景而给你设限,他们更看重的是你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实验室到路演,想法在这里不只是“想想而已”
你有没有过那种“我有一个绝妙的点子,感觉能改变世界”的时刻?在很多地方,这种点子可能说完就忘了。但在城大,你的想法有很大概率被当回事儿,甚至真能变成现实。
这就要提到城大一个堪称“壕无人性”的王牌项目——HK Tech 300。简单来说,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创新创业计划,学校豪掷6亿港币,目标是在几年内帮助孵化300家由城大学生、校友或研究人员创立的初创企业。它为有潜力的团队提供一条龙服务:从10万港币的种子基金,到后续最高可达100万港币的天使投资,还有免费的办公空间、专业的导师团、法律咨询、市场推广……基本上,你只需要带上你的idea,剩下的城大帮你搞定。
我们那个“AI+流浪动物”的项目,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一开始我们只是几个朋友在宿舍里聊天,觉得社会上那么多爱心人士,但信息不对称导致很多小动物得不到及时救助。我们想,能不能用我的数据分析能力,加上创意媒体朋友的设计能力,做一个更智能、更温暖的平台?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们报名了HK Tech 300的培训营。没想到,在那里我们得到了系统性的指导,学会了怎么写商业计划书,怎么做市场调研,怎么向投资人做电梯路演。最后,我们真的拿到了10万港币的种子基金!这笔钱让我们能租用服务器,能和一些小型的动物救助站合作,把想法一步步落地。虽然我们的项目还在很初级的阶段,但这种看着自己的脑洞变成真实产品的成就感,是任何一门课都给不了的。
每年,HK Tech 300都会涌现出各种各样酷炫的初创公司。有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癌症早期筛查的医疗科技团队,有开发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硬核科技团队,也有做可持续时尚的社会企业。根据学校公布的数据,这个计划已经支持了超过680支初创团队,其中不少已经获得了后续的市场投资,走上了正轨。
就算你对创业没兴趣,这种氛围也会感染你。学校里各种商业挑战赛、黑客马拉松(Hackathon)层出不穷。参加这些活动最大的收获,不是奖金,而是你会被迫在短时间内学习、合作、创造。你会发现,原来一个项目从0到1,需要这么多不同技能的人通力合作。这种经历,会让你在未来的任何团队合作中都游刃有余。
世界这么大,城大帮你去看看
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熔炉,而城大更是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2024年世界大学排名中,城大在“国际视野”这一项上,连续第二年蝉联全球第一。这串数字背后,是我每天都能感受到的日常。
我的小组项目里,可能有来自韩国的交换生,有来自法国的同学,还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伙伴。一开始,我们确实会因为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产生摩擦。比如我们觉得DDL(截止日期)是第一生产力,但欧洲的同学可能更注重享受过程,会花很多时间在头脑风暴上。但磨合过后,我发现这恰恰是最大的财富。韩国同学的执行力超强,法国同学的创意天马行空,而我们则擅长整合资源。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往往比我们任何一个人单独完成要好得多。
这种国际化的环境,让你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沟通、协作,这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是比任何一纸证书都重要的软实力。
除了把世界带到你面前,城大也拼命把你推向世界。学校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400个交换合作院校。这意味着,你很有机会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康奈尔大学感受常春藤的学术氛围,或者去东京大学体验东亚顶尖学府的严谨,又或者去欧洲的某个小城里,边学习边旅行。
更厉害的是,城大还和世界顶尖名校开设了联合双学位项目。比如,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学生可以在城大和哥大各读两年,毕业后同时获得两所大学的学位证书。这是真真正正让你拥有“全球通行证”的机会。我身边就有一位学姐通过这个项目去了哥大,她说,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体系里学习,让她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这些经历不仅仅是简历上漂亮的一笔,它会彻底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你会变得更包容,更勇敢,也更清楚自己在这个世界坐标系中的位置。
找到你的“部落”,和有趣的人一起搞事情
大学四年,如果只有学习和实习,那也太可惜了。城大最让我留恋的,还有这里充满活力的社群文化。这里有上百个学生社团,从最硬核的机器人队、辩论队,到最文艺的书法社、电影社,再到各种体育队伍和地方文化社团,总有一个地方能让你找到归属感。
我加入了一个叫“數據派(Data Hoot)”的学生组织,里面聚集了一帮对数据科学充满热情的同学。我们不定期会邀请业界的大牛来做分享,也会自己组织小型的编程工作坊,一起研究最新的机器学习模型。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熬夜打比赛,也一起吐槽写不出代码的痛苦。这种纯粹因为共同兴趣而聚在一起的“部落”,给了我巨大的支持和动力。
而且,这些社团活动往往就是创新的摇篮。很多HK Tech 300的初创团队,最初的雏形就诞生于某个社团的脑暴会,或者几个不同社团成员的跨界合作。因为在这里,你能最快地找到拥有不同技能点的小伙伴。
城大的校园环境也一直在为这种“连接”创造条件。九龙塘这个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是香港的中心。校园虽然不大,但“五脏俱全”。由著名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的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CMC),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里面充满了激发灵感的空间。教学楼里随处可见的讨论区,总是坐满了学生。这种开放、流动的空间设计,好像也在默默地鼓励你说:别自己待着,去交流,去碰撞。
所以,如果你来了城大,千万别只把自己关在图书馆或者宿舍里。
去参加迎新营,去社团招新日(O-Day)上逛一逛,大胆地和陌生人聊天。你未来的合伙人、挚友,甚至是人生伴侣,可能就在那个你本来不想去的活动上等着你。
城大带给我的,远不止一个学位。它打破了我对“成功”的狭隘定义,让我明白,人生不是一道单选题。你可以是一个严谨的程序员,同时也是一个热情的社会活动家;你可以深耕自己的专业,同时也能欣赏艺术、懂得商业。
它给了我试错的勇气和资本。在这里,失败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而是一次宝贵的数据收集。每一次不成功的尝试,都在帮你校准未来的方向。
所以,如果你问我该为来城大做什么准备,我的建议是:
忘掉你那份精确到小时的四年规划吧。带上你所有的好奇心,准备好随时偏离“主线任务”。
开学后,去旁听一门你专业课程表上永远不会出现、但你就是很好奇的课。
看到HK Tech 300或者任何创新比赛的海报,就算觉得自己想法很幼稚,也去听听宣讲会。
在食堂吃饭,鼓起勇气和你邻桌的、看起来很酷的外国同学打个招呼,问问他的故事。
未来的N种可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像这样,一步一步,一次一次,在探索和尝试中被你亲手解锁的。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第一步,准备迈向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