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大,我遇见了整个世界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正对来香港留学充满期待又有点小紧张?我刚来城大时也是这样,以为这只是一段新的求学路。但没想到,我在这里遇见了整个世界。从小组作业里磕磕绊绊的口音交流,到后来一起在宿舍煮火锅、分享彼此家乡的故事,地图上那些冷冰冰的地名,都变成了一个个有温度的朋友。在城大的日子,不只是上课和赶due,更像是一场浓缩的环球旅行,每天都有新的文化冲击和奇妙的化学反应。如果你也好奇一所大学如何能成为你的世界地图,那我的故事也许能给你一些答案。

小编悄悄话:这篇文章里有什么?
一个“社恐”的破冰故事:从小组作业的尴尬沉默,到宿舍厨房的热闹火锅。
真实的数据和案例:城大到底有多少国际生?宿舍文化真的那么好玩吗?(有数据有真相!)
浓缩的“环球旅行”指南:不止在校园,整个香港都是你的世界课堂。
超实用的交友建议:文章结尾有彩蛋,教你几招不尬聊,轻松融入的“土方法”。

嘿,我是 lxs.net 的小编,一个已经在香港城市大学(CityU)混迹了好几年的“老油条”。

还记得我刚拖着两个28寸大箱子,气喘吁吁地站在又一城通往城大的那条长长的扶梯上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吗?不是什么宏伟的学术理想,也不是对未来的豪情壮志,而是:“天啊,接下来四年,可千万别挂科,顺利毕业就行。” 那时候的我,有点社恐,有点迷茫,觉得留学嘛,就是换个地方上大学,把GPA刷好看点,以后好找工作。

我以为我的世界,就是宿舍、教学楼和图书馆三点一线。直到那天晚上,我们小组为了一个商科的case study,在图书馆的研习间熬到快闭馆。组里有我,一个来自德国的交换生Mark,一个说话软软糯糯的韩国妹子Soojin,还有一个印度小哥Rohan。一开始,气氛尴尬到冰点。Mark的英语带着浓重的德语口音,语速快得像机关枪;Soojin有点害羞,总是在我们说完后,怯生生地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补充一两点;Rohan的印式英语,我得竖起耳朵配合唇语才能猜个大概。我们四个人的交流,简直就是一场“全球口音听力大赛”。

那天晚上,我们因为一个数据分析的方法吵得不可开交。Mark觉得应该直接、高效,一步到位;而我觉得需要考虑更多细节,做得更周全。就在我们僵持不下的时候,Rohan从包里摸出几块他妈妈从印度寄来的香料糖,分给我们,笑着说:“Chill, chill. Let’s take a sweet break.” 那股奇特的、混着豆蔻和牛奶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开来,神奇地缓和了气氛。我们开始聊起了各自国家的学习方式,聊德国人的严谨,聊韩国人的团队精神,聊印度人灵活的“Jugaad”创新思维。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这哪里是在赶due,这分明是一堂最生动的跨文化交流课。地图上那些冷冰冰的地名,突然就变成了眼前这几个有血有肉、会笑会闹的朋友。

从那天起,我才明白,来城大,远不止是为了拿一张毕业证。我在这里,遇见了整个世界。

课堂“联合国”:当你的组员来自五湖四海

如果你以为大学课堂就是老师在上面讲,你在下面听,那在城大你可能要刷新认知了。这里的绝大多数课程,尤其是商学院和人文社科学院,都充斥着大量的Presentation和Group Project。这简直就是为我们这种“社恐”量身定做的“强制社交”套餐。

一开始,我真的很抗拒。和陌生人组队,还要和口音各异的国际生磨合,想想都头大。但现在回想起来,这恰恰是城大送给我最棒的礼物之一。你知道吗?城大是一所极其国际化的大学。根据学校最新的官方数据,城大的非本地学生比例相当高,光是2023/24学年的本科新生中,国际生就占了相当一部分。整个校园里,有来自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这意味着,你随便走进一间教室,你的左边可能坐着一个来自法国的同学,右边是一个马来西亚的,前面还有一个哈萨克斯坦的。

我的第一个小组项目,就是和前面提到的德国、韩国、印度同学一起。那次经历简直是一部“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纪录片。比如开会时间,德国小哥Mark永远雷打不动地提前五分钟到场,时间观念精准到秒。而我们其他人,多多少少会迟到几分钟,这让他一开始非常抓狂。后来我们才知道,在德国文化里,准时不仅是礼貌,更是一种对他人时间的尊重。

讨论问题时,Mark的风格是“直给”,有问题当面指出,毫不留情。有一次他直接对我的PPT草稿说:“This logic is confusing.” 我当时玻璃心碎了一地,觉得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后来韩国妹子Soojin私下告诉我,在很多西方文化里,这种直接是为了解决问题,不是个人攻击。而在她的文化里,人们更倾向于用委婉的方式提出建议,以维护团队和谐。我们慢慢学会了“翻译”彼此的言外之意,Mark开始学着在批评前先说一句“I think this part is great, but maybe we can improve...”,而我也学会了不再把直接的反馈当成洪水猛兽。

这个过程,远比课本上那些跨文化沟通理论来得深刻。你学会了如何倾听不同背景的声音,如何理解并尊重差异,如何在多元化的团队中找到一个让所有人都舒服的协作方式。这种能力,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比你多会一个Excel函数要宝贵得多。你以为你在完成一份作业,其实你在为未来的跨国工作积累经验。地图不再是平面的,法国不仅仅有埃菲尔铁塔,它还是我那位会吐槽法国铁路系统但又无比热爱法棍面包的同学的家乡;印度也不再只有泰姬陵,它还是Rohan口中那个充满活力、人人都是“问题解决专家”的神奇国度。

宿舍厨房里的“世界美食博览会”

如果说课堂是“官方”的文化交流场所,那学生宿舍,尤其是公共厨房(Pantry),就是24小时不打烊的“民间”文化交流中心。

城大的学生宿舍区坐落在九龙塘的山上,风景超赞。学校目前有11栋学生宿舍楼,为超过4000名学生提供住宿。这里的住宿生活被称作“Hall Life”,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每个宿舍楼都有自己的特色活动和传统,而其中最活色生香的,无疑是每个楼层的Pantry。

我住在马会堂(Jockey Club House),这里是国际生和本地生混合居住的典型。我们楼层的Pantry,简直就是联合国食堂。每天饭点,这里都上演着一场“世界美食博览会”。我刚开始只会煮个泡面、下个速冻水饺,看着厨房里各路“大神”秀操作,简直惊呆了。

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场景:意大利的室友正在用最经典的方法煮着番茄肉酱意面,整个厨房都飘着罗勒和番茄的香气;旁边的韩国学姐在做她的“部队锅”,咕嘟咕嘟的泡菜汤让人垂涎欲滴;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同学,正在用一个平底锅烙一种叫做“Paratha”的薄饼,配上他自己调制的咖喱;而我,正笨拙地尝试做一道番茄炒蛋,引来了大家的围观。

食物是最好的社交货币,这一点在宿舍厨房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会很自然地分享彼此的食物,然后从“你这个菜怎么做?”开始,聊到“你们家乡过年吃什么?”,再到“你为什么会选择来香港读书?”。有一次,我们几个中国学生心血来潮,决定在Pantry组织一场火锅局。我们买了底料、各种肉和菜,热热闹闹地摆了一大桌。

这个新奇的玩意儿吸引了整个楼层的“歪果仁”们。一个美国同学第一次见到麻酱蘸料,好奇地问这是不是花生酱。一个英国小哥被辣得涕泗横流,却一边喝水一边大呼“So good!”。一个芬兰的交换生,默默地把所有东西都放进清汤锅里涮,坚决不碰红油锅。那晚,我们从火锅的起源,聊到各自国家的全家聚餐传统,再到每个人对“家”的定义。那口小小的火锅,煮沸的不仅是食物,更是我们之间迅速升温的友谊。

宿舍生活,让你有机会看到朋友们最真实、最生活化的一面。你会发现,那个在课堂上不苟言言的德国学霸,私下里居然是个烘焙高手;那个看起来酷酷的法国女孩,会抱着吉他弹唱民谣。在这里,国籍、肤色、语言都只是一个标签,真正连接我们的,是那些一起熬夜复习、一起分享外卖、一起在厨房里制造“黑暗料理”的温暖瞬间。

走出校园:整个香港都是你的世界地图

城大的地理位置堪称一绝,坐落在九龙的中心地带,楼下就是又一城商场和港铁站。这种便利,意味着你的世界绝不会被校园的围墙所局限。香港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流动的世界村。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香港有超过60万的非华裔人口,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工作、生活。你走在街上,随时能听到英语、粤语、普通话以及各种你听不懂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这种国际化的氛围,为你提供了一个将校园里的跨文化交流经验付诸实践的绝佳舞台。

我和我的国际朋友们,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在周末一起去“城市探险”。我们不去那些游客扎堆的景点,而是去探索香港更地道的角落。和来自荷兰的朋友去深水埗的鸭寮街,他对我讲解那些老式胶片相机和电子零件,我教他怎么跟老板“讲价”;和来自泰国的朋友去九龙城,那里被称为“小泰国”,他带着我们去吃最正宗的船面和芒果糯米饭,跟我们讲每道菜背后的故事;和来自英国的朋友去徒步麦理浩径,他一路惊叹于香港郊野公园的壮丽,完全颠覆了他对香港“石屎森林”的刻板印象。

每一次的探索,都是一次文化的碰撞和再发现。你会从朋友的视角,看到一个你从未见过的香港。你习以为常的街市、茶餐厅、妈祖庙,在他们眼中都充满了新奇和魅力。通过向他们解释这些本土文化,你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成长的环境,思考那些被你忽略的传统和细节。

这种体验是双向的。有一次,我和几个欧洲朋友去长洲岛。我们租了单车环岛骑行,吃了著名的大鱼蛋。在海边,我们看到一座小小的天后庙。他们好奇地问我这是什么,我就用我蹩脚的英语,夹杂着手势,给他们讲了天后娘娘保佑渔民出海平安的故事。看着他们似懂非懂却又充满敬畏的眼神,我突然有了一种作为文化传播者的自豪感。那一刻,我不再只是一个留学生,我还是一个行走的“中国文化小使者”。

在香港,你遇见的世界不只在校园里,它在重庆大厦里咖喱的香气里,在兰桂坊酒吧里不同语言的碰杯声里,在艺术馆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展览里,也在你和不同国家的朋友一起挤地铁、一起排队买奶茶的日常里。

社团万花筒:用爱好打破国界的壁垒

如果你觉得以上这些都还不够,想要更深度地“打入”某个圈子,那加入学生社团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城大有超过100个学生组织和兴趣小组,涵盖了学术、体育、艺术、文化、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总有一款适合你。

这些社团是结交志同道合朋友的绝佳平台,而“志同道合”这个词,在这里是超越国籍的。无论你来自哪里,只要你同样热爱徒步、痴迷动漫、或是对模拟联合国充满热情,你就能在这里找到你的“组织”。

我当时加入了一个叫做“AIESEC”的国际学生组织。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青年领导力发展平台,成员来自世界各地。在AIESEC,我们一起策划和执行各种跨文化交流项目,比如接待来自其他国家的实习生,组织“环球文化村”展览等。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在一个高度多元化的团队里进行项目管理,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

我还记得我们团队为了一个项目,需要和土耳其的分会开线上会议。因为时差,我们这边是深夜,他们那边是下午。会议中,我们因为一个预算问题产生了分歧。我们习惯了凡事做详细规划,而土耳其的伙伴们则更崇尚灵活应变。那次会议充满了挑战,但最终我们通过不断的沟通,找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所谓的“全球视野”,不是看几篇国际新闻就能拥有的,而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真实碰撞和磨合中,慢慢内化成你的一种思维方式。

除了这种国际化的组织,一些兴趣类的社团同样是宝藏。我的一个朋友,一个平时很安静的日本男生,加入了城大的舞蹈社(Dance Society)。他通过跳舞,认识了一群来自韩国、美国、甚至非洲的朋友。语言不通?没关系,音乐和舞蹈就是他们最好的沟通方式。他们一起排练,一起参加比赛,在汗水和节拍中建立了最纯粹的友谊。他说,在舞台上,他感受到的不是不同国家的人,而是一群为同一个节拍心跳的灵魂。

所以,别犹豫,在每个学期初的社团招新日(O-Day),大胆地去逛逛,去了解,去报名。这可能是你留学生活中,性价比最高的一笔“投资”。它为你打开的,是一扇扇通往不同文化圈子的大门。

写到这里,我翻了翻我的手机相册。里面有我和不同肤色的朋友在维港边的合影,有我们在宿舍厨房做的“国际黑暗料理”,有我们在徒步山顶时累到瘫倒的狼狈样,还有我们在图书馆通宵后看到的清晨第一缕阳光。

来城大之前,我的世界地图上,很多国家只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现在,它们都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名字,一张张生动的笑脸,一段段温暖的回忆。我的通讯录,就像一个迷你版的联合国。

如果你问我,来香港留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不会说是那张文凭,也不会说是流利了一些的英语或粤语。我会告诉你,我最大的收获,是拥有了一个更宽广、更多元的看待世界的视角。我学会了欣赏差异,拥抱不同,也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这份收获,将让我受益终生。

所以,如果你也即将踏上这段旅程,别害怕,别紧张。丢掉你的预设和包袱,大胆地去说“Hi”,去尝试,去接纳。

去尝尝你邻居做的你从没见过的家乡菜,即使味道可能有点奇怪。

主动约那个在课上发言很有趣的外国同学一起去图书馆,别怕你的口语不够好。

报名参加一个你完全不了解的文化社团的体验活动,比如学打非洲鼓,或者体验日本茶道。

当文化冲突发生时,别急着下判断,多问一句“Why do you think so?”。

你的大学生活不应该只是一张成绩单。它应该是一本厚厚的旅行相册,里面装满了故事和朋友。在城大,你真的可以遇见整个世界。而那个出发去遇见的你,也终将被这个世界所塑造,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祝你,旅途愉快。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92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