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浸大,遇见更多元的自己

puppy

还在想象留学生活是什么样?在香港浸大(HKBU),你可能会发现一个连自己都惊讶的全新版本。这里不只有硬核的专业课,浸大独特的“全人教育”理念,鼓励你大胆跨界探索。你可以是埋头实验室的理科生,也能在戏剧社发光;是商学院的未来精英,也可能是个隐藏的乐队鼓手。在九龙塘这个闹中取静的地方,既有浓浓的本土烟火气,又能随时感受到国际化的活力碰撞。如果你也想撕掉固有标签,在一个包容的环境里探索无限可能,不妨来看看我的故事,也许你会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留学浸大,先看这份真心话清单
关于“全人教育”: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你的必修课。你会被“逼”着去上一些你专业之外的课,刚开始可能觉得烦,但后来你会感谢这段经历,它真的会打开你的新世界。
关于地理位置:九龙塘,一个神奇的地方。出门左转是人间烟火,九龙城寨、街边小吃;出门右转是摩登都市,又一城商场、MTR枢纽。方便,但又不像港岛那么“挤”,生活感很足。
关于社团生活:如果你只想着学习,那在浸大真的有点“亏”。这里的社团文化非常浓厚,从上庄(成为社团干事)到参加活动,是快速交朋友、了解香港文化的最佳途径。别怕,大胆去试!
关于学术压力:别被“多元化”迷惑了,该交的due一个都不会少。特别是传理、商科这些王牌专业,小组作业和pre能把你逼成十项全能选手。但收获,也绝对是实打实的。

在香港浸大,遇见更多元的自己

还记得我刚到香港浸大(HKBU)的第一个月吗?那时候的我,是一个典型的商学院学生,脑子里装满了SWOT分析、财务报表和市场营销模型。我给自己画了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好好上课,刷高GPA,找份光鲜的实习,然后进入金融行业。我甚至把未来五年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就像一份完美的商业计划书。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二的下午。我为了完成一门通识课(GE Course)的学分,硬着头皮选了一门叫“戏剧入门”的课。教室在逸夫校园(Shaw Campus)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面的人看起来都和“商学院精英”这个词毫不搭边。那天,老师让我们做一个练习,模仿一种动物,不能说话,只能用肢体。我尴尬得脚趾都能抠出一座维多利亚港。就在我准备敷衍了事的时候,一个学物理的男生,惟妙惟肖地模仿了一只正在觅食的螳螂,引得全场爆笑和掌声。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校园里,我们每个人的身份,远不止录取通知书上写的那个专业。

留学是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文凭,一份更亮眼的履历。但对我而言,在浸大的这几年,它更像是一场大型的“撕标签”游戏。你以为你是A,但浸大会给你无数个机会,让你发现你还可以是B、C、D……甚至是让人惊掉下巴的Z。如果你也厌倦了被单一的标签定义,想看看自己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广,那么,我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全人教育”,不只是说说而已的口号

来之前,我总是在学校官网上看到“全人教育”(Whole Person Education)这个词。说实话,当时觉得这不过是个听起来很高级的宣传口号。直到我被GE课程“折磨”得死去活来,才明白它的真正含义。

在浸大,无论你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横跨四个范畴的通识课程:人文艺术、商业与社会科学、科学与技术,还有一个特别的“大学生活”项目。这意味着,学电影的我,要去捣鼓一下基础编程;学计算机的你,可能要去读莎士比亚。这种“强迫”你跨界的制度,恰恰是它最宝贵的地方。

我认识一个学中医药的同学,一个标准的理科脑袋。他选了一门关于香港电影史的GE课,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他开始疯狂地看邵氏的老电影,研究王家卫的镜头语言,甚至自己学着用剪辑软件。去年,他拉着我们几个朋友拍的短片,竟然还入围了学校一个小型电影节。他开玩笑说:“当初学把脉的手,现在用来调色和剪辑,感觉也挺和谐的。”

这种跨界探索,不只停留在课堂上。浸大鼓励学生辅修(Minor)其他专业的课程。根据学校最新的课程设置,几乎所有专业都可以作为辅修选项。数据显示,每年有超过20%的本科生选择辅修一个与自己主修完全不同的领域。你会在音乐系的琴房里看到一个正在练习的会计系学生,也会在创业中心的比赛里,看到一个由中文系、物理系和视觉艺术系学生组成的团队。这种多元背景的碰撞,常常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浸大的“本科生研究计划”(URP),每年资助近百个项目,其中很多都是跨学科的研究,比如用AI技术分析古典文学,或者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医在海外的传播。在这里,知识的边界被刻意模糊,为的就是让你跳出思维的舒适区。

九龙塘的AB面:一半烟火,一半世界

选择一所大学,其实也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浸大坐落在九龙塘,一个在香港地图上略显低调的地方。它不像中环那样高楼林立,也不像旺角那样人潮汹涌。但住久了,你会发现它的独特魅力,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A面,是地地道道的香港烟火气。浸大被几个非常“本土”的社区包围着。从学校步行十几分钟,就能到九龙城。那里曾经是神秘的“三不管”地带,如今是全香港闻名的美食天堂。你可以花几十块港币,在“合成糖水”吃一碗清心丸,也可以在泰国餐馆里吃到最正宗的冬阴功。再远一点,就是深水埗,一个充满朋克气息的地方。花上一下午,你可以在鸭寮街淘到各种稀奇古怪的电子产品,也可以在旧书摊上找到绝版的漫画。这种触手可及的市井生活,让你感觉自己不是一个游客,而是真正生活在这里。

B面,是高效连接世界的国际范。别看九龙塘安静,它可是香港重要的交通枢纽。港铁东铁线和观塘线在这里交汇。从学校出发,坐地铁去中环金钟,不过20分钟;去深圳的罗湖或福田口岸,也只是一条东铁线直达的事。学校门口就是大型购物中心“又一城”(Festival Walk),从高端品牌到电影院、溜冰场,应有尽有,完全能满足你的现代化生活需求。这种奇妙的割裂感,让你可以在半小时内,完成从市井老街到国际化商圈的场景切换。

这种环境也塑造了浸大的学生。我们学校的国际生比例相当高,根据近年的数据,校园里有来自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你走在校园里,随时能听到普通话、粤语、英语以及各种你听不懂的语言交织在一起。食堂里,你的左边可能是一个在讨论印度电影的印度同学,右边可能是一个在聊欧洲足球的法国交换生。这种文化的冲击和融合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它让你自然而然地学会尊重差异,用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世界。

你可以成为任何人,只要你敢想

如果说课堂和地理位置是浸大为你提供的硬件,那么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就是让你自由“折腾”的软件。在这里,你真的可以尝试成为任何人。

浸大的学生社团(俗称“上庄”)文化非常发达。全校有超过100个学生组织,涵盖了学术、体育、艺术、宗教、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开学季的“O-Camp”(迎新营)和招新活动,整个校园都会被各种摊位和海报占领,热闹得像个集市。我当时就被戏剧社(Drama Club)学长学姐的热情打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加入了。没想到,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

我从一个连在课堂上做presentation都会紧张的人,到后来敢站在几百人的舞台上表演话剧。在排练室里,我们一起熬夜读剧本、做道具、排练到凌晨。我的队友里,有学新闻的、学化学的、学视觉艺术的,每个人都贡献着自己专业领域的技能。学新闻的同学负责宣传文案,学视艺的同学包办了海报和舞台设计。我们像一个创业团队一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这段经历教会我的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是任何一本商科教科书都给不了的。

除了传统社团,学校还提供了很多让你“发光”的平台。浸大的传理学院(School of Communication)常年位居亚洲顶尖,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其“传播与媒体研究”学科常年稳居全球前100名。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学生电影节、新闻作品展,即便你不是传理学院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我身边就有理学院的朋友,因为热爱摄影,参加了电影学院办的工作坊,最后作品还在校内展映了。

学校的就业支持也体现了这种“多元”理念。除了常规的招聘会,学校的“事业策划中心”(Career Centre)会组织各种天马行空的职业探索活动,比如“间隔年分享会”“社会企业家论坛”等等。他们的“Metropolitan Attachment Programme”实习计划,不仅有香港本地的大公司,还覆盖了东南亚、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行业也五花八门,从金融科技到非政府组织(NGO),总有一个能满足你的好奇心。

硬核学术?当然,这才是底气

说了这么多关于“玩”和“探索”的话题,你可能会觉得浸大是不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地方?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有足够硬核的学术实力作为底气,它才敢鼓励学生去“不务正业”。

浸大的王牌——传理学院,其实只是一个缩影。它的电影学院是香港最负盛名的电影人才摇篮之一,培养了无数导演、编剧和制片人。走在传理视艺大楼里,你随时可能碰到正在讨论剧本、扛着摄像机的学生,那种创作氛围,让人热血沸腾。

但浸大的优秀远不止于此。它的中医药学院在香港乃至国际上都享有盛誉,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近年来,学校在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领域也投入巨大。比如,计算机科学系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套先进的AI系统,用于检测“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还把AI技术应用到新闻领域,成立了“人工智能与媒体研究实验室”,探索数据新闻的未来。

在QS世界大学排名2024中,香港浸大位列全球第295位,稳居世界顶尖大学行列。这背后,是无数师生在实验室、图书馆里默默付出的结果。学校的教授很多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学者,但他们上课时却没什么架子。我记得我的市场学教授,是一位在行业内非常有名的顾问,但他会花一个小时,在课后帮我们分析一个小组作业的逻辑漏洞。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亲切的师生关系,是浸大学术氛围最吸引人的地方。

在这里,探索多元和钻研学术从来不是对立的。正因为你在课堂上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你才有底气和能力,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你感兴趣的任何一个领域,去创造新的可能。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留学不应该是一条单行道。它更像是一个自助餐,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菜品,你的专业只是你最开始拿起的那个盘子,但你完全可以、也应该去尝尝别的味道。

别再让你的专业或者别人对你的期望,限制了你的想象力。大胆地去选一门你觉得“没用但有趣”的课,去参加一个你觉得“和专业无关但好玩”的社团,去和那些来自世界各地、背景完全不同的同学聊聊天。

下一次,当有人问你“你是学什么的?”,除了你的专业,或许你还可以笑着告诉他:“我还是个不入流的鼓手、一个业余的话剧演员、一个正在学着拍纪录片的菜鸟。”

那么,准备好来浸大,找到那个连你自己都还没发现的自己了吗?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8935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