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局“中国班”,留学前你就要想明白的几件事 |
|---|
| 选校选专业:不能只看排名!多查查项目的国际生比例,尤其是中国学生比例。冷门不代表不好,反而可能是惊喜。 |
| 心态调整:别怕“丢脸”,语言说不好是过程,不是结果。主动开口是融入的第一步,脸皮厚点,朋友多点。 |
| 社交策略:别只混中国人的圈子。宿舍申请混住,社团挑个“奇怪”的,小组作业主动找外国人组队,机会都是自己创造的。 |
| 生活方式:走出宿舍,走进当地。找个兼职,做个志愿者,去当地人常去的咖啡馆,你的世界会瞬间变大。 |
“同学,麻烦让一下。”
一句标准的普通话,把我从开学第一堂课的兴奋中拉回了现实。我叫Leo,坐标英国某G5大学的商学院。来之前,我幻想的课堂是《社交网络》里那种,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学生激烈辩论,思维火花四溅。可现实呢?我环顾四周,这间能容纳100人的阶梯教室里,至少有80%都是亚洲面孔,其中绝大多数,都和我一样说着流利的中文。
教授是个和蔼的英国老头,讲课时语速放得特别慢,PPT上的每个重点词汇都会重复三遍,生怕我们听不懂。小组讨论环节,大家非常自然地用中文开始分工、讨论、总结,最后再由一个英语好点的同学翻译成英文,向全班汇报。那一瞬间,我恍惚了。我花了爸妈一百多万,跨越半个地球,难道就是为了来上一个“海外中文补习班”?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的瞬间,别担心,你绝对不是一个人。这种“花钱上了个海外分校”的体验,是很多留学生,尤其是商科、传媒等热门专业的同学正在经历的痛。这篇文章,不想跟你抱怨,更不想贩卖焦虑。小编想跟你像朋友一样,好好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中国班”现象,更重要的是,咱到底该怎么“破局”,主动跳出这个舒适圈,真正把这笔钱花在刀刃上,体验到最地道的留学生活。
为啥我的课堂成了“中国班”?现实没那么简单
你可能会觉得,是不是自己运气不好,偏偏选了个“水”项目?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复杂得多,可以说是一种全球化趋势下的必然结果。
首先,咱们来看看数据。根据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发布的最新数据,2021/22学年,在英的中国留学生总数已经超过15万人,是英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群体。而在美国,根据2023年IIE发布的《门户开放报告》,中国连续13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2022/23学年有近29万名学生在读。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情况类似,中国学生都是其国际教育版图中最重要的一块。
这些庞大的数字分摊到各个学校和专业,就意味着高概率的“校友见面会”。特别是某些专业,简直是“重灾区”。比如商科(金融、市场营销、管理学等)、传媒、教育学,这些专业因为课程设置实用、就业前景相对明朗,深受中国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大学为了维持运营和发展,也非常依赖国际学生带来的高额学费。结果就是,招生时会向这个庞大的市场倾斜,导致某些硕士项目里,中国学生的比例甚至能超过70%。
我认识一个在悉尼大学读市场营销的学姐,她跟我吐槽说,她们专业一个年级120人,中国人占了将近100个。“我们私下都开玩笑说,这是悉尼大学市场营销(中文)硕士项目。上课提问用中文,下课讨论用中文,写论文了才切换回英文模式,感觉自己像个翻译。”
除了学校的招生策略,我们自己的“舒适圈”心理也在推波助澜。在一个陌生的国度,面对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压力,人会本能地寻找熟悉感和安全感。跟同胞交流,不用费劲组织语言,能吃到正宗的家乡菜,能玩到一起去,这当然舒服。于是,中国学生很容易就形成一个紧密的小圈子,上课坐一起,下课吃火锅,周末打剧本杀。这个圈子像一个温暖的保护罩,但也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我们和外面的世界隔离开来。
“中国班”的代价,远不止是英语没练好
很多人觉得,“中国班”就“中国班”吧,反正毕业证是真的,知识也学到了,没啥大不了。但留学这笔昂贵的投资,我们真的只想要一张文凭吗?待在“中国班”这个温室里,我们失去的,可能比想象中要多得多。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语言能力的停滞。你以为每天全英文授课,英语就能突飞猛进?太天真了。当你的生活被中文全面包围——室友是中国人,课程小组成员是中国人,周末娱乐的朋友也是中国人——你一天真正需要开口说英语的场景,可能就只有在超市结账那句“Card, please.” 和在咖啡店点单的“A large latte, to go.”
一位在南加州大学读传媒的朋友跟我说,他刚去的时候,信誓旦旦要跟所有中国朋友说英文,结果坚持不到一周就放弃了。“太别扭了,感觉很装。而且讨论复杂问题的时候,脑子里的想法根本没法用英语顺畅地表达出来,最后还是换回了中文。”一年下来,他的英语听力和阅读因为要看文献、听课,确实有提高,但口语和写作,几乎还在原地踏步。这种“哑巴英语”,在未来的求职面试和工作中,会成为巨大的短板。
其次,你失去了最宝贵的跨文化交流机会。留学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让你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接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观点。课堂讨论本该是碰撞思想的最佳场所。但如果你的小组里全是中国学生,大家对一个商业案例的看法,很可能因为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而趋于一致。你听不到一个德国同学严谨到刻板的逻辑分析,也看不到一个印度同学天马行空的商业点子,更无法理解一个美国同学那种与生俱来的表现欲和领导力。你的世界观,依然是你来之前的那个版本,只是换了个地方确认了一遍。
这还会直接影响你的学术体验。国外的课程非常注重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而这种思维的培养,恰恰来自于对不同观点的挑战和辩论。在“中国班”里,大家可能会因为“都是自己人,不好意思反驳”,或者“怕伤和气”,而避免激烈的学术争论。讨论往往点到为止,流于表面。久而久之,你可能会习惯于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学术氛围,却错过了真正锻炼思辨能力的黄金机会。
更长远来看,你浪费了建立全球人脉网络的绝佳时机。你身边坐着的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未来可能是硅谷的工程师,华尔街的分析师,或者某个国际组织的成员。跟他们成为朋友,不仅仅是多个人一起喝杯咖啡,更是为你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开一扇扇窗。而如果你的社交圈仅限于中国留学生,你建立的,只是一个“海外华人通讯录”。回国之后,这些关系或许还有用,但如果你想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职业可能,这样的网络就显得单薄了。
破局之路:从今天起,做个主动的“闯入者”
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让你焦虑,而是想让你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后,行动起来!打破“中国班”的魔咒,从来都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一步步争取来的。下面这些方法,都是小编和身边朋友亲身实践过的,非常有效,就看你愿不愿意踏出那一步。
第一步:把战线提前,从选校申请开始布局
很多人都是到了国外才发现问题,但其实在申请阶段,你就可以做很多功课来避免“踩雷”。
别只盯着排名和热门城市。很多“中国班”现象严重的大学,往往是排名高、名气大、位于大城市的学校。不妨把眼光放宽一些,看看那些在专业领域同样出色,但地理位置稍偏一些,或者综合排名没那么靠前的学校。比如,想学商科,不一定非要去伦敦政经,杜伦大学、巴斯大学的商学院同样顶尖,但中国学生的比例可能会相对友好一些。这些地方的生活成本更低,当地社区联系更紧密,你反而有更多机会和本地人打交道。
学会“侦察”项目的国际生比例。怎么查?方法很多。最直接的,是在学校官网的课程介绍页面找找有没有“Class Profile”或“Student Demographics”这样的文件,很多顶尖的MBA项目都会公布。如果没有,你可以去一些留学生论坛,比如Reddit上对应大学的板块(sub-reddit),或者国内的一亩三分地、寄托等,搜索你感兴趣的项目,看看往届学长学姐的分享。更主动一点,你还可以通过LinkedIn找到该项目的在读学生或校友,发一封礼貌的邮件或私信,问问课堂的国籍构成情况。大多数人都很乐意分享这些信息的。
第二步:落地之后,主动出击,不做“隐形人”
一旦到了学校,真正的战斗才算开始。舒适区很诱人,但你必须逼自己一把。
从选座位开始,执行“一米法则”。这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一招。进教室后,刻意不要往中国学生扎堆的地方坐。找一个旁边是外国同学的空位坐下,这就是你社交的起点。上课前,可以微笑着打个招呼,问一句“Hey, how are you?”,或者聊聊天气。课后,可以就刚才课上的某个点,问问他的看法,“What did you think about that case study? I found it quite tricky.” 一来二去,就熟了。
加入社团,但别只去CSSA(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CSSA当然是寻求帮助和归属感的好地方,但你的精力不应该只放在这里。每个大学都有上百个社团,从体育类的足球、攀岩,到学术类的辩论社、模拟联合国,再到兴趣类的摄影、烘焙、品酒社……找一两个你真正感兴趣的,哪怕有点“奇葩”,大胆加入。在这里,你会遇到一群和你志同道合的本地学生和国际学生。为了共同的爱好一起活动,是打破隔阂最快的方式。我一个朋友,在英国加入了“哈利波特魁地奇社团”,一群人扛着扫帚在草地上奔跑,虽然看起来很傻,但他却因此交到了一群最铁的英国朋友。
把小组作业,变成你的“破冰”利器。一到分组的时候,别再下意识地找中国同学抱团。主动一点,去跟那几个发言最积极的本地同学说:“Hey, I really liked your points in the discussion. Would you be interested in forming a group together?” 这不仅能让你和更优秀的人合作,还能在合作过程中,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你的英语口语和学术写作能力也会在实战中飞速提升。
找一份兼职或做志愿者。这是让你真正“浸泡”在当地文化里的终极秘诀。无论是去咖啡馆做咖啡师,去图书馆做管理员,还是去社区的慈善商店帮忙,这些工作都会“强迫”你和本地人进行大量、真实、深入的交流。你的客户、你的同事,就是你最好的语言老师和文化向导。你会学到课本上永远教不了的俚语,理解当地人的幽默感,甚至可能被邀请去他们家过圣诞节。根据英国文化协会的一项调查,有超过60%的国际学生认为,兼职工作是他们提高语言能力和了解当地文化的最有效途径。
住宿选择上,勇敢地选择“混住”。申请学校宿舍时,如果可以选择,尽量选择国际学生混合的公寓,而不是“中国人专用楼”。和一个来自巴西的室友学做烤肉,听一个来自尼日利亚的室友讲非洲故事,跟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室友争论披萨上到底能不能放菠萝……这种24小时的文化碰撞,远比任何课堂都有趣。是的,可能会有生活习惯的摩擦和文化冲突,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留学这条路,从来都不只是为了拿一张文凭。它是一次投资,一次对未来的投资,更是一次对自己的投资。花了一百多万,我们买到的不应该只是几百节课和一本毕业证,而应该是一段无可替代的人生经历,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和一口流利的、能自信地与世界对话的外语。
我知道,跳出舒适圈很难,需要勇气,甚至会经历尴尬和挫败。但请相信,每一次你鼓起勇气说出的“Hi”,每一次你主动加入的陌生人讨论,每一次你尝试理解的异国文化,都在为你那昂贵的学费增值。
别让你的留学生活,只剩下熟悉的乡音和外卖软件里的中餐馆。外面的世界很大,那些有趣的人,那些你闻所未闻的故事,那些能颠覆你认知的美景,都在那堵“墙”的外面等着你。
去推开它吧,那才是你花了一百万,真正该买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