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PhD要读几年?学长学姐告诉你

puppy

嘿,准备来国大读博的你,是不是也在琢磨“到底要读几年”这个终极问题?官网说的4年奖学金听着很香,但真能准时毕业吗?这可真不一定!其实,你的专业(比如是做实验还是写论文)、导师的风格,甚至是你发paper的节奏,都在悄悄决定着你的毕业进度。我们特地找了几位不同院系的学长学姐,让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你,从入学到毕业的真实时间线到底长啥样,有哪些“坑”可以提前避开。想少走弯路,对自己的读博生涯有个靠谱的规划?快来看看他们的掏心窝子分享吧!

国大PhD毕业时间三大变量,提前了解不踩坑!
专业方向(实验科学 vs. 理论研究):你的研究是每天“泡”在实验室里,还是在电脑前码代码、推公式?前者充满了各种不可控因素,毕业时间更容易被拉长;后者虽然看似自由,但一个idea卡住,也可能“一拖再拖”。
导师风格(“放养” vs. “push”):遇上一个“神仙”导师能让你事半功倍,但如果导师风格和你八字不合,那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可就高了去了。有的导师希望你多发几篇顶刊再走,有的则鼓励你达到标准就毕业。
科研产出(Paper的数量和质量):这可以说是毕业的硬通货。从做实验、分析数据,到写稿、投稿、审稿、返修……这个周期有多长,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一篇顶会论文折腾一两年是家常便饭,而这直接决定了你什么时候能“交差”。

嘿,各位未来的国大博士们,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阿泽。

还记得我刚拿到国大offer那会儿,家庭视频会议上,我爸妈拿着计算器,一脸兴奋地规划着:“国大官网说了,博士奖学金给四年,生活费全包!儿子,你四年后28岁,正好回来找工作,买房,一切都刚刚好!”

我当时笑着点头,心里却在打鼓。因为就在前一天,一个同专业的学长才在微信上幽幽地跟我说:“四年?呵呵,那是个美好的祝愿。”

“到底要读几年?”这个问题,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在你打开博士生涯这个“盒子”之前,谁也给不了你一个确切的答案。官网说的最长学制(Candidature Period)是5年,奖学金(NUS Research Scholarship)一般覆盖4年。但现实呢?远比这几行冷冰冰的规定要复杂得多。今天,阿泽就拉来了几位来自不同学院、正在“水深火热”中或已经“成功上岸”的学长学姐,让他们用亲身经历,给你扒一扒国大PhD的真实时间线。

湿实验的“天坑”专业:五年起步,上不封顶?

讲述人:李学长,医学院,生物医学方向,在读第五年

“你问我读几年?我先给你讲讲我上周的经历。我养了三个月的一批细胞,就等着做最后一次关键测试,数据出来就能写一篇小paper了。结果呢?实验室的培养箱半夜跳闸,第二天我推门进去,一切归零。你说,这三个月算谁的?”

李学长的吐槽,可以说是所有“湿实验”博士生的日常。所谓湿实验,就是指那些需要跟细胞、小白鼠、化学试剂打交道的专业,比如生物、化学、材料、医学等。这些专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

“我们的时间,根本不是按天算的,是按‘实验周期’算的。”李学长苦笑着说,“一个实验周期短则几周,长则数月。这期间,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比如试剂配比错了、仪器参数没调好、甚至隔壁实验室的装修震动,都可能让你的努力付诸东流。不像写代码,错了可以debug,我们这是‘炸炉’,一炸就得从头再来。”

根据新加坡教育部(MOE)近几年的数据显示,在新加坡公立大学中,工程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博士生平均毕业时间约为4.8年,而其中依赖大量实验的专业,时间只会更长。李学长他们组里,过去五年毕业的博士,最快的一个是4年半,还是因为课题特别顺利,运气爆棚。大部分人都在5年到5年半之间徘徊。他认识一个隔壁实验室的“骨灰级”师兄,因为课题难度大,加上中间换过一次方向,读了快7年才毕业。

“所以,如果你是来国大读这类专业的,千万别信‘四年毕业’的神话。心理预期直接拉到5年,这样你每个阶段的压力会小很多。第四年奖学金结束了怎么办?大部分导师会想办法从他的项目经费(Research Grant)里给你出生活费,或者你可以申请助教(Teaching Assistant)来补贴一下。钱的问题不大,主要是心态别崩。”

干实验/理论派:四年是及格线,但想“优秀”不容易

讲述人:陈学姐,计算机学院,人工智能方向,四年准时毕业

“我们CS(计算机科学)专业,听起来好像幸福多了,不用养细胞,不用担心小白鼠罢工。但我们的‘坑’在别的地方。”

陈学姐是大家眼中的“大神”,四年发了三篇顶会论文,准时毕业,拿到了大厂的special offer。但在她看来,这四年走得也并不轻松。对于计算机、数学、经济、人文社科等主要依赖电脑、数据和大脑的专业来说,毕业时间线又是另一套逻辑。

“我们的瓶颈是idea和publication(发表)。”陈学姐解释道,“第一年上课、熟悉环境,很快就过去了。第二年是关键,你要找到一个有创新性、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方向。这个过程可能很痛苦,你看的论文越多,越觉得自己想做的东西别人都做过了。”

找到了方向,下一步就是产出。在国大计算机学院,不成文的毕业规定通常是至少有一篇顶会一作文章。所谓的“顶会”,比如AI领域的NeurIPS, ICML, CVPR,投稿命中率常年低于20%。

“我给你算算一篇论文的时间账,”陈学姐掰着手指,“从有初步想法,到做实验验证、跑数据,顺利的话要3-4个月。然后开始写论文,反反复复修改,至少1个月。投稿出去,等待审稿结果,又是3个月。结果出来,大概率是让你大改(Major Revision)或者直接拒绝(Reject)。如果是大改,你又要花1-2个月去补充实验和修改。如果是拒绝,那这大半年的功夫可能就白费了,你得改投或者重做。”

她的一篇论文,从idea到最终被接收,前后折腾了快一年半。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理论派的博士,也很少有人能提前毕业。四年,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安排得非常紧凑的及格线。

“我们这边4年到4年半毕业是常态。能4年准时走人的,要么是效率极高的‘卷王’,要么就是研究方向比较容易出成果。当然,也有读了5年多的,通常是卡在最后一篇论文上,或者导师觉得你的成果还不够‘亮眼’,想让你再冲一冲。”

导师:你的毕业进度条,他/她掌握了一半

讲述人:王学长,商学院,市场营销方向,4.5年毕业

“要说影响毕业最大的因素,除了你自己,那绝对就是导师了。选导师,某种程度上比选专业还重要。”

王学长提到,国大的导师风格迥异,大致可以分为几种:

1. “Push型”老板:这类导师通常自己就是个工作狂,学术水平高,手上的资源也多。他会给你明确的路径和时间表,每周开会催进度,逼着你往前跑。跟着这样的导师,你可能会觉得压力山大,没什么个人生活,但好处是产出快,毕业通常也快。因为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让你尽快做出成果,给他自己的履历添砖加瓦。

“我第一个导师就是这种,我读了两年实在受不了那种高压就换了。我有个同学跟着他,三年就发了两篇A刊,第四年开始就准备毕业论文了,走得非常快。”

2. “放养型”神仙:这类导师给你极大的自由度。他会给你一个大方向,然后让你自己去探索、去试错。他不会天天催你,开会频率也可能很低。这种模式对于自驱力强、想法多的学生来说是天堂,但对于需要指导、比较迷茫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灾难。

“我现在这个导师就是偏放养。好处是我可以按自己的节奏来,研究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坏处是,我走了很多弯路。有好几个月,我都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打转,直到组会汇报时才被导师点醒。时间就这么浪费掉了。”王学长说,他认识的一些同学因为导师太“佛系”,课题迟迟没有进展,拖到第五年、第六年才毕业的大有人在。

3. 平衡型伙伴: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导师既能给你方向性的指导,又愿意给你空间自由发挥;既关心你的学术进展,也关注你的个人状态。这种导师可遇不可求。

“所以,在选导师之前,一定要多方打听!去实验室网站看他手下学生的毕业去向和毕业时间,发邮件联系组里的学长学姐,旁敲侧击地问问导师的风格、组里的氛围。这比你只看他的学术头衔要重要一百倍!”

最后的“临门一脚”:毕业论文与答辩

当你辛辛苦苦集齐了毕业所需的paper,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还没完。

最后一步是撰写毕业大论文(Thesis)和答辩。这个过程,快则3个月,慢则半年甚至更久。

你需要把你几年来的研究成果系统地整理成一本厚厚的书,这个过程本身就很耗时。写完后,要交给导师修改,来回几轮修改是常态。然后提交给学院,由学院指派一个内部审查员和一个外部审查员。这些审查员都是大忙人,看你的论文可能就要花一两个月。他们会提出一堆修改意见,你再根据意见修改,又是一两个月。

所有流程走完,才能安排答辩。整个过程下来,半年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我身边很多同学都是在第四年奖学金结束的时候,paper要求都满足了,但就卡在写毕业论文和走流程上,最后多花了半年时间,自费了几个月才拿到学位证。”陈学姐补充道。

聊了这么多,并不是想给大家泼冷水,制造焦虑。恰恰相反,是希望大家能在一开始,就对博士这场“修行”有一个清醒和现实的认知。它不是一份按部就班的工作,更像是一场充满未知的创业。

所以,别再傻傻地把“四年”当成一个死线。把它当成一个理想的目标,然后根据你的专业、导师和你自己的节奏,制定一个更灵活、更现实的计划。

读博就像一场探索未知的冒险,虽然偶尔会迷路,会遇到风暴,但沿途的风景和最终找到宝藏的喜悦,绝对值得。祝你在狮城的科研之路,一帆风顺,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8891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