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商科的真相:光鲜下的内卷

puppy

嘿,你是不是也觉得来新加坡读商科,脚下就是金融中心,未来一片光明,简直是人生赢家的剧本?先别急着激动!在这光鲜的背后,是你想不到的“内卷修罗场”。这里人均学霸,GPA能卷到小数点后两位;大一就开始拼实习,没进大厂仿佛就“输了”;就连社交活动,张口闭口都是networking。这篇文章不灌鸡汤,只想跟你聊聊最真实的新加坡商科生存现状:从课程压力、实习鄙视链到社交真相,帮你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看清光环下的真实挑战与机遇,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路。

新加坡商科生存避雷指南
学术压力锅:不只有考试,还有无处不在的 Bell Curve 和小组作业。GPA 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不是开玩笑。
实习快车道:大一就开始找实习是常态,大二没进“大厂”就焦虑?先别慌,看清鄙视链的真相。
“功利”社交圈:人人都在 Networking,但你真的需要那么多“人脉”吗?分清有效社交和无效“集邮”。
心态最重要:这篇文章不卖焦虑,只为帮你提前打好预防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

刚收到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商学院 offer 那天,我记得自己兴奋地一晚上没睡着。我妈在电话那头畅想着:“新加坡,亚洲金融中心啊!儿子你读个商科,以后进投行,当金融新贵,前途无量!”

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脑海里全是《华尔街之狼》的画面,想象着自己穿着剪裁得体的西装,出入CBD的高级写字楼,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直到开学第二周,在商学院 Mochtar Riady Building 的咖啡厅里,我无意中听到了邻桌几个大三学长的对话。

“你高盛的 Superday 怎么样?”
“面挂了,感觉 case 没做好。唉,我再看看小摩还有没有机会捞一下。”
“没事,你不是还有个 BCG 的 PT A offer 吗?也不错了。”
“那只是个敲门砖,转正率太低了。我真服了,现在大二没进过九大投行(Bulge Bracket)的暑期实习,简历根本过不了关。”

我当时就愣住了。他们嘴里的每一个词,Superday、case、PTA、Bulge Bracket,都像一颗颗子弹,精准地击碎了我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幻想。我才刚刚搞清楚教学楼在哪,他们却已经在讨论明年夏天的实习了。那一刻我才明白,我根本不是拿到了什么人生赢家的剧本,而是不小心闯进了一个叫做“内卷”的修罗场。

嘿,朋友,如果你也正憧憬着来新加坡读商科,或者已经身处其中,感觉有点迷茫。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不灌鸡汤,不画大饼,只想跟你聊聊这身光鲜外衣下,最真实的新加坡商科生存现状。

学术内卷:小数点后两位的战争

来之前,你可能觉得大学就是“learn hard, play hard”。来了之后你才发现,在新加坡的商学院,更多是“learn harder, and...learn harder”。这里的学术压力,不是期末通宵几晚就能搞定的,它是一场贯穿始终、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战争。

罪魁祸首,就是那个让无数学生闻风丧胆的“Bell Curve”(正态分布评分)。简单来说,你的最终成绩不取决于你考了多少分,而取决于你在整个班级里的排名。就算你考了85分,如果全班都是90分的大神,你可能也只能拿到一个B。这种机制,硬生生把同学变成了“敌人”。你身边那个和你一起吃饭、一起泡图书馆的朋友,到了期末,可能就是那个把你从A挤到B+的人。

我有个同学,叫 Leo,我们一起上过一门金融课。他绝对是我见过最拼的人。为了一个项目,他可以连续一周每天只睡4个小时,把我们小组的报告改了不下十遍,每一个数据来源都查得清清楚楚。期末考试前,他把几百页的课本和PPT背得滚瓜烂熟。我们都觉得他拿A+是板上钉钉的事。

结果成绩出来,他拿了个A-。我们都为他抱不平,后来才知道,这门课大神太多,Final Exam 的平均分高得离谱。Leo 的分数虽然很高,但在残酷的 Bell Curve 面前,还是被刷了下来。那天晚上,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句:“CAP 4.8 和 4.85 的距离,原来这么远。”(CAP是NUS的GPA算法,满分5.0)

你可能会问,为了小数点后两位,至于吗?太至于了。根据 NUS、NTU 等学校的规定,GPA 直接决定了你的荣誉等级(Honours Degree)。比如,First Class Honours(一等荣誉学位)通常要求 GPA 在 4.5 以上。而这个“一等荣誉”,是很多顶级投行、咨询公司筛选简历的第一道门槛。一份来自 NUS 商学院2022届的就业报告显示,毕业生的平均月薪高达5833新币(约合3万人民币),但能进入那些薪酬金字塔顶尖行业的,往往都是荣誉榜上的佼佼者。

除了 Bell Curve,小组作业(Group Project)是另一个“战场”。新加坡的商科教育极度重视团队合作,几乎每门课都有小组作业。这听起来不错,但实际操作起来,你会遇到各种挑战: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组员之间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还有最可怕的“free-rider”(搭便车的人)。如何带领一个背景各异的小组,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报告和展示,本身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不仅仅是学术能力的考验,更是情商、领导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的综合试炼。

实习鄙视链:大一即战场,大厂是信仰

如果你觉得学术压力已经够大了,那么实习的“内卷”程度,绝对会让你怀疑人生。在这里,找实习不是从大三才开始的悠闲活动,而是一场从大一入学就开始的“军备竞赛”。

新加坡商科圈里,流传着一条清晰又残酷的实习鄙视链:

第一梯队:顶级投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顶级咨询(MBB,即麦肯锡、波士顿、贝恩)、顶级PE/VC(黑石、KKR等)。能拿到这些公司的暑期实习offer,你就是“人中龙凤”,是整个学院的传说。

第二梯队:其他外资投行、二线咨询公司、大型科技公司(Google、Meta、字节跳动等)的核心岗位(如战略、产品经理)、顶级快消公司的管培生项目(宝洁、联合利华等)。

第三梯队:四大会计师事务所(PwC, Deloitte, EY, KPMG)的咨询或审计部门、普通银行、中型科技公司、本土大公司等。

……再往下,似乎就“不入流”了。

这种氛围有多夸张?我大一的下学期,身边就已经有同学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一份在小型VC(风险投资)的实习。当时我还觉得不可思议,后来才发现,这只是“基操”。到了大二,同学的 LinkedIn 主页上,几乎人手一到两个实习经历。有的人大一暑假在新加坡本地的创业公司,大二寒假就去了上海的互联网大厂,大二暑假的目标就是香港的投行。

为了挤进这个鄙视链的顶端,学生们无所不用其极。他们会花上百小时准备 case interview(案例面试),把“Vault Guide to Finance Interviews”这种求职宝典翻烂。他们会参加无数个由学生社团举办的“求职分享会”,向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取经。根据新加坡管理大学(SMU)2022年的就业报告,其商学院96.4%的学生在毕业前就找到了工作,其中很多人手握多个offer,而这些机会,绝大多数都源于他们大学期间积累的实习经验。

这种“实习竞赛”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巨大的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当你的室友在半夜12点还在进行模拟面试,当你的项目组员请假去参加香港的终面,你很难不感到焦虑。仿佛你稍微一停下,就会被整个时代抛弃。很多人甚至为了刷一份光鲜的实习经历,而选择自己并不感兴趣的行业,只是因为“它听起来很厉害”。

社交真相:不是交朋友,是“集邮”

在新加坡读商科,你会很快学会一个词:Networking。它被翻译成“人脉拓展”,但在这里,它更像是一种生存技能,甚至是一种信仰。

开学初,各种学生社团招新,你会发现最火爆的永远是那几个商科社团,比如投资社、咨询社、商业分析社。想加入这些社团,难度堪比找工作,通常要经过简历筛选、笔试、好几轮面试。为什么大家挤破头都想进?因为这些社团掌握着最核心的资源:强大的校友网络、企业赞助的活动,以及最重要的——一群志同道合、未来可能成为行业大佬的同伴。

进入大学,你会发现社交活动的形式变得非常“垂直”。不再是单纯的唱歌、吃饭、看电影。取而代之的是:

Coffee Chat(咖啡聊天):这绝不是简单的喝咖啡。通常是主动约一位在你目标公司工作的学长学姐或校友,利用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向他们请教行业信息和求职经验。一场成功的 Coffee Chat,可能会帮你拿到一个宝贵的内推机会。

Info Session(企业宣讲会):各大公司会在招聘季来学校开宣讲会。这不仅是了解公司的机会,更是你“刷脸”和与HR、部门经理直接交流的绝佳时机。你会看到同学们西装革履,准备好自己的“Elevator Pitch”(电梯演讲),在Q&A环节抢着提问,会后围着招聘官递上简历。

Case Competition(案例分析大赛):由知名公司赞助,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就一个商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赢得比赛不仅有奖金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评委往往就是这些公司的业务骨干,表现出色很可能直接被“相中”,获得实习面试机会。

在这种环境下,社交变得有些功利。你加一个人的微信或LinkedIn,可能不是因为你真的欣赏他,而是因为他在你的目标公司工作。你参加一个活动,首要目的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认识几个“有用”的人。大家像“集邮”一样,比谁的LinkedIn上有更多大厂的Connections,比谁认识更多投行咨询圈的“大佬”。

我承认,这种高效的社交方式确实能帮助你快速获取信息、建立职业联系。但它也让人疲惫。有时候,你会怀念那种可以不带任何目的地和朋友胡侃乱聊的时光。你会觉得,每个人似乎都戴着一副面具,彬彬有礼地交换着信息,却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你今天过得开不开心。

别慌,这有一些真心话想对你说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窒息,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来新加坡读商科的决定?别急,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贩卖焦虑,而是想告诉你真相,让你提前做好准备,然后找到自己的节奏。

是的,这里很卷,竞争很激烈。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这里充满了机会。因为有竞争,所以这里的平台更高,资源更集中,你身边的人也更优秀。关键在于,你如何在这场“游戏”中,玩出自己的风格,而不是被别人的节奏带着跑。

第一,重新定义你自己的“成功”。
投行和咨询确实光鲜,薪水也高,但那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你愿意为了它,每天工作到凌晨,牺牲掉所有的个人生活吗?别让“鄙视链”绑架你的价值观。这个世界上,有价值的工作有很多种。有人热衷于在创业公司从0到1创造价值,有人在非营利组织为社会贡献力量,也有人在看似“普通”的公司里,找到了工作与生活的完美平衡。问问自己的内心,什么样的工作能让你感到兴奋和满足,而不是别人眼中的“成功”。

第二,把“刷简历”变成“学本事”。
实习的数量和公司名气,远没有你真正学到了什么重要。与其走马观花地在三家大公司打杂,不如在一家你真正感兴趣的公司,深度参与一个项目,实打实地提升自己的技能。是学会了用 Python 做数据分析,还是掌握了市场调研的方法论?这些写在简历上,远比一个空洞的大厂名字更有说服力。记住,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你的能力,而不是你实习过的公司logo。

第三,从“功利社交”转向“有效连接”。
别再逼自己去参加那些让你感到不适的社交活动了。500个没有交集的LinkedIn好友,不如5个愿意真心帮助你的良师益友。花点时间,去认识那些你真正欣赏、能给你带来启发的人。可能是一位教授,一位有经验的学长,或是一位和你志同道合的同学。建立深度的、真诚的关系,这种连接远比“点赞之交”来得稳固和长久。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照顾好你自己。
在这场高强度的马拉松里,身体和心理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后面的“0”。觉得累了,就去东海岸公园跑跑步,吹吹海风。感到迷茫了,就找信得过的朋友聊聊天,或者去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寻求帮助不是软弱,而是智慧。允许自己有不完美,允许自己有休息的时刻。

新加坡的商科生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光鲜亮丽的金融中心、世界顶级的教育资源和无限的职业可能性;另一面,则是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和迷茫。看清它,接受它,然后,走出你自己的路。

别让别人的剧本,打乱你自己的节奏。在这片充满机遇的热土上,找到那个真正让你眼睛发光的方向。哪怕它不在金字塔的顶尖,那也是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星辰大海。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8103 Blo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