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G5的冷门宝藏专业,帮你弯道超车

puppy

还在为G5那些热门专业挤破头?看到金融、CS的“神仙打架”就头大?别慌,通往梦校的路不止一条!其实G5里藏着许多宝藏专业,它们低调又有实力,申请人数比热门专业少得多,但课程含金量和就业前景却一点不输,甚至更香!这篇文章就帮你扒了扒那些被忽略的神仙项目,比如UCL的人机交互、LSE的城市研究,带你看看它们到底学什么、申请门槛高不高、未来发展怎么样,手把手教你如何精准定位,找到那条最适合你的G5“弯道超车”之路!

弯道超车小贴士
G5申请不是只有华山一条路。这篇文章不是教你“走捷径”,而是帮你打开思路,找到那条更适合你、风景也同样精彩的“新航线”。关键是想清楚:你到底喜欢什么?你的背景能为你撬开哪扇独特的门?别被热门专业的光环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嘿,大家好,我是留学生网站(lxs.net)的小编!

前几天,有个学妹在后台给我发了一长串的语音,听得我心里直发酸。她叫小A,双非背景,均分88,雅思7.5,软实力也挺亮眼,有两个不错的实习,还有一个小奖。她的梦校是LSE,目标专业是金融。结果你猜怎么着?她点开LSE金融的申请页面,看到那不到5%的录取率,和一堆海本、清北复交90+的大神背景分享,瞬间就蔫了。

她在语音里带着哭腔问我:“小编,我是不是没希望了?我的背景在这些神仙面前,是不是就是个炮灰?难道G5的门,真的就这么窄吗?”

我完全理解她的心情。每年申请季,我们都会看到成千上万的同学,像小A一样,怀揣着梦想冲向G5那些金光闪闪的王牌专业:金融、经济、CS、管理……这些专业确实好,但竞争也确实是地狱级别的。这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桥上挤满了各路顶尖高手,每个人都身怀绝技。

可是,难道通往G5的路上,真的只有这一座独木桥吗?

当然不是!今天,我就想带大家换个视角,咱们不走大路,去探探那些藏在G5校园深处、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林间小道”——那些低调又有实力的冷门宝藏专业。它们申请人数更少,背景要求更多元,但课程质量和就业前景,一点都不输给那些热门选手,甚至可能更适合你!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冷门”专业?

“冷门”不等于“水”,在G5的字典里,几乎没有“水”专业。这里的“冷”,指的是它不像金融、CS那样,被成千上万的申请者所熟知和追捧。它们往往是交叉学科,或者是针对性非常强的领域。

选择它们,有几个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一,竞争压力小。咱们用数据说话。根据LSE官方公布的2022年数据,MSc Finance(金融硕士)收到了超过4500份申请,最后只发了200多个offer,录取率低得吓人。而同校的MSc in Urbanisation and Development(城市化与发展硕士),申请人数可能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你的竞争对手从几千人锐减到几百人,上岸的概率自然就高了。

第二,背景要求更灵活。热门专业往往有非常固定的“画像”,比如学金融的最好是数学、经济背景,学CS的最好是计算机科班出身。但这些宝藏专业因为是交叉学科,所以特别欢迎多元化的背景。你学心理学的、学设计的、学社会学的,甚至学历史的,都可能找到完美匹配的项目。

第三,培养的是“稀缺”人才。当所有人都挤在金融和CS的赛道里时,你从一个独特的交叉领域毕业,掌握的是一套复合型的技能。这种稀缺性,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可能就是你最核心的竞争力。

好了,话不多说,咱们直接上干货,看看G5里到底藏着哪些这样的神仙项目!

UCL:当科技遇上人文——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一提到UCL的计算机系,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MSc Computer Science。这个专业有多卷?这么说吧,没个国内顶尖985院校90+的均分,申请信可能刚发出去就进了回收站。但你知不知道,在同一个学院里,还藏着一个超级酷的项目——MSc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它到底学什么?

HCI,人机交互,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研究怎么让电脑、手机、App这些科技产品更好用、更懂你。它不是让你天天埋头写代码,而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一个App的按钮应该放在哪里用户最顺手?一个网站的界面怎么设计才能让人不烦躁?VR眼镜怎么才能不让人头晕?这些都是HCI研究的范畴。

这个专业是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设计学的完美结合。你既要懂点技术,又要懂用户心理,还要有审美和设计能力。课程内容非常实践,会涉及到用户研究、交互设计、可用性测试等,做大量的项目(Project)。

谁适合申请?

这就是它最宝藏的地方!UCL的HCI项目明确表示,欢迎各种背景的申请者。官网上的原话是“We welcome applicants from a wide variety of disciplines”。

我认识的一个学姐,本科是学工业设计的,编程基础约等于零,但她作品集里充满了对用户体验的思考,文书里也强调了自己对“人”的兴趣,最后成功拿到了offer。还有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商科的同学,只要你能证明自己对这个领域有热情、有思考,都有机会。

相比于CS专业对数学和编程能力的硬性要求,HCI更看重你的逻辑思维、同理心和创造力。当然,如果你有一点编程或设计基础,会是加分项,但绝不是必要条件。

毕业后去哪儿?

就业前景简直不要太香!现在哪个互联网大厂不把“用户体验”挂在嘴边?HCI的毕业生,完美匹配现在最火的几个岗位:UX/UI设计师、用户体验研究员、产品经理。

毕业生去向包括Google, Meta, 苹果, 微软,国内的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根据Glassdoor的数据,在伦敦,一个初级的UX设计师年薪就能达到3.5万到4.5万英镑,有几年经验后,轻松超过7万英镑。这可比很多传统行业的起薪高多了。

弯道超车指南:

如果你对科技感兴趣,但又不想当一个纯粹的码农,HCI绝对是你的天菜。申请时,别光晒你的成绩单。多花心思准备一份作品集,哪怕只是几个课程项目或者自己做的小设计,只要能体现你对用户体验的理解就行。个人陈述(PS)里,多讲讲你对某个产品设计的思考,展现你的洞察力。

LSE:在城市里读懂世界——城市研究相关专业

LS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一听名字就知道是学商科和社科的圣地。当大家都在为经济、金融、会计这些专业挤得头破血流时,不妨把目光投向LSE的地理与环境系(Department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这个系里藏着好几个关于“城市”的宝藏专业,比如MSc Regional and Urban Planning Studies(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和 MSc Urbanisation and Development(城市化与发展)。

它们学什么?

千万别以为这是学怎么画建筑图纸的。LSE的城市研究,是站在一个宏观的、社会科学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比如:为什么大城市房价这么高?共享单车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什么影响?如何规划一个更环保、更宜居的城市?

这些专业会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等各种知识。你会学到很多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去理解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课程非常国际化,讨论的案例遍布全球,从伦敦的金融城到孟买的贫民窟。

谁适合申请?

LSE的城市类专业同样对申请者的背景非常包容。官网明确写着,欢迎来自社会科学(如经济、地理、社会学、政治学)、人文科学甚至建筑、工程等背景的学生。我认识一个本科读英语语言文学的同学,因为对城市文学和城市空间的关系有浓厚兴趣,写了一份非常深刻的PS,也成功拿到了offer。

相比于金融专业对数学和量化能力的高要求,城市研究专业更看重你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如果你关心时事,对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等议题有自己的看法,那你就很对这个专业的胃口。

毕业后去哪儿?

出路超级广!而且很多都是非常有社会影响力的工作。毕业生三大主要去向:

  1. 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NGO):比如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居署、乐施会等。这些机构需要大量懂得城市发展和政策分析的人才。

  2. 咨询公司:尤其是专注于城市规划、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咨询公司,如Arup(奥雅纳)、McKinsey的城市发展部门等。他们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3. 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城市规划局、发展改革委员会、交通部门等,都是非常对口的就业单位。

根据LSE的毕业生调查报告,地理与环境系毕业生的起薪中位数常年保持在3万英镑以上,和许多商科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也毫不逊色。

弯道超车指南:

如果你对商科感兴趣,但又觉得自己的数理背景不够硬,不妨考虑一下这个方向。在申请时,重点突出你对某个具体城市问题(比如交通拥堵、住房危机)的关注和思考。可以结合自己的家乡或者实习经历,谈谈你的观察和见解。这比空谈理论要有效得多。

帝国理工IC:让科学流行起来——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

帝国理工,G5里的“直男”,一门心思搞理工科。大家申请IC,想的都是工程、物理、医学这些硬核专业。但你知道吗?IC居然还开设了文科硕士,而且还是一个超级时髦的专业——MSc Science Communication(科学传播)。

它学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学习如何把复杂、枯燥的科学知识,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出来。你还记得李永乐老师吗?他就是顶级的科学传播者。这个专业就是要培养像他一样,能架起科学家和普通大众之间桥梁的人。

课程内容五花八门,可能包括为博物馆写展品说明、为BBC制作科学纪录片脚本、在社交媒体上运营一个科普账号、学习如何采访科学家等等。这是一个创意和严谨并存的专业。

谁适合申请?

这个专业简直是为两类人量身定做的:

  1. 想转行的理科生:你学了四年物理/化学/生物,发现自己不想一辈子待在实验室,但又不想完全放弃自己的科学背景。这个专业能让你的科学知识“变现”成另一种能力。

  2. 对科学充满热情的文科生:你可能本科是学新闻、传媒、英语的,但你从小就爱看《时间简史》,对宇宙、对基因充满了好奇。这个专业能给你一个系统学习如何报道科学的机会。

IC的科学传播项目录取时,非常看重申请者的沟通能力和热情。他们会要求你提交一篇科普文章作为作品集,这是展示你能力的关键。根据往年的录取情况,这个专业的申请人数远少于IC的任何一个工程类硕士,但毕业生却同样抢手。

毕业后去哪儿?

就业方向非常有意思,而且很有前景。比如:

  • 科学记者/编辑:在BBC, 《自然》(Nature), 《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等顶级媒体从事科学报道。

  • 博物馆/科技馆:担任策展人或教育主管,设计有趣的科学展览。

  • 企业传播:在科技公司、制药公司(比如辉瑞、阿斯利康)或科研机构,负责对外的公共关系和内容宣传。

  • 科普内容创作者:自己做个科普博主,或者加入科普MCN机构。

弯道超车指南:

申请这个专业,标化成绩固然重要,但你的“热情”和“潜力”更能打动招生官。现在就开始行动!可以尝试在知乎、B站或者自己的公众号上写一些科普文章,或者翻译一些国外的科普视频。把这些作为你的作品集,证明你不仅想学,而且已经在做了!

牛津剑桥:在古老学院里探索新领域

说到牛津剑桥,似乎任何专业都跟“冷门”沾不上边。但实际上,即便是在这两所顶尖学府,不同专业的申请难度也是有天壤之亥的。与其去卷申请人数动辄上千的经济学、法学硕士,不如看看那些更专注、更细分的MPhil(研究型硕士)项目。

比如,牛津大学的MSc in Social Science of the Internet(互联网社会科学硕士)。这个项目隶属于牛津互联网研究所(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一个非常前沿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它研究的是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政治和生活。这可比纯学CS或者社会学要酷多了。

再比如,剑桥大学的MPhil in Development Studies(发展研究硕士)。这个专业关注的是全球贫困、不平等等问题,毕业生很多都去了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它的申请难度,相较于剑桥的金融或经济学MPhil,会友好一些。

这类专业的特点是什么?

它们通常是研究导向的(MPhil),课程量不大,但对独立研究能力要求很高。申请时,一份高质量的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比完美的GPA更重要。招生官想看的是,你是否对某个特定领域有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潜力。

弯道超车指南:

如果你对学术研究有热情,并且在本科期间已经有了一些科研经历,那么这类专业可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你需要做的,是花大量时间去阅读你想申请的导师的论文,找到一个你真正感兴趣且有能力研究的切入点,然后写出一份能让导师眼前一亮的研究计划。这比刷分、刷实习要更考验你的“内功”。

好了,说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表达的就一件事:

通往梦校的路,真的不止一条。当你觉得面前的大门挤满了人、高不可攀时,不妨退后一步,看看旁边是不是还有一扇虚掩着的小门。

这扇小门背后,可能没有金光闪闪的“金融”“CS”招牌,但里面的风景,可能更独特、更迷人,也更适合你。找到它,需要你对自己有更清醒的认识,需要你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和挖掘,需要你有一点点敢于不同的勇气。

别再只盯着排名和“钱景”了,问问自己,你到底对什么东西感到兴奋?是设计一个让残障人士也能方便使用的App?是思考如何让你的家乡变得更宜居?还是把深奥的科学讲给你的爷爷奶奶听?

当你找到那个能让你眼睛发光的方向时,你会发现,G5的大门,其实一直在为你敞开着。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28560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