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面试就稳了?盘点港新必面专业

puppy

申请季的小伙伴们,每次收到面试邮件是不是心都提到嗓子眼了?一边激动一边又开始犯嘀咕:这到底是“海面”还是真有机会?收到面试就等于一只脚踏进校门了吗?其实啊,这得看你申的什么神仙专业!在港新地区,很多热门商科、传媒专业,面试几乎是申请的“标配”环节,能进面就说明你的背景已经卷赢了第一轮。但也有一些专业,发面试就约等于预录取,含金量超高!想知道你心仪的专业属于哪一类,面试到底占多大比重吗?快来看看这份“必面专业”大盘点,提前做好准备,也给自己吃颗定心丸!

小编悄悄话:面试心态指南
收到面试别慌,也别飘!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制造焦虑,而是帮你精准定位你收到的面试到底是个什么“段位”。把它当成一份“战前情报”,了解清楚对手(和你一同进面的申请者)和战场(面试形式和目的),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记住,无论哪种面试,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哈喽,各位在申请季里奋战的准留学生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在 lxs.net 专为大家排忧解难的小编!

就在上周,我后台收到一个粉丝小A的私信,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那种“悲喜交加”。她收到了港科大(HKUST)商学院某王牌专业的面试邀请,邮件弹出来的那一刻,她激动得差点从图书馆的椅子上跳起来。但开心了不到五分钟,她就开始疯狂刷各种论坛和经验贴,结果越刷心越凉。

“小编小编,我发现我这个专业好像是‘海面’啊!有人说发了上千个面试,最后只要一百多人,这不就是‘气氛组’吗?我这到底是有希望还是没希望啊?”

小A的纠结,我敢说90%的申请党都经历过。收到面试通知,就像是买彩票刮开了一半,看到一个“谢”字旁边似乎还有笔画,心脏简直是在坐过山车。这封邮件,到底是通往梦校的“准登机牌”,还是仅仅一张“海选入场券”?

别急,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好好盘一盘港新地区那些“必面专业”的门道。咱们把它分分类,看看你手里的面试邀请,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第一类:“海面”重灾区,进了面试才是真正厮杀的开始

咱们先来说说最让人“闻风丧胆”的“海面”(Mass Interview)。这类专业的特点是:申请人数爆炸多,申请者背景普遍优秀,学校不得不用面试作为一道硬性筛选门槛,来考察你的软实力,比如沟通能力、商业思维、团队协作等等。

能收到这类专业的面试,首先要恭喜你!这说明你的三维(GPA、语言成绩、GMAT/GRE)、实习、文书等硬性材料,已经成功卷赢了成千上万的申请者,至少是第一梯队的水平。但是,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因为真正的战斗,现在才刚刚打响。

代表专业:港新各大顶尖商学院的王牌项目

案例一: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HKUST Business School)

港科大商学院,那可是亚洲商科申请的“卷王之王”。特别是像商业分析(MSc in Business Analytics)、信息系统管理(MSc in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金融科技(MSc in Financial Technology)这些热门专业,每年收到的申请都是数以千计的。

根据近两年的录取数据和学生分享(数据来源于各大留学论坛的不完全统计),HKUST的MScBA项目,每年申请人数可能高达3000-4000人。能进入面试轮的,大概在800-1000人左右。看起来比例还行?但最终录取名额可能只有150-200人。这意味着,即使你进了面试,也还要和几百个跟你一样优秀的“卷王”们竞争,面试通过率可能只有20%-25%。

我有个学妹,去年就经历了HKUST ISOM的面试。她本科是国内Top 5高校的,GPA 3.8+,雅思7.5,还有两段大厂实习。她以为自己稳了,结果在小组面试(Group Interview)里,遇到了港本全奖、美本交换、手握顶级咨询公司实习的各路神仙。她说:“那感觉就像是神仙打架,每个人都在疯狂输出,逻辑清晰,口语流利,稍微一走神就跟不上了。”最后她虽然拿到了offer,但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

案例二: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NUS Business School)

新加坡的申请激烈程度,近两年已经直逼香港。NUS的商学院,尤其是商业分析(MSBA),堪称“海面”的另一个典型代表。这个项目是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合办的,技术和商业结合,是近年的大热门。

根据网上流传的数据,NUS MSBA的申请人数每年都在4000人以上,而录取名额非常有限,大概在100人左右。虽然它没有像港科大那样进行大规模的小组面试,但它的技术面试(Technical Interview)和行为面试(Behavioral Interview)筛选率极高。能收到面试,说明你的背景已经非常亮眼,但面试官会深入考察你的数据分析能力、编程基础和商业洞察力。一道技术题答不上来,或者一个案例分析没有思路,可能就直接凉凉。

所以,如果你收到的是这类专业的面试邀请,心态上要摆正:把它看作是一次“资格认证”,证明你的硬件过关了。接下来,你需要花120%的精力去准备面试,无论是刷面经、模拟面试,还是深入研究行业案例,都不能有丝毫懈怠。

第二类:“预录取”信号,面试更像一场“双向奔赴”的确认

说完了让人紧张的“海面”,我们再来看看一些能让人吃下“定心丸”的面试。这类专业的面试,通常意味着招生委员会或者导师对你的背景已经非常满意,面试更像是一个“终面确认”环节,或者说是一场“双向奔赴”的交流。

这类面试的特点是:面试发放比例不高,面试官往往是项目主任(Program Director)或者未来的导师,面试内容更深入、更个性化。一旦进入这个环节,你的录取几率就已经非常高了。

代表专业:部分研究型硕士、特定小众专业、或有明确导师方向的项目

案例一:香港大学的Master of Journalism(新闻学硕士)

港大的MJ项目在传媒界是神级的存在。它的申请过程非常严谨,除了提交常规材料,很多申请者还需要参加笔试(Writing Test)。能通过层层筛选进入面试环节的,本身就是凤毛麟角。根据过往学生的经验,MJ项目的面试通过率相当高,有说法甚至达到70%以上。

为什么?因为在面试前,招生委员会已经通过你的作品集(Portfolio)、文书和笔试,充分认可了你的写作功底、新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面试更多的是想看看你这个“人”——你的热情、你的沟通能力、你对新闻行业的理解是否和他们的培养目标契合。面试官往往是资深教授,他们更像是在和你聊天,探讨你感兴趣的新闻领域,评估你是否具备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潜力。所以,收到MJ的面试,基本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港大的大门。

案例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型硕士(Master by Research)

这和我们通常申请的授课型硕士(Taught Master)不同。研究型硕士的录取,导师的决定权非常大。在申请过程中,很多同学会提前“套磁”,联系自己心仪的导师。如果你收到了某位教授发来的面试邀请,那绝对是一个超级积极的信号!

这意味着教授对你的研究背景、学术论文或者项目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面试的目的,就是想和你真人聊一聊,看看你的研究潜力、学术热情以及性格是否适合在他的实验室工作。我认识一个申请NTU电子工程研究型硕士的学长,他在和导师面试的时候,聊了整整一个小时的课题细节和实验设计。面试结束后,导师直接就告诉他:“我觉得你很不错,我会向学院推荐你。”一周后,他就收到了正式offer。

这类面试,面试通过率非常高,因为发面试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我想要你”的信号。准备的关键不在于去猜题,而在于对自己做过的研究、写过的论文了如指掌,并且对导师的研究方向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提出有见地的想法。

第三类:“氛围考察型”,看你是不是“对的人”

还有一类面试,介于“海面”和“预录取”之间。它既有筛选的功能,但更侧重于考察你这个人的“软实力”和“匹配度”(Fit)。学校不仅要招优秀的学生,更要招“适合”自己项目的学生。

这类专业通常非常强调团队合作、案例讨论和校友网络,所以他们希望招进来的学生是积极、主动、善于合作的,能够为整个班级带来价值(Contribute to the class)。

代表专业:MBA项目、部分管理类和传媒类专业

案例一:新加坡管理大学(SMU)的各类商科专业

SMU以其小班教学、高强度课堂互动和美式教育风格而闻名。所以,他们的面试是出了名的“必经之路”,而且非常看重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无论是应用金融(MSc in Applied Finance)还是管理学(MSc in Management),面试都占了录取评估中极大的比重。

根据SMU的官方说法和学生反馈,他们的面试通常是小组讨论+个人面试的形式。在小组讨论中,面试官会观察你在团队中的角色:是领导者、支持者还是沉默者?你能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尊重他人?你的思维是否活跃?

我有一个朋友,硬件条件其实在申请者中不算顶尖,但她性格非常开朗,表达能力极强。在SMU的小组面试中,她成功地引导了整个小组的讨论方向,并且在总结陈词时逻辑清晰、令人信服,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后顺利逆袭拿到offer。她说:“SMU要的不是书呆子,而是那种能上课跟教授辩论,下课能跟同学高效合作的人。”

案例二:香港中文大学的全球传播(MA in Global Communication)

CUHK的全球传播也是传媒申请的大热门。这个专业的面试,除了考察你的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也非常看重你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面试官可能会问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你如何看待某个全球性新闻事件?”“你认为在跨文化交流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面试官想看的,是你的思考深度、你的观点是否独特、以及你是否对这个领域抱有真正的热情。他们希望招收的学生,是未来能够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的人。所以,收到这类面试,你需要准备的不仅仅是“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这类常规问题,更要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对专业的理解、对世界的看法有深入的思考。

那收到面试,我到底该怎么办?

聊了这么多,相信你对自己手里的面试邀请有了一个大概的判断。但无论它属于哪一类,都请记住,面试是你唯一一次能从一堆申请材料中“跳出来”,活生生地展示自己的机会!

别再傻傻地只知道去论坛上问“这个面试刷人率高吗?”这种问题了。与其把时间花在焦虑上,不如立刻行动起来!

去官网把项目介绍、课程设置、教授背景翻个底朝天,想清楚你为什么非这个项目不可。去YouTube上找找在读学长学姐的分享视频,感受一下项目的真实氛围。去LinkedIn上看看校友的毕业去向,这会成为你“职业规划”问题最有力的论据。

把所有能找到的面经都扒拉出来,不是为了背答案,而是为了总结出面试官到底想考察什么能力。然后对着镜子,或者拉上你的好朋友,一遍遍地练习,直到你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观点都能脱口而出,自然又真诚。

面试不是终点,而是你向梦校展示“我就是你们要找的人”的最佳舞台。它可能是激烈的厮杀,也可能是愉快的畅谈,但无论如何,这都是属于你的高光时刻。

所以,深呼吸,别慌。你已经足够优秀,才能走到这一步。现在,就去漂漂亮亮地打好这最后一仗吧!

祝大家都能slay全场,让offer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0696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