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留学“隐藏分”速览 |
|---|
| 一、本地实习:职场敲门金砖 为啥重要:直接证明你的实战能力和对澳洲职场的适应性,是简历上最亮眼的“澳洲经验”。 怎么搞定:紧盯学校Career Hub,玩转LinkedIn和Seek,别小看无薪实习的敲门砖作用。 |
| 二、社交圈子:你的隐形财富 为啥重要:澳洲超过70%的工作机会来自“隐藏市场”,也就是内推和推荐,人脉就是信息和机会。 怎么搞定:加入至少一个专业社团和一个兴趣社团,主动参加行业活动,勇敢地约学长学姐和行业大佬喝杯咖啡。 |
| 三、生活体验:不止于“生存” 为啥重要:培养的独立、跨文化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任何面试官都看重的软实力。 怎么搞定:走出华人舒适圈,去本地咖啡馆打份工,加入一个local运动队,或者策划一次穿越内陆的公路旅行。 |
哈喽,各位在澳洲奋斗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在lxs.net码字的小编。
前几天,我跟一个去年毕业的学弟Leo吃饭,他可是我们商学院当年响当当的学霸,GPA接近满分,各种奖学金拿到手软。按理说,这样的“顶配”简历,找工作应该跟玩儿似的。可他端着杯咖啡,一脸愁容地跟我吐槽,说他海投了上百份简历,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在一面就被刷掉了。面试官最常问的一个问题是:“除了学习,你在澳洲这三年还做了什么?”
Leo当时就卡壳了。他的大学生活,几乎就是图书馆、宿舍、教室三点一线,为了刷分,他推掉了所有社团活动,拒绝了所有同学的旅行邀约。他以为那张漂亮的成绩单就是一切。
与此同时,他当年同专业的室友David,一个GPA中上但远非顶尖的男孩,却早在毕业前就拿到了澳洲四大(PwC)的offer。David的秘诀?大二暑假在一家本地小会计事务所做了两个月实习,大三加入了学校的consulting club,跟着团队给真实的公司做项目,还通过社团活动认识了PwC的一位经理,正是这位学长帮他递了简历。
Leo的故事,是不是让你有点扎心?咱们今天就来聊点大实话。分数当然重要,它是你学习能力的基础证明。但一张4.0的成绩单,并不能直接兑换成未来的职场通行证。相比之下,一份真正有含金量的本地实习、一个能帮你打开局面的社交圈、一段不止于图书馆和due的留学记忆,这些软实力和真实经历,才是毕业后让你脱颖而出、真正值回票价的关键。想知道怎么平衡学业,同时把这些“隐藏分”拿到手,让你的澳洲之行更有价值吗?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
一份本地实习,胜过千言万语
咱们先来聊聊实习,这玩意儿在澳洲求职市场上,简直就是硬通货。为什么?因为它直接回答了HR最关心的问题:“你到底能不能干活?”
澳洲公司非常注重所谓的“Local Experience”(本地经验)。这不仅仅是指你在澳洲工作过,更深层次的,是看你是否理解澳洲的职场文化。比如,澳洲人上班喜欢闲聊(small talk),开会时鼓励直接表达观点,强调work-life balance。这些东西,你在教科书里是学不到的,只有亲身在办公室里待过,跟local同事一起喝过咖啡、吐槽过老板,才能真正体会。
一份本地实习经历,就像一个官方认证的盖章,告诉用人单位:这个人,我们考察过了,能用,而且好用。他/她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还能无缝对接到我们的工作环境里。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根据澳大利亚政府官方的QILT(教学质量指标)发布的《2022年毕业生去向调查》,那些在大学期间有过实习或任何形式的“工学结合”经历的毕业生,全职就业率高达82.5%。而那些没有任何相关经验的毕业生,这个数字则降到了76.5%。这6个百分点的差距,背后就是成千上万个像Leo一样,手握高分却敲不开职场大门的真实案例。
我认识一个在墨尔本大学读IT的女孩,叫Cathy。她大二的时候,成绩也就是中等偏上,但她特别有规划。她发现澳洲科技行业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于是就通过学校的Career Hub,申请了一个在初创科技公司Canva(对,就是那个后来火遍全球的设计工具公司,当时还不大)的暑期实习生项目。三个月的实习,她不仅把课堂上学的Python和Java用到了真实的项目里,还学会了怎么跟产品经理高效沟通,怎么用Jira进行项目管理,怎么参与团队的敏捷开发流程。
实习结束时,她的主管对她赞不绝口。毕业季招聘,当她的同学们还在为各种在线编程测试焦头烂额时,Cathy已经通过实习主管的内推,轻松拿下了Atlassian(澳洲最大的软件公司)的面试,并最终斩获offer。她的面试官后来告诉她,打动他们的不只是她的技术能力,更是她在简历中体现出的对澳洲科技公司工作流程的熟悉和理解。
那么,怎么才能找到这样一份有含金量的实习呢?
第一,把你的大学就业指导中心(Career Hub/Careers Service)用到极致。这绝对是你身边最宝贵的资源。他们不仅有专门针对本校学生的独家实习岗位,还会定期举办简历修改、模拟面试的workshop。脸皮厚一点,多去跟那里的老师聊,让他们记住你,有好机会自然会第一个想到你。
第二,玩转求职网站。Seek和LinkedIn是澳洲的两大主流求职平台,把你的LinkedIn profile打理得专业一点,多加一些你目标行业的从业者和校友。GradConnection和Prosple则是专门针对学生和毕业生的平台,上面有很多大公司的实习和管培生项目,信息非常集中。
第三,别对“无薪实习”抱有偏见。在澳洲,很多非营利组织(NPO)或者小型创业公司会提供无薪实习机会。虽然没有收入,但它能给你提供宝贵的本地经验、一份真实的推荐信,以及一个拓展人脉的机会。把它看作一种投资,用几个月的时间换一块敲开未来职业大门的金砖,非常值得。
记住,开始找实习永远不嫌早。别等到大三才开始着急,从大一你就可以开始关注行业信息,大二就应该有第一份相关的经历了。哪怕是在学校里帮教授做研究助理,或者在学生组织里负责一个项目,这些都是宝贵的“准实习”经验。
你的圈子,决定了你的高度
如果说实习是硬通货,那社交网络就是你在澳洲流通的“信用卡”,额度取决于你如何经营。
在澳洲,有一个概念叫“Hidden Job Market”(隐藏就业市场)。什么意思?就是说,有大量的职位空缺,根本不会公开发布在招聘网站上。它们通过什么渠道被消化掉?答案是:内部推荐和人脉介绍。有招聘机构(比如Hays)的报告估计,这个比例可能高达70%甚至80%。
这意味着,如果你只知道海投简历,那你看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那片更广阔的机会,只有通过“人”才能触及。
我知道,很多中国留学生天性比较内敛,觉得“搞关系”听起来很功利。但咱们要重新定义一下“社交”。它不是拉帮结派,不是阿谀奉承,而是建立真诚、互惠的人际关系。它是信息的交换,是视野的拓展,是机会的碰撞。
在悉尼大学读金融硕士的Kevin,就是一个把社交玩得明明白白的人。他刚入学就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加入一个专业社团,再加入一个兴趣社团。
他加入了学校的“金融管理协会”(FMAA),这是澳洲商科学生中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个组织。通过协会的活动,他不仅听到了来自瑞银(UBS)、麦格理(Macquarie)等顶级投行高管的分享,还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和已经在职的学长学姐。他主动在活动后加了几个学长的LinkedIn,找机会约他们喝咖啡,请教求职经验。其中一位在德勤(Deloitte)工作的学长,后来就帮他内推了德勤的实习,让他直接跳过了简历筛选环节。
同时,Kevin因为喜欢打篮球,加入了学校的篮球队。球队里有各个专业的学生,甚至还有几个本地的澳洲学生。通过一起训练、比赛,他不仅英语口语突飞猛进,还交到了一群真正的朋友。他的一个澳洲队友,父亲在一家本地的基金公司工作。有一次闲聊中,队友得知Kevin在找实习,就主动提出可以把他介绍给父亲。虽然最后没有去成这家公司,但这次经历让Kevin深刻体会到,机会真的无处不在。
你看,社交圈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或者需要高深技巧的事情。它就藏在你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第一,善用校园资源。澳洲大学的社团文化非常发达,从专业类的(商业、法律、IT协会),到兴趣类的(徒步、摄影、辩论),应有尽有。选择一两个你真正感兴趣的,深度参与进去,而不是只挂个名。竞选一个干部职位,组织一次活动,这些经历不仅能写入简历,更能让你快速认识一大批人。
第二,主动走出校园。使用Meetup.com或者Eventbrite这样的平台,搜索你感兴趣的行业在当地举办的线下活动。比如,如果你在学市场营销,可以去参加一些Digital Marketing的分享会;如果你在学编程,可以去参加一些Code Club的活动。这些地方聚集的都是行业内的人,是结识新朋友、了解行业动态的绝佳场所。
第三,学会“Coffee Chat”。这是西方职场文化中非常流行的一种非正式社交方式。在LinkedIn上找到你心仪公司或岗位的校友、从业者,给他们发一封真诚的私信,说明你的身份,表达对他们职业路径的仰慕,并询问是否可以占用他们15-20分钟的时间,进行一个线上的“虚拟咖啡”,向他们请教一些经验。大多数人是愿意帮助学生的。一次成功的Coffee Chat,可能就会为你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内推机会。
不要害怕被拒绝,也不要觉得打扰别人。你是在寻求建议,而不是索要工作。这种谦虚求教的态度,往往能为你赢得好感。
留学不只读书,生活本身就是课堂
最后,我们来聊聊一个看似最“虚”,但其实最影响你整个留学价值的事情——你的生活体验。
很多年后,当你回想起在澳洲的时光,你记住的会是什么?是某个final周在图书馆熬过的通宵,还是在维州大洋路上看到十二门徒岩的日落?是某次小组作业里和组员的争吵,还是在本地咖啡馆打工时,一个澳洲老奶奶教你做flat white的那个下午?
留学,如果只剩下“学”,那就失去了一大半的意义。走出去,去体验,去感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你个人能力最全面的锻炼。
国际教育领域有一个著名的长期研究,叫“IES Abroad 50年研究”,它追踪了数万名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学生。研究发现,这段经历对他们的个人成长有着巨大的正面影响:97%的人认为留学让他们变得更成熟,96%的人认为增强了自信心,95%的人认为对他们的世界观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这些听起来很“鸡汤”的品质——成熟、自信、开阔的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正是当今企业在招聘时,除了专业技能外最看重的“软实力”。
怎么把这些软实力具象化,让面试官看到?你需要有故事可讲。
我的一个朋友,在昆士兰大学读书。他不是学霸,但特别会“玩”。大二的假期,他没有回国,而是和两个朋友一起,用打工攒下的钱买了一辆二手车,花了三周时间,从布里斯班一路开到了乌鲁鲁红土中心。一路上,他们的车在内陆抛锚过,在小镇上做过一天临时工换食宿,和当地的原住民聊过天。回来后,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篇图文并茂的游记,发在了自己的博客上。
毕业面试一家旅游公司时,面试官对他这段经历非常感兴趣。他没有说自己“锻炼了领导力”这种空话,而是生动地讲述了他们在沙漠里如何分工合作修车,如何规划预算和路线,如何与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这背后体现的,是实打实的项目管理、危机处理和沟通协调能力。最后,他成功拿到了offer。
你看,一段独特的经历,就成了你独一无二的个人品牌。它让你在众多简历中变得鲜活、有趣、有故事。
所以,请你务必在紧张的学业之余,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美好的事情上:
去打一份工吧。不一定非要去高大上的写字楼,在咖啡馆、餐厅、零售店做服务员,是让你最快了解澳洲社会、练习口语、逼自己走出舒适圈的方式。你会学会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客人,如何与local同事团队合作,这些都是宝贵的职场预备课。
加入一个本地人的运动队或俱乐部。无论是冲浪、澳式足球还是板球,运动是打破文化隔阂最好的方式。在赛场上,你们是并肩作战的队友,这种情谊远比课堂上的小组讨论来得深厚。
去旅行,但别只做游客。不要只是去网红景点打卡。尝试一下沙发客(Couchsurfing),住在当地人家里;或者去做WWOOFer(世界有机农场机会组织),在农场里打工换食宿。这些深度的体验,会让你看到一个更真实的澳洲。
我知道,平衡学业和这些事情很难。Deadline永远都在,论文永远写不完。但这正是在考验你的时间管理能力。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不是只会在一件事上做到极致的“单项冠军”,而是在学业、事业和生活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全能选手”。
你的澳洲留学之旅,就像一场大型的RPG游戏。GPA是你的主线任务,必须完成,但它不能决定你这个角色的全部。实习、社交和生活体验,是那些回报丰厚的支线任务和隐藏副本。只有把它们都完成了,你才能拿到最顶级的装备,解锁最精彩的结局。
所以,从今天起,抬起头,把目光从课本上移开一会。看看窗外,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有太多的精彩等着你去探索。别等到毕业那天,才发现自己的留学记忆,除了due还是due。那时候,你错过的,可就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