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校必看 | 破除“唯排名论”的三个真相 |
|---|
| 真相一:投行的“Target School”名单,和综合排名榜单,是两码事。 银行HR手里的小本本,看重的是校友势力、课程对口度和地理位置。 |
| 真相二:校友网络 > 冰冷的排名。 一个在J.P. Morgan当MD的学长,比排名报告上高出来的0.1分有用一万倍。你懂的。 |
| 真相三:地理位置是隐藏的王牌。 想去华尔街?那离华尔街近的学校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实习、networking的机会多到爆炸。 |
Hey,大家好,我是你们在lxs.net的老朋友,小编Leo。
还记得去年申请季,我认识的一个学弟Kevin吗?这哥们儿纯纯的“投行脑”,简历闪闪发光,GMAT 760+,一心只想进高盛、摩根。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打开US News的商学院排名,从上往下数,嘴里念叨着:“除了哈佛、斯坦福、沃顿这几个,别的都是plan B。” 那段时间,他整个人都笼罩在一种“非M7不读”的焦虑里,仿佛进了M7,华尔街的大门就自动为他敞开;去不了,人生就完蛋了。
结果呢?他被好几所M7无情拒绝,心态一度血崩。就在他准备Gap一年再战的时候,一个已经在华尔街做VP的校友点醒了他:“你为什么只盯着那几所学校?我们组里好多同事,都不是从你们说的‘神校’毕业的。有些学校虽然综排没那么夸张,但在我们圈子里,认可度极高,校友资源超铁,每年我们都抢着去招人。”
Kevin听完茅塞顿开,赶紧调整策略,补申了几所“圈内认可”的宝藏学校,最后顺利拿到了NYU Stern的录取。现在,他已经在曼哈顿开始了暑期实习,每天和华尔街的大佬们谈笑风生。他前几天还跟我说:“Leo,你一定要写篇文章,告诉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别再走我的弯路了!投行选校,信息差太重要了!”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是为所有像Kevin一样,心怀投行梦,却被排名榜单困住手脚的你准备的。咱们不聊那些已经被说烂了的M7、G5,就来深挖一下,那些被你可能忽略掉的、直通华尔街的“性价比之王”。
什么是投行眼里的“Target School”?
在开扒具体学校之前,咱们得先搞清楚一个概念:到底啥是Target School(目标院校)?
简单粗暴地说,就是各大投行会主动上门开宣讲会、办社交活动、安排第一轮面试的学校。这些学校的毕业生,简历能被HR优先筛选,面试机会也更多。能成为Target School,通常有几个原因:要么是历史悠久,校友遍布华尔街各大银行高层;要么是地理位置优越,离金融中心近;要么就是课程设置特别对口,培养出来的学生上手快,干活猛。
除了Target School,还有Semi-Target(半目标院校)。这些学校可能不是每家大行都去,但每年也稳定有毕业生能进入顶尖投行,通常需要学生更主动地去networking。再往下,就是Non-Target了,进投行难度堪比地狱模式,基本靠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所以你看,你的目标不是进一所“排名最高”的学校,而是进一所“投行最爱来招人”的学校。搞懂了这个逻辑,咱们的选校思路一下就打开了。
美国篇:华尔街的“亲儿子们”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 (NYU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
一句话点评:身在华尔街,就是最大的外挂。
把NYU放在第一个,是因为它完美诠释了“地理位置就是一切”的真理。Stern的教学楼就在纽约格林威治村,坐地铁十几分钟就能到华尔街。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上课的教授,很可能就是高盛的在职MD;意味着你随时可以翘掉下午的课,去J.P. Morgan参加一个coffee chat;更逆天的是,你可以在学期中就去投行做兼职实习(In-semester Internship)。这是其他任何城市的学校都无法比拟的。当别的学校同学还在等暑假才能攒实习经历时,你已经手握一两段华尔街的实习,写在简历上了。
数据不会说谎:我们来看看NYU Stern 2023届MBA的就业报告。毕业生中高达33.7%的人进入了金融服务行业,其中,投资银行是最主要的方向,占了总人数的22.2%!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说,每五个Stern的MBA毕业生里,就有一个多去了投行。像高盛、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瑞信(被瑞银收购前)这些顶级大行,每年都是Stern的招聘大户,加起来能招走几十上百人。
申请小Tip:申请Stern,你必须在文书里反复强调“Why NYC?” 和 “Why Stern?”。你要告诉招生官,你清楚地知道Stern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并且你有一个非常具体的计划去利用这些资源。比如,你可以说:“我计划在第一学期就积极参与‘Stern Investment Banking Club’的活动,利用学校的地理优势,在学期中争取到一家精品投行的实习,为暑期实习的申请积累实战经验。” 这样的回答,会让招生官觉得你不是盲目申请,而是个真正懂行的“自己人”。
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 (Cornell Johnson)
一句话点评:藤校的底蕴,加上专注到极致的投行培养皿。
提到康奈尔,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村里的藤校”。没错,主校区Ithaca确实是个风景优美的小镇。但你千万别被这“村”给骗了。Cornell Johnson在金融圈的地位,绝对是顶流。
它的杀手锏是“Investment Banking Immersion”项目。这可不是随便上几节课那么简单。这是一个长达一整个学期的沉浸式实践项目。学生会被分成小组,模拟真实的投行工作环境,完成从公司估值、建模到交易发起的全过程。带队的教授和客座讲师,全都是有几十年经验的华尔街资深银行家。这个项目强度极大,但经历过“捶打”的学生,一到暑期实习,立刻就能上手,表现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成熟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各大投行特别偏爱Johnson的毕业生。
真实案例:我认识的一个学姐,在参加完IB Immersion后,面试时被面试官问到一个极其刁钻的LBO模型问题。她不慌不忙,把Immersion项目里做过的类似案例详细说了一遍,思路清晰,细节到位。面试官当场就被镇住了,说:“你这水平,来了就能直接干活。” 后来她顺利拿到了那家Bulge Bracket的offer。
而且,为了弥补地理位置的不足,Johnson在纽约市中心设立了Cornell Tech校区,金融方向的学生有很多机会去那里上课、networking,周末坐着校车去曼哈顿“刷脸”更是家常便饭。这种“村里安心学习+城里拓展人脉”的模式,效果出奇地好。
数据支撑:根据Johnson 2023年的就业报告,金融服务业是毕业生的第一大去向,占比高达41%!其中,投行方向占了惊人的32%。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一些M7学校。摩根大通、美国银行、高盛是常年排名前三的雇主。
申请小Tip:申请Johnson,一定要突出你的“Teamwork”精神和“Resilience”(抗压能力)。因为不管是Ithaca相对孤立的环境,还是IB Immersion的高强度,都要求学生有极强的团队协作和心理素质。在你的文书和面试中,多讲一些你如何在一个紧密合作的团队中,克服巨大压力,最终达成目标的例子。这会非常戳中招生官的心。
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 (UVA Darden)
一句话点评:南方的哈佛,用最硬核的教学方式,把你锻造成投行精英。
Darden商学院坐落于风景如画的夏洛茨维尔,被誉为“南方的哈佛”。它最出名的,是和哈佛商学院一样,坚持100%纯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
这意味着,你在Darden的每一天,都要在课前阅读大量商业案例,然后在课堂上和教授、同学进行高强度的讨论甚至辩论。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投行需要的快速分析问题、在高压下清晰沟通、为自己观点辩护的能力,简直是神级助攻。投行面试最喜欢考的就是案例分析,而Darden的学生天天都在进行这种训练,到了面试场上,自然是游刃有余。
虽然Darden在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但它的校友网络异常团结。Darden的校友被称为“Darden Nation”,凝聚力极强。学校的职业发展中心(CDC)和金融俱乐部(Darden Capital Management)会为每个想进投行的学生,匹配在华尔街工作的校友导师。这些导师会帮你改简历、进行模拟面试、甚至帮你内推。这种“传帮带”的文化,是Darden能稳定向华尔街输送人才的关键。
数据告诉你实力:Darden 2023届MBA就业报告显示,27%的毕业生进入了金融服务业,是仅次于咨询的第二大行业。主要就业地点集中在纽约、夏洛特(美国第二大金融中心)等。美国银行(总部在夏洛特)、高盛、J.P. Morgan等都是其主要雇主。别小看这个比例,对于一所以通用管理著称的学校来说,这个成绩相当亮眼。
申请小Tip:申请Darden,你必须展示出你对案例教学法的热爱和适应能力。你要证明你是一个乐于分享、敢于表达、善于倾听的人。在文书中,可以写一个你通过与他人激烈讨论、碰撞思想,最终解决了一个复杂问题的例子。同时,强调你对“Community”(社区)的理解和贡献,因为Darden非常看重这种紧密的社区文化。
英国/欧洲篇:伦敦金融城的敲门砖
华威大学商学院 (Warwick Business School, WBS)
一句话点评:被低估的英国金融“战神”,伦敦金融城的“嫡系部队”。
聊完美国,我们把目光转向大洋彼岸的伦敦。在英国,除了G5里的LBS、牛津、剑桥,谁是投行圈的宠儿?答案里一定有WBS。
WBS虽然综合排名上可能不如LSE、IC,但在伦敦金融城(The City)的银行家眼里,它的招牌非常硬。很多银行的中后台部门,甚至前台的某些组,都快被WBS的校友“占领”了。原因很简单:WBS的金融相关硕士项目,比如MSc in Finance,课程设置极其实用,量化功底扎实,培养出的学生“性价比”超高。
更重要的是,WBS在地理上也动了脑筋。它在伦敦的地标性建筑“碎片大厦”(The Shard)里设立了伦敦校区。这意味着,WBS的学生可以一边在欧洲第一高楼里上课,一边俯瞰整个金融城,下楼就能和银行家们喝咖啡、参加各种行业活动。这种沉浸式的环境,对于积累人脉、获取行业一手信息,优势巨大。
圈内共识:在英国求职,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顶尖投行在划分Target School时,会有一个不成文的“Tier 1.5”或“Strong Semi-Target”类别,WBS常年稳居其中。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WBS的申请难度相比G5要友好一些,但能给你的求职助力,却相差无几,绝对是冲刺伦敦投行的绝佳跳板。
数据佐证:根据WBS最新的MBA就业报告,31%的毕业生进入了金融行业,是所有行业中占比最高的。其MSc Finance项目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更是亮眼,常年有大量学生进入高盛、摩根士丹利、巴克莱等顶尖投行在伦敦的办公室。
申请小Tip:申请WBS的金融项目,一定要展示你的数理背景和对金融市场的热情。如果你有相关的实习经历,或者考过CFA、FRM等证书,一定要在文书中重点突出。对于Why WBS,可以结合它在碎片大厦的校区来谈,说明你希望如何利用这个独特的地理优势,来为你的投行求职之路赋能。这会显得你对学校的了解非常深入。
好了,一口气聊了这么多宝藏学校,是不是感觉选校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
其实,我想说的核心就一件事:别让排名绑架了你的梦想。申请商学院,就像谈恋爱,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那个能帮你实现职业目标,能让你链接到梦想行业资源的学校,就是你的“梦校”。
与其盯着那几所录取率低到令人发指的“神校”焦虑,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研究一下这些同样实力强劲、但在圈内更务实、更接地气的学校。去LinkedIn上找找这些学校在投行工作的校友,鼓起勇气发一封邮件,和他们聊一聊。你会发现,一个鲜活的校友故事,远比任何排名报告都更有说服力。
申请季是一场信息战,更是一场心态战。放宽视野,你看到的世界才会更大。祝你,也祝当年的Kevin,都能找到那条最适合自己的路,最终在华尔街,不,在任何你想去的地方,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