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试心态调整小贴士 |
|---|
| 别再说“我英语不好”,要说“我能用中英双语无缝切换,扩大沟通范围”。 |
| 别再说“我没人脉”,要说“我能连接澳洲和中国两个巨大的市场”。 |
| 别再说“我不懂本地文化”,要说“我拥有独特的跨文化视角,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
“同学你好,我们是四大之一的XX,可以了解一下我们的毕业生项目。”
“Hi, we are from a top-tier law firm, do you have a minute to chat about our clerkship program?”
三年前,我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招聘会(Career Fair),墨尔本会展中心里人声鼎沸。我穿着租来的西装,手里攥着几十份简历,紧张得手心都在冒汗。看着身边那些金发碧眼的Local同学,穿着得体的西装,自信地和招聘官们谈笑风生,时不时聊到某个橄榄球队、昨晚的热门剧集,我感觉自己像个闯入别人派对的局外人。
我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走到一个银行的展台前,磕磕巴巴地做完自我介绍。对方HR礼貌地微笑,问我:“So,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franking credits debate?” 我当场就懵了,脑子里一片空白。那一刻,我感觉自己之前准备的所有专业知识都毫无用武之地,那种挫败感,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懂。
毕业季的焦虑,就像澳洲夏天的太阳,躲都躲不掉。我们总觉得,语言是天花板,人脉是迈不过去的坎,文化差异是一道看不见的墙。我们习惯性地盯着自己的“短板”,然后越想越慌,越慌越没自信。
但今天,这篇文章不想再给你灌鸡汤,说什么“努力就能成功”。我想跟你聊点实际的,聊聊怎么“换道超车”。咱们手里其实攥着几张本地学生没有的“王牌”,只是我们自己都没意识到。与其在别人的赛道上苦苦追赶,不如开辟一条自己的路,让他们看看我们到底有多牛。
你的“普通话”,其实是职场硬通货
我们总担心自己的英语有口音,不够地道。但你有没有想过,当你在纠结一个俚语怎么用的时候,你的母语——普通话,可能正是澳洲公司求之不得的宝藏技能。
别不信,咱们看数据。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ABS)2021年的人口普查,普通话已经是澳洲除英语之外的第一大社区语言,有超过68.5万人在家中使用。这是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一个巨大的、说中文的客户群体和服务市场。
我有个学姐叫Claire,在墨尔本大学读的Marketing。毕业时,她也和我们一样,海投简历,面试碰壁。她投的大多是本地主流公司,竞争对手全是英语母语者,她在群体面试(group interview)里连话都插不上。
后来她转变了思路。她发现澳洲很多本土品牌,比如保健品、护肤品,都想打入中国市场,或者吸引在澳的华人消费者。于是,她开始在简历里重点突出自己的“中国背景”。
她是怎么写的呢?她没有简单地写“Mandarin (Native)”,而是这样描述:
“Proficient in developing and translating marketing campaigns for Mandarin-speaking audiences,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platforms like WeChat, Weibo, and Little Red Book.”
看到区别了吗?她把语言能力和具体的商业价值捆绑在了一起。结果,她很快收到了澳洲一个国民护肤品牌Aēsop的面试邀请。面试官问她:“如果我们要针对中国留学生做一个推广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这个问题,瞬间让她进入了自己的主场。她从留学生刚到澳洲的需求讲起,聊到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小红书和微信公众号),再到他们信任的KOL类型,甚至还提到了可以结合“双十一”和“黑五”做线上活动。整个过程,她自信满满,展现出的市场洞察力让面试官频频点头。
最后,她成功拿下了这个Digital Marketing的Offer。她的老板后来告诉她,当时有好几个候选人的经验都比她丰富,但他们都对中国市场一无所知。公司正头疼怎么运营小红书账号,而Claire的出现,就像是瞌睡遇到了枕头。
所以,怎么把你的双语能力变成简历和面试中的“王炸”呢?
在简历上,你要“量化”你的语言价值。
别只写“语言:普通话,英语”。你要用实际案例来证明。比如:
在学生会工作中,“Served as a bilingual liaison, facilitat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 improving event participation by 30%.”(担任双语联络员,促进中国留学生与校方沟通,使活动参与度提升30%)。
在零售店打工时,“Utilised Mandarin language skills to assist Chinese tourists, resulting in a 15% increase in sales to this demographic and receiving positive customer feedback.”(运用普通话协助中国游客,使该客群的销售额增长15%,并获得积极的客户反馈)。
在面试中,你要“讲故事”。
当面试官问你“你的最大优势是什么?”的时候,别再说那些“勤奋好学”的空话了。你可以笑着说:“My superpower is that I can operate in two different worlds.” 然后分享一个你利用双语能力解决问题的具体例子,就像Claire那样。这不仅展示了你的语言能力,更展示了你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商业头脑。
记住,你的普通话不是一个“附加技能”,对于很多澳洲公司来说,这可能就是他们最需要的“核心技能”。
你是天生的“跨文化翻译官”
在澳洲公司里工作,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文化问题。
一个很典型的场景:澳洲老板在会议上说:“I’d suggest you think about this option.” 本地同事听了,会直接理解为“老板不建议我这么做,我得换个方案了”。但我们可能会觉得,老板只是在给建议,我还可以再坚持一下。这种沟通上的“温差”,很容易造成误解和麻烦。
而我们这些在两种文化中生活过的人,天生就对这种“温差”特别敏感。我们既能理解东方文化里的含蓄和人情,也能适应西方职场的直接和规则。这种“跨文化理解力”,在今天全球化的商业环境里,价值千金。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根据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DFAT)的最新报告,在2022-23财年,中澳双边贸易额高达3199亿澳元。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每天都有无数的合同、邮件、会议和谈判在两国之间发生。而这些商业往来成功的关键,往往就在于那些能读懂“空气”的人。
我认识一个在悉尼读物流管理硕士的朋友Leo,毕业后进了一家澳洲的进出口公司,负责对接中国的供应商。刚开始,他澳洲的同事们很头疼,觉得中国的工厂总是“不靠谱”,邮件回复慢,答应的事情也经常变。
有一次,公司急需一批货,但工厂那边迟迟不给确定的船期。澳洲经理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天天发邮件催,措辞也越来越强硬。Leo看了邮件,觉得这样下去要出事。他跟经理说:“他们可能不是不想给,而是不敢给。中国的做事方式是,在没有百分之百确定之前,不会轻易承诺。”
他主动给工厂的负责人打了个微信电话,先是聊了聊家常,问候了一下对方的家人,然后才委婉地表达了公司的难处。电话那头,工厂负责人也吐了苦水,说最近港口拥堵,确实没法给准确时间。但在电话里,他给Leo透露了一个内部消息:有一艘船可能下周有空位,他正在努力争取。
Leo把这个情况汇报给经理,并解释了其中的文化差异:对方不是在拖延,而是在用他们的方式解决问题,只是不习惯在事情没搞定前把过程都说出来。最终,货物顺利上船,危机解除。从那以后,Leo成了公司里不可或缺的“中国问题专家”。
你看,Leo做的,不仅仅是翻译语言,更是在翻译文化,翻译信任。这种能力,是任何翻译软件都无法替代的。
那么,如何在求职中展示你这种“翻译官”的能力?
在简历上,使用专业的关键词。
在你的技能或总结部分,可以加入“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Bicultur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stakeholder management”等词汇。在描述经历时,可以这样写:
“Successfully mediated between Australian management and Chinese partners, bridging cultural and communication gaps to ensure project alignment and on-time delivery.”(在澳洲管理层和中国合作伙伴之间成功调解,弥合文化和沟通差异,确保项目目标一致和按时交付)。
在面试中,准备好你的“文化故事”。
当被问到“请描述一次你解决冲突的经历”或“你如何处理团队合作”时,这正是你大放异彩的机会。你可以分享一个你在小组作业中如何协调本地学生和国际学生不同工作习惯的故事。比如,你如何解释“due date”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紧迫性,或者你如何引导大家从“不好意思直接提反对意见”到“建设性地表达不同看法”。
这展现的不仅仅是你的“情商”,更是一种稀缺的全球化领导力潜能。你让面试官看到,你不仅能完成工作,还能让一个多元化的团队变得更高效。
你的“中国视角”,是公司未来的增长点
最后一个,也是最独特的优势,就是你对中国市场的“X光”般的洞察力。
你刷小红书,看抖音,用微信支付,你了解最新的网络热词,你知道“搭子”、“Citywalk”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什么样的产品会在中国消费者中“种草”。这些你觉得习以为常的日常,在很多澳洲公司眼里,就是一块未经开发的宝藏。
尤其是在零售、旅游、房地产、教育和金融这些行业,谁能抓住中国消费者,谁就抓住了未来。澳大利亚旅游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经重返澳洲第二大游客来源国,并且是消费最高的游客群体,年度消费额达到25亿澳元。这个市场有多大,不言而喻。
我的一个朋友Sarah,在昆士兰大学读的酒店管理。她去面试一家黄金海岸的五星级酒店。在最后一轮面试中,总经理问了一个开放性问题:“除了现有的服务,你认为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
其他几个本地候选人回答的都是一些常规操作,比如“增加中文网站”、“和本地旅行社合作”等等。
轮到Sarah时,她拿出了手机。她说:“我认为,我们可以从细节入手。比如,在房间里提供电热水壶和多种类的茶叶,因为很多中国客人不习惯喝冰水。其次,我们的Wi-Fi可以针对微信和国内的视频App进行优化,因为他们需要和家人视频通话。第三,我们可以和本地的华人车队合作,提供接送机和包车服务,并且可以在小红书上和本地的旅游博主合作,推出我们的‘网红下午茶’套餐……”
她讲得非常具体,每一条都戳中了中国游客的痛点和痒点。总经理听得眼睛都亮了。他后来对Sarah说:“你说的这些,我们从来没想过,但听起来都非常可行。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我们不了解的巨大机会。”
毫无疑问,Sarah拿到了Offer,并且入职后很快就被调去参与制定酒店的亚洲市场战略。
你的“中国视角”就是这么值钱。问题是,你怎么让招聘官知道你有这个能力?
求职前,主动做“市场调研”。
在申请一家公司之前,花点时间研究一下它的产品或服务。站在一个中国消费者的角度,思考一下:它在中国有市场吗?它的营销方式对华人有吸引力吗?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比如,你要面试Commonwealth Bank,你可以去了解一下他们针对国际学生的服务有什么不足,或者对比一下它和微信支付、支付宝在便利性上的差异。把你的想法整理成几条具体的建议。
面试时,把“提问环节”变成你的“展示环节”。
面试最后,当HR问你“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 for us?”时,这可是你反客为主的绝佳机会。不要只问薪水和假期。你可以这样问:
“I’ve noticed your brand is very popular among locals, but it seems to have less visibility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platforms like Little Red Book. Has the company considered exploring this channel to reach the growing Chinese community in Australia? I have a few ideas on how we could approach this.”
(我注意到你们的品牌在本地人中很受欢迎,但在小红书这样的中文社交媒体上曝光较少。公司是否考虑过开拓这个渠道来触达在澳日益增长的华人社区?我对此有一些初步的想法。)
这样一问,你瞬间就从一个被动的求职者,变成了一个能为公司带来价值的、积极主动的“准顾问”。哪个老板会不喜欢这样的员工呢?
我知道,走出舒适区,主动展示这些“非传统”优势并不容易。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谦虚,要“藏拙”。但在澳洲的职场,你需要学会主动“亮牌”。
你手里的牌,真的比你想象中要好得多。
别再盯着自己那点口音不放了,你的中英双语能力,是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别再因为没人脉而气馁了,你对两种文化的理解,能化解无数商业合作中的潜在危机。也别再觉得自己不懂本地梗了,你对中国市场的敏锐洞察,可能就是一家公司下一个十年的增长引擎。
下一次,当你走进面试房间,请挺直腰板。你不是一个“有缺陷”的候选人,你是一个带着独特资源和视角的国际化人才。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能做事的螺丝钉,更是一个能带来新可能性的催化剂。
把你的留学生涯,看作是一场最深度的市场调研。现在,是你拿着调研报告,去告诉他们市场机会在哪里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