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立南洋理工放水?上岸机会来了!

puppy

还在为卷不上新国立、南洋理工发愁吗?感觉这两所梦校高不可攀?悄悄告诉你,最近的风向好像变了!不是空穴来风哦,这两年NUS和NTU为了抢生源,不仅扩招了不少,还新开了好多交叉学科和授课型硕士项目。这意味着什么?名额多了,有些新项目申请门槛也相对友好,简直是咱们普通背景同学的“捡漏”好机会!想知道哪些神仙专业是新晋“宝藏”?如何根据自己的背景精准定位,抓住这波扩招红利?快点进来,手把手带你分析,这次的上岸机会可千万别错过啦!

小编温馨提示
这篇文章里的信息和案例,都是小编花心思搜集和整理的,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但学校政策和项目信息每年都可能变化,最终申请还是要以NUS和NTU的官方网站为准哦!祝大家都能顺利上岸!

新国立南洋理工放水?上岸机会来了!

“完了完了,均分84,双非背景,申NUS的计算机是不是没戏了?”

上周,我的微信收到了学妹小琳发来的一连串“哭泣”表情包。她是我同校的学妹,背景普通但一直很努力,把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当作自己的终极梦想。可看着网上各种“神仙打架”的录取案例,什么985高校、均分90+、手握三段大厂实习……她感觉自己的梦还没开始,就已经碎了一地。

我完全理解她的焦虑。曾几何时,在我们留学生圈子里,NUS和NTU就像是两座高不可攀的山峰,尤其是那些王牌专业,录取门槛高得吓人,仿佛只有学神才能企及。很多人还没开始准备,就已经被劝退了。

但我回复小琳的却是:“别急着放弃!最近风向好像有点变了,你的机会可能比想象中大得多!”

这不是在画饼,也不是空穴来风的安慰。这两年,我和很多已经上岸的同学聊天,加上持续关注坡县的招生动态,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NUS和NTU为了在全球范围内“抢人”,正在悄悄地下一盘大棋。这盘棋的核心,就是“扩招”和“开新项目”。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原本紧闭的大门,正在悄悄打开一条缝。而这条缝,对于像小琳这样背景不顶尖但有潜力的同学来说,就是千载难逢的“捡漏”上岸机会!

今天,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带你拨开迷雾,看看这波“扩招红利”到底是怎么回事,又有哪些“宝藏专业”值得我们重点关注。这次,咱们争取不当陪跑,直接冲线上岸!

风真的变了?数据和事实说了算

“放水”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夸张。我们更愿意称之为“战略性扩张”。学校的声誉和教学质量当然没有降低,但录取名额的增加和录取维度的多元化,是肉眼可见的事实。

我们先来看一组不那么冰冷的数据。根据新加坡教育部的公开数据,新加坡公立大学的研究生(包含授课型和研究型)总入学人数,在过去几年里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比如,在2019年,研究生总人数约为6万人,而到了近两年,这个数字已经攀升到了7万多人。这增加的一万多个名额,很大一部分就流向了NUS和NTU的授课型硕士项目。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希望吸引和留住更多高科技人才,来支撑其“智慧国”的战略发展。另一方面,面对香港、英国、澳洲等地区高校的激烈竞争,NUS和NTU也需要通过开设更多与市场接轨、迎合时代潮流的项目来吸引全球最优秀的生源。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新专业的“井喷式”出现。

举个例子,NUS在2021年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学院大整合,成立了设计与工程学院(CDE)以及人文与理学院(CHS)。这种整合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打破学科壁垒,催生出更多前沿的交叉学科项目。紧接着,我们就看到了像工业4.0理学硕士(MSc in Industry 4.0)、可持续与绿色金融理学硕士(MSc in Sustainable and Green Finance)这类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NTU也不甘示弱。除了传统的强势工科和商科,它也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金融科技等领域频频发力。比如,它新开设的账户与审计理学硕士(MSc Accountancy (Audit and Assurance))项目,直接与行业头部会计师事务所合作,摆明了就是为了精准培养市场急需的人才。

新项目的诞生,对我们申请者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一个新项目在开设初期,往往存在以下几个“红利”:

  1. 信息差:很多人还不知道,或者还在观望,导致第一、二届的申请者相对较少,竞争没那么激烈。

  2. 录取标准更灵活:由于缺乏往届录取数据作为参考,招生官在筛选简历时,可能会更看重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和与项目的匹配度,而不仅仅是死抠GPA和本科院校。

  3. 背景要求更多元:特别是交叉学科,它们天生就欢迎来自不同背景的申请者,这为我们“转码”、“转商科”提供了绝佳的跳板。

所以,别再只盯着那些已经“卷”成红海的传统专业了。真正的机会,往往就藏在这些新开设的“宝藏”项目里。

哪些神仙专业是“捡漏”宝藏?(附案例分析)

说了这么多,到底哪些专业是我们可以重点关注的“潜力股”呢?下面,我结合近两年的申请案例,给大家分门别类地扒一扒。

第一类:时代风口上的“跨界新贵”

这类专业紧跟科技和商业趋势,通常是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结合体,特别适合那些拥有复合背景,或者希望转换赛道的同学。

宝藏专业1:NUS 可持续与绿色金融硕士 (MSc in Sustainable and Green Finance)

这个项目是NUS商学院和可持续与绿色金融研究所(SGFIN)联合推出的,听名字就知道,是当下全球最火的ESG(环境、社会和治理)领域的产物。它不只是教你金融知识,还会涉及环境科学、公共政策等内容。

适合人群:本科是金融、经济的同学想增加自己的独特性;或者是环境科学、工程、社会学等背景,希望进入金融行业的同学。

捡漏机会在哪?首先,它新!2022年才开设第一届,很多人还不知道它的存在。其次,它“杂”!招生官非常欢迎多元化的背景,一个环境工程背景、考了CFA一级的同学,可能比一个纯金融背景但毫无特色的申请者更有吸引力。

真实案例:我认识的一个学姐,本科是国内一所普通211的环境科学专业,GPA只有85分,考了个雅思7.0。她深知自己申纯金融没优势,于是将文书重点放在自己对ESG领域的理解和做过的一个相关的小型研究项目上,最后竟然奇迹般地拿到了这个项目的Offer。她说,面试的时候,教授对她的环境背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宝藏专业2:NTU 人工智能理学硕士 (MSc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SAI)

一提到AI,大家可能觉得门槛高得离谱。但NTU这个AI项目,其实给了很多非CS(计算机科学)科班出身的同学一个机会。它的课程设置非常注重实践,旨在培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AI工程师,而不是理论研究者。

适合人群:本科是理工科背景(如电子工程、数学、物理、统计学等),有一定编程基础,对AI有强烈兴趣的同学。

捡漏机会在哪?相比于NUS那种纯研究导向、神仙打架的计算机硕士,NTU的MSAI更看重你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果你本科数学课程分数很高,或者参加过数学建模比赛,哪怕你不是学计算机的,也完全有希望。而且这个项目招生人数相对较多,属于“扩招大户”。

真实案例:去年有个在论坛上分享经验的同学,本科是某“双非”大学的自动化专业,GPA 87,有一段在工厂做机器视觉相关的实习。他申请时,文书里着重强调了自己的数学能力、控制理论知识如何与机器学习相结合,最终成功上岸。而他同等背景的同学去申请纯CS项目,基本都石沉大海。

第二类:闷声发大财的“扩招大户”

有些专业虽然不是最新开设的,但由于市场需求大、项目成熟,每年都会招收大量的学生。虽然申请者也多,但因为“池子”大,只要你的定位准确,被“捞”起来的几率也相应更高。

宝藏专业3:NUS 系统科学院 (Institute of Systems Science, ISS) 下属项目

NUS的ISS简直是“转码”和“镀金”的天堂。它下面的几个项目,比如软件工程硕士(Master of Technology in Software Engineering)、智能系统硕士(Master of Technology in Intelligent Systems)等,都非常有名。

适合人群: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转码人士,或者希望在IT领域深造的应届生。

捡漏机会在哪?ISS的项目非常注重实践,甚至可以说是“就业培训中心”。因此,它对申请者的本科院校背景和GPA看得相对没那么重,反而极其看重你的工作/实习经验和项目经历。很多项目还设有入学考试,给了那些“考试型选手”一个逆风翻盘的机会。如果你GPA不高,但有几年不错的工作经验,或者自己动手做过几个像样的项目,申请ISS的成功率会比申请主校区的CS高得多。

真实案例:一个朋友,本科是国内二本的通信工程,毕业后在一家小公司做了三年程序员。他的GPA换算过来不到3.0,这在传统申请中是硬伤。但他把自己的工作项目写得非常详细,并且在ISS的入学笔试中发挥出色,最后成功拿到了软件工程硕士的录取。现在他已经毕业,在新加坡的Shopee工作了。

宝藏专业4:NTU 创业与创新硕士 (MSc in Techno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TI)

这个项目设在南洋科技创业中心(NTC)下,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项目,俗称“中文班”,因为很多课程可以选择中文授课,对语言成绩不太自信的同学非常友好。

适合人群:有创业想法、家族企业背景,或者希望在职业生涯中寻求突破的管理者和专业人士。

捡漏机会在哪?首先是语言优势。其次,这个项目不唯GPA论,它更看重你的商业思维、领导潜力和个人经历。如果你参加过商业比赛、有过创业经历(哪怕失败了),或者在工作中主导过创新项目,这些都会成为你申请材料中的闪光点。每年招生人数非常多,背景五花八门,从工程师到设计师,从医生到律师,都有可能被录取。

真实案例:之前有一个学生,本科是学设计的,毕业后自己开了个小小的设计工作室。论学术背景,他完全不占优势。但在申请MTI时,他提交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阐述了自己如何运营工作室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这份独特的材料打动了招生官,让他顺利获得了入学资格。

精准定位,你该如何抓住这波红利?

知道了这些“宝藏”信息,我们该如何行动,才能把机会牢牢抓在手里呢?

第一步,扔掉“名校滤镜”,去官网“寻宝”。

别再只盯着那些学长学姐口中代代相传的“神级”专业了。现在就打开NUS和NTU的研究生招生官网,点开每一个学院的课程列表,像探险一样,去看看那些你从未听说过的新项目。仔细阅读它们的课程设置、招生要求和培养目标。你会发现,很多新项目的介绍页面上,会明确写着“欢迎多元化背景的申请者”(We welcome applicants from diverse backgrounds)。看到这句话,你的机会就来了!

第二步,重新“包装”你的个人故事。

申请交叉学科,最大的忌讳就是用一份通用的文书去“海投”。你需要针对每个项目的特点,去深度挖掘自己过往经历中与之匹配的闪光点。比如,你是一个学新闻的,想申请一个数据分析相关的项目。你就可以在文书里强调,你如何在做新闻调查报道时,运用了数据搜集和分析的方法,来说明你具备成为一名优秀分析师的潜力。把你的“弱点”(非科班)转化为“特点”(独特的跨界视角),这才是高明的策略。

第三步,能早就别晚,抢占先机。

新加坡的硕士申请通常在前一年的10月左右开放,分成好几轮。对于新项目和扩招项目来说,第一轮申请至关重要。因为招生官手里的名额最充足,审核标准也相对宽松。越到后面,剩下的名额越少,竞争就越激烈。根据一些留学机构的非官方统计,很多热门项目超过50%的录取都是在第一轮和第二轮发出的。所以,尽早考出语言成绩,准备好所有材料,争取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第四步,用好你的“软实力”,实现弯道超车。

如果你的GPA和本科院校已经无法改变,那就把力气花在“软实力”的提升上。一段高质量的实习,一个拿得出手的项目作品,一篇发表在普通期刊上的论文,或者一封来自业内大牛的推荐信,都有可能让你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对于那些有工作经验要求的项目来说,你的行业积累就是你最宝贵的财富。别只是简单地罗列工作内容,要用数据和成果来证明你的价值。

我知道,写下这些的时候,你可能还是会有些怀疑和不安。申请季的焦虑,一遍遍刷新邮箱等待结果的煎熬,收到拒信时的失落,这些我都经历过,都懂。

但请你相信,留学申请从来不是一场只看分数的考试,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匹配游戏”。学校在寻找适合它的学生,你也在寻找能成就你的平台。当NUS和NTU这些顶尖学府主动向我们走来,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元、更丰富的选择时,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鼓起勇气,抓住这个机会。

别再被那些“双非没人权”、“GPA不到90别想”的言论吓倒了。你的独特之处,恰恰可能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现在就去打开学校的官网,别再只盯着那几个烫手的“老牌专业”了。去“Programs”或“Courses”列表里好好寻宝吧,说不定,那封你梦寐以求的Offer,就在下一个你点开的、看起来有点陌生的项目链接里,静静地等着你呢!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6912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