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圈炸了!DeepSeek大神竟是澳洲校友

puppy

各位澳洲留学的宝子们,最近有没有被DeepSeek刷屏?谁能想到,这个硬刚OpenAI的国产AI大模型背后,竟然藏着咱们澳洲的校友大神!没错,就是那位低调的核心创始人之一,当年竟然是在澳洲八大名校读的博士。这下咱澳洲大学的CS/AI专业可算是在世界舞台上狠狠秀了一把,是不是瞬间觉得自己的学校和专业都闪闪发光了?想知道这位大神究竟是谁,他在澳洲的求学经历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心得吗?快点开文章,看看这位“别人家的学长”是怎么一步步走向巅峰的,没准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就是你!

小编悄悄话:阅读前必看
这篇文章有点长,但含金量超高!咱们不只聊八卦,更要从大神校友的经历里,挖出点能帮到我们自己的真金白银。不管你是正在选校,还是在为写不完的code头秃,相信我,看完这篇,你绝对会像打了鸡血一样,觉得未来可期!

留学圈炸了!DeepSeek大神竟是澳洲校友

上周五晚上,我正瘫在沙发上,一边刷着朋友圈,一边跟一个正在纠结选校的学妹聊天。她手握好几个Offer,其中一个是澳洲八大之一的CS硕士,另一个是英国某知名大学的。她发来一长串语音,核心思想就一个:“学姐,去澳洲读CS是不是有点‘水’啊?感觉跟英美比,名气和就业都差一截,我怕毕业即失业啊……”

我还没来得及组织语言安慰她,留学群里突然“叮叮叮”响个不停,一条消息被疯狂刷屏:“卧槽!DeepSeek的核心创始人之一,是UNSW的博士!”

我瞬间从沙发上弹了起来,睡意全无。DeepSeek?就是那个最近凭一己之力搅动全球AI江湖,发布了能硬刚GPT-4的开源模型,还把API价格打到“骨折”的国产AI黑马?它的背后大神,竟然是咱们澳洲留学生圈里走出去的“自己人”?

那一刻,我直接把群里的新闻截图甩给了那个学妹,配上一句:“现在,你还觉得澳洲CS‘水’吗?”

没错,宝子们,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DeepSeek(深度求索)的联合创始人兼CTO——何聪辉。这位低调的技术大神,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而他的博士生涯,正是在南半球的阳光下,在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度过的。这消息一出,整个澳洲留学圈,尤其是我们这些CS/AI专业的学生,简直就像过年一样。瞬间觉得自己的学生卡都在闪闪发光,腰杆子都挺直了!

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这位“别人家的学长”,看看他的故事,能给正在澳洲奋斗或者准备来澳洲的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和力量。

DeepSeek到底有多牛?咱学长参与的项目是啥水平?

在聊学长本人之前,咱们得先搞清楚,他参与创造的DeepSeek,到底是个什么级别的“神兽”。不然,你可能体会不到这件事的冲击力有多大。

简单来说,如果把现在的大语言模型比作一个江湖,那OpenAI的GPT-4、谷歌的Gemini就是泰山北斗。而DeepSeek,就是那个横空出世,一招“降龙十八掌”打得整个武林都为之一振的后起之秀。

咱们不上虚的,直接看数据。2024年5月,DeepSeek发布了他们的第二代模型——DeepSeek-V2。这是一个拥有2360亿参数的庞然大物,采用了先进的混合专家(MoE)架构。听不懂没关系,你只需要知道,它在很多关键能力上,已经追平甚至超越了行业标杆GPT-4 Turbo。

举个例子,在衡量模型综合知识能力的MMLU榜单上,DeepSeek-V2拿下了78.6的高分,非常接近GPT-4 Turbo的80.1。而在代码能力测试HumanEval上,它的表现更是惊人。更炸裂的是,DeepSeek不仅技术强,还特别“慷慨”。它把API(就是给开发者用的接口)价格直接打到了史无前例的“白菜价”——每百万token输入只要1块钱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把原来几十块一斤的顶级和牛,直接降价到了一块钱一斤,让所有开发者都能用得起、玩得转。这一招,直接让全球的AI开发者都为之疯狂。

除了闭源的商用模型,DeepSeek的开源模型同样是“王者”级别的存在。他们的DeepSeek Coder V2模型,在多个代码生成权威榜单上登顶第一,把Meta的Llama3等一众豪门选手甩在身后。这意味着,全球的程序员现在都在用咱们澳洲校友参与开发的工具来写代码!

所以,现在你明白了吧?这不是一个小打小闹的创业公司,而是一个真正在世界顶级AI赛场上,和OpenAI、Google掰手腕的重量级选手。而何聪辉学长,作为这家公司的技术掌舵人(CTO),其含金量不言而喻。

大神是怎样炼成的?UNSW的AI到底有多强?

聊完成就,我们再把目光拉回到故事的起点——澳洲,以及何聪辉学长读博的母校,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

很多人对澳洲大学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商科、医学或者环境科学上,觉得澳洲的IT、CS专业似乎总是差了那么点“星味”。但何学长的例子,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告诉我们:你所以为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UNSW的计算机科学,尤其是人工智能方向,绝对是“扫地僧”级别的存在。它不是那种天天在媒体上刷屏的“网红”,但实力却深不可测。我们还是用数据说话,看看权威的CS Rankings网站(这是一个基于大学在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数量的排名,被认为是衡量计算机科学研究实力的金标准)。

在2019-2024年的统计周期里,查询AI(人工智能)、ML(机器学习)、NLP(自然语言处理)这几个核心领域的全球排名,UNSW常年稳居澳洲第一,世界排名前50甚至前30。这个排名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UNSW在AI领域的科研产出,和世界上最顶尖的那一批大学是在同一个梯队的。在这里读博,你接触到的教授、参与的项目,都是全球前沿水平。

据说,何聪辉学长在UNSW师从的导师,就是在数据挖掘和数据库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大牛。他的博士研究方向,正是数据挖掘、图数据处理等,这些都是训练大语言模型的底层核心技术。可以说,他在UNSW的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在DeepSeek大展拳脚,打下了无比坚实的基础。没有那几年在实验室里啃论文、做实验、挑战学术难题的深度积累,就不可能有今天DeepSeek的技术突破。

不只是UNSW,整个澳洲的AI实力都不容小觑。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等八大名校,在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数据科学等领域都有世界级的团队和实验室。此外,澳洲还有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CSIRO(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旗下的Data61是澳洲最大的数据创新网络,汇聚了顶尖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做了大量AI相关的尖端研究。

所以,别再被那些陈旧的偏见所束缚了。选择来澳洲读CS/AI,你并不是来到了“技术洼地”,而是踏入了一个拥有世界级研究实力和无限潜力的“宝藏大陆”。

学长的路,我们能学到什么?

何聪辉学长的故事,不仅仅是为澳洲大学正名那么简单。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留学生来说,他的成长轨迹里,藏着太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东西。

第一,学术的深度,决定了你职业生涯的高度。很多人觉得读博是“坐冷板凳”,耗时耗力,不如早点去工作赚钱。但你看,何学长的例子完美诠释了“厚积薄发”。正是博士期间对某个领域的深度钻研,那种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到解决问题的全套科研训练,才让他具备了解决世界级难题的能力。在AI这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只有真正掌握底层逻辑和核心技术的人,才能站稳脚跟,成为引领者,而不是被浪潮淘汰的追随者。

第二,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尤其是在选择研究方向和导师上。学长的博士研究方向与他现在从事的大模型事业高度相关。这提醒我们,在选择读研或读博时,不要只看学校名气,更要深入研究你想去的那个系的教授们都在做什么。花时间去读他们的论文,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是不是你真正感兴趣的,是不是未来的技术趋势。一个好的导师,一个有前景的方向,能让你的努力事半功倍。

第三,从学术到工业界的跨越,需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霸不等于能做出好产品。何学长从UNSW毕业后,加入了国内顶尖的量化私募公司——幻方量化,DeepSeek正是由幻方量化的AI团队孵化而来。量化交易,本身就是一个对数据处理、模型优化要求极高的实战场。这段经历,想必让他深刻理解了如何将前沿的AI技术,应用到解决真实、复杂的商业问题中去。这也告诉我们,在学校里,除了学好理论,更要积极寻找实习机会,参与实际项目,把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

澳洲留学读CS/AI,我们该怎么规划?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热血沸腾,想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了?别急,大神的路虽然无法完全复制,但我们可以沿着他们的脚印,规划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更清晰的道路。

如果你是本科生:打好基础是王道。数学(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数据结构与算法,这些是内功心法,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澳洲大学的课程设置很灵活,多选一些硬核的课。同时,疯狂做项目!GitHub是你最好的简历。参加学校的编程社团,组队参加Hackathon(编程马拉松),哪怕做一个很小的APP,都比简历上空洞的“熟悉Java”要强一百倍。澳洲的IT实习机会不少,尤其是悉尼和墨尔本,多关注Seek、LinkedIn,勇敢去投,不要怕被拒绝。

如果你是授课型硕士(Master by Coursework):你的时间非常宝贵,通常只有1.5-2年。目标要明确,你是为了就业还是为了读博?为了就业,就以上面本科生的建议为基础,加倍努力,并且疯狂Networking。多参加学校的Career Fair,和企业代表聊天,了解行业需求。为了读博,那你的重心就要放在选课和课程项目上,尽量选那些有Research Component的课程,争取拿到高分,并和教这门课的教授混个脸熟,为将来申请PhD套磁做准备。

如果你是研究型硕士或博士(Master by Research/PhD):恭喜你,你已经走上了和何学长相似的道路。你的核心任务就是两件事:一是跟对一个好导师,二是做出有影响力的研究。在申请前,把意向导师近三年的论文都扒出来读一遍,看看他的研究风格你喜不喜欢。入学后,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多和同行交流,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同时,别把自己锁在象牙塔里,多关注工业界在做什么,思考你的研究如何能解决实际问题。

无论你是哪个阶段,都有几件事是共通的:

一是英语能力。这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你能无障碍地阅读顶会论文,和全世界最聪明的大脑交流。

二是持续学习的能力。AI领域知识迭代的速度是以“月”为单位的。今天你学的模型,明天可能就被淘汰了。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比你现在掌握了什么技术更重要。

三是健康的身心。写代码、做研究都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澳洲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别忘了在头秃之余,多去海边跑跑步,去公园晒晒太阳。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心理健康更是。

何聪辉学长的故事,像一颗石子,在我们平静的留学生活中激起了巨大的涟漪。它告诉我们,身在澳洲,我们离世界舞台的中心并不遥远。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所在的这所大学,曾经走出过改变世界的人,未来也同样可以。

下一次,当你因为一个bug调试到深夜,或者为了一篇论文的思路而辗转反侧时,不妨想一想这位UNSW的学长。他或许也曾坐在和你一样的图书馆里,经历过同样的挣扎和迷茫。但正是这些无人问津的努力,最终汇聚成了改变世界的力量。

所以,别再焦虑,也别再怀疑。抬起头,看看南半球的璀璨星空,然后,继续敲下你手中的那行代码。没准,下一个改变世界的大神,就从我们之中诞生。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558 博客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