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就去加拿大,我比同龄人早赢一步

puppy

嘿,还在纠结要不要高中就出国吗?回想起来,这真是我做过最酷的决定之一。当国内的朋友们还在为高考和雅思头疼时,我的英语早就溜到飞起,还提前get了北美大学的上课节奏,写essay、做presentation都毫无压力。申请大学?那更是降维打击!这几年不只是学习,更是让我飞速成长,学会了独立,也交到了一帮真正的local朋友。这趟“抢跑”之旅到底值不值,具体踩了哪些坑、又收获了什么惊喜?我的故事里,或许有你想知道的答案。

小编真心话:提前“抢跑”的关键TIPS
心态第一位:这不是一条轻松的捷径,而是一场硬核的个人成长马拉松。准备好吃苦,也要准备好迎接惊喜。
选校不唯排名:公校、私校、教会学校各有千秋。别只盯着排名看,学校的课程设置(AP/IB)、社团活动、华人比例、地理位置,都比虚名重要得多。
沟通是万能钥匙:无论对老师、同学还是Homestay家庭,有话直说,别憋着。你的“不好意思”可能会变成巨大的误会。
财务规划要趁早:学会记账,了解加拿大的消费水平。这不只是钱的问题,更是独立能力的体现。

还记得高二那个冬天,我跟国内的发小视频聊天。窗外是多伦多飘着雪的宁静夜晚,我刚结束冰球队的训练,正瘫在沙发上吃着Tim Hortons的甜甜圈。手机那头,是他熬红了眼还在刷《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深夜书桌。他长叹一口气:“兄弟,我真羡慕你,已经提前上岸了。”

我当时笑了笑,没多说什么。但挂了电话,我看着窗外的雪,突然意识到,他说的“上岸”,可能不只是逃离高考那么简单。这趟提前开始的旅程,给我的,远比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要多得多。

嘿,大家好,我是lxs.net的小编Leo。今天不聊签证攻略,也不谈专业选择,就想跟你掏心窝子聊聊:高中就来加拿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步棋,我走对了。

语言?不是拿来“考”的,是拿来“活”的

来加拿大之前,我自认为英语还不错,毕竟在学校里也是次次高分。结果,落地第一天就被现实狠狠上了一课。在超市想买个不含乳糖的牛奶,对着一排排长得差不多的瓶子,愣是不知道“lactose-free”这个词。点餐时,服务员小哥语速飞快地问我“For here or to go?”,我大脑瞬间宕机,支吾了半天。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背了满脑子游泳理论的人,被一脚踹进了深水区。国内学英语,我们追求的是语法正确、词汇量大,是为了在卷子上拿到高分。但在这里,语言是生存工具。你要用它跟Homestay的“爸妈”聊天,要听懂历史老师讲的魁北克独立运动,要跟小组同学辩论莎士比亚,还要能get到朋友讲的冷笑话。

我花了整整半年,才从“翻译式思维”切换到“英语式思维”。过程很痛苦,每天都在挑战自己的舒适区。但回报也是巨大的。当国内的同学还在为了雅思小分0.5的差距刷题刷到崩溃时,我的英语已经成了肌肉记忆。根据加拿大移民部(IRCC)的数据,2023年加拿大迎来了超过100万国际学生。在这样庞大的竞争群体中,语言的无缝衔接,就是你最硬核的竞争力。

等到上大学,这个优势就更明显了。第一节社会学课,教授一口气讲了50分钟,全程无PPT,还夹杂着各种学术名词和俚语。我身边一些刚从国内来的同学,全程眉头紧锁,一半靠听一半靠猜。而我,可以轻松跟上节奏,甚至还能举手提个问。那一刻我才明白,真正的语言能力,不是雅思7.5的成绩单,而是你融入这个学术环境的底气。

大学申请,一场蓄谋已久的“降维打击”

聊到申请大学,这可能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如果说国内高考是一座千军万马要挤的独木桥,那在加拿大读高中申请大学,感觉就像开了一条VIP通道。

关键就在于申请系统。拿安大略省举例,所有申请大学的学生都通过一个叫OUAC的系统。但这里面有两个主要通道:101通道和105通道。101通道是专门给安省高中应届毕业生的,而105通道则面向所有其他申请者,包括来自中国、美国、以及加拿大其他省份的学生。

这意味着什么?你,作为一个在安省读高中的学生,是和本地学生在一个池子里被衡量的。大学招生官看的是你的安省高中文凭(OSSD)和你12年级最好的6门课的成绩。这个成绩是平时表现(作业、小测、项目)占70%,期末考试占30%,是一个持续评估的过程,而不是一考定终身。

我有个朋友,在国内成绩顶尖,高考分数超过一本线一大截,但申请多伦多大学的王牌专业时,还是被卡在了语言和综合评估上。而我,虽然不是学霸,但凭借着12年级稳扎稳打的成绩和丰富的课外活动(冰球队、志愿者经历),顺利拿到了同一专业的offer。这不是说我比他聪明,而是我们走的“赛道”不一样。大学对于OSSD体系的认可度和熟悉度,远高于对海外各种复杂教育体系的评估。根据多伦多大学2023年的官方报告,其本科新生中有超过一半来自安大略省的高中。

这种“降维打击”的感觉,还体现在对大学学习模式的提前适应上。加拿大高中的教学方式,简直就是大学的“mini版”。写Essay是家常便饭,几千字的论文,从选题、查资料、列大纲到引用格式(MLA、APA),老师会手把手教你。做Presentation更是每周都有,锻炼你的公开演讲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我第一次上台,紧张到双腿发抖,声音都是飘的。但到了12年级,我已经可以和几个local同学一起,自信地向全班展示我们的商业项目了。

这些软技能,在国内的应试教育体系里很少被强调,但却是北美大学最看重的能力。当我的大学同学还在为第一次写research paper抓耳挠腮时,我已经轻车熟路了。

飞速成长,从“妈,我晚饭吃什么”到“今天我给自己做了三菜一汤”

出国前,我是个典型的“甩手掌柜”。衣服有人洗,饭菜有人做,我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考试分数。但16岁一个人来到加拿大,生活瞬间把我推向了独立的前线。

我的第一个挑战来自Homestay。我的寄宿家庭是一对非常友好的菲律宾裔夫妇,但生活习惯差异巨大。他们习惯早睡早起,而我喜欢熬夜;他们热爱米饭配各种炖菜,而我吃不惯。一开始,我总是憋着,不好意思说。晚上饿了就啃面包,洗澡时间小心翼翼怕打扰他们。

直到有一次,我因为吃不惯晚饭,晚上饿到胃疼。Homestay妈妈发现了,非常关切地问我。我才鼓起勇气,用磕磕巴巴的英语解释了我的饮食习惯。没想到她不仅没有不高兴,反而第二天就带我去华人超市,让我自己挑喜欢的食材,还学着给我做西红柿炒蛋。那件事让我明白,沟通和尊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

后来,我学会了自己规划时间,自己去银行开户办卡,自己研究公交路线,自己预约看医生。高三那年,我从Homestay搬出来,开始和同学合租。从找房子、签合同,到置办家具、开通水电网,再到每天自己买菜做饭,我仿佛按下了成长的快进键。

我还记得第一次成功做出红烧肉时,拍了张照片发给爸妈,我妈在电话那头都快哭了。她说:“感觉你一下子就长大了。”这种成长,不是被逼的,而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生活难题中,自然而然建立起来的自信和能力。这种“生活自理能力”,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甚至比学术能力更能决定你的幸福感。

真正的融入,是拥有可以一起“吐槽”的Local朋友

很多留学生都有一个困扰:社交圈子小,永远混迹在“华人圈”。这很正常,毕竟文化背景和语言相通,待在一起最舒服。但高中就出来的好处是,你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去打破这个壁垒。

学校是最好的社交平台。加拿大的高中非常注重课外活动,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和运动队。我的破冰点就是冰球队。作为一个连冰刀都站不稳的“菜鸟”,我鼓起勇气参加了学校冰球队的选拔。结果当然是……被刷下来了。但这个过程让我认识了队长Mark。他看到我的热情,主动过来教我一些基本动作。后来,我虽然没进校队,却成了球队的“粉丝”兼后勤,每场比赛都去加油。慢慢地,我和队里的几个local男孩成了铁哥们。

是他们带我去了第一次cottage party(乡村小屋派对),教会我怎么在篝火旁烤棉花糖;是他们在我为微积分头疼时,给我讲解错题;也是我在他们对中国文化好奇时,给他们包饺子、讲三国故事。和他们在一起,我不再是一个“外国留学生”的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朋友。

真正的融入,不是说你的英语要多地道,也不是让你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是你能自然地进入当地的社交语境,有可以分享快乐、也能一起吐槽的朋友。当Mark因为支持的冰球队输了比赛而唉声叹气,我能拍拍他的肩膀说一句“Dude, there's always next season”,我知道,我做到了。

当然,这条“抢跑”的路,也并非一路坦途。我也曾因为孤独在深夜痛哭,也曾因为文化冲突而感到迷茫,也曾因为学业压力而焦虑失眠。它拿走了我与家人朋友相伴的几年青春,却也回赠给我一个更独立、更强大、视野更开阔的自己。

所以,如果你问我,高中就出国,到底值不值?

我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但我想说,别把出国当成逃避国内压力的避风港,把它看作一场主动选择的挑战。如果你准备好了,愿意跳出舒适圈,去拥抱未知,去解决问题,去不断碰壁又不断站起来,那么,你得到的将不仅仅是提前一步迈入名校的门票,而是让你受益终生的独立人格和全球视野。

这趟旅程,最美的风景,不是尼亚加拉的瀑布,也不是班夫的雪山,而是那个在经历了一切之后,变得闪闪发光的自己。


puppy

留学生新鲜事

337765 Blog

Comments